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部位周围组织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将雌性SD大鼠24只分为步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制作第10胸椎段脊髓损伤模型。步行训练组在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后1周开始进行步行训练,共训练9周;对照组不接受干预。制作模型后每周利用BBB评分评定后肢运动功能,8周后取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ting和轴突示踪分析。 结果后肢运动功能:步行训练组在伤后4周(步行训练3周)时,BBB评分较对照组出现明显改善(P<0.05),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伤后第10周,P<0.01)。损伤部位神经丝(NF)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对照组胶质瘢痕中可见许多排列比较规则、与脊髓纵轴方向一致的NF阳性纤维穿行,步行训练组除了可见少量NF阳性纤维在胶质瘢痕中穿越,还可见较多的NF阳性纤维围绕空洞边缘延伸,其NF阳性纤维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部位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2组损伤部位周围均可见呈红色的排列凌乱的GAP-43表达,步行训练组GAP-43+组织免疫荧光灰度值较对照组高 (P<0.05)。皮质脊髓束再生:2组损伤部位尾侧均未见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标记的纤维。 结论步行训练能明显增强脊髓损伤大鼠后肢损伤部位组织的可塑性,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但未能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刺对快速老化小鼠P8(SAMP8)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及谷氨酸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9月龄SAMP8 19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10只)和针刺组(9只),另选取雄性同月龄抗快速老化小鼠(SAMR1)9只作为对照组。针刺组给予“百会”、“涌泉”穴位针刺治疗,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相隔2 d,共治疗4个疗程。第4疗程内每次治疗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治疗后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AMPA受体亚基谷氨酸受体1(GluR1)及谷氨酸受体2(GluR2)的含量。 结果定位航行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小鼠穿越有效区的次数分别为(5.33±2.29)次、(2.30±0.82)次、(5.22±2.05)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穿越有效区的次数减少(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PSD[(39.83±9.30)nm]变薄(P<0.05)、突触间隙[(19.98±5.21)nm]增宽(P<0.05)、突触界面曲率(1.12±0.05)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突触PSD[(46.78±11.37)nm]增厚(P<0.05)、突触间隙[(15.68±4.03)nm]缩小(P<0.05)、突触界面曲率(1.14±0.09)增大(P<0.05)。模型组小鼠海马GluR1含量较对照组下降(P&rt;0.05),针刺组较模型组GluR1含量增加(P&rt;0.05),模型组GluR2含量较对照组下降(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GluR2含量增加(P<0.05)。 结论针刺可显著提高SAMP8的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可塑性,并促进其海马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提示针刺可能是促进神经康复、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造模成功后符合标准的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rTMS组,每组12只。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rTMS组于制模成功后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于造模后第30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3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行Golgi-Cox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的分支、长度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 结果rTMS组在测试的第1、2、3、4天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分别为(47.32±15.44)s、(37.20±14.76)s、(25.16±11.55)s和(21.48±9.90)s,与模型组同时间点相比明显缩短(P<0.05),rTMS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达(8.25±1.75)次,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rTMS组海马锥体细胞一级树突的分支数、树突总长度及树突棘密度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海马锥体细胞树突的分支数、树突总长度及单位长度树突棘密度分别为(6.9±1.8)个、(935±108)μm和(0.72±0.19)个/μm,和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rTMS组BDNF阳性表达细胞数为(23.17±1.17)个/200倍视野,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TMS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机制可能与rTMS治疗能促进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从而改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及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择SD雌性大鼠44只,随机分为运动组20只、制动组20只和假手术组4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运动组大鼠每天进行滚筒、转棒训练,时间为1 h;制动组大鼠被限制自由活动;假手术组置于普通笼中自由活动。3组分别于术后第27,28天进行跳台试验测定学习、记忆能力。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GAP-43的表达。 结果以跳台试验对学习记忆能力进行的评估示运动组优于制动组(P<0.01),运动组GAP-43在海马CA1区的表达第1天后逐渐增高,第7天时达高峰,较制动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增加(P<0.01)。 结论   运动训练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运动训练能促进海马CA1区上GAP-4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的影响。 方法48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后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24只,2组又分别分为1,2,3周3个时段进行观察,每个时段8只。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正常喂养,不给予任何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评定,并观察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结果电镜下观察到电针组各时段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活性区宽度及突触后膜曲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记忆能力测评:对照组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电针组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和空间探索试验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可通过改变脑梗死大鼠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而改善脑梗死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干预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高压空气组、常压氧组、高压氧组及模型组。