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颞下锁孔手术解剖学研究.并采用该入路手术切除8例颅内肿瘤.结果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鞍上区、脚间窝、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神经、血管结构;岩骨尖最大磨除面积为306mm2.肿瘤全切除7例(87.5%).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能很好地处理鞍上、岩斜区、脚间窝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运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对10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分别在显微镜下和内镜下观察鞍上区和上岩斜区的显露结构和范围. 结果 (1)在不磨除颧弓上缘的情况下,内镜的引入使得颞下锁孔入路对该区域的暴露更为完全,可同时显露对侧的解剖结构,清晰显示深部穿支动脉.(2)动眼神经和后交通动脉间隙、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间隙是非常重要的解剖间隙.(3)后床突和岩尖的磨除有利于术野的暴露.(4)内镜下定位应采用多种定位标识联合使用.包括骨性结构,例如内耳道口等. 结论 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视野暴露更完全,创伤更小,实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密除部分岩骨显露中颅窝的范围、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采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院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提供的不分性别、完整、无缺损的成人尸头标本8具(16侧),模拟神经内镜下经乳突后锁孔入路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及岩尖显露中颅窝,观察最大的显露范围,标识Parkinson三角的边界,显露Meckel囊、海绵窦外侧壁包含的解剖结构,并测量乙状窦后缘中点至中颅窝各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Parkinson三角的边长。结果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小脑脑桥角、脑干腹外侧、小脑幕切迹间隙、岩斜区及海绵窦外侧壁;可显露的中颅窝解剖标志包括:三叉神经节、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海绵窦段、动眼神经岩床段、颈内动脉海绵窦后曲部及交通段、后交通动脉。乙状窦后缘中点至内听道上结节、三叉神经半月节、颈内动脉海绵窦后曲段的距离分别为(34.4±2.1)inin、(54.5±2.9)mm、(65.2±3.1)mm;Parkinson三角边长分别为(19.0±2.9)mm、(16.2±2.0)mm、(8.0±2.3)mm。结论神经内镜下经乳突后锁孔入路磨除部分岩骨增加中颅窝的有效显露,适合处理大部分后颅窝肿瘤、动脉瘤等病变,并能够完成主体位于后颅窝,小部分侵及中颅底病变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中的显露视野及其通道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测量手术入路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颧弓中后1/3处颅骨内板至同侧后床突的距离为(57.7±2.7)mm、至鞍背中线的距离为(69.2±1.1)mm、至同侧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为(39.3±3.2)mm、至同侧中脑外侧沟的距离为(48.2±2.5)mm。模拟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中,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后方区域,但对于较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部病变的处理仍需对颞叶有一定的牵拉。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对组织损伤小,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显微解剖,为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上,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幕上下锁孔入路的重要显微结构;对手术前后共10例标本进行3D-CT颅骨重建: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结果通过幕上下锁孔入路,可涉及的重要解剖区域包括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是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的灵活运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能够较好的显示Willis环前侧方、鞍区及其周围颅底结构,特别是鞍前、鞍旁等区域周围颅底面的解剖结构,在处理小型的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病变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损伤较传统的额下入路大大减小,显露范围较眶上锁孔入路更广泛,避免了传统眶上锁孔入路损伤眶上神经、额窦开放性感染等可能的并发症及对于贴近中线部位解剖结构显露的局限性。此入路对于鞍区诸结构的显露可以达到与翼点锁孔入路相当的效果,且无需磨除蝶骨嵴及过多地剥离颞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中前岩骨磨除范围、中上岩斜区显露的区域及手术技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0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颞下经前岩骨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Kawase菱形区的面积为(248.2±12.4)mm2,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后的面积为(318.4±36.2)mm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切开后颅窝硬膜,可以暴露上斜坡、内听道下方的部分中斜坡、基底动脉中部、脑桥下部、脑桥延髓沟、延髓上部、椎基底动脉交接部、椎动脉近端、小脑前下动脉脑桥前段和脑桥外侧段。磨除三叉神经压迹下方的骨质,可进一步暴露展神经、Dorello管孔、小脑前下动脉的起始点。结论颞下锁孔入路通过一个直径2.0~2.5cm的小骨窗,可以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和暴露上、中斜坡。  相似文献   

9.
