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临床特点、MSCT征象,并分析预后。方法 选择北京怀柔医院2015年11月-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85例SISMA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给予MSCT检查,按照是否有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n=16)和有症状组(n=69),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及预后。结果 无症状组、有症状组SISMAD患者肠呜音减弱、合并高血压、合并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长期吸烟史等临床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组、有症状组SISMAD患者血栓形成、夹层解剖长度、入口直径、真腔直径、真腔狭窄程度、Yoo分型等MSCT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无症状患者10例未经特殊处理仅观察,5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1例采取腔内治疗,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69例有症状患者46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2例腹痛加剧转为腔内治疗,16例采取腔内治疗,7例采取旁路搭桥、内膜切除等外科手术治疗,病情均恢复良好。结论 SISMAD临床表现一般以腹痛为主,但也存在部分无症状患者,血栓形成、夹层解剖长度、入口...  相似文献   

2.
周云  孙蓬  沈超  李传勇 《重庆医学》2018,(3):391-393
目的 评估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SISMAD患者病例资料,均经CT血管造影术(CTA)确诊并接受介入血管支架植入术,分别于出院后1、3、6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术前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分型,观察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10例患者按照Sakamoto影像学分型,其中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例,Ⅳ型5例,V型及Ⅵ型0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支架植入术,其中2例植入双层自膨式裸支架,术后真腔血流恢复,假腔封闭良好,未出现夹层扩大、破裂,无股动脉及肱动脉穿刺点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诉有进食后腹部轻度疼痛,经保守治疗3个月后好转,随访期内未发现支架移位、狭窄及血栓形成.结论 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SISMAD安全有效,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治疗前后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6例在海南省人民医院经CTA诊断为SISMAD(其中2例经DSA确诊,1例行支架置入,5例行保守治疗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前后的CTA表现.结果 6例CTA扫描5例均见真假腔及破口,4例见假腔血栓形成,2例显示假腔出口,真腔小,假腔大.5例保守治疗后3例无明显变化,2例缩小.1例介入下溶栓加支架置入后,管腔复通.结论 CTA能够清晰显示SISMAD的破口、内膜片及血栓等,是确诊SISMAD及评价其治疗效果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分析,为2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Ⅰ型、Ⅱ型SISMAD患者30例,腔内治疗组12例,保守治疗组18例,以2组病例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数据为基础,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组病例均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入院时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表现为低血流流速流量、高壁面压力、低壁面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最低WSS区域出现在假腔内。腔内治疗术后SMA内血流恢复稳定,壁面压力降低、WSS升高至稳定;而保守治疗中,随着假腔血栓化及血栓吸收,真腔重塑,SMA内血流逐渐恢复稳定,壁面压力逐渐降低、WSS逐渐升高至稳定。结论:Ⅰ型、Ⅱ型SISMAD保守治疗中血流动力学可逐渐恢复至稳定,因此认为保守治疗作为Ⅰ型、Ⅱ型SISMAD的首选治疗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并发肠梗阻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6例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临床诊治措施,探讨临床效果及意义,指导临床诊治实践。结果:本组26例患者经综合、分型治疗后,18例采取保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治愈,8例进行手术治疗患者,6例治愈,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出现肾功能衰竭,临床治愈率达92.30%。结论:结合临床实际分析疾病原因后进行综合诊治,有利于腹部术后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愈,能很好的消除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68例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门诊部2005年6月~2007年6月筛查出的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68例,根据临床症状、乳房肿块大小及病变性质,分别给予保守治疗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2例恶变者行乳癌根治术。结果本组采取保守治疗43例,转入医院手术治疗25例,共60例患者获得随访,保守治疗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体征无明显变化。手术治疗者1例因乳房持续性疼痛行单纯乳房切除术,4例再次形成乳腺纤维瘤,行单纯包块切除术,未发现恶变病例。2例恶变者行乳癌根治术后均存活,未发现复发。结论对于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明确诊断,采取针对性治疗效果理想,但应注意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30例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治愈率为100%。随访1个月后无复发病例。结论: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早期肠梗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确诊后进行积极的保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治愈率高。病情恶化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降低其发展为肺栓塞的概率。方法选取2010-2013年我院58例采取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治疗,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概率。结果治疗组5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只有1例在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无1例发生肺栓塞。对照组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肺栓塞,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加强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内科就诊的18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析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结果 18例患者男16例,女2例,年龄(52.2±10.