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改进上颈椎颈前外侧手术入路的切口显露方式.方法 采用颈前外侧改良L形切口为7例上颈椎病变患者实施颈前路手术.包括联合后路手术1例.男5例,女2例;枢椎椎弓骨折2例,颈椎肿瘤4例,后纵韧带骨化1例;术后第1、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伤口部位生长变化情况和有无吞咽困难、颈髓损伤出现.结果 7例患者均经6个月随访.全部伤口于2周后获Ⅰ级甲愈合.1例术后出现呛咳,4周左右自行缓解.其余病例未出现颈部重要神经血管损伤与相应节段的颈髓损伤.所有病例无伤口感染,伤口显露及愈合效果满意.结论 颈前外侧改良L形切口可为上颈椎前方手术入路有效的切口显露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后畸形愈合并脊髓压迫症的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1月 ̄2004年5月收治8例上颈椎后路融合术后畸形愈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表现,JOA评分9.6±2.34分。影像学均显示C2椎体后上与C1后弓形成钳夹压迫脊髓。均行经前方咽后入路C2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结果:术中喉上神经牵拉损伤1例,术后4周恢复,无其它并发症。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恢复。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JOA评分平均13.8±0.97分。结论:经前方咽后入路C2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后畸形愈合并脊髓压迫症能取得较好的显露与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经颈侧方入路行脊髓腹侧减压治疗寰枢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方法进行评估。方法:9例难复性寰枢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经颈侧方入路进行脊髓腹侧减压,术前未做枕颈融合或融合失败的患者在术后2~6周进行枕颈融合术,对脊髓腹侧减压术中情况进行总结和术后效果进行随访,并复查颈椎CT和MRI。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h.平均出血量2300ml;椎动脉损伤3例;舌下神经损伤3例。9例患者术后早期均无明显效果,3例6个月后出现改善,其中2例效果明显;6例无效,其中1例术后6个月北于长期卧床并发症,1例在术后1年冉次行经口咽入路脊髓减压手术,北于蛛网膜下腔感染。结论:经颈侧方入路进行脊髓腹侧减压治疗寰枢关节前脱位显露困难,减胀不充分,并发症多.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4~49岁,平均35岁。陈旧性齿突骨折例,横韧带断裂9例,同时合并有枕颈或颈椎先天性畸形6例。先天性寰枢椎半脱位8例,斜坡颅底型状突陷入症13例。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手术的顺序。经口咽前路松解:仰卧位维持头颅牵引,口腔常规清洁处理后,碘伏消毒面部、口腔及咽部。用Codmart口咽显露器撑开口腔及咽皱襞及软腭,充分显露咽后壁,纵行切开咽后壁诸层结构,分离显露寰椎前弓,用磨钻磨除环椎前弓、齿状突,予以脊髓前方的彻底减压:颈后路减压及内固定术:更换体位,置患者于俯卧位,维持头颅牵引,行枕颈后正中纵切口,分离显露枕骨背部、寰椎后结节和C2一C4棘突和椎板,若脊髓后方有压迫,则切除寰椎后结节减压,取髂骨块移植于枕颈部,遂行枕颈后方内固定。结果:42例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按JOA 17分法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的颈髓功能评定,术后改善率=(术后总分-术前总分)÷(17-术前总分)×100%。结果显示,术后改善率为14.4%-100%,平均58.9%。术后40例枕颈骨性融合,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折断、松动现象,1例患者3枚螺钉退出,1例患者2枚螺钉方法不佳。术后颈椎活动功能近期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功能练习和下位颈椎的活动功能代偿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结论:经口咽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其町行性。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4~49岁,平均35岁。陈旧性齿突骨折例,横韧带断裂9例,同时合并有枕颁或颈椎先天性畸形6例。先天性寰枢椎半脱位8例,斜坡颅底型状突陷入症13例。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于术的顺序。经口咽前路松解:仰卧位维持头颅牵引,口腔常规清洁处理后,碘伏消毒面部、口腔及咽部。用Codman口咽显露器撑开口腔及咽皱襞及软腭,充分显露咽后壁,纵行切开咽后壁诸层结构,分离显露寰椎前弓,用磨钻磨除环椎前弓、齿状突,予以脊髓前方的彻底减压:颈后路减压及内固定术:更换体位,置患者于俯卧位,维持头颅牵引,行枕颈后正中纵切口,分离显露枕骨背部、寰椎后结节和C2~C4棘突和椎板,若脊髓后方有压迫,则切除寰椎后结节减压,取髂骨块移植于枕颈部,遂行枕颈后方内固定。结果:42例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按JOA17分法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的颈髓功能评定,术后改善率=(术后总分-术前总分)÷(17-术前总分)×100%。结果显示,术后改善率为14.4%~100%,平均58.9%。术后40例枕颈骨性融合,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折断、松动现象,1例患者3枚螺钉退出,1例患者2枚螺钉方法不佳。术后颈椎活动功能近期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功能练习和下位颈椎的活动功能代偿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结论:经口咽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寰枢椎脱化伴脊髓压迫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本组7例,年龄12-56岁,C1、2椎体结核3例,第二颈椎骨折(Hangman Ⅲ型)3例,C2、3、C3、4椎间盘突出症1例。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结核行病灶清除,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高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切除,C2、3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前弓-C3椎体,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1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是显露上颈椎较理想的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损伤小、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颈椎后路融合术后畸形愈合致脊髓压迫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咽后入路脊髓减压治疗颈椎后路融合术后畸形愈合致脊髓压迫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8例颈椎后路融合术后畸形愈合致脊髓压迫患者进行前咽后入路脊髓减压手术,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 术后8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平均随访22.0个月,植骨均融合,JOA评分(13.8±1.0)分.结论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选择正确体位、预防护理并发症、加强功能锻练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本组 7例 ,年龄 12~ 5 6岁 ,C1、2 椎体结核 3例 ,第二颈椎骨折 (HangmanⅢ型 ) 3例 ,C2、3 、C3、4 椎间盘突出症 1例。