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BMI和腰围对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结果 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男性944人和女性1 643人被新诊断为糖尿病。多因素调整后,与BMI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超重和肥胖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72(95%CI:2.47~2.99)和6.27(95%CI:5.33~7.36)。女性超重和肥胖组HR值(95%CI)分别为2.19(95%CI:2.04~2.36)和3.78(95%CI:3.36~4.26);与腰围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Ⅰ级(85.0~89.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90.0)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56(2.22~2.95)和4.66(4.14~5.24)。女性Ⅰ级(80.0~84.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85.0)组HR值(95%CI)分别为1.99(1.80~2.21)和3.16(2.90~3.44)。结论 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会升高。在开展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的同时,更应控制腰围。  相似文献   

2.
腰围与男性肺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腰围与男性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开滦集团全体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调查对象,自2006年5月建立开滦集团男性动态队列并随访。基线调查时收集研究对象身高、体重、腰围等信息,并在随访时收集结局事件信息。腰围按五分位数进行分组:<80、80~、85~、90~、≥95 cm,并以腰围80~cm组为参比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与男性肺癌发病的风险比(HR)和95%CI结果 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共有105 386名研究对象进入队列,共随访739 651.13人年,平均随访7.00年,共收集肺癌新发病例707例。以80~cm组为参比组,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吸烟状态、累计吸烟量、饮酒情况、体育锻炼、工作环境、糖尿病史后,腰围<80及85~、90~、≥95 cm组发生肺癌的HR值(95%CI)分别为1.17(0.90~1.52)及0.96(0.74~1.23)、0.94(0.72~1.21)、0.80(0.63~1.03),趋势检验P=0.005。按吸烟、饮酒状态分层分析显示,腰围与肺癌发病风险在吸烟(腰围≥95 cm组与80~cm组相比:HR=0.69,95%CI:0.48~0.99)、饮酒(腰围≥95 cm组与80~cm组相比:HR=0.65,95%CI:0.45~0.94)者中呈负相关。结论 腰围可能与男性肺癌的发病风险之间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青岛项目点。利用研究对象的基线信息和随访获得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模型分析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3 355名,累计随访302 008.88人年,共有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1 093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腰围正常组(男性<85.0 cm/女性<80.0 cm)相比,腰围超标组(男性≥85.0 cm/女性≥80.0 cm)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升高了78%[风险比(HR)=1.78,95%CI:1.51~2.10],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升高了72%(HR=1.72,95%CI:1.40~2.12)和83%(HR=1.83,95%CI:1.40~2.39)。RCS模型分析显示,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呈非线性的“S”形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腰围的增加而增加,维持正常腰围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对该60个监测点人群进行随访,实际完成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群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比,敏感性分析将死亡者和高胆固醇血症者剔除。结果 共纳入26 907人进入分析,随访期间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男性491例,女性637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BMI正常/腰围正常者为参照,全人群和男性具有CVD危险因素人群,BMI正常/腹型肥胖组、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0%(HR=1.50,95% CI:1.07~2.08)、51%(HR=1.51,95% CI:1.20~1.91)、46%(HR=1.46,95% CI:1.09~1.96)和63%(HR=1.63,95% CI:1.12~2.38)、56%(HR=1.56,95% CI:1.20~2.03)、45%(HR=1.45,95% CI:1.05~2.01),超重/腰围正常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全人群和女性CVD危险因素人群,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0%(HR=1.40,95% CI:1.15~1.72)、46%(HR=1.46,95% CI:1.16~1.83)和35%(HR=1.35,95% CI:1.08~1.69)、30%(HR=1.30,95% CI:1.01~1.67),超重/腰围正常组和BMI正常/腹型肥胖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见变化。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或单纯腹型肥胖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在女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发病风险增加;提示在控制体重预防缺血性卒中,应将BMI和腰围进行结合来评价人群肥胖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完成随访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比。