将上述各组大鼠制成MCAO模型大鼠,模型组大鼠于制模后未给予任何特殊处理,高压空气组、常压氧组、高压氧组于制模2 h后分别给予高压空气、常压氧及高压氧干预,每天治疗1次。分别于制模后2 d、3 d、7 d及14 d时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侧海马神经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含量。 结果制模后3 d、7 d、14 d时高压氧组脑缺血侧海马Nestin蛋白表达均较其它各组明显增高(P<0.05),并于制模后3 d时达到峰值(0.55±0.04 );高压氧组制模后7 d时MAP-2表达(1.23±0.10)及制模后14 d时MAP-2表达(0.80±0.04)均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高压氧组GFAP表达在制模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水平(P<0.05)。 结论高压氧干预可促进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侧海马NSCs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同时还能抑制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微管相关蛋白-2(MAP-2)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将其中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出血后运动)、对照组(出血后不运动)、假手术组(无出血,不运动),每组32只,各组又分为术后7,14,21,28 d共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4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4只用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实验组大鼠于术后72 h开始跑笼训练,其余组大鼠在标准笼内自由活动。另外64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48只)、无出血组(8只)和正常组(8只),脑出血组又分为术后6,12,24,48,72 h和7 d共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8只,无出血组、正常组及脑出血组各时相点的4只大鼠用于免疫组化检测,4只用于RT-PCR检测。 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MAP-2阳性细胞表达为细胞胞浆着棕黄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脑出血后24 h MAP-2开始上调,持续到7 d,与正常组和无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术后14 d出现表达上调,28 d表达达高峰,但实验组表达上调更显著,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RT-PCR结果:脑出血后12~24 h MAP-2 mRNA有一短暂表达上调,与无出血组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恢复接近正常。实验组术后14~28 d表达上调,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同样有上调表现,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AP-2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发生,且运动训练可促进MAP-2的表达,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2 d和7 d损伤侧海马细胞周期素D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 d,损伤侧海马细胞周期素D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7 d,损伤侧海马GFAP的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针刺治疗后,细胞周期素D1蛋白和GFAP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针刺可抑制胶质细胞增生,从而有可能为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更有利的生存环境。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大鼠梗死灶周突触素mRNA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的表达水平和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肾性高血压后的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大鼠100只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n=50),训练组大鼠进行运动训练,对照组大鼠常规饲养。2组大鼠均于制模成功后第3,7,14天采用横木行走实验评定各亚组大鼠运动功能,在制模成功后第1,3,7,14,28天时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突触素mRNA、GAP-43 mRNA水平。 结果造模后第7,14天,2组大鼠运动功能得分与本组造模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制模后第7,14天时,训练组运动功能得分[分别为(3.2±0.3)分和(5.8±0.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1.6±0.4)分和(2.6±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大鼠脑梗死灶周突触素mRNA和GAP-43 mRNA水平均在造模后第1,3,7天时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组突触素mRNA水平在造模后第3,7,14和28天时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训练组GAP-43 mRNA水平仅在造模后第3和第7天时(0.295±0.03、0.512±0.045)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运动训练可使大鼠脑梗死灶周突触素mRNA和GAP-43 mRNA水平增高,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百会和大椎两穴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对缺血侧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检测,进一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选取Wistar雄性成年大鼠48只,分为对照组(n=24)和电针组(n=24),采用线拴法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进行电针治疗,每日刺激1次,对照组造模成功后则采用常规饲养自由活动。2组大鼠均于电针组治疗1,2,3周后(造模成功后第8,15,22天后)每次取8只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行为测试评定2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随后断头取脑,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定位取海马CA3区,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2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3区BDNF的变化。 结果造模成功后第8,15,22天后,电针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和空间探索试验中的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优于同时段仅采用常规饲养的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个时间点,电针组缺血侧海马CA3区BDNF阳性细胞数均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百会和大椎穴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脑缺血大鼠缺血侧海马CA3区BDNF的阳性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树突棘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90只,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及电针治疗组。MCAO组及电针治疗组大鼠采用热凝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脑缺血1周、2周及4周时观察各组实验大鼠脑缺血区皮质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Ephrin-A5表达的变化情况。 结果各组实验大鼠树突棘大多呈蘑菇状,电针治疗组则出现较多蚓状树突棘。