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化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睡眠呼吸暂停(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吞咽康复,强化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强化吞咽训练,包括强化吞咽肌群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透-误吸等级量表(PAS)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包括睡眠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_2)。结果:治疗前,2组的FOIS、PAS评分、AHI值和MSa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的FOIS和P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强化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强化组的AHI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MSaO_2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的AHI和MSaO_2和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AS评分与AHI值呈正相关性(r=0.462,P0.05),PAS评分与MSaO_2值无明显相关性(r=-0.046,P0.05)。结论:强化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及OSA症状。  相似文献   

2.
孟阳  胡川  王珊珊  王欣 《中国康复》2023,38(7):393-396
目的:观察舌压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舌压生物反馈训练组(舌压组)、球囊扩张组(球囊组)、联合组,每组15例。4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舌压组给予舌压生物反馈训练,球囊组给予球囊扩张治疗,联合组给予舌压生物反馈训练结合球囊扩张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比较4组患者的渗漏-误吸评分(PAS)、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PAS、 VFSS、FOI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4组患者PAS、VFSS、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存在交互效应(P<0.01);Bonferroni检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联合组在干预后较其它3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舌压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可改善脑干梗死后的吞咽障碍,减少患者痛苦和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吞咽肌肉相关训练等,抗阻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压抗阻训练系统治疗,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VFSS、PAS、FO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VFSS、PAS、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VFSS、PAS、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VFSS[(8.9±1.4)分]、PAS[(1.6±0.9)分]、FOIS[(6.7±0.6)分]评分优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减少误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亚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患者经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酸性刺激治疗前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科90例急性/亚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患者随机分为NMES组(n=30)、酸性刺激组(n=30)和综合组(n=30)。各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分别应用NMES疗法、酸性刺激疗法、NMES结合酸性刺激疗法。分别于治疗3周、12周采用口腔功能评分方法,观察患者FOI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综合组FOIS变化明显优于酸性刺激组(P0.01);治疗12周后,综合组FOIS变化均优于电刺激组和酸性刺激组(P0.05)。研究期间无任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或亚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的患者,早期应用NMES结合酸性刺激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口腔控制食物能力、协调吞咽动作,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单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单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r TMS+NMS)组、rTMS组、NMES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真rTMS+真NMES)、(真r TMS+假NMES)和(假r TMS+真NMES)治疗。在基线、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1月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下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评估(PAS)评估吞咽功能。结果:90例进入结果分析,3组在基线、治疗2周后及治疗1月后,SSA评分(F_((2,86))=322.85;P0.001)、PAS评分(F_((2,86))=482.44;P0.001)均显著下降;治疗2周后(rTMS+NMES)联合组PAS评分及SSA评分均低于rTMS组(P_(SSA)=0.031,P_(PAS)=0.000),且低于NMES组(P_(SSA)=0.007,P_(PAS)=0.001)。结论:患侧高频rTMS刺激后立即进行NMES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独rTMS治疗及NMES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M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成对照组、电刺激组及磁刺激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磁刺激组则辅以外周磁刺激,上述干预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包括渗透-误吸量表评分(PAS)和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在内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4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评分及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刺激组、磁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6±3.2)分、(24.1±2.8)分]、VDS评分[分别为(24.4±5.6)分、(18.2±8.2)分]、PAS评分[分别为(3.25±1.12)分、(2.56±0.66)分]及FOIS评分[分别为(4.31±0.97)分、(4.94±0.81)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磁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磁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综合吞咽干预能否改善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方法:共有40例脑卒中后OSA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20)及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吞咽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进行综合吞咽干预(包括吞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发声训练)。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时对这些患者进行评定。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诊断脑卒中患者是否患有OSA并评价其严重程度;使用洼田饮水试验、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GUSS)、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价患者是否有吞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GUSS、VFSS评分较前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但对照组GUSS、VFSS评分无明显提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4周后试验组AHI、ODI、平均Sa O2较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0.01),但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吞咽干预不仅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还能改善脑卒中后OSA。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包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和个性化姿势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SAP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渗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以观察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VitalStim电刺激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能显著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发生率,提高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4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组则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进行干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来评价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记录和比较4组患者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PAS评分、FOIS评分、SSA评分、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1.85±0.75)分]、FOIS评分[(5.45±1.05)分]和SSA评分[(22.45±4.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健侧高频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20)。