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腺切除术后胰瘘(POPF)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3月间施行腹腔镜胰腺手术25例,其中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LAPD) 10例,完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LDP)15例,术中及术后采取相应的胰瘘防治措施.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OPF5例.胰瘘发生率为20%,其中胰瘘A级2例,胰瘘B级1例,胰瘘C级2例.5例患者均保守治疗而痊愈.结论 腹腔镜胰腺手术POPF发病率仍然较高.术中、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POPF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胰腺良性肿瘤的脏器保留原则指导下外科治疗价值.方法:对45例胰腺良性肿瘤分别行脏器保留原则指导下手术治疗,其中术式包括肿物摘除术、胰腺节段性切除术、胰体尾加脾切除、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经过和胰瘘的发生率加以分析.结果:胰漏发生率分别为55%(11/20),33.3%(3/9),25%(1/4),0(0/6),33.3%(2/6).胰瘘发生率30.8%(17/45),脏器保留原则指导手术未增加胰瘘发生率(P =0.449)并且与传统手术组相比术后未增加糖尿病发生率(P=0.515).结论:脏器保留原则指导下手术胰腺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生长抑素不能预防胰瘘的发生,但是可以缩短胰瘘闭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2.7%(19/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与患者年龄大、高胆红素、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大、手术时间长有关(P0.05),而与性别、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胰管内引流等无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手术时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手术时间密切相关,丰富的外科经验及熟练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4.
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问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9.9%(10/101),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黄疸程度(χ2=5.814,P=0.016)、黄疸持续时间(χ2=4.17,P=0.041)、胰腺质地(χ2=5.286,P=0.021)、胰管直径(χ2=4.165,P=0.041)、手术失血量(χ2=5.273,P=0.022)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胰腺质地(OR=13.355,P=0.023)、术前黄疸程度(OR=12.126,P=0.006)、手术失血量(OR=5.92,P=0.032)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P=1/[<1+e-(-6.378+2.592胰腺质地+2.495术前黄疽程度+1.778手术失血量)],此方程预测发生胰瘘的正确性为92.1%.结论 胰腺质地、术前黄疸程度、手术失血最是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技术提高,减少术中失血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胰腺良性肿瘤的脏器保留原则指导下外科治疗价值。方法:对45例胰腺良性肿瘤分别行脏器保留原则指导下手术治疗,其中术式包括肿物摘除术、胰腺节段性切除术、胰体尾加脾切除、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经过和胰瘘的发生率加以分析。结果:胰漏发生率分别为55%(11/20),33.3%(3/9),25%(1/4),0(0/6),33.3%(2/6)。胰瘘发生率30.8%(17/45),脏器保留原则指导手术未增加胰瘘发生率(P=0.449)并且与传统手术组相比术后未增加糖尿病发生率(P=0.515)。结论:脏器保留原则指导下手术胰腺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生长抑素不能预防胰瘘的发生,但是可以缩短胰瘘闭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种保留器官功能胰腺切除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月至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76例保留器官功能胰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5例。年龄15~75岁。除胰腺壶腹癌及胰腺外伤各1例外,其余均为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76例中,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8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14例、中段胰腺切除术(CP)14例、保留脾脏的远侧胰腺切除术(SPDP)40例。结果无手术死亡。发生手术并发症13例(17.1%),其中胰瘘11例(14.5%),胆瘘1例(1.3%),术后胰肠吻合口出血1例(1.3%)。8例行PPPD的病人中,1例发生胰瘘。14例行DPPHR的病人中,发生胰瘘2例、胆瘘1例。行CP的14例病人中,2例发生胰瘘,1例术后合并胰肠吻合口出血者行手术治疗后治愈。40例行SPDP的病人中6例发生胰瘘,未发生迟发性脾梗死、脾脓肿或血小板升高。结论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可明显减轻手术创伤、保留器官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疗效与传统术式相似,应作为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胰腺损伤性胰瘘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性胰痿的防治原则与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胰腺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5例并发胰瘘患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并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方案.结果:35例胰瘘患者中3例经引流管造影显示形成内瘘自愈,9例术后形成胰腺假性囊肿行Roux-on-Y囊肿空肠内引流术,2例因MODS、腹腔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随访3个月~5年,出院患者无因胰瘘并发症等相关因素死亡者.结论:胰腺损伤性胰瘘的防治需全方位考虑实施DCS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方案,既要有效控制原发损伤,又要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疾病相关因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类型等)及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吻合方式、胰管引流等)。胰瘘风险预测系统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小;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助于术后胰瘘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胰腺中段切除术后胰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S  Shen BY  Deng XX  Peng CH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01-1205