MCAO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树突棘密度于术后1周时明显降低,在术后2周、4周时进一步降低(P<0.01);电针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树突棘密度在治疗1周后明显升高(P<0.01),并持续至治疗后4周时;Ephrin-A5主要分布于脑皮质神经元胞浆中;MCAO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Ephrin-A5 mRNA表达在术后1周时明显增高,至少持续到术后4周时,并且在术后2周时Ephrin-A5 mRNA表达水平达到峰值(P<0.01);电针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Ephrin-A5 mRNA表达水平于治疗后1周时明显增高,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于治疗后4周时Ephrin-A5 mRNA表达水平达到最低值(P<0.01),接近于假手术组水平。 结论电针刺激能促进脑梗死实验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中一个重要可能机制是电针刺激能调节Ephrin-A5表达,从而促进神经树突棘可塑性,加快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针刺疗法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方法将24只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针刺组,12只抗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R1)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针刺组选百会穴进行针刺治疗,每天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处死前1周开始给予小鼠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苷(BrdU),50 mg/kg体重,每日1次。动物处死后取海马组织,用免疫荧光双标方法检测NSCs的增殖、分化。 结果各组小鼠海马区都存在BrdU/nestin阳性细胞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阳性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阳性细胞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海马区都存在NSCs分化的新生神经细胞阳性表达,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NSCs向成熟神经元及未成熟神经元的分化不明显(P&rt;0.05)。针刺能使SAMP8增多的成熟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下降,减少的未成熟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增多,但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少突胶质细胞明显增多(P<0.05);针刺能抑制少突胶质细胞的表达,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治疗能促进SAMP8海马NSCs增殖,抑制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但对向神经元、未成熟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组织中突触结构的影响,探讨神经功能可塑性的机制。 方法选用SD雄性成年大鼠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56只,于造模后24 h随机抽取8只作取材定位组,其余48只5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4只,2组再分10,20,30 d组,每组8只。训练组给予运动训练,对照组仅在笼中安静饲养。观察运动训练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突触结构参数的影响。 结果电镜下观察到各期训练组缺血半暗带组织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活性区宽度、突触后膜曲率和穿孔性突触百分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0,30 d组改变更明显(P<0.01)。相应行为学检测训练组的20,30 d组在Y迷宫分辨学习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测试中记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动训练可明显促进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突触结构的变化,以提高突触传递效率,增强记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轻度脑外伤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非运动训练)、运动组(手术+运动训练)、对照组(手术+非运动训练),每组10只。按照Feeney自由落体脑外伤模型制作方法,对运动组和对照组大鼠制作自由落体脑外伤模型,假手术组除不进行自由落体打击外,其他操作同对照组大鼠。运动组大鼠术后第3天(48h后)按照跑台训练方案开始为期4周运动训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仅置于跑台上但不转动跑台,运动均安排在每周的第1~5天进行;并于每周的第6天、第7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对三组大鼠分别进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以检测三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运动后第4周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取大脑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海马CA1区BDNF的阳性细胞进行染色,并测其阳性细胞表达数,以比较大鼠海马中BDNF表达情况。 结果①定位航行试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逐渐缩短。与对照组相比,从运动第2周开始,运动组大鼠逃避潜伏期(88.54±5.73 s)已短于对照组(91.45±8.91 s)大鼠,至运动第4周,运动组大鼠逃避潜伏期(55.33±6.77 s)较对照组(74.53±6.85 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周,假手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88.44±7.79 s, 79.52±8.02 s, 69.54±10.14 s和62.49±7.22 s)始终短于对照组(98.99±6.84 s,91.45±8.91 s,79.65±12.47 s和74.53±6.8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3.00±0.54,3.38±0.74,4.38±1.06和6.00±0.76)明显多于对照组(1.25±0.71,1.50±0.54,2.13±1.25和3.0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第2周起,运动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3.25±1.28,5.00±0.93和5.88±0.99)较对照组(1.50±0.54,2.13±1.25和3.00±0.54)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至运动第四周运动组大鼠海马BDNF阳性细胞数(128.56±7.93)分别较对照组(96.38±5.71)和假手术组(94.81±5.49)表达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跑台运动能够提高轻度脑外伤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海马内BDNF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在脊髓损伤(SCI)大鼠康复中的作用及其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 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水疗训练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及水中平板训练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各训练组于术后1周开始进行8周的康复训练。采用BBB评分、爬网格试验评定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的表达。 结果水中平板训练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其他组明显改善(P<0.05)。3个训练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BDNF及NT-3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BDNF的表达在3个训练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水中平板训练组NT-3的表达明显高于减重平板训练组(P<0.05);而水中平板训练组与水疗训练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水中平板训练可能通过影响BDNF及NT-3的表达增强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可塑性,促进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对轴突再生微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动物健康成年比格犬15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运动训练组,每组5只。