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留守青少年厌学、自悯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自悯在厌学与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为缓解或减少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2所普通中学的1 285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留守青少年895名;采用厌学量表、自悯量表以及问题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的自悯与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3,1.98,-2.05,P值均<0.05);留守青少年的厌学、内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而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悯得分高于留守青少年(t值分别为2.01,2.08,-1.99,P值均<0.05);独生子女的外化问题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1.95,P<0.05);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初中生(t值分别为2.03,2.02,P值均<0.05)。厌学与问题行为呈正相关,自悯与问题行为呈负相关,厌学与自悯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49,-0.46,P值均<0.01)。  结论  厌学与留守青少年问题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重视留守青少年自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小学生受欺凌情况及自伤行为的关系, 为预防中小学生的自伤行为提供干预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南阳、安阳和新乡市11 107名中小学生, 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受欺凌报告率(18.1%)高于女生(9.8%), 女生的自伤行为报告率(3.9%)高于男生(3.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5.56, 4.64, P值均 < 0.05);受欺凌程度(r=0.44)和受欺凌种类数(r=0.42)与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P值均< 0.01), 父母婚姻关系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11, P< 0.01);父母婚姻状况对受欺凌程度(β=-0.01)、种类数(β=-0.05)与自伤行为水平之间的关系均有负向调节作用(P值均 < 0.01)。  结论  父母婚姻质量在中小学生受欺凌影响自伤行为中起调节作用, 父母婚姻质量越低, 受欺凌子女自伤行为风险越高。应关注受欺凌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质量, 从而更好地避免受欺凌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留守青少年累积生态风险与性心理健康间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方法2020年5—7月,便利整群抽样选取山东省东陵市和河南省泌阳县12所中小学的青少年进行为期1年2个时间点的纵向追踪调查研究(T1和T2),共509名留守青少年纳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累积生态风险指数、性心理健康、感觉寻求及父母教养方式。采用AMOS 21.0验证纵向中介作用,采用Hayes程序进行调节作用假设模型检验。  结果  控制T1感觉寻求,T1累积生态风险可正向预测T2感觉寻求(β=0.37,P < 0.01),控制T1性心理,T1感觉寻求可负向预测T2性心理(β=-0.26,P < 0.01),感觉寻求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5.85%;T1累积生态风险与T2父母教养方式乘积项对T2感觉寻求和T2性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17,-0.24,P值均 < 0.01)。  结论  留守青少年累积生态风险通过感觉寻求影响性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教养方式调节了累积生态风险、感觉寻求与性心理健康间作用关系。高累积生态风险留守青少年可通过降低高寻求特质,优化父母教养方式来培养良好性心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城乡11所公立普通初中的初一、初二年级5 196名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行设计问题结合形成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拒绝维度平均得分为(9.44±3.88)分,情感温暖维度平均得分为(19.85±5.66)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1.92±0.73)分,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男生高[(1.97±0.74)(1.87±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 < 0.01)。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存在线性关系(β值分别为-0.54和1.15,P值均 < 0.0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越大。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相关。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以利于提高其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的性别差异,为明确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北京市顺义区2009—2018年6~18岁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健康体检资料,经匹配个人信息后共纳入94 122名学生,计算年龄别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增长速度,以及以身高增速高峰年龄(PHA)为基点的体重和BMI增长速度,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增长速度的性别差异。  结果  男、女生平均身高、体重和BMI随年龄增长而增长,除10~11岁男生平均身高低于女生外,其他年龄段男生平均身高均高于女生,各年龄段男生的平均体重和BMI均高于女生(P值均 < 0.01);混合效应线性模型结果显示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速度存在性别年龄交互作用(t值分别为-67.56,-47.46,3.22,P值均 < 0.01),即每个年龄段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速度具有性别差异;男生PHA为12岁,女生PHA为10岁,男生出现身高增速高峰较女生晚2年,但峰高高于女生。男生体重增长速度高峰年龄为12岁,女生为11岁。男生BMI增长速度曲线呈“双峰”状且最大增长速度年龄为10岁,女生为11岁,男生较女生早1年;调整PHA后的体重增长速度曲线均显示,男生和女生青春期体重增长与身高增长相一致,即体重增长速度在PHA前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在PHA达到高峰,之后又下降;7~9岁男生可能出现青春期启动前脂肪堆积。  结论  青春期各年龄段男、女生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速度存在性别差异,且体重的变化与身高增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现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发生与留守特征(父母外出情况)的关联,为制定留守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干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4—6月对江西上饶市鄱阳、广丰等6个县2 160名儿童进行调查,最终筛选出13~18岁留守中学生776名。