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建立SD(sprague-dawely)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胰腺癌发生过程中DNA损伤修复蛋白(MGMT,ERCC1,hMSH2,hMLH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将二甲基苯葬总(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直接置入胰腺实质内(A组+B组),B组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TSA)1μg,A组和B组鼠于3~5个月内处死,对照组(C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榆查及HE染色观察胰腺痛发生情况,MGMT、ERCC1、hMSH2和hMLH1染色方法 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 (1)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B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A组胰腺肿瘤最大径均值大于B组(P<0.05);C组胰腺及A组、B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2)A组+B组胰腺导管腺癌组织MGMT、ERCC1、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A组+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1或P<0.05),A组胰腺导管腺癌MGMT、ERCC1、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与A组非癌胰腺组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胰腺导管腺癌MGMT、ERCC1、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均较明显低于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5);C组胰腺组织4种修复蛋白均阳性表达;A组或B组非癌胰腺组织MGMT、ERCC1、hMSH2和hMLH1阴性表达者胰腺导管上皮均呈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胰腺癌发生率,TSA能干预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在DMBA诱导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DNA损伤修复蛋白失活起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胰腺癌大鼠RAD51和MAX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D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RAD51)和C-Myc相关因子X(MAX)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将二甲基苯荓蒽(DMBA)直接置入胰腺实质内(模型组+干预组),干预组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A(TSA)(1 μg,)模型组和干预组于第3~5个月处死,对照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检查和镜下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RAD51和MAX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模型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其中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干预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其中(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模型组肿块最大径均值大于干预组(P<0.05);对照组胰腺和模型组、 干预组2组胰腺外肝、胆、胃、肠、肾及肺等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模型组+干预组及模型组或干预组胰腺导管腺癌RAD5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相应组别的非癌胰腺组织(P<0.01);但MAX表达阳性率则相反(P<0.01);RAD51阳性表达和(或)MAX阴性表达的非癌胰腺组织导管上皮均呈不典型增生;对照组胰腺RAD51均阴性表达而MAX均阳性表达,2例纤维肉瘤RAD51和MAX均阴性表达;RAD51和MAX表达水平与胰腺导管癌分化程度和肿块大小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RAD51过表达和(或)MAX失表达可能在DMBA诱导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SD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细胞连接调控蛋白(Claudin-1,Occludin,E-cad,Snail)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二甲基苯荓蒽(DMBA)组(A组,n=40),DMBA+曲古霉素A(TSA)组(B组,n=40)和空白对照组(C组,n=10只).将DMBA直接置入A,B组胰腺实质内建立胰腺癌模型,B组腹腔注射TSA,~5mo内处死并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C组于第5mo处死.采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检测Claudin-1,Occludin,E-cad,Snail的表达.结果:A组3~5mo癌发生率为48.6%(18/37),5mo(60.0%)高于4mo组(40.0%)和3mo组(28.6%).B组3~5mo癌发生率为33.3%(12/36),5mo(40.0%)高于4mo组(30.0%)和3mo组(16.7%).A组发癌率高于B组.A组,B组胰腺导管癌分别为17例和11例,其余为纤维肉瘤;A组胰腺癌最大径均值大于B组(A组:0.5~1.0cm7例,1.0~2.0cm10例,〉2.0cm1例;B组:0.5~1.0cm9例,1.0~2.0cm2例,〉2.0cm1例,P〈0.05);C组胰腺和A,B,C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A组+B组胰腺导管癌Clau-din-1,Occludin,E-cad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A组+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5或P〈0.01),但Snail则相反(P〈0.0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Claudin-1,Occludin,E-cad表达均相互呈一致性(P〈0.05或P〈0.01),但三者均与Snail表达呈明显不一致性(P〈0.05或P〈0.01).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SD鼠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发生和生长;Claudin-1,Occludin,E-cad和Snail在DM-BA诱导SD大鼠胰腺癌发生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剂量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方法 将70只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0只,手术切开大鼠胰腺被膜按2 mg/100 g置入DMBA;对照组10只,仅行胰腺被膜的切开,不置入任何药物。2组术后每月称量大鼠体质量,并分别在手术后2、4、6个月取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 实验组大鼠6个月内体质量增长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2 实验组大鼠术后4个月胰腺囊肿发生率为33.3%(6/18),6个月胰腺囊肿发生率38.9%(7/18),6个月胰腺部位平滑肌肉瘤发生率为5.6%(1/18),胰腺部位平滑肌肉瘤总发生率1.8%(1/55);无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结论 小剂量DMBA(2 mg/100 g)置入SD大鼠6个月后可引起大鼠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胰腺囊肿,无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胰腺肉瘤发生率很低,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春晖  乔宠  戴显伟 《广东医学》2005,26(10):1346-1348