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 ,结核行病灶清除 ,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 椎间植骨融合 ,自锁钛板内固定 ,高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切除 ,C2、3 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前弓~C3 椎体 ,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无伤口感染 ,1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是显露上颈椎较理想的入路 ,具有显露充分、损伤小、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高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Ⅰ期后路融合治疗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9例均为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X线片动态位不能自行复位,且术前颅骨牵引均未获得满意复位。采用颈高位咽后入路显露C1~C3,行寰枢椎前方松解复位,Ⅰ期后路寰枢融合内固定。结果 19例患者采用颈高位前方咽后入路均成功显露C1前弓~C3椎体,前路松解后复位良好,Ⅰ期行后路寰枢融合内固定,全组无一例出现脊髓损伤加重、咽喉部阻塞或窒息。1例颈后部伤口积液感染,经换药引流后痊愈;2例出现舌下神经牵拉症状,1例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均在1个月后恢复正常。脊髓功能正常者无神经功能损害,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部分恢复。随访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脱。结论颈高位咽后入路行前方松解能够复位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Ⅰ期后路寰枢融合可获良好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上颈段前外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C3骨折伴脊髓前方压迫的优点、注意事项及效果。方法 本组21例,年龄13—58岁,外伤性C3骨折9例和C3,4骨折3例,病理性C3骨折8例和C3,4骨折1例。经上颈段前外侧入路,显露C2至C4或C5,行骨折椎体的次全切除或病灶清除、相应椎间盘的摘除、椎管减压、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21例均获满意的术中显露,并完成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9例术前脊髓损伤者术后均有恢复。除1例术后72h内吞咽困难,1例术后当晚发生睡眠性窒息外,其余病例无颈部血管神经损伤、吞咽困难及感染等并发症。21例平均随访18个月(3—44个月),20例植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3—9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内固定和植骨块无松动和移位。结论 经上颈段外侧入路对C3骨折伴脊髓前方压迫的病例进行减压、植骨、内固定,效果满意,且损伤小,切口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路、后-前联合入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合并颈椎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椎前路手术(A组,22例)和后-前联合入路手术(B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椎管狭窄率、骨化节段及脊髓压迫率的差异,并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JO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7.9+2.1)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1+1.7)分,平均改善率为(65.9+5.2)%;B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6.8+1.6)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9+0.9)分,平均改善率为(69.8+4.5)%,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前路或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合并颈椎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脊髓受压程度、影像学资料、骨化范围及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重度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重度颈椎病患者行手术治疗,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20例,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1例。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并计算术后3、6、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改善率,定期复查MRI了解脊髓神经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50(36.5±4.0)个月。JOA评分:术前6.1分±2.1分;术后3个月为6.5分±2.4分,改善率为4%±2%;术后6个月为7.1分±3.2分,改善率为9%±4%;术后12个月为10.7分±3.5分,改善率为42%±15%;术后24个月为11.3分±3.6分,改善率为48%±18%;末次随访时为11.9分±3.8分,改善率为53%±17%。末次随访优2例,良18例,可9例。定期复查MRI可见手术节段脊髓减压充分,椎管通畅程度进行性好转。结论重度颈椎病手术治疗有效,但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难以达到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杨峰  谭明生  移平 《中国骨伤》2009,22(8):612-6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适应证并评定其疗效。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前后路治疗1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71例,女54例;年龄28-69岁,平均53.4岁。病程0.5-48个月,平均14个月。58例行前入路,67例行后入路。通过JOA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分析,总结颈椎前后路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按JOA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组术前(8.78±2.43)分,术后(14.68±2.37)分,其中优40例,良10例,有效6例;颈后路手术组术前(8.49±2.58)分,术后(14.26±2.83)分,其中优42例,良12例,有效8例。6例手术无效,其中前路2例,后路4例,后路1例术后症状加重。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同一入路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均能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起到良好的作用,来自前方的压迫,少节段病变,以锥体束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路手术;而对于来自脊髓后方的压迫,多节段病变,以感觉障碍为主、伴有颈椎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方法近5年来我科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单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62例。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反应性脊髓水肿3例,脑脊液漏1例,食管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肺部感染5例,其中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随访6个月~5年(平均3.5年),按JOA评分,术后12~16分,平均14.6分。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入路解剖,严格规范化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颈椎前路手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4月~2006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颈椎OPLL患者共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8.5±3.1分.