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高 血压合并OSAS患者(EH+OSAS组)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EH组)52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导睡眠、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血压变异差异,观察非杓型血压发生率。结果:EH+OSAS组呼吸紊乱指数( RD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 LAT)明显高于EH组(P<0.01),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明显低于EH组(P<0.01);EH+OSAS组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和非杓型血压比例均高于EH组(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血压变异及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与EH合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2,T2DM)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2例EH合并T2DM患者、26例EH患者、22例对照组的HRV和AB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SDNN(P〈0.01)和HF(P〈0.05)下降,LF(P〈0.05)和LF/HF(P〈0.05)增加。与EH组比较,EH合并T2DM组SDNN州(P〈0.01)和HF(P〈0.05)下降,LF/HF(P〈0.01)增加,且EH合并T2DM组24hSBP(P〈0.05)、dSBP(P〈0.01)和dDBP(P〈0.05)均高于EH组。结论EH患者存在着HRV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异常,糖代谢异常可加重EH的HRV和BPV的异常程度。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特点及其与认知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单纯EH患者100例(对照组),均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和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分别为(151. 15±16. 10) mm Hg和(87. 11±6. 12) 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V)、白昼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 SBP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 SBP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 DBPV)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 DBPV)分别为(0. 16±0. 04)、(0. 15±0. 03)、(0. 15±0. 04)、(0. 14±0. 04)、(0. 15±0. 03)和(0. 14±0. 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MMSE评分为(18. 26±2. 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n SBP、n DBP、n SBPV、n DBPV与MMSE评分呈弱正相关关系(r=0. 298、0. 301、0. 281和0. 295,P<0. 05)。结论老年EH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夜间SBP、DBP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单纯EH患者,且与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陆铮  郭涛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11):118-12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tion,BPV)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95例门急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研究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2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的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099 61±0.027 37) vs(0.084 04±0.176 01),P<0.01],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11449 ±0.039 42) vs (0.091 88±0.026 77),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白天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黄江明  徐琳  邱健  马骏 《广东医学》2016,(24):3673-3677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与血压变异性( BPV)的相关性。方法以144例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HbA1C和BPV,分析HbA1C与BPV的相关性;然后根据测得的HbA1C值将患者分成正常组(HbA1C <6.0%,n=97)、正常高值组(6.0%≤HbA1C <7.0%,n=31)和升高组(HbA1C >7.0%,n=16);最后在调整年龄、性别、血脂、肌酐因素的情况下分析与HbA1C有相关性的BPV指标在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24 h收缩压连续变异性、白天收缩压连续变异性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升高组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24 h收缩压连续变异性、白天收缩压连续变异性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白天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白天收缩压连续变异性均显著高于正常高值组。结论在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HbA1C与BPV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将更有益于BPV的控制,从而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醛固酮瘤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醛固酮瘤(APA)患者(APA组)、2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EH组),行24h动态血胝监测,评价APA患者全天血压变化,分析APA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APA组BMI、血清钾水平、立位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低于EH组,而血清钠、立位醛吲酮水平高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5.68、-4.39、-2.43、2.72和2.79,均P〈0.05)。AP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EH组[(140±20)与(126±19)mmHg(1mmHg=0.133kPa),t=2.32,P〈0.05],两组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20)与28%(7/25),X^2=1.43,P〉0.05]。以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BMI、血清钠水平、血清钾水平、立位血浆醛㈨酮及肾素水平为白变量,以杓形血压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非杓形血压无独立相关性。结论APA患者发生昼夜血压节律消失的比例以及高血压特点与EH患者之间无明显的差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水平和变异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Accutroker Dx型无创性全自动血压监测仪,对274例EH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将监测值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1)随着血压级别的升高,反映血压变异性(BPV)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参数均显著升高:(2)随着血压级别的升高,勺型发生率降低,而靶器官损害(TOD)及临床伴随情况(ACC)发生率上升;(3)在二级和三级高血压中,24小时和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与影响预后的因素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随血压水平增高,BPV增大,TOD和AOC发生率也增高。当血压水平较高时,BPV越大,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8名患者分为DM组及DM+原发性高血压(EH)2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再各分为非杓型(〈10%)及杓型(≥10%)2个亚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DM组近半数存在昼夜血压节律异常,DMEH组57.14%存在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相关分析表明:DM组左心室重量和血压节律相关(P〈0.05~0.01),DM+EH组左心室重量和24h收缩压及血压节律相关(P〈0.05);无论是DM组还是DM+EH组非杓型亚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下降(P〈0.0005~0.05),收缩功能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无论DM组或DM+EH组非杓型亚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但与血压及血压周期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可能与2组患者体液及压力因素在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高发疾病且病因复杂多样,其中焦虑与高血压互相影响,二者密切相关。