运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抑郁、焦虑症状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掌握留守中学生家庭特征及其行为生活方式。  结果  在性别方面,无论抑郁症状还是焦虑症状,女生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在年龄方面,高中学段(16~18岁)留守儿童抑郁症状(43.2%)和焦虑症状(39.9%)的检出率均高于初中学段(13~15岁)(27.3%,33.0%)。在抑郁症状检出率方面,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学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48,21.08,P值均 < 0.05);在焦虑症状检出率方面,不同性别、母亲职业类型、父亲学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6,5.30,8.35,P值均 < 0.05)。  结论  亲子分离时期会影响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发生。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预防控制留守儿童抑郁、焦虑症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北京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体重增长与收缩压变化的性别差异,为控制体重和血压的快速增长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北京市顺义区2009—2018年中小学生体检资料,经匹配个人信息后形成70 288人具有完整体重、收缩压的纵向数据库,计算年龄别体重、收缩压及其增长速度,与以体重增速高峰年龄(PWA)为基点的收缩压增长速度,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增速的性别差异。  结果  男、女生体重、收缩压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段男生体重、收缩压均高于女生。混合效应线性模型结果显示,体重和收缩压增长速度存在性别年龄交互作用(β值分别为-0.35,-0.40,P值均 < 0.01),即各年龄段体重、收缩压增长速度具有性别差异。年龄别增长速度曲线显示,男生分别于12和13岁达到体重增速高峰和收缩压增速高峰,比女生晚1年和3年,但增长速度高峰均高于女生。收缩压调整PWA后的增长速度曲线显示,PWA出现前2年,男、女生发生增速高峰,在PWA出现次高峰,在PWA后显著下降且男生收缩压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女生。  结论  北京学龄儿童青少年体重与收缩压增长速度和规律存在性别差异,并且收缩压变化与体重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全球小年龄研究(GEAS)上海研究点纵向调查数据分析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观看色情片的影响,为青少年性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区3所初中六至八年级1 512名学生,从2017—2020年进行3轮纵向数据收集。基线和随访的色情片观看情况及社会人口学相关信息由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自填。冲动性特质测量仅在2018年随访时通过Barratt冲动性量表纸质问卷获取。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面板数据描述和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3次调查中,32.7%的青少年(494名)有过看色情片的经历。男生的运动性冲动得分高于女生(16.33±3.25,15.66±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P < 0.01),无计划性冲动得分低于女生(22.83±5.21,23.65±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 < 0.01)。混合效应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冲动性总得分与色情片观看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001,P < 0.01);冲动性各亚组分析中,高运动性冲动及高注意性冲动显著影响色情片观看(P值均 < 0.01);女生、父母较多了解及学校有人关心的青少年较少观看色情片,而使用网络时间>3 h/d的青少年观看色情片的频率更高(P值均 < 0.01)。  结论  青少年观看色情片与冲动性特质具有稳定的关联。应针对这一年龄青少年进行合理疏导,使之具有在良莠不齐的媒体世界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特征及其与亲子分离经历的关联,为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饶市4 945名7~18岁儿童完成中文版校园欺凌经历量表(C-SBEQ)测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差异。使用自编问卷获取其中1 791名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信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经历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  结果  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检出率分别为21.3%,18.3%和3.0%,均高于非留守儿童(15.4%,12.7%和2.7%)。不同学段留守儿童受欺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 < 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小学(21.4%)、初中(18.9%)、高中(14.7%);在留守儿童欺凌他人检出率上,男生(4.8%)高于女生(1.0%)(χ2=14.69,P < 0.05)。在曾留守(有留守经历)儿童中,分离时年龄 < 7岁组的受欺凌检出率(20.3%)高于分离时年龄≥7岁组(13.4%)(χ2=4.79,P=0.03),而留守儿童不同亲子分离经历组间欺凌他人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控制学段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亲子分离时年龄≥7岁的曾留守儿童为参考,亲子分离时年龄 < 7岁的曾留守儿童的受欺凌风险增加(OR=1.64,95%CI=1.04~2.59,P < 0.05)。  结论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较非留守儿童严重,亲子分离时期越早,可能导致曾留守儿童受欺凌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九年级学生身体发育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青春期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016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中7 840名九年级学生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学生身高、体重在城乡、性别上分布存在差异。在14~16岁男生均高于女生(身高cm:171.69±6.95 vs 161.54±5.58,体重kg:60.43±13.19 vs 53.21±11.69),城市均高于农村(身高cm:167.93±8.16 vs 165.80±7.94;体重kg:58.18±13.16 vs 55.94±12.78)。男生体能水平达标率低于女生(51.8%vs 87.8%),城市男生低于农村男生(45.7%vs 58.9%),城市女生高于农村女生(92.0%vs 84.6%)。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13.62±1.23岁,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12.87±1.07岁,城市男女生性发育均比农村早。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身高和体重均与独生子女、睡眠时间相关;身高与父母身高、民族、家庭经济、锻炼时间等相关,体重还与父母体重相关(均有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体能水平与性别、民族、营养、体重、高热量饮食、锻炼时间相关(均有P < 0.05)。男生首次遗精与民族、城乡、是否独生、睡眠时间、体能水平相关;女生月经初潮与锻炼时间、午饭方式、营养相关(均有P < 0.05)。  