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用提插补法、提插泻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以冀揭示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的针刺电信息规律。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运用针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后,观察支配足三里穴位区域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结果:提插补法运针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22.01±4.63)pulses/3s;提插泻法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14.79±2.87)pulses/3s,2种手法的放电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运针刺激时,支配足三里穴区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明显增加,且提插补法放电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针刺手法仪参数图形探讨捻转补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针灸》2009,29(9):723
探索针刺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及其补泻原理,以期规范捻转补泻法的操作从而提高针灸疗效.笔者在我院中医工程教研室自行研制的针刺手法测定仪上分别施行"大指努出为主"的捻转补法和"大指收入为主"的捻转泻法,并实时记录这些手法的参数和图形.在所记录的捻转手法图形中同时显示出提插手法曲线,其曲线的频率与捻转几乎同步,但幅度远小于捻转,并且捻转补法图形中的提插曲线水平基线逐渐下行,而捻转泻法图形中的提插曲线水平基线则逐渐上行.这些现象提示捻转补泻手法含有轻微的提插手法,且捻转补法伴有下插之力,捻转泻法则伴有上提之力.表明捻转补泻法的作用原理与提插补泻法类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捻转补泻手法对血虚证大鼠Hb(Hematoglobin,血红蛋白)、SF(Serum ferritin,血清铁蛋白)等的影响,探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与效应的关系。方法将1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10只)、模型对照组(46只)、针刺组(40只,不做补泻手法)、捻转补法组(40只)和捻转泻法组(40只),后3组统称为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作血虚证模型,隔天治疗1次,共10次。针刺开始后,分别于第6、11、16、21天采血,检测Hb、SF和血清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结果针刺后第6天各治疗组大鼠Hb、SF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针刺后第11天,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大鼠各项指标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针刺后第16天的SF、针刺后第6、11天的血清ATP酶活性,捻转补法组高于捻转泻法组(P〈0.05)。结论①单纯针刺、捻转补法、捻转泻法对血虚证大鼠的恢复均有治疗作用;②在血虚证的状态下,捻转补法的疗效要优于捻转泻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论平补平泻针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富春 《中国针灸》2008,28(4):283-284
从文献与临床应用出发,探讨了平补平泻针法操作技术,指出了该法有单式与复式之分,单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或捻转,而复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捻转结合。同时提出了平补平泻法与导气法、平针法之不同,认为《灵枢经》“导气法”为行气法,《医经小学》“平针法”是进针法与行针法的描述,均无补泻之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浆及肾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 SHR 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针刺留针组(B)、捻转补法组(C)、捻转泻法组(D)和平补平泻组(E),每组12只。12只 WKY 大鼠作为空白组(F)。各针刺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针刺“太冲穴”,模型对照组和空白组只做与针刺组相同抓捉刺激,不做针刺处理。治疗结束后,取全血和大鼠肾脏,采用 ELISA 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及肾组织中肾素、AngⅡ含量,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浆及肾组织肾素、AngⅡ含量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针刺留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捻转泻法组血浆及肾组织肾素、AngⅡ含量明显降低,与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针刺留针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捻转泻法能有效降低 SHR 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肾素、血浆 AngⅡ含量。捻转泻法对 SHR 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循环及组织中肾素、AngⅡ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针刺补法组采用透刺配合捻转补法治疗,针刺泻法组采用透刺配合捻转泻法治疗,平补平泻组采用透刺配合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Stennert面神经麻痹评分改善情况。结果针刺补法组总有效率88%,针刺泻法组84%,平补平泻组8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3组治疗后Stennert面神经麻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组间比较显示,针刺补法组与针刺泻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补平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泻法组与平补平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刺配合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针刺补法效果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8.
李平  关卫  王芳  陈冰  诸凯 《天津中医药》2002,19(4):51-54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运用中的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针刺补泻手法数据库,对60多年来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在内科中应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外科,相对于其它疾病,中风、中风后遗症应用频次最高;不同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中以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应用广泛,其中捻转泻法和捻转补法应用频次最高;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留针时间在30~45min时有效率高于其它留针时间;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针刺临床各科的疗效显著,尤以皮肤科和外科最为突出。结论: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外科中应用优势明显,多使用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捻转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和1、2、3 h以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和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量表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针刺后即刻、1 h和2 h,捻转补法组FMA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而针刺后3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即刻和1、2、3 h,捻转补法组NDS均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各时点FMA和N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捻转补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  相似文献   

11.
