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腔内修复术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后对颅内及左上肢血供的影响.方法对126例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86例患者全部或部分封堵了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5例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51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封堵程度1/4~2/3);8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颅内缺血的表现,12例术后出现左上肢轻微缺血症状,无左上肢严重缺血发生;51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左上肢肱动脉收缩压较术前降低15~35 mmHg.结论对于第一裂口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可行的,术前评估决定是否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及是否先行颈部血管旁路手术将大大增加手术空间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指征及技巧。方法: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分析诊疗过程中的相关资料。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13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0.5cm~2.50cm 11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近端2cm1例,破口位于第10胸椎下缘1例。行预防性右颈总动脉一左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封堵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例;未行预防性动脉旁路术,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4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例,完全封堵第10、11对肋间动脉开口1例。结果:13例均成功释放覆膜支架,无中转手术、截瘫、偏瘫及围手术期死亡。即时造影结果:11例(84.6%)成功封堵破口;Ⅰ型内瘘2例(15.4%),近端、远端Ⅰ型内瘘各1例,但内瘘量均不大。结论:腔内隔绝术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西宁地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12年5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4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资料。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结果:腔内隔绝术成功率100%,共置入45枚主体覆膜支架及2枚Cuff支架,2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无左上肢及脑供血不足症状。本组共死亡3例,其中与腔内隔绝术有关死亡1例,发生在术后5天,与腔内隔绝术无关死亡2例,1例为自发性气胸,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结论:西宁地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中期疗效好,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4.
11 临床资料1998年 9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 3例伴有声音嘶哑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我院治疗。病例 1:男性 ,4 7岁 ,发现胸主动脉瘤 2年 ,声音嘶哑 3个月。 MRA检查 ,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直径 2 1mm,夹层动脉瘤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以下 15 mm处 ,最大径为 6 4 mm。电子喉镜检查 ,左侧声带固定 ,内收和外展运动消失。给予腔内隔绝术治疗 ,术后 1周 ,声音嘶哑缓解。术后电子喉镜检查 ,左侧声带内收和外展运动恢复。螺旋CT检查 ,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直径 2 5 mm,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为 4 4 m m。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对17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术前行CTA影像学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真腔直径以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血供来源,选支架规格及输送路径,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释放系统,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完成腔内修复术.结果 176例患者腔内修复术均获得成功,出现内漏9例.随访1~24个月,复查CTA后内漏完全消失,未行再次介入或手术治疗.全部病人术后无截瘫发生,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总结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中不同导入动脉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1998年9月至2001年12月间在本中心接受腔内隔绝术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采用局部肝素化加导入动脉完全阻断法,5例采用全身肝素化加导入动脉完全阻断法,99例采用全身肝素化加导入动脉部分阻断法,1例采用导入动脉吻合人工血管的方法。结果:导入动脉完全阻断的患者在下肢血流复通后血压显著下降且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其中局部肝素化的患者术后下肢并发血栓形成2例,筋膜间隙综合征2例。导入动脉部分阻断法失血量增加,但下肢并发症减少。结论:在TAD腔内隔绝术中以部分阻断法处理导入动脉既可减少术中的血压波动又避免了术后严重的下肢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沈莉莉  杨晓 《安徽医学》2015,36(4):476-478
目的:分析总结“一站式”杂交手术及单纯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30例,其中28例患者于发病后2周施行腔内隔绝术。其中近端锚定区不足(锚定区<15 mm)的患者2例,1例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另1例夹层第1破口距离锁骨下动脉开口处距离5 mm。施行“一站式”杂交手术者,先进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然后进行腔内隔绝术,封闭夹层破口及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术中放置血管支架30个,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术后进入ICU监护12 h,无严重并发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显示支架位置良好,转流血管通畅,夹层大部分血栓化。结论腔内隔绝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创伤小,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对于近端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一站式”杂交手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意义。方法:对59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术中移植物全部释放成功,无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术中“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合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结果11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均植入成功。术后随访12个月,治疗效果满意,无一例严重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裸支架“烟囱”技术可以为主动脉夹层伴左锁骨下动脉破口患者提供腔内隔绝术治疗机会,完全封堵漏口,重建血流。短期随访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7年5月-2010年2月腔内隔绝术治疗10例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人工血管支架,2例将支架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口,1例支架未能完全封闭漏口、内漏明显。随访12~18个月,患者全部存活。结论血管腔内置入带膜人工血管支架式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可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对33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28~81(61.3±19.5)岁,包括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19例,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3例,主动脉食管瘘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血管腔内修复,其中12例先进行解剖外旁路手术,16例1期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2例使用覆膜支架近端开槽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3例使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结果全组均取得技术成功。