目的 分析胰腺中段切除术对胰瘘发生的影响,并总结胰腺残端处理经验.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共40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胰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36例(MSP组)、恶性肿瘤4例.并与同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4例(PD组)和行胰颈体尾切除术的26例(EDP组)患者进行疗效及胰瘘对照分析.结果 MSP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22 min,明显短于PD组(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316 ml,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MSP组在术后营养状况、血糖控制方面均占优势(P<0.05).通过术后随访,MSP组患者的内外分泌功能保留更为良好,仅出现新发糖尿病1例,无需要补充胰酶病例,且无肿瘤复发.虽然MSP组胰瘘发生率最高(42%),但与PD组和EDP组相比,患者的总体住院时间并未延长;其胰瘘程度及胰瘘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另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胰腺中段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胰腺中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虽然双残端引起胰瘘发生率升高,但其显著的临床疗效降低了高胰瘘风险.合理的残端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将基于"洪氏胰肠吻合一针法"理念的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4例采用改良胰胃吻合手术的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21例, 中位年龄54岁, 年龄范围18~70岁。总结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29例, 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1例, 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 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腹腔镜手术胰胃吻合时间(15.4±1.0)min, 开腹手术胰胃吻合时间(9.1±0.5)min。4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A级胰瘘2例(4.55%)、胃排空障碍7例(15.91%), 无B、C级胰瘘、胆瘘、胃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术后出血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将改良胰胃吻合用于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安全可靠, 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各种胰腺手术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以及与传统开腹及腹腔镜辅助下胰腺手术优势的对照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完成的机器人辅助胰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及胰体尾切除术。并与同期进行的开腹胰腺手术(开腹组)和腹腔镜辅助下胰腺手术(腹腔镜组)患者进行疗效及胰瘘对照分析。结果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下共有135例,完成手术132例,中转开腹3例。完成机器人辅助系统胰腺手术的患者中,4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平均术手术时间(415.6±114.0)min,术中平均出血(442.0±281.9)ml,术中输血11例,术后发生胰瘘8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3.2±11.0天;64例胰体尾切除术平均术手术时间(159.0±84.3)min,术中平均出血(221.3±290.5)ml,术中输血3例,术后发生胰瘘18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0.0±10.7天;24例胰中段切除术平均术手术时间(192.5±52.0)min,术中平均出血(120.0±105.8)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发生胰瘘9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1.2±8.1)天;机器人系统辅助下胰腺手术术后并发症共46例,除4例术后出血、1例吻合口破裂、1例输入袢梗阻以外,其余均经过保守治疗后康复。术后病理示:44例为恶性肿瘤,切缘均阴性;88例为良性肿瘤。与开腹组对比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与以胰体尾切除术为主的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辅助系统优势相对较小。结论对于可切除的胰腺肿瘤,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胰瘘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124例胰体尾部切除病例,包括胰腺恶性肿瘤86例,胰腺假性囊肿及良性肿瘤12例,胃肠肿瘤侵犯胰体尾18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体尾囊肿3例,外伤5例.以单纯间断褥式缝合(A组)处理胰腺残端63例;以改良的主胰管缝扎+间断褥式交锁缝合(B组)处理胰腺残端61例.所有患者均放置负压引流,术后均常规应用生长抑素.结果 A组63例中22例术后发生胰瘘,发生率为34.9%,其中高流量胰瘘10例,低流量胰瘘12例;B组61例中9例术后发生胰瘘,发生率为14.7%,无高流量胰瘘.两组胰瘘患者中,A组住院天数明显延长(P<0.01),术后医疗费用明显增加(P<0.01).结论 主胰管缝扎+间断褥式交锁缝合的手术方法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有助于减少住院天数及术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胰管破裂并有胰液由非生理经路外流称为胰瘘. 向体外流出者为胰外瘘,向消化道流入者为胰内瘘.近年来随着胰腺炎、胰腺外伤,胰腺手术病例的增加,胰外瘘病例有所增多.胰外瘘手术有:瘘管消化管吻合术及包括瘘管的胰切除术.手术虽能缩短治疗时间,但术后易再发胰瘘,与周围脏器的炎症粘连也常使瘘管不易切除.且瘘管不够强固时与消化管的吻合也不易成功.