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选择性转流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CEA术患者129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转流组48例和非转流组81例。术后3个月行头颈部彩超检查,之后每6个月至1年常规随访1次,比较2组患者中远期总体生存率和无再狭窄生存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Kaplan-Meier分析总体存活率和无再狭窄存活率。结果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比例高[29.2%(14/48)和3.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颈动脉夹闭时间[(22.6±5.9)和(13.7±4.6)min]和手术时间[(168.4±63.3)和(143.0±50.2)min]长,术中出血量多[(108.0±65.2)和(69.8±53.9)ml],住院时间短[(5.5±1.4)和(6.1±1.7)d],术中应用补片比例高[60.4%(21/48)和25.9%(29/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2组均无患者死亡,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脑卒中[2.1%(1/48)和1.2%(1/81)]和同侧颈动脉再狭窄[4.2%(2/48)和1.2%(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2,P=0.706;χ~2=1.141,P=0.285)。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2组患者中远期总体生存率(χ~2=0.287,P=0.592)和无再狭窄生存率(χ~2=0.285,P=0.5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术中选择性不使用转流管对中远期生存率和无再狭窄生存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主动脉夹层这一血管外科急危重症的发病率和检测发现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1,2]。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患者处于哪一个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将主动脉夹层起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病例归入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超过30天为慢性期[3]。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亚急性期接受腔内修复术的死  相似文献   
3.
自从1998年Shimono等[1]报道第1例完全通过血管腔内修复的方法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以来,有许多专家分别报道了类似的经验,所完成的病例数也越来越多.我中心于2001年1月为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0岁)成功施行了腔内修复术[2],至2012年5月30日止,已为5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了腔内治疗,总体手术成功率为98.3%,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2.1%.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腔内治疗的58例TAAD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54.3(41~79)岁。35例单纯接受腔内治疗,23例接受杂交手术: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15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2例。结果总技术成功率为98.3%(57/58)。并发症包括内漏14例,脑卒中5例,支架源性新破口1例,血管旁路术后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术后30天内死亡7例。随访(35.5±5.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 TAAD腔内治疗后并发症较累及降主动脉疾病的腔内修复术更为常见,脑卒中是重要的致死性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至2010年1月21例AAA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AA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男性多发。1例截肢,5例保守治疗,15例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或支架治疗,其中7例分别行同期或分期下肢血流重建;3例(14%)死亡,原因均为下肢缺血处理不当,造成下肢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结论 AAA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死亡率高,应引起对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复发性静脉溃疡的原因及再次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3例患者81条肢体入组,男性55例(60条肢体),女性18例(21条肢体),平均年龄52.6岁(31~73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因下肢静脉溃疡接受过一次或数次手术.溃疡复发距上次手术8~37个月,平均10.6个月;溃疡直径1.3~6.5 cm,平均3.7 cm.再次手术前多普勒超声发现小腿交通静脉反流57条肢体(70.4%),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8条肢体(46.9%),DVT后遗症16条肢体(19.8%),大隐静脉属支残留11条肢体(13.6%),大隐静脉主干再通或残留8例(9.9%).针对存在的病因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及属支结扎、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溃疡周边环形缝扎、曲张静脉环形缝扎加切除、深静脉瓣膜修复术以及穿着弹力袜等治疗措施.结果 随访3~60个月,平均37.3个月.3个月时溃疡平均直径明显缩小,6个月时溃疡完全愈合,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1年后3条肢体(3.7%)溃疡再次复发.结论 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大隐静脉再通或属支残留是静脉性溃疡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性的冉次手术仍然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开展带膜支架腔内植入升主动脉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方法 报告采用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治愈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 从左颈总动脉送入导丝和带膜支架至升主动脉封闭撕裂口。此前先建立左锁骨下动脉至左颈总动脉的内转流通道。二枚带膜支架重叠放置成功封闭升主动脉撕裂口,术后复查彩超示胸腹主动脉夹层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通过颈总动脉送入支架和预先建立颈总动脉内转流通道可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静脉性溃疡的原因分析及再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复发性静脉溃疡的原因及再次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3例患者81条肢体入组,男性55例(60条肢体),女性18例(21条肢体),平均年龄52.6岁(31~73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因下肢静脉溃疡接受过一次或数次手术.溃疡复发距上次手术8~37个月,平均10.6个月;溃疡直径1.3~6.5 cm,平均3.7 cm.再次手术前多普勒超声发现小腿交通静脉反流57条肢体(70.4%),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8条肢体(46.9%),DVT后遗症16条肢体(19.8%),大隐静脉属支残留11条肢体(13.6%),大隐静脉主干再通或残留8例(9.9%).针对存在的病因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及属支结扎、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溃疡周边环形缝扎、曲张静脉环形缝扎加切除、深静脉瓣膜修复术以及穿着弹力袜等治疗措施.结果 随访3~60个月,平均37.3个月.3个月时溃疡平均直径明显缩小,6个月时溃疡完全愈合,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1年后3条肢体(3.7%)溃疡再次复发.结论 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大隐静脉再通或属支残留是静脉性溃疡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性的冉次手术仍然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最早由Balko提出,并于1986年通过将支架外覆聚乙烯膜,经股动脉导人成功治疗了绵羊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模型[1].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