目的研究人胰腺癌细胞株、胰腺癌及其转移灶、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KiSS-1表达,探讨其在胰腺癌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KiSS-1基因mRNA在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 1,BxPC-3)、40例胰腺癌及27例转移灶、15例慢性胰腺炎、9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KiSS-1基因在正常胰腺组织和慢性胰腺炎组织中表达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中未检测到Kiss-1mRNA表达。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1和胰腺癌原发灶中KiSS-1mRNA表达分别为(0.124±0.046),(0.241±0.172),均显著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的表达水平(P均<0.01)。KiSS-1mRN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与临床分期、有无转移密切相关。在Ⅲ,Ⅳ期胰腺癌组织中KiSS-1基因的表达为(0.137±0.110),明显低于Ⅰ、Ⅱ期(P<0.05)。Kiss-1基因在无转移、有转移的胰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中表达水平呈降低趋势,差异显著(P<0.05和P<0.01),肝转移灶中的未检测到KiSS-1表达。结论KiSS-1基因表达降低或缺失与胰腺癌发生及其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胰腺癌发病及其侵袭和转移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KiSS-1表达及其与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KiSS-1mRNA及其蛋白肽metastin在37例胰腺癌及27例转移灶和9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胰腺癌组织中KiSS-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胰腺组织(P<0.01,P<0.01).KiSS-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与临床分期、有无转移和神经侵犯密切相关.在Ⅲ、Ⅳ期胰腺癌组织中KiSS-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分别为(0.135±0.121)和(9.23±2.74)μg/100μg总蛋白,明显低于Ⅰ、Ⅱ期(P<0.05,P<0.05).KiSS-1基因及其蛋白在无转移、有转移的胰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中表达水平呈降低趋势,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最低.有神经侵犯的胰腺癌原发灶KiSS-1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无神经侵犯的胰腺癌原发灶(P<0.01,P<0.01),其表达与有无神经侵犯相关系数分别为Kendall τ-b=0.597(P=0.003)和Kendall τ-b=0.438(P=0.007).结论KiSS-1基因转录和表达降低与胰腺癌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胰腺癌转移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蜈蚣提取液对大鼠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将二甲基苯并蒽(DMBA)直接置入到大鼠胰腺被膜下胰腺实质内,建立胰腺癌模型。A组每周灌服蜈蚣提取液一次,连续灌服5个月;B组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TSA)一次,连续5个月;C组不做干预饲养5个月,观察三组sD大鼠胰腺肿瘤的发生及生长情况,并进行)(2及秩和检验分析。结果A组与B组比较胰腺肿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vs25.0%,P〉0.9),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25.0%vs51.7%,P〈0.05);A组与B组的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分别与C组的肿瘤大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蜈蚣提取液能抑制SD大鼠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cl-2和Beclin-1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胰腺癌组织中Bcl-2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收集胰腺癌、胰腺外分泌良性肿瘤、慢性胰腺炎、正常胰腺组织各6例,分别标记为A组、B组、C组、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中Bcl-2mRNA和Beclin-1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中Bcl-2蛋白及Beclin-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A、B、C 3组Bcl-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D组,其中A组表达水平最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eclin-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表达水平最低,D组表达水平最高。胰腺癌中Bcl-2和Beclin-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827,P=0.042)。结论胰腺癌组织中Bcl-2表达水平上调,抑制凋亡,Beclin-1表达水平下调,抑制自噬。Bcl-2和Beclin-1在胰腺癌中表达呈负相关,两者共同作用可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胰腺癌发生演进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通过二甲基苯并蒽(DMBA)胰腺原位包埋建立免疫健全C57BL/6J小鼠慢性胰腺炎、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Pan IN)及胰腺癌发生演进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GRP78在胰腺癌发生演进各阶段的表达变化。结果 建立60例DMBA包埋模型,其中18例(30%)于观察期间死亡,共获得慢性胰腺炎9例(15%);Pan IN 18例(30%),包括Pan INⅠ5例(8.3%),Pan INⅡ9例(15%),Pan INⅢ4例(6.7%);胰腺癌15例(2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胰腺癌组织中GRP78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导管细胞(χ2=13.39,P=0.000),胰腺癌及高级别Pan IN中的GRP78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Pan IN和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χ2=17.84,P=0.000)。结论 GRP78的表达在胰腺癌各阶段差异显著,与胰腺癌的发生及演变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化学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Sprague-Dawley(SD)大鼠原位胰腺癌模型建立的有效性。方法:220只SD大鼠,根据术中二甲基苯并蒽用量的不同,随机分为模型组I(6mg组,80只)和模型组Ⅱ(9mg组,80只)和对照组(60只)。模型组I、Ⅱ于胰体尾部切开胰腺被膜后,分别置入6mg、9mg的二甲基苯并蒽。对照组仅行胰腺被膜切开。模型组术后7个月内每月处死大鼠10只、对照组平均每月处死7只,观察腹腔及胰腺病变,切取胰腺标本。结果:包埋DMBA4个月后大鼠胰腺开始出现腺癌,胰腺癌模型组I和组Ⅱ相比,术后6个月癌发生率为70%(7/10),实验大鼠死亡率低,致癌率较高。结论:采用6mg剂量的二甲基苯并蒽(DM—BA)直接置入胰腺被膜下的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发生率较高的鼠胰腺癌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胰腺导管腺癌样本进行基因分析,筛选与胰腺导管腺癌相关的microRNA(miRNA),并初步分析目标miRNA与胰腺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海南省中医院住院的胰腺导管癌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血清标本19份,健康体检人群的外周静脉血血清标本21份作为非胰腺导管癌对照组。