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淀区1 906名中小学生,使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结果  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3%,其中小学(7.6%)>初中(4.1%)>职业高中(2.5%)>普通高中(1.9%)(χ2=23.49,P<0.01),男生(5.5%)高于女生(3.0%)(χ2=7.44,P=0.01),6.9%的非正常家庭学生和3.9%的正常家庭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χ2=4.24,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学段的学生(OR=2.13)、非正常家庭(OR=1.07)、有吸烟经历(OR=2.28)、有被父母打骂经历(OR=2.49)、有打架行为(OR=1.84)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行为(P值均<0.05)。  结论  海淀区中小学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应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家校结合,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和年龄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1 19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症状(r=0.22, P < 0.001)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40, P < 0.001),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38, P < 0.001)。抑郁症状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起中介作用(β=0.33, P < 0.001)。年龄调节中介效应后半段路径(β=-0.01, P < 0.001),且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结论  抑郁症状在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影响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年龄调节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质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校园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毕节试验区5所初级中学的3 635名七至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的检出率为28.34%,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2.59%,12.05%和7.54%,不同性别学生欺凌受害及言语、关系、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92,94.29,7.69,P值均 < 0.01)。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正相关(r=0.21),两者与心理素质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2)(P值均 < 0.01)。在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心理素质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4, P < 0.05)。  结论  心理素质能缓冲欺凌受害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在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学校环境与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联, 为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CEPS)2014—2015年数据, 对9 300名初中生学校环境和自我报告校园欺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两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显示, 男生的校园欺凌行为频率高于女生(B=0.356, P < 0.01), 生师比、学校平均阶层地位更高的学校初中生产生校园欺凌行为频率更高(B值分别为-0.007, -0.004, P值均 < 0.05);相比女生, 学校平均阶层地位与男生校园欺凌行为频率的负相关性更大(交互项B=-0.006, P < 0.01)。  结论  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防治, 不仅需要从学生个体、家庭、同辈群体着手, 还需注重学校环境, 降低学校阶层分割, 并更加关注男生的校园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父母外出类型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结合亲子互动的调节作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方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的追访数据,对3 470名居住地为农村的八年级学生自我报告的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父母均外出的留守男生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留守女生[(68.90±22.45)(63.59±20.83),t=3.02,P < 0.01]。两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大于留守男生(B值分别为-0.90,-4.02,P值均 < 0.05);亲子互动频率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起调节作用,控制亲子互动频率后,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减小(B=-3.65,P < 0.1)。  结论  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留守男生。需更多呵护青春期留守女生心理健康,促进外出父母与其进行更多沟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的9 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伤行为问卷等。  结果  9 638名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22.94%(2 211名),男生(24.51%)高于女生(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P < 0.05);抑郁检出率为28.57%(2 754名),焦虑检出率为11.11%(1 071名)。抑郁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33.48%,高于非抑郁组(1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22,P < 0.01);焦虑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8.74%,高于非焦虑组(1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6,P < 0.01)。抑郁、焦虑均与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后,抑郁(OR=1.48)及焦虑(OR=2.84)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抑郁和焦虑检出率不容乐观,且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校园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之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4所初中1~3年级1 497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初中生NSSI的检出率为9.9%。父母心理控制、受欺凌和欺凌得分越高,初中生发生NSSI的可能性就越大(均有P < 0.001)。受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NSSI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4%;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NSSI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4%。  