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阐明玛咖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作用的影响,揭示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建立玛咖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测试不同提取部位对PDE5的抑制率;采用灰度关联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谱-效关系。结果建立了玛咖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指纹图谱中共有色谱峰21个,指认了其中5个成分。谱-效关系表明,玛咖对PDE5抑制作用的药效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脂溶性的玛咖酰胺类生物碱(峰22、23、24)对药效活性贡献较大。酶活性测试验证了3种玛咖酰胺具有较好的PDE5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建立的PDE5抑制剂筛选方法,采用液体闪烁计数,灵敏度高,简便易行;同时揭示了玛咖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与PDE5抑制作用具有相关性,玛咖酰胺类生物碱可能为PDE5抑制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这为玛咖的资源利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玛咖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玛咖定性、定量标准,参照2010年版药典附录相关方法,分别对玛咖的水分、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成分、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以玛咖中特征性酰胺类成分亚油酰胺为指标性成分,分别采用TLC和HPLC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显示,玛咖中亚油酰胺的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0.01~2.00 μg(r=0.999 8),平均回收率(n=9)为99.27%(RSD 2.0%) 。所建立的玛咖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能够为玛咖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鹿茸玛咖提取物各萃取部位的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进行研究,并对其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以鹿茸玛咖提取物的各极性溶剂萃取部位为研究对象,以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指标,研究鹿茸玛咖提取物各萃取部位对乙酰胆碱酯酶的体外抑制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鹿茸玛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鹿茸玛咖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具有抗老年痴呆的潜在作用,经液质联用分析推测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的6个玛咖酰胺和2个鹿茸寡肽类的结构。结论鹿茸玛咖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为鹿茸玛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其中含有的玛咖酰胺类成分和鹿茸寡肽类成分是鹿茸玛咖提取物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自丽江的玛咖Lepidium meyenii的干燥根茎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法样品经90%乙醇水提取后,再经硅胶柱、微孔树脂(MCI)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分离有效成分,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包括二维核磁HSQC、HMBC和COSY)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新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从玛咖根中分离得到3个玛咖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3,4-二甲氧基苄基)十六碳-9Z-烯酰胺(1)、N-苄基-13-酮基-9E,11E-十八碳二烯酰胺(2)和N-(3,4-二甲氧基苄基)-十六碳酰胺(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玛咖新胺A;该化合物对人5种癌细胞(NB4、A549、SHSY5Y、PC3、MCF7)没有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药用植物玛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玛咖作为国际保健品市场的明星产品之一,具广泛应用价值,且可向全球推广种植,但目前玛咖的基础研究尚不深入,缺乏系统化学成分及明确药效活性研究,市场产品多围绕其壮阳功效予以夸大宣传,极大影响了对该植物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该文对近几年药用植物玛咖的资源现状、生长栽培、植物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玛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黑玛咖不同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及其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图谱与抗疲劳作用的谱效关系,为明确黑玛咖的抗疲劳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小鼠力竭游泳实验、检测肝糖原和血清乳酸水平,比较黑玛咖8种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采用UPLC-Q-TOF/MS法建立黑玛咖8种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以小鼠力竭游泳实验为抗疲劳作用的药效学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分析建立其谱效关系。结果黑玛咖60%、80%、95%乙醇提取物(醇提物)均明显增加小鼠力竭游泳时间,且以95%醇提物增加作用更为显著;黑玛咖80%醇提物能显著增加因过度运动所致的降低的肝糖原水平;黑玛咖95%醇提物能明显减少小鼠负重游泳后产生的血清乳酸堆积。从黑玛咖不同提取物UPLC指纹图谱中提取出23个能够表征含量差异的特征峰。采用PLSR分析,以力竭游泳时间为药效指标时,发现黑玛咖提取物中N-苄基十六酰胺、N-苄基-5-氧代-6E,8E-十八碳二烯酰胺、1,3-二苄基-2-苯基-4,5-二甲基咪唑和N-十八烷酰胺与抗疲劳作用呈正相关,且VIP值大于1。结论黑玛咖95%及80%醇提物具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明确N-苄基十六酰胺、N-苄基-5-氧代-6E,8E-十八碳二烯酰胺、1,3-二苄基-2-苯基-4,5-二甲基咪唑和N-十八烷酰胺是黑玛咖抗疲劳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深入研究黑玛咖抗疲劳药效物质基础及建立全面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玛咖醇提取物对小鼠的抗衰老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玛咖醇提取物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自然衰老小鼠为模型,连续ig给予玛咖醇提取物60 d后,测定小鼠血清、肝脏、心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 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 DA)的水平以及皮肤羟脯氨酸水平,免疫功能实验采用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及免疫器官指数的方法。