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患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分析,共纳入27 112名研究对象,观察到脑卒中事件1 333例;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6 907名研究对象,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5 984名研究对象,观察到出血性卒中事件205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腰围身高比0~0.45组为参照,脑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95%CI:1.00~1.46)、26%(HR=1.26,95%CI:1.04~1.53)和60%(HR=1.60,95%CI:1.29~1.99),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01);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0%(HR=1.30,95%CI:1.05~1.60)、33%(HR=1.33,95%CI:1.07~1.64)和61%(HR=1.61,95%CI:1.26~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24);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 0.55组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73%(HR=1.73,95%CI:1.02~2.94),0.46~0.49和0.50~0.5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结论 控制体重预防脑卒中及其亚型,可将腰围身高比作为体重控制指标之一。尤其重点关注腰围身高比≥ 0.55的年龄<50岁人群,同时不应忽视腰围身高比0.46~0.49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MSM不同年龄组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的进展变化,进一步探索HIV感染的疾病进程。方法 利用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截至2019年5月31日、≥15岁、感染途径为男男性行为、抗病毒治疗前CD4检测次数≥2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抗病毒治疗前的CD4平方根与感染时间之间的线性消除关系,利用含有末次HIV阴性检测日期和首次阳性检测日期的CD4值估计截距,采用t检验和Z检验对模型参数进行检验,并反向估计从HIV阳转到达CD4<500、<350、<200个/μl的中位时间。结果 纳入研究对象共计26 754例,含有HIV末次阴性检测日期的共146例;年龄为M=27(P25P75:23~35)岁;线性消除模型中,15~、25~和≥35岁年龄组的截距24.84(95% CI:23.76~25.92)、23.94(95% CI:22.86~25.02)、23.44(95% CI:21.91~24.96);15~、25~、35~和≥45岁年龄组的斜率为-1.31(95% CI:-1.33~-1.25)、-1.37(95% CI:-1.40~-1.33)、-1.53(95% CI:-1.58~-1.47)、-1.59(95% CI:-1.68~-1.51);从HIV抗体阳转到CD4<500、<350、<200个/μ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9(95% CI:0.79~1.81)、3.92(95% CI:3.36~4.48)和7.21(95% CI:6.58~7.81)年,其中15~岁年龄组到达3个CD4阈值的中位时间最长,分别为1.89(95% CI:1.05~2.85)、4.68(95% CI:3.80~5.77)、8.17(95% CI:7.23~9.42)年,≥45岁年龄组到达3个CD4阈值的中位时间最短,分别为0.68(95% CI:0.00~1.72)、2.98(95% CI:1.91~4.14)、5.85(95% CI:4.62~7.16)年。结论 MSM中CD4的消除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进展加快,高年龄组从HIV阳转到达不同CD4阈值的进展时间比低年龄组更短,提示MSM中高年龄组受HIV感染的影响更大,早诊断并及早开展治疗有助于延缓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脂质参数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将传统脂质参数与联合脂质参数进行比较,以期探讨、识别和预测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替代指标。方法 以金昌队列为基础,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排除恶性肿瘤和相关内分泌、循环系统疾病后抽取随访期内新发糖尿病者1 025例作为病例组,然后按照年龄±2岁、性别进行1:1匹配获得对照组1 025例,进而研究脂质参数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传统脂质参数中,TG、TC和LDL-C水平的第四分位数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较高,分别是第一分位数组的14.00倍(95%CI:9.73~20.15)、2.15倍(95%CI:1.65~2.79)和1.66倍(95%CI:1.29~2.14),HDL-C水平的第四分位数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是第一分位数组的0.21倍(95%CI:0.15~0.28)。联合脂质参数中,TG/HDL-C、TC/HDL-C、LDL-C/HDL-C和非HDL-C水平的第四分位数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较高,分别是第一分位数组的14.86倍(95%CI:10.35~21.34)、8.12倍(95%CI:5.94~11.01)、5.85倍(95%CI:4.34~7.88)和5.20倍(95%CI:3.85~7.03)。TG、TC、HDL-C、LDL-C、TG/HDL-C、TC/HDL-C、LDL-C/HDL-C、非HDL-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5%CI:0.74~0.78)、0.59(95%CI:0.57~0.61)、0.67(95%CI:0.65~0.69)、0.57(95%CI:0.55~0.59)、0.77(95%CI:0.75~0.78)、0.73(95%CI:0.71~0.75)、0.69(95%CI:0.67~0.71)、0.66(95%CI:0.64~0.68);预测糖尿病的最佳切点分别为1.40、4.70、1.28、3.25、1.17、3.43、2.46、3.58 mmol/L。结论 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TG和TG/HDL-C是较好的糖尿病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BMI与非吸烟男性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始建于2006年5月的开滦集团动态人群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社会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和身高、体重等测量指标及肺癌发病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非吸烟男性基线BMI与其肺癌发病的风险比(HR)及其95% CI结果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在纳入的48 799名非吸烟男性中,共计随访214 620.18人年,平均随访4.40年,共收集肺癌新发病例198例。