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涛  白东莉  李海  杜勇  杨力  杨银学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1):1126-1129,1237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治大肠息肉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行常规肠镜检查发现的73例息肉样病变中,给予0.2%的靛胭脂染色,结合放大技术观察息肉表面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在工藤分型法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S、ⅢL、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V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腺管开口形态与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检出的73枚大肠息肉病变中,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共22枚,内镜下非肿瘤性腺管形态(Ⅰ~Ⅱ型)占86.4%(19/22),肿瘤性腺管形态(ⅢL及混合型)占13.6%(3/22);病理诊断肿瘤性息肉共39枚,内镜下非肿瘤性腺管形态(Ⅰ型)占2.6%(1/39),肿瘤性腺管形态(ⅢL、ⅢS、Ⅳ、混合型)占97.4%(38/39);病理诊断腺癌12枚,都无一例外的呈Ⅴ开口。诊断非肿瘤性(Ⅰ~Ⅱ型)和肿瘤性(Ⅲ~Ⅴ型)息肉病变的病理符合率达94.5%(69/73);诊断非肿瘤性息肉诊敏感性达86.4%,特异性达95.0%;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敏感性达98.0%,特异性达94.3%。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判断大肠息肉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并能有效的鉴别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有助于在检查过程中及时的选择处理大肠息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内镜下形态及病理分类。方法:运用形态方法对41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206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阅片从中筛选出腺体具有锯齿状特征的息肉及腺瘤共12例,其中包括具有锯齿状形态的增生性息肉(HP)7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3例,广基锯齿状腺瘤(SSA)1例,混合性息肉1例,锯齿状病变主要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大多数(9例,占75%)内镜表现为息肉样型,肿瘤直径3mm~10mm,患者以腹痛就诊者7例(58.33%),腹泻3例(25.00%),便血2例(16.67%)。结论:通过形态学特点,可以区分和诊断各类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增强对锯齿状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临床病理探讨(附3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运用形态学方法对257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2230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进行观察。结果:共检出锯齿状腺瘤36例,占同期结直肠息肉的0.75%,其中25例原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1例原诊断为增生性息肉,36例锯齿状腺瘤中,13例(36%)伴有增生性息肉病灶,5例(14%)伴有传统腺瘤灶。锯齿状腺瘤主要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大多数(29/36,80.6%)为息肉样型,28例(77.8%)例为单发,肿瘤直径3~20mm,平均11mm,3例(8.3%)恶变。结论:锯齿状腺瘤为一种具有独立的临床病理特点的高恶变率的病变,应注意与增生性息肉以及传统腺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228例大肠高危腺瘤性息肉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高危息肉的内镜和病理特征,为内镜随访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按2006年美国大肠高危息肉判断标准,回顾性分析837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病理资料。结果发现结肠息肉患者1028例,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9.15%,其中病理资料完整者837例,男性515例,女性322例。腺瘤性息肉420例,占50.18%,其中管状腺瘤260例、绒毛状腺瘤99例、混合性腺瘤61例。非腺瘤性息肉417例,其中增生性息肉110例、炎性息肉307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息肉数目≥3个71例,息肉直径≥1cm共236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息肉癌变率为10.20%。剔除60例腺瘤癌变患者后,高危性腺瘤228例,低危性腺瘤132例。该部分息肉恶变情况有待今后随访得出相应结果。结论大肠高危息肉具有一定的内镜和病理特征,对大肠息肉切除后的规范筛查、诊断和合理随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放大内镜和普通内镜鉴别瘤性和非瘤性大肠息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放大内镜和普通内镜对大肠息肉的实时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105例大肠息肉进行靛胭脂染色、普通内镜及放大内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形态,并参照Kudo法进行分类,共分七型:Ⅰ型、Ⅱ型、ⅢL型、ⅢS、Ⅳ型、Ⅴ型和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Ⅴ型为癌变。比较放大内镜和普通内镜在鉴别瘤性和非瘤性息肉中的价值。结果 放大内镜下炎性及增生性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78.57%,瘤性表型为21.43%;腺瘤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3.33%,瘤性表型为96.67%;幼年性息肉均为非瘤性表型。Ⅰ、Ⅱ、ⅢL、ⅢS、Ⅳ、Ⅴ及混合型息肉中腺瘤率分别为0、13.33%、70%、75%、100%、100%和63.64%。分型诊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6.67%和80%,特异性为86.57%和94.73%,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9.52%。