结果玛咖醇提取物能显著提高老龄小鼠心脏和肝脏中G SH-Px活性及血清和肝脏中SOD活性,降低血清及肝脏中M DA水平,增加皮肤羟脯氨酸水平,提高PH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结论玛咖醇提取物可能通过改善自由基代谢、增强细胞免疫发挥其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索截至2014年10月底我国玛咖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文献,从授权量、技术领域、主要申请地区和申请人进行统计分析,阐述我国"玛咖热"现状,并提出玛咖产业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对四川引种玛咖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其挥发油及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对比。方法: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石油醚超声提取法分别提取玛咖中的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玛咖挥发油及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质谱库检索系统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过结构鉴定,从玛咖挥发油中鉴定出22个挥发性化学成分,占98.85%的比例。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40个化学成分,占73.99%的比例。挥发油成分与脂溶性成分的差别较大,十二烷、喹啉、3-甲氧基苯甲醛、棕榈酸甲酯、亚油酸乙酯为两部分中共有的化合物。结论:首次对四川引种玛咖挥发油和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GC-MS对比分析,该研究为四川引种玛咖药物资源及其质量标准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玛咖(Lepidium meyenii Walper, Maca)为十字花科独行菜属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源自南美洲,有悠久的食用历史。除了秘鲁当地人食用玛咖,全世界对玛咖的需求都在增长,玛咖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并于2011年获批为新资源食品,现阶段我国云南、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均成功引种玛咖。研究表明,玛咖对生殖系统具有调节性激素、改善性功能、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对消化系统具有促进胃肠运动、预防肝损伤的作用;对神经系统具有改善记忆力、抗抑郁、保护神经和镇痛的作用;对免疫系统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血液循环系统具有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的作用;还具有抗炎、抗疲劳、抗氧化、抗紫外辐射及抗骨质疏松等作用。相关毒理研究表明,玛咖无细胞毒性、体外肝毒性、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以及生殖毒性。现查阅近些年的玛咖药理毒理相关文献,对玛咖药理作用研究、毒理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和总结,未发现玛咖具有不良反应,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及营养保健功能。希望能为玛咖今后的药用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调腹通络”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临床五迟、五软病康复实践的总结,分为“调腹”与“通络”两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经典整理、溯本求源,从发育迟缓病症、痿软无力病症等,以及对冲脉理论、神阙理论、从阴引阳及从阳引阴理论、解结理论的整理,深入认识五迟、五软与肾、肝、脾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调腹通络”思路与技术的奠定基础,进而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NAC基因是一类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信号转导及逆境胁迫下的调节过程。本研究鉴定出人参NAC基因家族共有197个成员。将拟南芥NAC基因与鉴定出的人参NAC基因共同构建系统发育树,可将其分为15个亚族。根据转录组分析结果,PgNAC020、PgNAC021、PgNAC022、PgNAC023在花中呈现高表达现象,可能参与花的生长发育;PgNAC075、PgNAC076在果实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人参果实成熟过程;PgNAC092、PgNAC093、PgNAC094、PgNAC095可能参与人参花的形态建成,也可能参与植物的抗寒过程。本研究为人参NAC家族基因功能研究,以及NAC调控人参的生长发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静  裴瑾  康亚兰  刘薇  刘维  陈翠平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18):2691-2695
目的克隆中药橘核主要来源品种椪柑Citrus reticulata的柠檬苦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limonoid-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L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橘核有效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克隆获得LG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LGT与相关物种LG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分析橘皮、橘肉以及橘核中LGT基因表达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测序所得椪柑LGT序列全长为1 530 bp,具有1 50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2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椪柑LGT基因在橘核中表达量最低,其次为橘皮,表达量最高为橘肉。结论成功克隆、分析并表达了椪柑LGT基因,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psbA-trnH序列,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辽宁省12个地区及省外2个地区黄精药材样本进行鉴别分析,为辽宁省黄精药材的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DNA试剂盒提取法,从38个黄精样本的药用部位中提取DNA,对psbA-trnH部分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及双向测序,并从GenBank下载药用植物黄精的不同来源和外群序列,运用Seq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使用MEG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计算K2P(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NJ)建立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NJ系统发育树结果可知,不同来源的所有黄精样品聚为一大支,外群猪牙花聚为一支,区别较明显;辽宁省、湖北省及贵州省黄精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所下载的黄精聚为一支,并且结合变异位点与遗传距离可知,辽宁省、湖北省及贵州省的黄精物种为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种间差异较小,辽宁省所收集的黄精有4个样品出现了变异位点,其余样本碱基序列均相同。