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厦门市高校4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7.7%,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文化程度对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艾滋病患者/感染者,38.5%的学生感到恐惧,93.9%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感染者拥有工作、学习的权利,5.4%的学生曾经有过性行为,其中仅有60.9%的学生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结论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处在一般水平,学校及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对青年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安徽省中学教师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需求情况,为学校有效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市三所中学的20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以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中学教师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经来源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教师对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达85%左右,但"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较低(35.0%),且男女无差别;17.0%教师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威胁离自己很遥远;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表现出一定的歧视现象。98.0%的教师认为目前预防艾滋病最重要的途径是健康教育,并且89.0%的教师认为在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中应讲解安全套的使用。结论:对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和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能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改变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效果。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某区3个建筑工地的1 031名男性农民工实施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后农民工对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较教育前显著上升(P<0.001),其中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也有显著上升,提高程度最高的是对"窗口期无法检测到抗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关系""避免婚前性行为可以预防性传播疾病"知识的知晓率;经健康教育后,对婚前性行为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显著改变,49.4%的被调查者选择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会避而远之,64.5%的被调查者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应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行为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后肯定使用安全套的概率上升至54.9%;上述态度和行为改变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提高农民工有关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知识、改变其相关态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病人对艾滋病性病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院妇科285例门诊病人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被调查人群对艾滋病性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但对于艾滋病性病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仅有25.26%的调查者认为自己有必要预防艾滋病性病,10.18%调查对象会与艾滋病患者继续交往,73.33%调查者知道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作用,仅有3.16%调查者接受过HIV检测。[结论]妇科门诊病人为艾滋病性病重要健康教育人群,也是容易受到艾滋病性病侵犯的目标人群。  相似文献   

5.
韶关市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韶关市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今后开展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市区随机抽取两所市属中学,并对其高中部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效果评价。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大部分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90%以上中学生不赞成有婚前性行为;干预后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交往的中学生较干预前有了明显的增加(P<0.01)。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有明显效果,加强中学生性教育和消除中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歧视,是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煤矿工人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和行为,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选择京煤集团木城涧煤矿工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情况。结果:被调查者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3.49%,其知晓率高低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但对非传播途径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认知较低。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与危险性行为发生率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煤矿工人关于艾滋病认知水平相对较高,但防范意识尚欠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将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作为今后健康宣教的重点计划;人群的性观念发生了改变,对婚外性行为持宽容态度;应加大安全套使用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7.
李元媛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1):1387-1388,139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在校大学生学生干部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评估培训效果,为今后加强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分三次参加培训班的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前和培训后的调查,调查内容分为36道题逐题回答,并实时记录答题内容.结果:通过培训.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平均正确知晓率从14%提高到100%;预防艾滋病知识正确率从30%提高到100%;认为艾滋病对个人有威胁的由67.81%提高到100%;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继续交往的由13.77%提高到93.17%;认为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严重的从71.24%提高到92.23%.结论:本次培训和调研工作,不但提高了广州在校青年对艾滋病的认识,增加了预防知识,更注重培养青年学生关心爱滋病患者和用行动清除歧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了解保山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及行为情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在保山学院和保山中专学校内抽取4500名学生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青年学生整体上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和传播途径有较高的知晓率,但对艾滋病预防知识及危险行为还存在知晓率较低(50%)的情况。结论:保山市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并在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方面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须加强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避免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以控制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建筑工地农民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态度及易被接受的信息来源途径,分析其感染的风险因素,使建筑工地进一步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更具针对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9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较低(57.4%)。对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66.19%,日常接触非传播途径的总知晓率仅41.67%。94.8%的调查对象认为工作之余的文化生活枯燥。商业性性行为发生率高(10.5%),而这部分人群中59.1%的在发生性关系时从不使用安全套。虽然有89.8%的被调查者回答不歧视HIV/AIDS,但表示愿意与其工友一直工作的只有59.0%。被调查者容易被接受的宣传途径依次是综合宣传、一对一宣传、知识竞猜、短时间的讲座培训、播放录像与展板、张贴海报与发放宣传单等。结论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应当成为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之一。建议对建筑工地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采取多部门合作、多种形式开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在大理地区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青年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于2010年12月对大理学院入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普查,了解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之后对大学生开展理论课学习、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2012年12月,再次进行调查,并与基线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问题得分通过变量重新赋值及加权评分后,以大于或等于60分为知晓;健康教育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人数为2619名,不知晓人数为872名,平均得分(64.50±10.22)分,总知晓率为75.67%;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人数为3323名,不知晓人数为138名,平均得分(84.94±12.68)分,总知晓率为96.01%。经过持续的健康教育,总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率,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干淳  蔡泳  徐刚  施榕  朱永寿  周菱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1968-1970
