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扩展近端锚定区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Dong ZH  Fu WG  Wang YQ  Guo DQ  Xu X  Chen B  Jiang JH  Yang J  Shi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3):857-86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VR)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两种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近端锚定区<15mm的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和1例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DTAA患者和3例ADA患者行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EVR)治疗(联合治疗组),另6例ADA患者直接行EVR,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直接修复组)。结果10例患者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病例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塞、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衰竭,第12天死亡。9例ADA患者功能围手术期无与血管有关的并发症。直接修复组中2例术后早期出现头晕,静滴甘露醇4~5d后缓解。9例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期3~12个月(平均9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所有病例原发破口封闭,胸主动脉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真腔扩大。结论处理胸主动脉EVR近端锚定区不足时,辅助性动脉旁路和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可行的,可以拓展EVR在DeBakeyⅢ型ADA和DTAA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最常见的疾患.是由于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层.形成主动脉壁两层分离状态而成。夹层可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如其假腔不断扩大,在主动脉壁间形成动脉瘤.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主动脉任何部位.按Stanford分型,凡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为A型.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近端降主动脉.病变扩展可累及升主动脉.也可延至弓部、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根据DeBakey分型,如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Ⅰ型:而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仅限于升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Ⅱ型。  相似文献   

3.
164例胸部主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置换的方法及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应用。方法1995年12月至2006年12月对164例胸部主动脉瘤进行治疗,男117例,女47例;年龄27~77岁,平均54岁。其中马方综合征49例,DeBakeyⅠ型夹层动脉瘤38例,Ⅱ型18例、Ⅲ型59例。心功能(NYH分级)Ⅰ级35例,Ⅱ级55例,Ⅲ级58例,Ⅳ级16例。对马方综合征采用胸部正中切口,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手术(44例)和Wheat手术(5例);38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瘤行升主动脉加全弓部血管置换术30例,升主动脉加半弓血管置换8例,其中行全胸段主动脉血管置换2例、Wheat手术25例、主动脉瓣成形术3例;59例降主动脉夹层瘤中36例经左后外侧胸部切口、左心转流下或自体血液转流下行降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23例由采用介入的方法经股动脉置入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结果围术期死亡6例,余者痊愈出院。142例随访3个月~9年10个月,3例随访期内死亡,余均健康生存。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瘤应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方法。全弓血管置换应用双侧颈动脉灌注对脑的保护效果确切,术中应用改良象鼻手术可以简化手术操作,Ⅲ型夹层瘤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由于动脉疾病导致的髂窝区和腹股沟区疼痛的原因。方法 回顾5例由于肾动脉以下服主动脉夹层和髂动脉夹层导致的髂窝区和腹股沟区疼痛的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3例病人左侧髂总动脉夹层,其中l例同时有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瘤。另外2例在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有动脉夹层。所有病人行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结论 凡有髂窝区和腹股沟区疼痛时应考虑有自发性动脉夹层。应用多普勒超声、MRA、CT或动脉造影可立即做出诊断。如诊断确立,可考虑作血管重建术。  相似文献   

5.
77岁男性患者,因血尿行泌尿系增强CT提示主动脉夹层,膀胱占位,进一步查胸腹主动脉CTA示近端累及升主动脉的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夹层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后壁。利用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通过预开窗重建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联合左锁骨下动脉栓塞成功隔绝夹层破口。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66岁。因发现主动脉夹层(uortic dissection,AD)7个月前,患者因突发胸痛经CT诊断为Standford B型AD,原始破口紧贴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elavian artery,LSA)开口,病变延伸至肠系膜上动脉近端,  相似文献   

7.