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显露范围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显露范围差异.及各入路的适用范围。方法 对8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依次模拟颞下锁孔入路、保留颧弓颞下入路和去颧弓颞下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各入路的显露范围.再运用神经导航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入路下重要结构的显露长度。结果 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均可显露床突周围位置较低的结构.但2例标本因颞肌遮挡,显露下丘脑、中脑、大脑后动脉P2段等位置较高的结构困难.其中1例高位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大脑后动脉P1段显露困难。去颧弓颞下入路与颞下锁孔入路中上述所有结构,尤其是位置较高的结构均很容易显露。量化研究显示颞下锁孔入路中小脑幕缘显露长度与传统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脑干腹侧面显露长度与去颧弓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大于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的显露长度(P〈0.05)。结论 三种入路均可用于鞍区和岩斜区绝大多数病变手术,但中脑、下丘脑、高位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动脉瘤等手术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可能因显露不良而使手术操作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方法 8例成人尸头,取颞下锁孔入路,在内镜下观察小脑幕中切迹的解剖结构,并测量之,同时了解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颧弓后根前1/3处颅骨内板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分别为(47.30±3.82)mm和(39.79±3.06)mm,通过内镜能够观察到鞍后、脚间池、岩斜区和小脑幕游离缘周围的神经和血管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具有骨窗小,但显露充分,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可处理小脑幕游离缘为中心的病变,熟悉入路中各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距离对术中定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7例,均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入院时Hunt-Huess分级0和1级各1例,Ⅱ级3例,Ⅲ和Ⅳ各1例。结果 6例完全夹闭,1例部分残留。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术侧动眼神经麻痹3例,均在6月内恢复。术后随访8月至6年,恢复工作或生活自理5例,一侧肢体偏瘫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效果良好,尤其对于动脉瘤瘤颈位于后床突下方或瘤体后突者;神经内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鞍区病变锁孔微创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影像资料,为锁孔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5例成人健康志愿者和10例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CTA检查和三维重建,并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前后床突、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以及行相关手术角度的解剖学测量. 结果锁孔中心到达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中,颞下入路最短[(4.98±0.54)cm,(5.35±0.65)cm)],额外侧入路最长[(6.44±0.36)cm,(37.68±1.06)cm].锁孔中心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大于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额外侧入路、眶上入路、颞下入路、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或前交通动脉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 结论 CT/CTA三维重建下评估手术操作的深度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方式的术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其在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6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的手术,在内镜的辅助下或显微镜下观察鞍区手术间隙的解剖学结构。结果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较好的暴露第Ⅰ、Ⅱ间隙内部结构,内窥镜自第Ⅱ间隙进入基底池,可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此入路对第Ⅲ间隙暴露较差;对第Ⅳ间隙暴露直接,但操作空间较为受限。结论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能得到与标准额下入路基本相同的显露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的手术显露。方法导航辅助下在16具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此入路对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的显露。结果导航辅助下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能在尸头上顺利完成,可清晰显露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区。结论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技术上可行,值得临床应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锁孔入路的新理念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对10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测量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海绵窦外侧壁及其内部结构。结论 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可用于累及海绵窦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显微锁孔手术治疗脑干及其周围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将显微锁孔手术应用于脑干及其周围病变的外科治疗,探求以最小的创伤来取得最佳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颞下锁孔人路、乳突后锁孔人路、枕下正中锁孔人路,以20mm左右直径的骨窗进行脑干及其周围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16例例病人术后3d内均行MRI或DSA检查,肿瘤或动静脉畸形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成功夹闭。术中输血3例。并发脑脊液耳漏1例,硬膜下积液1例,1例术后持续昏迷40d苏醒,无死亡及感染病例。结论 锁孔人路微创技术处理脑干及其周围病变,因其手术创伤小,疗效佳,费用节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后部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小脑幕切迹区、环池、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及伴行的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2、P3段)、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四叠体池。Labbe静脉对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无影响。结论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很好地暴露中脑背外侧及其幕缘部位.可用于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