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其余均痊愈出院。30例随访2~52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3例出现头晕等窃血表现,在1个月内缓解。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示:主动脉支架无移位,6例原有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及"烟囱"支架通畅。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有满意的近期疗效,是治疗此类病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脊髓动脉造影预防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使用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的方法来判断Adamkievicz动脉的起源,并评价其预防截瘫的价值。方法:1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MRA示胸主动脉夹层假腔自T6平面发展至腹主动脉,在T8和T10平面分别有一夹层裂口。术中行两侧椎、甲状颈干、肋颈干、肋间、腰动脉与骶中动脉选择性造影。结果:造影显示该患者的Adamkiewicz动脉起源于左侧腰动脉(L2),术中用两个Talent移植物释放后定位于T6-T12平面,夹层完全封闭,术后患者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均无异常,随访3个月,患者生活如常。结论: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是判断Adamkiewicz动脉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对于夹层裂口位于T8-T10平面的截瘫高危患者,术前进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来判断Adamkiewicz动脉的起源以指导手术中移植物的定位可以预防截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福伟  童健  闫玉生  陈群清 《广东医学》2011,32(11):1420-1421
目的 探讨经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定位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在介入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收治5例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破口均位于峡部,其中4例利用经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定位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 1例未及手术心跳骤停死亡,另4例术中均利用经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精确定位左锁骨下动...  相似文献   

14.
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自2004年9月~2007年2月,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16例,所有支架均经股动脉置入,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夹层破裂口成功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随访1~24个月,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血管覆膜支架适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选择合适的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EVGE)的移植物(SG)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院116例手术经验、参考国外资料,对TAD进行EVGE术中应用不同SG的结构特点以及术后内漏和其他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应用了2类、3种SG系统。其中近端内漏12例,远端反流5例,肋间动脉反流1例,其他原因1例。6例出现背痛。中转手术1例,术后8d内死亡4例,其中2例存在内漏。结论;用于TAD的SG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强度、良好的柔韧性及弹性;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较远时,适合直形SG;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较近时,弯曲SG更适合动脉解剖形态。裂口位于弓上或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cm时,更适用带分支的S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方法对56例行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56例,46例仅使用1支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6例使用2支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4例同时封闭夹层近端及远端裂口,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3年,2例分别于术后6、11个月再发StanfordA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再次行腔内治疗,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查。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疾病腔内介入治疗1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经验、体会,探讨主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直径34~42 mm覆膜支架封堵降主动脉近端破裂口,其中1例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6例腹主动脉瘤中1例采用直型支架腔内隔绝,其余均采用分叉型支架经双股动脉置放成功;1例早期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采用预先扩张主髂动脉狭窄段,置入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腔内隔绝术后造影显示假腔及瘤腔均消失;2例I型内漏,随访半年后消失,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后1年突然死亡。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疾病安全、可行、有效,适应证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4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隔绝术,4例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42例手术成功,无1例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随访假腔血栓形成。结论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应用术中支架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治疗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进行评估。  方法  2018年11月—2020年4月,淮北矿工总医院心胸外科对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患者施行了术中支架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1岁。6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弓部最大直径>40 mm,破口均位于远端主动脉弓,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 < 1.5 cm。统计体外循环时间、术中阻断时间、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围术期病死率,术后脑梗死、截瘫、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分别于患者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为80~207(145±37)min, 术中阻断时间平均为34.5 min,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平均为12 min。3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超过24 h(分别为41、44、26 h)。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6.48 h。术后均无头晕症状,神志及精神恢复良好,未出现脑梗死、截瘫、二次开胸止血,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3~18个月不等。随访期间,患者生活状况良好。术后复查主动脉CTA,支架远端水平假腔闭塞率为100.0%(6/6)。  结论  对于具有手术适应证的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手术效果和术后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但本组患者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的临床效果仍需通过长期随访进一步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