鞍区肿瘤大多为垂体瘤、脑膜瘤和领咽管瘤。少数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和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在CT上也表现为鞍区占位病变,且临床表现类似鞍区肿瘤。我们总结108例鞍区手术中证买为动脉瘤的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动脉瘤患者年龄23~68岁,平均42岁。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时表现为条状、弧线状密度不均匀增高影,增强时可见病灶均匀明显增强,边界清,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周边无水肿。动脉瘤大小在CT上表现为2.2~3.8cm,平均3.Icm,均为大型和巨型动脉瘤。临床表现:单侧视力减退3例,多饮多尿1例。头痛卫例。治疗结果: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术中支架象鼻技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和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24例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50.6±9.8)岁.合并高血压2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根部瘤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缩窄1例.14例有吸烟史.4例为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术后内漏.结果 24例患者均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替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体外循环(163.1±48.6) 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时间(29.1 ±12.4)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无截瘫及卒中发生.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3%(2/24例).1例失访;随访23例,随防率95.8%(23/24),平均随访24个月,随访期间2例因Ⅰ型内漏行修补术,1例因支架远端假性动脉瘤行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20例(86.4%)患者支架附近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对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Chang GQ  Wang SM  Li XX  Hu ZJ  Yao C  Yin HH  Yang JY  Chen W  Li JP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68-17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对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血管腔内治疗。7例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CT和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内膜撕裂口均位于升主动脉,距冠状动脉开口2.5-6.0cm,距右头臂干开口0.5-4.0cm。2例通过左颈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术前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间内转流术以保证左颈总动脉血供。5例通过右股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其中2例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结果全组均手术成功。3例第1枚支架释放后仍有较多内漏,即再放入第2枚支架,交错重叠于第1枚支架内面而成功封闭撕裂口,消灭内漏。除1例术后1个月因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其余6例存活。6例的假腔均有血栓形成,无内漏,无新的夹层动脉瘤形成。结论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可行、微创和有效的。病例选择应注意撕裂口距冠状动脉开口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对1例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术前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镇痛,做好术前准备;切开左股动脉行主动脉造影加夹层破口封堵术后严密观察肠系膜上动脉血液循环情况,抗感染,抗凝,抑酸,止血、输血,静脉高营养及中医药行肠道菌群调整等。结果患者术后48 d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已正常工作。提出及时综合性的救治和严密的护理是本例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腔内修复联合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运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愈的2例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结果腔内修复前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手术,然后从右股总动脉将带膜支架植入升主动脉封闭内膜撕裂口,并同时封闭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1例术后即时造影和术后2个月随访造影均显示升主动脉夹层消失,无内漏,颈部人造血管旁路血流通畅,病人健康生存;另1例术后2个月随访,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内膜撕裂口靠近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的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科自1993年3月至2001年3月采用升主动脉与腹主动脉和升主动脉与髂总动脉搭桥联合主动脉内膜开窗术治疗DeBakey Ⅲ B型夹层动脉瘤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开展带膜支架腔内植入升主动脉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方法 报告采用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治愈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 从左颈总动脉送入导丝和带膜支架至升主动脉封闭撕裂口。此前先建立左锁骨下动脉至左颈总动脉的内转流通道。二枚带膜支架重叠放置成功封闭升主动脉撕裂口,术后复查彩超示胸腹主动脉夹层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通过颈总动脉送入支架和预先建立颈总动脉内转流通道可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14.