利用GCBI(Gene-Cloud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数据平台筛选与胰腺导管腺癌样本有关的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筛选出的基因作为研究对象,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该基因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通过改变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观察其与TGF-β1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miRNA-21为胰腺导管癌相关基因。MiRNA-21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体内高表达。在miRNA-21过表达的PANC-1细胞中,TGF-β1表达受到抑制;但当miRNA-21的表达受到抑制时,TGF-β1的表达明显上升。结论:MiRNA-21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体内高表达,可调控TGF-β1的表达,从而参与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胰腺导管腺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中各级PanIN的发生率及与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对航天中心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外科切除的36例胰腺导管腺癌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研究标本中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中PanIN的发生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6例标本中共有13例存在PanIN病变,发生率为36.1%。其中,癌旁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PanIN的发生率(57.1%)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22.7%)(P<0.05);癌旁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中高级别PanIN发生率(35.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4.5%)(P<0.05),PanIN-3仅在癌旁慢性胰腺炎组织中见到。在不同性别、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临床分期间PanIN的发生率均未见明显差异;CA199阳性组与阴性组中PanIN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1)。CEA、CA125阳性组与阴性组PanIN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胰腺导管腺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癌旁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中PanIN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程度逐渐加重,支持慢性胰腺炎是向胰腺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大鼠胰腺局部种植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对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和胰腺癌形成的诱导作用,建立类似于人胰腺癌病理学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7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0)和假手术对照组(n=30)。模型组大鼠以10mg/100g的DMBA植入胰腺内,分别于术后1月(模型1组,n=20)和2月(模型2组,n=20)处死大鼠取材,观察胰腺大体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根据PanIN标准分析比较两模型组PanIN和胰腺癌的形成率及构成比。结果术后实验观察期内三组大鼠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模型1组和模型2组PanIN的形成率分别为71%(12/17)和43%(6/14),胰腺癌的形成率分别为18%(3/17)和57%(8/14)。两模型组间PanIN和胰腺癌的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模型2组胰腺癌形成率显著高于模型1组。假手术对照组呈正常胰腺组织。结论大鼠胰腺内10mg/100g的DMBA种植,可以在1~2月内诱导形成PanIN和胰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8(AQP8)在胰腺导管腺癌癌组织(PC)、癌旁正常胰腺组织(Non-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AQP8在 87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配对的石蜡包埋PC、Non-PC中的表达,并对AQP8的表达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 Western blot方法各检测10例配对新鲜冻存PC、Non-PC中 AQP8的表达.结果 IHC显示AQP8主要表达于PC导管细胞的细胞质中,AQP8在P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9. 31%(69/87),而Non-PC组阳性表达率为18. 39%(16/87),两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AQP8的表达与肿瘤瘤体直径(P<0. 001)、分化程度(P<0. 001)、淋巴结的转移(P<0.001)以及TNM分期(P<0. 001)有显著相关性. qRT-PCR 及 Western blot 显示 PC 组中 AQP8 mRNA 及其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配对的Non-PC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0. 001).结论 AQP8的表达与胰腺导管腺癌的瘤体直径、分化程度、淋巴结的转移以及TNM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AQP8的检测有助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脑选择性激酶2(BRSK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79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标本取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2005年至2007年获得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对病理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对染色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以3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染色情况作对照,观察BRSK2在胰腺癌及癌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所选病例按照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血管、神经及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分类,观察免疫组化结果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有无关联,并进一步分析BRSK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BRSK2在正常胰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胰岛以及小的导管如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等,但表达强度较弱;BRSK2在导管腺癌的癌周组织中表达亦较弱;BRSK2在79例胰腺导管腺癌中77例表达较强(++38例,+++39例);其表达与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肿瘤的分期以及有无胰周神经浸润有关,在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TNM晚期以及伴有胰周神经浸润的肿瘤中表达较强;而与肿瘤大小、分化及有无血管侵犯无关;BRSK2表达较强的肿瘤患者的预期生存期、中位生存期、1年和2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表达较弱的患者.结论 BRSK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表达上调,其表达强度与导管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BRSK2在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