普通内镜分型诊断瘤性的敏感性为88.3%,特异性为81.5%;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82.5%;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2%。结论 用色素放大内镜和普通色素内镜分析大肠息肉表面结构,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及癌。因此,有助于在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决定对病灶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临床、镜下、病理特点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同顺性分析老年人大肠息肉246例临床资料,分析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检出率、病变部位、息肉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等特点,并与同期中青年人大肠息肉1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结肠息肉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结肠息肉发病率高于中青年组,老年组多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恶变率高;中青年组以单发性息肉、炎性息肉为主,恶变率低。息肉越大、基底部越宽及腺瘤性息肉易恶变。结论:需加强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尽量行全结肠检查,以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及息肉恶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性病变后,病灶部位喷洒0.4%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结果:检出大肠息肉性病变50个,非肿瘤性息肉19个,占38%,其中增生性息肉3个(6%),炎症性息肉16个(32%);腺瘤性息肉28个,占56%;进展期大肠癌3例(6%)。非肿瘤性息肉腺管开口均为Ⅰ、Ⅱ型腺管开口;腺瘤型息肉腺管开口为ⅢL、Ⅲs、Ⅳ型分别占22%、12%、12%,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粘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结肠癌具有重要意义,V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癌的可能,对指导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癌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宗汉 《海南医学》2004,15(1):44-45
目的 探讨大肠息内的病理类型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纤维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 10 .3 %,炎性息肉占 3 7.65 %,增生性息肉占 8.82 %,幼年性息肉占 1.18%,腺瘤性息肉占 5 2 .3 5 %,其中管状腺瘤 62例 ,绒毛状腺瘤 15例 ,绒毛管状腺瘤 12例 ,腺瘤性息肉中轻度不典型增生 47例 ,中度不典型增生 2 6例 ,重度不典型增生 9例 ,癌变 7例。结论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无明显癌变倾向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 ,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9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85~2003年96例F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镜表现特征;回顾2001~2003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内镜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96例FAP患者中多数患者大肠内息肉呈密生型生长(52/96,54.2%),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分布密度呈中至重度,直肠腺瘤癌变率高(23/41,56.1%).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大肠内密集分布腺瘤性息肉是FAP特征性表现,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结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内镜表现与病理特征及恶变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特征及其恶变的关系。方法:对门诊患者大肠镜普查发现的361例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息肉恶变42例42枚(10.5%)。息肉≤5mm者无恶变,6-9mm者恶变率0.9%,10-19mm者恶变率11.8%,≥20mm者恶变率38.5%;腺癌性息肉恶变率9.7%,增生性息肉恶率4.5%,80例炎性息肉有1例恶变。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19/80)23.8%;恶变的息肉内镜下均表现为宽蒂或无蒂,表达充血或糜烂。结论:息肉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组织病理类型相关,腺瘤性息肉体积越大,绒毛状结构越多,癌变机会越高;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亦有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性质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表现,并比较中西方报道的差异,旨在为结直肠锯齿状息肉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总结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近年来检出的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患者的内镜、病理及临床特点,并与文献报道的西方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共28 981例患者进行了结肠镜检查,9 191例患者至少1枚结直肠息肉。其中锯齿状息肉检出率为0.53%(153/28 981),低于西方报道(1%~18%)。153例锯齿状病变中,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SSA/P)、传统锯齿状腺瘤(TSA)所占比例分别为41.2%、7.2%和51.6%;而西方国家的研究显示,HP所占比例为70%~90%,SSA/P占10%~20%,TSA约占1%。锯齿状息肉在男性和年龄≥50岁的患者中检出率更高。153例锯齿状息肉中,大的锯齿状息肉(直径≥10 mm)和近端锯齿状息肉所占比例分别是13.7%(21/153)和46.4%(71/153)。此外,58.2%(89/153)的锯齿状腺瘤伴有异型增生。14例锯齿状息肉伴有同时性进展性结直肠肿瘤(sAN),其中大锯齿状息肉(LSPs)(OR值3.446,95%置信区间1.010-11.750,P<0.05)可能与伴发同时性进展性肿瘤有关。结论: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检出率较低,3种亚型的比例与分布位置与西方的报道显著不同。大锯齿状息肉可能与伴发同时性进展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于春月  赵雪香  王文婷  张厂 《中医学报》2019,34(12):2665-2669
