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李平  关卫  王芳  陈冰  诸凯 《天津中医药》2002,19(4):51-54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辨证治疗中舌象变化的趋势。[方法]冠心病患者按照诊断标准分为(心阴不足证、气虚血瘀证)两组,在采用中药汤剂结合西医常规用药辨证治疗1周后,观察舌体、舌象特征变化。[结果]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取效后,构成舌象的可量化因素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氧饱和度较治疗前升高,两组患者舌尖部血流灌注率均较治疗前有增加趋势,舌体色度比均发生改变,气虚血瘀组舌津液水平降低,心阴不足组舌津液水平升高,组间差距缩小(P<0.01)。[结论]舌体、舌象信息,能反映出疾病的不同病理性质、病理阶段,并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中医舌诊客观化角度出发,结合中医舌诊机理进行生物传热学研究.方法在测定全舌血液灌注率等参数的条件下,研究犬舌动脉血液温度与血管面积的分布对舌横截面积温度场的影响,并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计算出犬舌不同横截面积的温度场,并计算出不同血流量、不同血液温度时的舌断面温度场,探明舌面温度场与横截面温度场、舌血流灌注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全舌血液灌注率一定时,舌体内部温度分布主要受血管面积和分布的控制,动脉血液温度的高低将主要引起温度分布值的变化.结论研究舌血流与舌温度场的关系对中医舌诊机制和生物传热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课题应用红上线热像技术,以成年健康人为受试对象,重点观察石氏捻转补泻针法、传统捻转补泻针法、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针法等针刺手法的操作对人体皮肤温度场(温度分布)的影响,并与平补平泻针法、留针不施手法进行对照观察,此为第一部分实验研究,其包括:实验一"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和实验二"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合谷穴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观察其中效应差异最明显的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及远端能量代谢相关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ATP酶)活性的影响,并与不经针刺的正常对照组比较,此为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石氏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及远端能量代谢相关酶影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同人群舌红外热象观察及动物舌血液灌注率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热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医舌诊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新的实验与理论分析说明中医舌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法:利用红外热象仪得到人舌热象,定量分析人舌温度分布与年龄、舌质以及与三种脏腑病症的特征关系;通过对动物进行有创实验,采用CBI-8000生理研究系统测取全舌血液灌注率.结果:舌温与年龄、舌质有关,不同病症患者的舌温有显著性差异,证实舌面不同部位的温度确实与不同脏器的疾病有关;得到了舌面温度随血液灌注率变化的特征关系曲线.结论:通过此关系曲线,并对其它生物参数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在生物传热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可得出定量分析和描述舌体传热规律的数学关系式,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产生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医舌诊中的生物传热问题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对中医舌诊中的生物传热问题加以综述。用热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对中医舌诊机理进行研究是热物理科学对传统医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文献显示:热科学与中医舌诊量化关系的研究及舌体传热与舌血液灌注量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对传统医学理论产生新的认识,也将推进生物传热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 简 介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与高新测试技术相结合 ,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它所积累的科学的诊断方法已为当今世界医学界所瞩目。随着红外热象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越来越重视采用红外热象技术来研究某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的观察。周围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 ,在发病初期的临床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采用红外热象技术不但能早期明确诊断 ,而且可以随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变化情况。这样 ,也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本项研究的是红外热象技术在周围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2 临床资料病例总数 2 7例 ,男 13例 ,女 14例 ,最大年龄…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血液与周围组织换热情况,建立符合循环系统实际结构的血管树分支模型.通过用有限元方法数值求解定壁温条件下分支结构中血液的流动、传热耦合方程,得出血液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努赛尔数;并利用该模型,分析半径比、分支角、血管半径、血液流速对分支血管截面平均努赛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支血管入口处速度场和温度场均为非轴对称分布;分支血管人口段的努赛尔数明显小于单个直管的努赛尔数,分支血管努赛尔数收敛值约为3.75;分支角越小、半径比越小、分支血管半径越大、分支血管流速越大时,人口段截面的平均努赛尔数越大;分支血管半径、流速越小,截面平均努赛尔数的收敛速度越快.计算血液与组织换热,需要考虑血管分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的健康人舌体红外热图像,比较季节因素对舌面温度分布的影响。方法:观察95例健康人的舌像,其中冬季组共20人,年龄18~35岁,男、女各10人;夏季组共75人,年龄18。35岁,男29人,女46人,健康无感染情况,体温正常。对采录的所有舌热图像加以分析,组间进行比较。结果:2组舌体不同区域温度分布规律不同,夏季组舌温总体高于冬季组,舌根、舌中、舌右边3个分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体温与舌温存在不同步性;相同体温、舌象,在不同季节舌体温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