结论 使用psbA-trnH序列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黄精药材不同的基原植物进行区分鉴别且成功率较高,可用于对黄精属物种进行种内和种间鉴别,为保障辽宁省黄精药材来源的准确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药重楼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野外调查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结合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global medicinal plants,GMPGIS),对中药重楼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域进行分析和评价。以重楼药材基原物种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和七叶一枝花P.polyphylla var.chinensis道地产区、主产区与野生分布区的采样点为依据,选取最冷季平均气温、最热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日照强度和土壤类型7个生态指标作为主要参考因子,经过生态相似性比对分析得出云南重楼与七叶一枝花在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适宜性产区和潜在种植区。结果表明云南重楼和七叶一枝花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相似,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中国、巴西、美国、赞比亚、刚果、缅甸、坦桑尼亚、墨西哥、安哥拉及玻利维亚等19个国家。其中,中国的最大生态适宜性产区主要包括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贵州、江西、福建和安徽等16个省区。该研究表明GMPGIS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中药材引种及生产区划,研究结果可为重楼药材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刘畅  曾宪法  杨小英  赵宇  张涛  周思旋 《中草药》2023,54(8):2558-2565
目的 研究勾儿茶属药用植物多叶勾儿茶Berchemia polyphylla及变种光枝勾儿茶B. polyphylla var. leioclada叶绿体基因组成及结构特征,同时为勾儿茶属系统发育及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Illumina平台对勾儿茶属药用植物多叶勾儿茶及变种光枝勾儿茶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序列进行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与同科小勾儿茶属、枣属、枳椇属、鼠李属、冀核果属等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在鼠李科植物中系统发育位置。结果 多叶勾儿茶和光枝勾儿茶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环状四分体结构,全长分别为161 185、161 210 bp,注释得到131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6个,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勾儿茶属与鼠李科其它药用植物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勾儿茶属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叶绿体基因组之间没有重排或倒置,IR区序列变异最低,LSC区的变异程度最高,其中ndhA、ycf1、ycf3、rpl16、clpP以及atpF等基因的编码区存在差异,这些位点为勾儿茶分子鉴定提供新位点。系统发育树表明勾儿茶属与鼠李属及翼核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居群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的瓜蒌子、瓜蒌皮、根(天花粉)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栝楼各药材质量评价新模式。方法采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硫酸-苯酚法对栝楼各药用部位蛋白、黄酮、多糖进行测定,HPLC法对瓜蒌子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3,29-DR)及天花粉中葫芦素B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栝楼各药用部位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瓜蒌子质量以河南安阳黎园栝楼最优,其3,29-DR和粗蛋白的量最高;山西绛县栝楼作药材瓜蒌皮质量较佳,其粗蛋白和多糖量较高;安徽岳西黑大片栝楼宜作为药材天花粉种植,其粗蛋白量较高、淀粉量较低、葫芦素B量适中。结论所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是栝楼各药用部位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所建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在栝楼各药材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青松  李微  张怡  陈双兰  谢子妍  李斌 《中草药》2022,53(14):4428-443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含柴胡经典方剂的配伍规律,并阐明“柴胡劫肝阴”和配伍高频药物对柴胡“解毒存效”的分子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方法 通过药智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对含柴胡方剂进行检索,运用Excel 2019、IBM SPSS Modeler18.0和IBM SPSS26.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网络毒理学对“柴胡劫肝阴”的毒性成分、毒性靶点和调控网络进行分析。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高频配伍中药和柴胡肝毒性成分-靶点网络图。结果 共筛选82首含柴胡方剂涉及205味中药,共897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3组关联规则。网络毒理学结果显示,柴胡皂苷和挥发油作为柴胡潜在的毒性成分,得到柴胡潜在毒性靶标298个,肝毒性靶点198个,柴胡致肝毒性潜在靶点20个,相关信号通路61条。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甘草和柴胡肝毒性共有靶点5个、通路17条,白芍和柴胡肝毒性共有靶点9个、通路49条,当归和柴胡肝毒性共有靶点2个、通路38条,黄芩和柴胡肝毒性共有靶点5个、通路33条。结论 柴胡分别与甘草、白芍、当归...  相似文献   

20.
不同植物基原金线莲生药鉴别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易骏  吴建国  张秀才  吴岩斌  黄泽豪 《中草药》2015,46(23):3570-3576
目的对福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台湾金线莲A.formosanus和滇越金线莲A.chapaensis进行生药学鉴别。方法采用徒手切片、显微观察和数码照相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植物基原金线莲的植物形态特征、根、茎、叶的横切面组织构造及其组织特征,金线莲干燥药材粉末特征。结果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较滇越金线莲植株小,三者叶脉颜色分别为金黄色、银白色和淡红色,是外观鉴别的依据之一;滇越金线莲根木质部束数量较多,且髓部宽广,茎外韧型维管束数量较多;上表皮细胞形状、中脉上下表面形状与细胞色素分布特点是叶横切面的鉴别点;台湾金线莲上表皮细胞形状为类三角形,其他2种植物为类椭圆形;滇越金线莲中脉上表面较平整,其他2种植物微凹;福建金线莲中脉下表面呈半圆形凸出,其他2种植物微凸,福建金线莲红色物质稀少且位于上表面,台湾金线莲红色物质较多且散在,滇越金线莲有红色物质位于上表皮且集中排一列。结论不同植物基原金线莲植物形态和显微存在差异,为建立金线莲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