神经症状出现时间2~81周,平均27.4±15.6周.选择术前压迫最重节段CT层面测量发育椎管面积、骨化韧带面积,计算出脊髓受压比率(骨化韧带面积/发育椎管面积),随访时测量同节段椎管扩大比率.30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13例行一期前后路手术,4例先行后路再行前路手术,6例单纯行前路减压.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2.0将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手术方式选择、患者年龄、神经症状出现时间等因素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随访29~101个月,平均46±16个月,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30%~72%,平均53.1%±11.4%,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28%~68%,平均52.8%±10.5%;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时患者年龄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手术入路、症状持续时间、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与疗效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选择恰当的术式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脊髓受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疗效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和MRIT2脊髓高信号(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32例因OPLL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前路手术46例.后路手术59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7例。统计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分析不同术式的疗效及MRIT2脊髓高信号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三组病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路组改善率为(74.95±9.83)%,后路组改善率为(69.90±9.56)%,前后路联合组改善率为(76.61±10.19)%,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的改善率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有ISI组改善率为(67.04±7.91)%,无ISI组改善率为(77.8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三种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改善率优于后路手术;b)术前无MRIT2脊髓高信号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30例采用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结果术前JOA评分5.1±1.6,术后随访时为11.8±1.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JOA改善率为56.3%。结论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基本原则是早期减压与稳定,根据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和后路手术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椎管狭窄率大于50%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34例(男29例,女5例,平均57.2岁),前路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4例(男12例,女2例),后路采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20例(男17例,女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颈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脊髓压迫率等的差异.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前路手术主要为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局限型和分节型骨化患者,而后路手术主要为范围超过3节段的连续型和混合型骨化患者,骨化物的分型及范围是选择的主要依据.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前路手术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3+1.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4.2±1.3)分,平均改善率62.3%±15.2%;后路手术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7+1.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1.4±1.2)分,平均改善率33.5%±12.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患者,前路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后路手术则适用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连续3或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均行术前X线、MR I和术后X线片检查。均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时间3~48(28±20)个月。患者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植骨块不愈合、内置物下沉等并发症发生。JOA评分术前平均为(8.20±2.26)分,术后3个月平均为(13.50±1.28),改善率为60.2%,植骨融合率100%。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具有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恢复颈椎曲度、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32~63岁,平均51.3岁,病程平均5.6年。术前病变节段:3节段16例,4节段12例。其中累及C2/3节段5例次、C3/4 21例次、C4/5 26例次、C5/6 28例次、C6/7 16例次。合并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5例。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改良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时采用10秒握拳试验、双手握力、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曲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后前路联合手术时间平均6.5h,出血量平均375ml。患者均得到1年及以上有效随访。1年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9.8±2.1分提高到15.9±1.2分(P<0.05),平均改善率(84.7±9.2)%。术前、术后10秒试验:左手由11.2±3.1次提高到18.2±2.6次,右手由10.8±1.0次提高到17.8±3.9次(P均<0.05)。平均握力:左手由18.7±7.1kg提高到33.2±6.3kg,右手由19.2±3.6kg提高到35.8±2.5kg(P均<0.05)。颈部轴性疼痛VAS评分为2.1±1.1分。颈椎前凸角由21.5°±5.7°减少到19.60°±4.10°(P>0.05)。影像学随访示颈椎管减压充分,椎间植骨融合满意,未见相邻节段不稳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创伤小、可有效改善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在后路手术基础上,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