焦虑对高血压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影响血压的波动性,即影响血压变异性(BPV)。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被认为是影响血管舒缩功能较强的因子,焦虑可以影响ET-1、NO的分泌。目的 分析焦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BPV、ET-1、NO的影响,探讨BPV、ET-1、NO之间的相关性,为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男51例,女69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并检测血ET-1、NO,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根据SAS评分将患者分为高血压无焦虑组(EH组)、高血压轻度焦虑组(EH&LA组)及高血压中重度焦虑组(EH&SA组)。比较3组患者BPV、ET-1及NO水平,并分析高血压伴焦虑患者BPV、ET-1、NO之间的相关性。BPV以血压标准差(SD)表示。结果 EH&LA组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dSBPSD、nSBPSD)及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高于EH组,EH&SA组高于EH&LA组;EH&LA组血清ET-1水平高于EH组,EH&SA组高于EH&LA组;EH&LA组血清NO水平低于EH组,EH&SA组低于EH&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患者血清ET-1水平与BPV指标(24 hSBPSD、dSBPSD、nSBPSD、nDBPS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6、0.443、0.666、0.642,P<0.05);NO与BPV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焦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BPV、ET-1、NO有影响,且焦虑程度越明显,BPV越大,血清ET-1水平越高,而NO水平越低。焦虑可能通过增加BPV进一步加重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损害。早期识别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况并根据患者的焦虑程度选择抗焦虑治疗或许可以延缓内皮功能的损害,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男性初诊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进行分析,了解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36例男性初诊高血压并OSAS患者为研究组,60例男性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血压变异性(BPV)及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的差异及二者联系。结果 (1)OSAS组的24h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收缩压变异系数(SCV)、舒张压变异系数(DCV)均高于对照组(P<0.05)。(2)OSAS组的LVIDd、LVISd、IVST及LVPWT均高于对照组(P<0.05)。(3)OSAS组患者IVST与24hSPB、24hDBP、DBPV、SBPV及DCV呈正相关(r=0.596、0.654、0.631、0.627、0.405,P均<0.05)。结论男性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原发性高血压增加,心室重构较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压变异(BPV)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125例伴CAS的EH患者(CAS组)与99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NCAS)的EH患者(NCAS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 结果 不同性别之间CAS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 <0.05);CAS患病率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相关(P <0.05);CAS与24h平均收缩压(SBP)、24h平均舒张压(DBP)、24h收缩压标准差(SSD)、24h舒张压标准差(DSD)等动态血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SBP、24 h SSD均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219,1.587,均P<0.05). 结论 EH患者CAS的发生与BPV具有相关性,尤其是与24 h SSD独立相关,加强动态血压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MS分为伴MS高血压组(38例)及单纯高血压组(4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24小时AB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ABP和BPV。结果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MS的高血压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显著升高;日间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显著增大(P〈0.05);而舒张压变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MS患者日间及24小时平均收缩压较单纯高血压组增高,相应的变异性增大,这可能是其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叶宙  叶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4):482-483,487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LDL>3.12 mmol/1)和LDI正常(LDL≤3.12 mmol/1)两组.采用无创性袖带式血压监测仪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24 h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为监测指标.结果:两组的24小时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女性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4 h动态血压变异特点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10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ACS的女性患者,按年龄分为早发组(年龄≤65岁)50例和晚发组(年龄>65岁)50例,对两组各时段血压平均水平、各时段血压标准差、各时段血压变异系数、临床生化指标等比较,探讨女性早发AC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在空腹血糖、部分时段血压平均水平、部分时段血压标准差、部分时段血压变异系数等早发组高于晚发组,有显著差异(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示:空腹血糖、白昼平均动脉压标准差、夜间平均动脉压标准差是女性早发AC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空腹血糖、白昼平均动脉压标准差、夜间平均动脉压标准差是女性早发ACS的独立预测因素,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波动性可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过程,预防女性早发ACS。  相似文献   

17.
蔡晓萍  关浩增 《广西医学》2003,25(5):690-69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与血压变异性 (L BPV)的关系。方法 :对 10 6例伴有或不伴有LVH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进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并与年龄相近的正常血压者 4 0例进行对比 ,分析血压的变异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LVH与无LVH组患者的 2 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 (2 4hSSD) ,2 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 (2 4hDSD) ;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 ,舒张压标准差 (dDSD) ;夜间收缩压标准差 (nSSD) ,舒张压标准差 (nDSD)均显著增大 (P <0 0 5 )。LVH组较无LVH组的 2 4hSSD、2 4hDSD、dSSD显著增大 (P <0 0 5 )。结论 :EH患者心血管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失衡 ,伴LVH时这种改变更明显。EH患者的BPV变化 ,与LV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糖、血压水平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分别测定正常对照(NC)、T2DM、高血压病(EH)、T2DM+EH4组,血糖控制较好的T2DM、T2DM+EH;血糖控制较差的T2DM、T2DM+EH4组,轻度EH、EH+T2DM;中重度EH、EH+T2DM4组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百分含量(vWF%)。结果:vWF%:T2DM组(115.81±38.5)%、EH组(112.97±32.4)%、T2DM+EH组(133.77±42.7)%均高于NC组(92.29±23.9)%;T2DM+EH组分别高于T2DM组、E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较差的T2DM+EH组(145.01±33.99)%均高于血糖控制较好的T2DM组(106.84±40.56)%、T2DM+EH组(114.70±35.12)%及血糖控制较差的T2DM组(112.36±28.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EH+T2DM组(143.36±45.84)%均高于轻度EH组(93.50±13.95)%、EH+T2DM组(116.83±3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EH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伤,T2DM+EH患者内皮功能受损较单纯T2DM组、EH组更严重。T2DM+EH患者既要控制血糖、又要控制血压才能减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