不同手法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家兔作为实热模型,观察了致热后不同手法针刺治疗对家兔体温的影响。结果发现,捻转泻法、电针泻法和综合泻法均有明显的相对阵热作用,尤其表现在针刺后的即时效应和降低发热高峰值的作用,三组中,以捻转泻法和综合泻法的效果更佳。捻转补法除对发热曲线有轻微的影响外,无明显的即时效应和对友热高峰的抑制效应。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清热效应上,手法补泻有明显区别,手法操作与电针操作亦有一定区别,而单、复式泻法间无差异。初步验证了“实则泻之”的补泻规律和不同手法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平  关卫 《天津中医》2002,19(4):51-53
目的:阐明捻转补泻手法与泻法的操作是与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率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 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法治疗贝尔麻痹恢复期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顺  胡海超  王东升 《中国针灸》2008,28(2):111-113
目的:观察针刺补法治疗贝尔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80例)、非手法组(80例)。2组取穴相同,手法组运用提插捻转补法,非手法组不用针刺手法。观察2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及面神经肌电图的变化。结果:针刺补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和面神经肌电图最大波幅值。手法组愈显率为91.3%,非手法组为75.0%,2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补法能提高治疗贝尔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即刻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每组42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捻转补法组施以捻转补法,捻转泻法组施以捻转泻法,平补平泻组施以平补平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min。针刺结束后即刻评定偏瘫肢体肌力。结果:1上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均显著优于上肢远端肌力的改善(均P0.05),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捻转补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均P0.05),上肢远端肌力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下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捻转补法组和平补平泻组下肢近端肌力改善优于下肢远端肌力(均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且肢体近端肌力改善优于远端肌力改善。  相似文献   

15.
烧山火、透天凉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其通过配合呼吸、提插、捻转、押手等单式手法配合而成,从而起到补热泻寒的效果,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施术过程中机体的肌肉、血管以及呼吸配合,是产生热感和凉感的关键,这对"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的教学及临床应用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患者手痉挛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内关穴不同针刺手法治疗中风患者手部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72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刺组(36例)、慢速捻针组(34例)、快速捻针组(30例)、单纯提插组(35例)和提插捻转组(37例)。均取内关穴,每天针刺2次,每次5分钟,并配合康复训练。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和Fugl—Meyer(FMA)手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手痉挛即刻有效率和治疗8周后有效率单纯针刺组分别为66.7%、55.6%,慢速捻针组为82.4%、85.3%,快速捻针组为96.7%、90.0%,单纯提插组为80.0%、82.9%,提插捻转组为94.6%、91.9%,快速捻针组与提插捻转组疗效优于其他3组(P〈0.01)。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和FMA评分提插捻转组、快速捻针组均优于其余3组(P〈0.05,P〈0.01),且提插捻针组和快速捻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有非常肯定的即刻效应,提插捻转手法与快速捻转手法对痉挛的抑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凉泻手法对内毒素致热大鼠血清超氧化歧化酶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4种不同凉泻手法对内毒素致热大鼠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提插泻法、捻转泻法、透天凉法、提运手法。结果:4种手法均对内毒素致热大鼠血清SOD活力水平的降低有保护作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提运手法组和效果最显著。结论:提运手法为一种简便效验的凉泻手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经穴氧分压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喻凤兰  孔鄂生 《中国针灸》1996,16(10):15-16
本文采用氧分压(PO2)传感针,对20例健康男性的手阳明大肠经上臂穴、曲池穴的PO2与相应非穴位的PO2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针刺合谷穴时,臂与曲池穴PO2升高,分别与针刺前比较,其10'、15'、20'的PO2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M<O.05),而相应非穴位PO2变化不显著。在应用补法与泻法(提插捻转)运针后发现,施行补法时曲池穴P02上升,泻法时PO2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血压升高大鼠的血压及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环鸟苷酸(cGMP)传导途径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效应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电击加噪声刺激15d制成应激性血压升高模型。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每组12只。各治疗组动物每日分别施以双侧"太冲"穴针刺不做手法、捻转补法和泻法操作。7d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Ach、胸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和cGMP的含量。在造模前、造模后、针刺后分别测量动物收缩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血压明显上升(P0.01);针刺7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压均有所降低(P0.05,P0.01),其中捻转泻法组较其它两个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Ach、动脉NOS和cGM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血浆Ach、动脉N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捻转补法和泻法组的动脉cGMP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3个治疗组中,捻转泻法组Ach含量升高更明显(P0.01),捻转补法组NOS含量以及捻转补法和泻法组cGMP含量的升高较针刺组显著(P0.05,P0.01)。结论:针刺捻转泻手法可以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Ach/NO/cGMP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提插补泻血海穴对健康人下肢胫前、胫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右下肢血海穴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单纯针刺及不针刺干预,应用B超监测针刺下右下肢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分别与平补平泻法、单纯针刺、不针刺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流速增快(P0.01);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流速增快(P0.05);平补平泻法、单纯针刺、不针刺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提插补泻手法操作血海穴可提高健康人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血流速度;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相比较,血流速度改变无差异;平补平泻、单纯针刺及不针刺对血流速度改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