结论  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和NSSI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城乡接合部地区初中生自伤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青少年自伤行为量表对2 178名城乡接合部地区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城乡接合部地区初中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9.37%(442名),女生(22.87%)高于男生(1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1,P<0.001);不同年级、学业成绩、朋友个数、父母婚姻状况以及家庭收入之间自伤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99,24.57,22.43,28.70,11.03,P值均<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二年级(OR=1.49)、女生(OR=1.60)、没有朋友(OR=2.61)、学业成绩较差(OR=1.89)、父母离异(OR=2.20)、父母再婚(OR=1.59)是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城乡接合部地区初中生自伤情况不乐观,人际、学业、家庭等都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饮酒行为与自伤行为的关系, 为相关部门预防青少年饮酒与自伤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使用饮酒行为问卷及自伤行为问卷收集饮酒与自伤信息, 对四川省凉山州整群抽取的4所中学9 2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饮酒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在9 247名初高中学生中, 尝试饮酒者占52.8%(4 885/9 247), 现在饮酒者占24.9%(2 304/9 247), 近1年有醉酒行为者占14.6%(1 350/9 247)。初次饮酒平均年龄为(12.47±3.05)岁。有自伤行为者占47.2%(4 400/9 247)。男生开始饮酒年龄越小(OR=1.52)、有醉酒行为(OR=1.35)及近期饮酒更频繁(OR=1.54)增加自伤发生率。女生开始饮酒年龄越小(OR=1.69)、有醉酒行为(OR=1.82)及家居城镇者(OR=1.20), 自伤风险更高。  结论  开始饮酒年龄越小、醉酒行为及频繁饮酒会增加青少年自伤风险, 且风险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00—2019年宁夏7~18岁汉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变化趋势,为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00—2019年5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宁夏地区数据,选取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体重、身高等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2019年宁夏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4%(1 181/8 855),9.19%(814/8 855),男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11.68%,肥胖增长率为10.07%(χ2=27.60,P<0.01)。女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6.95%,肥胖增长率为5.77%(χ2=33.82,P<0.01)。城市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总体增长率均最高,为11.38%和10.45%。农村男生的超重和肥胖增长率在2010年之后均高于城市男生(χ2值分别为13.90,17.09,P值均<0.05),女生肥胖增长率在2014年之后农村均高于城市(χ2值分别为9.94,33.39,P值均<0.05)。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片区由好到差时,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由高到低(χ2值分别为35.19,35.35,P值均<0.01)。  结论  2000—2019年宁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及体质量指数趋于持续性增长趋势,且农村超重和肥胖增长率逐渐超过城市。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具体措施应尽快制定,降低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关系,为防范校园欺凌现象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使用校园欺凌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阜阳等地区初一至高三年级1 826名学生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1.40%,其中欺凌别人报告率为14.46%,被欺凌报告率为39.59%,欺凌他人同时受到他人欺凌报告率为1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矫正模型显示,与母亲关系一般和中学生校园欺凌存在正相关(OR=1.76,95%CI=1.22~2.53),与父亲关系一般(OR=1.89,95%CI=1.47~2.43)、重组家庭(OR=2.28,95%CI=1.22~4.29)和中学生校园被欺凌存在正相关,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差(OR=1.52,95%CI=1.06~2.17;OR=3.15,95%CI=1.79~5.57)与欺凌—被欺凌者存在正相关,惩罚打骂型家庭教育方式与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均存在正相关(OR=1.45,95%CI=1.10~1.90;OR=1.82,95%CI=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生活满意度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所产生的影响,为在校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云南省陆良县抽取2 045名农村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等筛选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为16.19%,男生(19.51%)高于女生(12.26%)(χ2=19.69,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生、伤害危险行为得分低、生活环境满意度得分高与伤害发生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2,0.98,0.81),走读、父亲过度保护与伤害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0,1.04)(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应多关注孩子的安全教育,但要注意自身的教育方式,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降低伤害给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长沙市芙蓉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针对性开展中小学生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5—2021年长沙市芙蓉区中小学生秋季健康检查数据,共纳入345 968名学生,分析其营养状况。  结果  学生总体营养不良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2 177.92,P < 0.01);学生总体超重检出率从2015年的5.22%上升到2021年的13.75%,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趋势2=6 476.36,P < 0.01);学生总体肥胖检出率,从2015年的11.43%增至2021年的11.73%,呈逐年上升趋势(χ趋势2=20.03,P < 0.01)。各年度男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 < 0.01)。  结论  长沙市芙蓉区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状况逐年改善,但超重、肥胖率存在逐年上升趋势,且男生营养状况两极问题较女生更突出,在卫生保健工作中应当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及其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控与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数据来源于19个中低收入国家2009—2015年全球校园健康调查,共22 963名13~17岁中学生。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  学生心理健康平均得分为(5.75±2.09)分,有35.1%的学生报告曾遭受校园欺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比例分别为39.4%,34.3%。低年级、超重、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学习和心理支持低、感知家庭关系较差、逃学多、同学关系差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P值均 < 0.05),遭受校园欺凌与女生的不利心理健康状态呈正相关(B=1.27,P < 0.0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在低收入国家更为普遍,且对女性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需要对低收入国家和女性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校园欺凌问题给予更多地关注,采取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或减轻欺凌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