模型组和运动训练组建立脊髓半切损伤模型。从损伤后第8天起,运动训练组进行活动平板训练,模型组不训练。于损伤后第60天处死,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周围区表达硫酸软骨素糖蛋白(CSPG)的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SPG在损伤周围区的表达水平,采用银染技术观察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情况,采用改良Tarlov评分评估各实验组动物运动功能。 结果运动训练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CSPG的阳性细胞数为(19.50±1.17)%,较模型组(65.80±3.69)%明显减弱(P<0.05);Western blot显示CSPG表达水平假手术组为100%,模型组为(189.00±11.75)%,运动训练组为(117.00±9.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训练组神经轴突更加完整,排列更加规则、致密,溃变要少于模型组,运动功能评分显示运动训练组为4.20± 0.23,高于模型组(3.3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可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表达CSPG等轴突再生抑制因子,改善受损轴突的再生微环境,促进机体的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化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脑内kalirin-7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强化运动训练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可能机制。 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45只,采用线栓法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大鼠分为模型组、普通训练组、强化训练组(每组各15只),另取15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不做运动训练;普通训练组大鼠和强化训练组分别进行普通运动训练和强化运动训练。于造模成功后第3、7、14天,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大鼠跑台训练结束后,采用Zausinger评分对4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然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蛋白的表达,最后采用RT-PCR法检测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 mRNA的表达。 结果3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的Zausinger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成功后第7、14天,强化训练组的Zausinger评分均高于普通训练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成功后第7、14天,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同时间点(P<0.05),且强化训练组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蛋白表达量亦显著高于普通训练组同时间点(P<0.05)。3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 mRNA表达量均低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成功后第14天,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 mRNA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同时间点(P<0.05),且强化训练组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 mRNA表达量亦高于普通训练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强化运动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kalirin-7的表达,且效果均优于普通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及运动训练对快速衰老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方法选择12周龄雄性快速衰老小鼠40只,随机分为丰富环境组、标准环境组、丰富环境运动组和标准环境运动组。运动方法采用跑笼训练。8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 结果与标准环境组比较,丰富环境运动组、丰富环境组、标准环境运动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探索轨迹较多位于原平台象限,海马BDNF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 结论丰富环境结合运动训练可更有效地改善快速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BDNF可能参与了其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16 Hz,90 dB和16 Hz,130 dB次声对小鼠海马区白介素-6(IL-6)表达及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含量(GFAP)的影响,从而探讨次声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自我保护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BALB/C小鼠60只,将其随机分为90 dB次声作用组(20只)、130 dB次声作用组(20只)及对照组(20只)。将90 dB次声作用组、130 dB次声作用组小鼠分别置于次声压力舱内2 h,期间分别给予90 dB或130 dB的次声刺激,对照组小鼠也于同期置入次声压力舱内,但期间不给予次声刺激。于次声作用1,7,14,21及28 d时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IL-6及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情况。 结果对照组小鼠海马区有一定强度IL-6表达;各次声作用组小鼠海马区IL-6在次声作用7,14及21 d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并于次声作用14 d时达到峰值;进一步分析后发现,90 dB次声作用组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130 dB次声作用组(P<0.05)。各次声作用组小鼠海马区GFAP表达水平在次声作用7,14及21 d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并于次声作用14 d时达到峰值;90 dB次声作用组小鼠海马区GFA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130 dB次声作用组(P<0.05)。 结论次声刺激能显著促进小鼠海马区神经元IL-6表达,提高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含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踏转轮运动训练对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所致学习能力损害及海马ZnT3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出生后6 d的SD大鼠随机分为惊厥组和对照组。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1次,每次持续30 min,连续6 d;对照组给予同样操作,但期间不吸入三氟乙醚。2组大鼠分别于出生后29~35 d及61~67 d进行Y迷宫学习训练,检测其学习、记忆功能。期间2组大鼠于出生后51~56 d进行踏转轮训练,每天1次,每次30 min,连续6 d。最后于出生后78 d时将各组大鼠处死行脑组织切片,检测ZnT3在海马中的表达。 结果①学习能力测试:惊厥组大鼠第1次Y-迷宫辨别学习达标的电刺激次数为(60.0±14.1)次,与对照组[(37.5±17.2)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惊厥组Y-迷宫辨别学习达标的电刺激次数为(27.5±14.1)次,与对照组[(21.0±11.0)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大鼠第2次学习能力成绩均较第1次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记忆能力测试:惊厥组与对照组2次测试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③ZnT3原位杂交检测:2组大鼠ZnT3 mRNA在海马各区均有明显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惊厥组大鼠齿状回ZnT3 mRNA灰度值与CA3区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新生期反复长程惊厥对大鼠学习能力的损害,并能有效调节海马区ZnT3的异常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