目的 通过对上海浦东建筑工地的民工进行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了解其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浦东区22个大中型建筑工地,选择2287名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建筑工地民工艾滋病病毒自愿咨询检测(VCT)知晓率为17.7%.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及打工城市数量的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及携带病毒者都有歧视和偏见.发生婚前性行为的130名未婚民工均为男性,16.2%为商业性行为,46.9%的人从不用安全套.结论 艾滋病相关知识和VCT知晓率在民工中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开展建筑工地的民工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一般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探索城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方法使用全国统一的艾滋病知识调查问卷,采取等容量分层整群、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4名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乡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差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86%和50.88%。只有20.21%(405/2004)居民认为艾滋病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结论一般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加大对城乡居民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 在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中开展艾滋预防行为的研究. 对目标人群的样本进行社会医学调查. 结果显示: 在275 例已婚育龄妇女中听说过艾滋病的仅占8436 % , 她们对艾滋病预防知识一知半解; 知识得分存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调查总数中有1818 % 的丈夫经常外出, 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 当地的不少资源没有得到利用; 种种问题构成了HIV 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 但是, 有7782 % 的人表示想了解艾滋病有关知识, 并愿意和其丈夫、同伴共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行为. 因此在农村目标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工作虽有一定难度但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对铁山港区农村卫生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关态度,评价开展农村卫生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对HIV/AIDS患者的态度、疫情报告和职业暴露处理措施等.结果 关于HIV/AIDS传播途径的认识,性行为可传播等14个问题,教育前后知晓正确率提高的有13个问题,正确率提高1.06%~20.65%,降低的有1个问题;对于HIV/AIDS预防措施的认识,问卷里设计了洁身自爱、不性乱等4个问题,正确率提高8.7%~38.05%,对HIV/AIDS一般情况设计了听说过艾滋病等14个问题,教育前后,回答正确率提高的有13个问题,没有提高的有1个问题,正确率提高2.17%~36.96%.结论 对农村卫生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有较好的效果,但仍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可能由于农村卫生人员业务知识和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有关,说明仅开展1次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继续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5.
对甘谷县250例农村中学生艾滋病教育需求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明确学生对于艾滋病教育的需求情况,为农村学校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省甘谷县两所乡级初中的初二学生250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8名学生进行小组访谈。结果农村中学生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较为了解,但对一些日常生活行为能否传染艾滋病了解不够;有96.05%的学生愿意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42.11%的学生首选专家讲座形式。结论应加强农村学校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在学生中普及预防艾滋病方法,减低学生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染性,促进农村青少年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行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殖健康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知、信、行水平及教育和服务需求情况。方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自编KAP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某大学学生和部分教职管理人员。结果定量调查显示:学生具有一定的性生理知识,联合国艾滋病高级会议(UNGASS)指标5个题目的正答率在37.4%~81.8%之间;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恋爱持开放宽容的态度;22.6%的人表示有过性行为;29.8%的学生认为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学习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定性调查所获信息与定量调查结果相似。结论在大学开展生殖健康与预防AIDS健康教育既紧迫又有有利的基础,对大学生的生殖健康与预防AIDS教育应成为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防范意识现状,为制定农村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在河南省外出打工比较集中的商城和固始2个县抽取20~50岁的留守妇女6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妇女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认知率达63.2%;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认知错误率较高:如蚊虫叮咬、握手和共用餐具与艾滋病相关性的错误率分别为88.7%、80.2%和79.4%;被调查者中78.3%的人对艾滋病患者具有歧视与恐惧心理,76.7%的人表示假如丈夫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也会答应不使用安全套。结论农村留守妇女是潜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险人群,有必要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的认知和态度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邯郸市抽取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1 6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 559份,其中城市居民783份、农村居民776份。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7.10%,农村居民为73.71%,农村居民知识知晓率显著低于城市居民(P<0.001);84.16%的城市居民和83.51%的农村居民通过电视获得艾滋病知识;41.38%的城市居民和45.10%的农村居民将减少或断绝与艾滋病感染者来往;26.18%的城市居民和29.64%的农村居民不允许感染者继续工作和学习,城乡居民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知识有较高的知晓率,但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态度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宁夏一般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宁夏一般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宁夏艾滋病防治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等容量分层整群、单纯和机械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城乡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5.23%、66.02%。知晓率的影响因素为职业(农民)、民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中学、大学),其中文化程度为保护因素,其他的均为危险因素。结论宁夏一般人群中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宣传的重点人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已婚女性。  相似文献   

20.
珠海市农村居民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针对农村居民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方法2003年11月开始对珠海市某镇农村居民开展以讲课、电视媒体、发放AIDS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教育活动,并对农村居民免费提供HIV检测和安全套,干预前后在知情同意情况下用相同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183名和265名农村居民;研究对象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由干预前的60.5%提高到干预后的91.3%(P<0.01);各种艾滋病预防措施的正确认知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P<0.01);HIV自愿检测率由干预前的2.3%提高到干预后的16.5%(P<0.01),而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相关知识的提高,干预前后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农村居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其对艾滋病的防治和自身HIV测试,对防止艾滋病的广泛流行具有重要作用。艾滋病的干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安全套的推广使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