目的:调查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学类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大肠息肉的患者,对其进行一般资料、内镜检查结果及中医体质学判定信息采集,采用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大肠息肉患者276例,分析显示年龄增高、大便不爽、多发息肉、山田Ⅲ、Ⅳ型多见于腺瘤性息肉。大肠息肉患者体质分型中平和质占16.3%,偏颇体质中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为主要类型,约占总体的64.8%;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体质分布基本相同。结论:大肠息肉的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体质分布基本相同。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大便不爽症状、息肉数目和山田分型。  相似文献   

13.
对130例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人;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息肉基底宽、体积大,癌变率高。认为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大肠息肉应尽可能镜下摘除,定期复查,以减少恶变机会。  相似文献   

14.
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和结肠镜诊疗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措施。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镜大脾性卢肉的检出率为21.2%,其中74.3%为腺瘤性息肉;息肉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15.
袁晓刚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40-641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253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占9.9%,炎性息肉占15.8%,幼年性息肉占2%,腺瘤性息肉占72.3%(其中管状腺瘤119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5例,绒毛状腺瘤29例)。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2例,恶变38例。结论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无明显癌变倾向,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息肉无论大小均应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病理组织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学方法对1154例1464枚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进行重新观察。结果共检出锯齿状腺瘤38例43枚,占所有结直肠息肉的2.94%,男女比1.71,平均年龄62.3岁,伴低级别增生14枚,伴高级别增生7枚,癌变3枚。结论锯齿状腺瘤是一种具有独立性质的结直肠上皮源性肿瘤,有高恶变率,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正光  刘萱 《中原医刊》2007,34(14):87-88
目的探讨大肠息内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2001年至2003年所做2016例电子结肠镜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2016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357例,息肉的检出率为17.7%,而腺瘤性息肉196例占54.9%,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恶变密切相关。绒毛状腺瘤在各类型息肉中最容易癌变。结论腺瘤息肉的恶变与其体积大小有关,体积愈大愈易恶变。结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结肠,且在取活检时注意选择息肉近腔面充血糜烂粘膜处取材及大息肉多块取材,且对所见息肉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及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在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为18%,其中,腺瘤性息肉495例,占60.1%;炎症性息肉193例,占23.4%;增生性息肉125例,占15.2%;幼年性息肉11例,占1.3%。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腺瘤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癌变患者息肉病理组织学均为腺瘤型,直径≥1.1 cm者21例,占84%。结论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较常见;息肉直径≥1.1 cm或混合性腺瘤容易癌变;建议要重视36岁以后人群的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2.0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20.
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颖  王玉芳  王维 《四川医学》2002,23(1):17-1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1998-2000年所做5840例电子结间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5840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623例,息肉的检出率为10.67%,而腺瘤性息肉271例占47.09%。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恶变密切相关。本组息肉以0.6-1.0cm者恶变率为3.80%,1.1-1.9者恶变率为13.0%,≥2.0cm者恶变率为27.59%。结论:遥瘤息肉的恶变与其体积大小有关,体积愈大愈易恶变,大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结肠,且在取活检时注意选择息肉糜烂处及大息肉多块取材,且对所见息肉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