结论  中国九年级学生身体发育状况整体良好,但男生体能水平亟待提升,因身体发育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需要多部门合作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学生健康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刘小先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9):1210-1212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人格、自我效能、心理健康状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留守(459人)和非留守初中生(24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初中生严重心理问题5人,检出率为1.1%,在不同方面存在轻微或中等程度心理问题人数较多的是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及身体症状,分别为133、129、98人,检出率分别为29.0%、28.1%、21.4%;女生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总焦虑倾向分别为(6.68±2.54)、(4.70±2.60)、(44.73±11.32)分,男生分别为(6.02±2.59)、(3.28±2.50)、(41.95±11.65)分,女生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效能对其焦虑倾向有明显负向预测作用(校正R2=0.045,P<0.001);情绪性、外向性和谨慎性对其焦虑倾向有明显预测作用(校正R2=0.235,P<0.001)。结论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积极人格的塑造之外,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是一条更为直接和更具操作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学龄期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得分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留守儿童合理膳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8月对2009年在江苏射阳建立的儿童出生队列中501名9~10岁儿童进行调查,问卷询问儿童留守情况与其他基本信息,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膳食资料。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标准计算膳食多样化得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10和DDS)和食物多样性得分(food variety score, FVS);测量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并评估肥胖情况,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关系及影响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的比例为40.9%,3种膳食多样化得分(DDS10、DDS、FVS)分别为(5.69±1.31)(6.55±1.44)(13.48±4.23)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5.99±1.29,6.79±1.40,14.15±4.22)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DDS1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义线性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程度较低,膳食多样化与儿童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等有关。应注重留守儿童膳食多样化,改善儿童饮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查北京市初中学生学习困难发生率及分布情况,为后续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城乡12所公立普通初中的初一、初二年级6365名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联合型瑞文智力测验、主课成绩收集、教师判定等方法筛查学习困难学生.结果 由教师对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中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与睡眠、焦虑的关系,为改善身体素质、调节心理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证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21年3—7月选取扬州市4个县区12所初中的11 436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体力活动等级量表(PARS-3)以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采集受试者体力活动等级、睡眠得分以及焦虑得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分析初中生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焦虑的关系。  结果  有34.30%的初中生为低体力活动水平;初中男生的体力活动得分(32.01±13.02)高于女生(24.73±12.30)(t=30.73,P < 0.01);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学生焦虑、睡眠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0.20,1 570.20,P值均 < 0.01);体力活动水平与性别(χ2=918.11)、父母运动支持(χ2=100.04)、睡眠质量(χ2=2 903.64)、焦虑(χ2=521.38)均相关(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B=-3.61,P < 0.05);中、高体力活动水平与焦虑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0.98,-0.91,P值均 < 0.05)。  结论  扬州市初中生体力活动水平不理想,同时存在睡眠障碍、焦虑等问题,适当的体力活动能有效改善睡眠障碍、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聪帅  闫建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64-1667
  目的  了解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为有效缓解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纵向设计,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分别于2021年12月(T1)和2022年3月(T2)方便抽取郑州、北京、沈阳、天津4个地区16所高校的973名大学生进行2次追踪调查。  结果  2次调查,男、女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81,-1.82,P值均>0.05),在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2个变量上存在跨群组的性别差异(T1:Z值分别为-0.98,-4.84;T2:Z值分别为-0.86,-4.64,P值均<0.01),男生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存在稳定、同步相关性(r=-0.31~0.54,P值均<0.01);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T1能够预测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T2(β值分别为0.30,0.43,P值均<0.01),体育锻炼T1能够预测心理健康T2(β=0.37,P<0.01),且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上,体育锻炼具备中介作用。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纵向因果关系,依据性别提高大学体育锻炼意识对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