经腹膜外径路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因股动脉狭窄无法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的胸术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的腔内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双侧髂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21列。结果:21例患均采用腹膜外径路显露单侧髂总动脉或腹主动脉下段,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即时操作成功率100%,结论:对于部分股动脉扭曲狭窄的患,经腹膜外径路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体外循环下治疗6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结果DeBakeyⅠ型48例、DeBakeyⅡ型11例、DeBakeyⅢ型3例采取体外循环手术,同期体外循环下植人大血管腔内覆膜支架25例。全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例,总死亡率4.8%。结论结合外科手术和支架植入方法能提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探讨其手术技术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 24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9例,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35~66(54±7)岁。19例患者中急性主动脉夹层11例。AC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15例,AS型(DeBakeyⅡ型)4例。AC型患者中行孙氏手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0例,部分弓置换5例;19例患者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4例患者术中取出位于右冠开口的支架。本组住院死亡1例,主因术前合并脏器灌注不良,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平均随访30(18~56)个月,其中1例因冠状动脉吻合口漏行二次漏修补术,1例因远端夹层新发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1例因左主干支架闭塞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因髂动脉闭塞行股股转流。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  相似文献   

17.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主因"突发胸部疼痛伴头晕24 h"急诊入院,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后发现为主动脉夹层形成,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e BakeyⅠ型)。胸部增强CT(图1)显示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根部,累及主动脉瓣膜和右冠状动脉,顺行撕裂累及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未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手术+改良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术。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应用带膜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38~77岁)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或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前穿刺左肱动脉行升主动脉对比剂追踪了解破口的位置及撕裂的范围,所有的患者都在全麻下进行的,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带膜支架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破口。结果29例均成功进行了胸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隔绝术,其中25例使用Talent支架,4例为国产支架。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无中转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9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21例行CT复查,8例行DSA复查,3例病人在术后2~8个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原因、处理和预防。方法: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完成4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其中10例术后转变为Stanford A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11)岁;合并高血压者7例,另3例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回顾分析发生的原因、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支架型人工血管(简称支架)近端均锚定于主动脉弓部。A型夹层发生时间为:术中支架释放后2例,术后2 h 1例,1周2例,1个月3例,6个月1例,29个月1例。新发破口位置:7例位于支架近端的主动脉弓部,1例在支架近端裸支架头端与无名动脉开口接触部位,1例位于裸支架覆盖区域内,1例猝死未能行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3例,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死亡3例,另7例随访3~42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胸腔段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结论:动脉壁薄弱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支架和腔内操作是致损伤的潜在因素。中转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有效处理方法。注重病例选择和规范腔内操作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Sun LZ  Liu NN  Chang Q  Zhu JM  Liu YM  Liu ZG  Dong C  Yu CT  Feng W  Ma Q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71-1176
目的探讨在Stanford分型的基础上根据主动脉夹层的部位和病变程度再进行细化分型,对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时机、确定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以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治疗主动脉夹层708例。其中Stanford A型夹层477例:(1)根据主动脉根部病变程度分为3型。A1型(主动脉窦部正常型)212例,行保留主动脉窦部的主动脉替换;A2型(主动脉窦部轻度受累型)72例,行主动脉窦部成形63例、David手术9例;A3型(主动脉窦部重度受累型)193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手术)。(2)根据主动脉弓部病变分为2型。C型(复杂型)78例,行主动脉弓部替换+象鼻术;S型(单纯型)399例,行部分主动脉弓部替换。Stanford B型夹层231例,(1)根据主动脉扩张的范围分为3型:B1型:降主动脉无扩张或仅有近端扩张,147例,行腔内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03例(B1S型)、部分胸降主动脉替换术32例、部分胸降主动脉替换术+远端支架象鼻术12例;B2型:全部胸降主动脉扩张,53例,行部分胸降主动脉替换术+主动脉成形32例、全部胸降主动脉替换术21例;B3型:全部胸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扩张,31例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术。(2)根据左锁骨下动脉和远端主动脉弓部是否受夹层累及分为2型:C型(复杂型):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或远端的主动脉弓部,44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治疗;S型(单纯型):远端主动脉弓部和左锁骨下动脉未受夹层累及,187例,介入治疗103例、手术治疗84例(常温阻断下手术60例,股动脉-股静脉转流下手术24例)。结果Stanford A型夹层住院病死率为4.6%(22/477),并发症发生率为14.5%(69/477)。Stanford B型夹层:介入治疗组病死率1.9%(2/103),并发症发生率为2.9%(3/103),轻度内漏发生率为9.7%(10/103);手术治疗组住院病死率为3.1%(4/128),并发症发生率为18.8%(24/128)。结论细化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对于术前判断手术时机、制定手术方案和初步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