因此,临床上多采用非手术治疗,虽然保守治疗有时间较长、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细胰管与软胰腺胰管对黏膜胰肠吻合的安全性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3月施行的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5例;平均(42.5±14.4)岁。结果:17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338.1±88.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62.5±304.7)mL。总体并发症、胰瘘(B/C级)及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40%与15%。胰腺功能重建包括胰管对黏膜吻合12例(组1)、套入式胰肠吻合5例与胰胃吻合3例(组2)。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并发症、胰瘘、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胰管对黏膜吻合术后住院时间[(10.5±5.4)d vs.(33.3±22.6)d,P=0.025]缩短,胰瘘(B/C级)及迟发性出血发生率(12%vs. 62.5%,P=0.167;0.9%vs. 25%,P=0.537)有降低的趋势。结论: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可在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中完成高质量的细导管对黏膜胰肠吻合,显著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可能降低术后胰瘘及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钩突完全切除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可能因素,探讨钩突完全切除对降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单一手术小组收治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68例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诊断胰瘘并行临床资料分析,对可能造成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异常升高的相关因素:钩突是否完全切除、胰肠吻合方式、胰腺纤维化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胰瘘发生率为33.8%;单因素分析显示:钩突是否完全切除(P=0.000)及血糖水平(P=0.045)与胰瘘关系密切;多因素分析显示本组病例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钩突是否完伞切除(P=0.000,OR=7.771),而胰腺纤维化、吻合方式、疾病类型等均不构成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完全切除胰腺钩突能够防止"残留钩突型胰瘘"的发生,进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胰瘘的发生率为11.4%(14/123)。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胰肠吻合方式及胰管直径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4个独立与胰瘘相关的变量,即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及胰肠吻合方式。结论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软、术后血红蛋白<90g/L及常规套入式胰肠吻合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四种保留器官的胰腺切除术式在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1月至2010年5月施行的72例保留器官胰腺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及疗效,男性24例,女性48例,年龄15~68岁,平均46岁.其中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RHP)9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SPDP)29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11例,行胰腺头体部巨大肿瘤摘除术23例.结果 行DPRHP的9例患者中,术后并发胰瘘、胆瘘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愈合.行SPDP的29例患者中,术后并发胰瘘3例,未发生迟发性脾梗死.行胰腺中段切除的11例患者中,术后合并胰肠吻合口出血1例,经手术治疗治愈.行胰腺头体部巨大肿瘤摘除术的15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中,术后并发胰瘘5例,3例于术后6、12、16个月出现肝转移;行肿瘤摘除术的8例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中,术后并发胰瘘2例.结论 保留器官的胰腺切除术可明显减轻手术创伤,疗效与传统术式相同,应作为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与预后.胰瘘的危险因素不仅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肿瘤部位等客观因素有关,还与术者经验及手术方式等主观因素有关.胰肠双层吻合及胰管支架外引流可能有助于降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78例胰腺恶性肿瘤施行胰腺切除术,25%併发胰瘘,其发生率与手术的方式、残留胰腺的处理和胰管的粗细等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和远侧胰腺切除术后分别有52%和7%病例併发胰瘘(P<0.00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结扎和胰空肠吻合术后併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改良套入式胰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14年至2016年对33例接受胰十二指肠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中胰肠吻合采用改良套入式胰肠吻合技术。并记录其一般情况及术后胰瘘、胆瘘、延迟胃排空、切口延迟愈合、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数据分析用SPSS 19统计软件,根据数据变量类型以±s或X0.5(Q25,Q 75)表示,选择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计算不同胰腺质地与胰瘘关系。并根据统计学结果以Graphpad prism 5行统计图绘制。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体并发症率为24.2%(8/33),胰瘘发生率为15.2%(5/33),A级胰瘘占总体胰瘘率的80.0%(4/5)。其中质软胰腺与质硬胰腺胰瘘发生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934)。胆瘘发生率3.0%(1/33),出血发生率6.1%(2/33),延迟胃排空发生率为3.0%(1/33),围手术期无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改良套入式胰肠吻合技术胰瘘发生概率较低,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