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吞咽训练的基础上在虚拟现实设备中进行动作观察疗法。治疗前后行吞咽相关的时间学参数分析、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渗漏误吸评估(PAS)。结果:治疗4周后,2组吞咽时间学参数比较,2组口腔运送时间、吞咽反应时间、咽运送时间、喉关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除了喉关闭时间外,其余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2组SSA及P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2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气管单向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本院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3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1)和综合组(n = 16)。两组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组佩戴气管单向阀进行训练,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OIS和PAS评分均显著改善(|Z| > 3.544, P < 0.001),综合组优于对照组(| Z| > 2.094, P < 0.05)。 结论 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基础上联合气管单向阀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夹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PSOD)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PSOD患者45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 电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电针夹廉泉穴治疗, NMES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双侧颏下肌群NMES。电针和NMES均每日1次, 每次3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 采用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渗漏-误吸量表(PAS)和改良式钡剂吞咽障碍量表(MBSImp)评估其吞咽功能, 另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患者空吞咽和吞咽5 ml温水时颏下肌群的肌肉功能[包括波幅峰值、波幅均值和平均吞咽时程]。结果治疗后, 3组患者的SSA、FOIS、MBSImp、PAS评分以及空吞和吞咽5 ml温水时sEMG的波幅峰值、波幅均值、平均吞咽时程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 且电针组和NMES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侧低频加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rTMS假刺激,观察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治疗,分别为健侧1Hz和患侧10Hz刺激。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AS、FOIS及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AS、FOI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评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流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流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常规训练和吞咽困难康复护理,试验组加用肌内效贴,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量表(FOIS)、洼田饮水试验(WST)和教师流涎量表(TDS)进行评定。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FOIS、TDS和WST评分均改善(|Z| > 2.000, P < 0.05),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045, P < 0.01)。结论 配合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流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颌舌骨肌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外周磁刺激组、中枢磁刺激组、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外周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高频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外周+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PMS+rTMS,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10次(2周)。治疗前和治疗全部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对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OIS、FDS、P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磁刺激组[(3.86±0.86)分]、中枢磁刺激组[(3.79±0.89)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5.00分(5.00~6.00分)]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36.50±6.63)分]、中枢磁刺激组[(35.29±8.96)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6.53±7.03)分]治疗前后的FD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2.07±0.73)分]、中枢磁刺激组[4.00分(2.00~4.00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00分(4.00~6.00分)]治疗前后的PA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与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磁刺激组和中枢磁刺激组比较,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显著较大(P<0.05)。 结论 下颌舌骨肌rPMS联合皮质rTMS可以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疗效较单一常规吞咽康复、下颌舌骨肌rPMS、皮质rTMS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40例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t DCS组患者给予健侧吞咽运动皮质1.5 mA阳极电流刺激,而对照组给予假性电流刺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MMASA量表评分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MMASA量表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t DCS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 DCS联合吞咽训练比单独吞咽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颏下肌兴奋性的影响及其与吞咽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单侧脑干卒中后上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扩张组,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吞咽治疗,每日2次;扩张组患者在每日1次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吞咽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终点时记录双侧颏下肌的运动诱发电位(SMEP)、渗漏误吸评分(PAS)、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 结果 重复方差分析提示,组别、时间以及SMEP记录侧的三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3.46,P=0.02),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的患侧SMEP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但仅扩张组患侧SMEP波幅较对照组增加(P<0.05)。治疗后,扩张组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PA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仅患侧SMEP的波幅变化与PAS评分呈正的强相关(r=0.815,P<0.001),与FOIS评分弱相关(r=0.43,P=0.02)。 结论 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可增强皮质-患侧脑干-吞咽肌通路的兴奋性,并与吞咽安全性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n=20)、吞咽训练组(n=20)和联合治疗组(n=20)。3组均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或者两者的联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结果 治疗后2周3组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疗效更明显(P<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吞咽障碍患者舌骨-下颌骨的运动相关参数,定量评估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63例随机分为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经穴组为经穴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的常规治疗,经穴组取穴方案:舌三针、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双侧)、金津、玉液、双侧咽后壁,采用得气加电针的真针刺干预模式;非经非穴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非穴位、不得气、针刺加电的假针刺模式。2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所有患者采用吞咽造影进行吞咽障碍诊断,结合FOIS、PAS进行临床评估,并利用超声测量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舌骨到下颌骨的运动相关参数。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显效率比较,经穴组优于非经非穴组,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经穴组FOIS评分高于非经非穴组,且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经穴组稀流质食物PAS评分少于非经非穴组,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2)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分别治疗2周和4周后进行舌骨-下颌骨运动的缩短距离、缩短率、运动速度比较,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