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6例(88.9%),不典型症状表现为胸部症状(6例)、腹部症状(5例)、神经系统症状(4例)、呼吸系统症状(2例)和吞咽不适(1例)。于急诊行CT血管造影确诊17例,确诊后转外科进一步治疗,其中介入治疗4例好转,保守治疗5例(死亡3例),转外院8例;1例未行CT血管造影,于院内猝死,后观察CT平扫血管影像确诊。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许多患者症状不典型,急诊科医师应提高警惕,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降低其发展为肺栓塞的概率。方法选取2010-2013年我院58例采取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治疗,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概率。结果治疗组5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只有1例在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无1例发生肺栓塞。对照组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肺栓塞,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加强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间13例SISMAD患者[男12例,女1例,年龄44-87岁,平均(70.4±14.1)岁]的临床和MSCTA资料,并作相应分型。结果根据Yun分型,Ⅰ型5例,Ⅱ型7例(ⅡA型2例,ⅡB型5例),Ⅲ型1例;其中1例Ⅲ型按Sakamoto分型不能分型,曾误诊为栓塞。5例ⅡB型病变特殊,与其余病变表现不同。MSCTA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破口良好,破口距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0.3-5.5cm,平均2.3cm,其中3例超过2.5cm。结论 SISMAD有典型MSCT血管造影表现,良好分型可以显示病变特点,有助于临床处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上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保守治疗的体会.方法 对2008-01~2009-12接受保守治疗的上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96例上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患者全部治愈,无出现腹腔脓肿、再穿孔和死亡病例.随访半年,预后良好84例,复发10例,死亡2例.结论 对于上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的治疗,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选择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1993—06~1999—06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64例,男26例,女38例,均行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合并脑内血肿);腰穿呈血性脑脊液,40例行DSA检查,动脉瘤31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7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右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左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分叉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5例,其中右顶脑动静脉畸形2例,右基底节动静脉畸形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动脉硬化3例。内科保守治疗29例,血管内治疗25例,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10例。结果:内科保守治疗组死亡8例,死亡率27.6%,血管内治疗死亡2例,死亡率8%,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组死亡1例,死亡率10%。结论: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动脉瘤常见,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是治疗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松解术与神经移植术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保守治疗组、神经松解组、神经移位或移植组患儿各10例,随访后对比其疗效。结果保守组10例与神经松解组10例肩肘功能均停滞在MalletⅡ~Ⅲ级,神经移位移植组术后肩肘功能完全恢复者1例,达MalletⅣ级者7例。结论神经移位或移植组明显优于神经松解及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腕舟骨骨折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3-01~2015-01期间榆林市星元医院骨科收治的腕舟骨骨折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n=20)与手术治疗组(n=10),统计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经6~10个月的随访,保守治疗组患者14~24周后骨性愈合良好;手术治疗组患者14~24周骨性愈合良好,均恢复了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 对于腕舟骨骨折患者,要根据临床诊断不同合理选择临床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急性胰腺炎多合并有基础疾病,诱发因素主要为胆系疾病39例,占73.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等。行急诊手术9例,术后6例发生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死亡3例;行择期手术2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lO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其余23例经非手术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老年急性胰腺炎主要病因为胆系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不典型,且合并症多,病情重,内科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10a间收治的11例SMAS的确诊病例和治疗措施.结果 11例SMAS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10a痊愈.结论确诊的SMAS病人虽然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可一时缓解,但根本的措施仍然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田宝玲 《吉林医学》2012,(32):7029-7030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异位妊娠行药物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均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5例失败后改为手术治疗,其余均治愈,治愈率83.3%,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诊断早、严格选择的异位妊娠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血清孕酮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清孕酮水平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异位妊娠病例75例,其中63例药物治疗,采用统一治疗方案:甲氨喋呤(MTX)联合米非司酮(Ru486)。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第4天、7天、10天、14天行孕酮及β-HCG检查。分析治疗前孕酮及β-HCG相关性及治疗结局。结果:治疗前β-HCG值与孕酮值呈正相关。保守治疗成功与否与治疗前β-HCG水平、孕酮水平有关。结论:孕酮可作为预测保守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