以BMI(kg/m2)正常组(18.5≤BMI < 24.0)为参比组,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情况、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低体重组(BMI<18.5)、超重组(24.0≤BMI<28.0)和肥胖组(BMI≥28)的HR值及其95% CI分别为1.14(0.53~2.45)、0.57(0.41~0.78)和0.61(0.38~0.97),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BMI作为连续性变量,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BMI每增加5 kg/m2,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22%(HR=0.78,95% CI:0.64~0.95)。在年龄≥50岁组、锻炼频率<4次/周组、不饮酒组以及井上作业组中,BMI每增加5 kg/m2,其肺癌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6%(HR=0.74,95% CI:0.60~0.92),24%(HR=0.76,95% CI:0.62~0.95),20%(HR=0.80,95% CI:0.65~1.00)和23%(HR=0.77,95% CI:0.61~0.97),剔除随访1年内新发肿瘤患者及其贡献的人年数后,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队列人群中非吸烟男性的BMI与肺癌发病相关,且发病风险随BMI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991-2015年中国9省份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9轮调查资料,选取参加两轮及以上、有完整人口统计学特征、吸烟状况和体格测量数据的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2 169名。依据研究对象是否吸烟以及吸烟者每日吸烟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吸烟、轻度吸烟(1~14支/d)、中度吸烟(15~24支/d)和重度吸烟(≥ 25支/d)组。观察不同吸烟程度下研究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分布情况,利用两水平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男性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不同吸烟程度下调查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轻、中和重度吸烟者BMI分别比不吸烟人群减少了0.19 kg/m2(95%CI:-0.27~-0.10)、0.40 kg/m2(95%CI:-0.49~-0.31)和0.36 kg/m2(95%CI:-0.53~-0.19);腰围分别减少了0.49 cm (95%CI:-0.76~-0.21)、0.80 cm (95%CI:-1.08~-0.51)和0.79 cm (95%CI:-1.38~-0.36)。男性轻、中和重度吸烟者患全身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0倍(OR=0.70,95%CI:0.62~0.79)、0.61倍(OR=0.61,95%CI:0.55~0.69)和0.78倍(OR=0.78,95%CI:0.65~0.96);患中心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8倍(OR=0.78,95%CI:0.73~0.84)、0.74倍(OR=0.74,95%CI:0.70~0.79)和0.84倍(OR=0.84,95%CI:0.76~0.95)。结论 1991-2015年间,男性不吸烟与吸烟(轻、中和重度)居民的BMI、腰围和肥胖患病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成年男性居民吸烟与肥胖患病风险呈显著性负向关联。  相似文献   

10.
昼夜温差对老年人群流感的影响及亚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昼夜温差对北京市老年人群流感发病的影响,并进行亚组分析。方法 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60岁老年人群流感日发病资料、逐日气象资料,并整理成时间序列形式。首先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探讨昼夜温差与日发病数之间是否为线性关系,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评估昼夜温差对北京市老年人群流感发病的滞后效应。将研究人群按性别、年龄构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北京市老年人群共发生流感4 097例,平均昼夜温差为10.153℃。昼夜温差与老年人群流感日发病数之间呈线性关系,昼夜温差越大,流感日发病数越多。昼夜温差对日发病数的影响最长可至滞后5 d,最大效应出现在滞后0 d。昼夜温差每增加1℃,老年人群流感的发病风险增加2.0%(95% CI: 0.9%~3.0%)。昼夜温差增大时,各亚组人群的流感发病风险均增加。老年男性、老年女性、60~69岁人群、≥70岁人群的RR值分别为1.018(95% CI:1.005~1.032)、1.021(95% CI:1.007~1.035)、1.012(95% CI:1.002~1.022)、1.025(95% CI:1.012~1.039)。昼夜温差对老年女性流感发病的影响最长可至滞后6 d,比老年男性(滞后2 d)更长。结论 昼夜温差增大能增加北京市老年人群流感的发病风险,各亚组人群普遍受其影响。昼夜温差增大时,应加强老年人群流感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及其代谢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2 935名广州市中老年人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探讨NAFLD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并采用协方差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因素与NAFLD患病情况之间的关系。NAFLD的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并且按照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结果 广州市中老年人群中NAFLD的患病率为50.6%。NAFLD患者组中WC、BMI、FPG、TG、SBP、DBP以及MS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体力活动水平和HDL-C明显降低(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C、SBP、DBP、TG、FPG和HDL-C每升高一个标准差其对应NAFLD患病的OR值(95%CI)分别为2.70(2.45~2.98)、1.47(1.35~1.59)、1.48(1.37~1.60)、1.88(1.66~2.12)、1.25(1.15~1.36)和0.51(0.47~0.56)。随着NAFLD严重程度不断增加,WC、BMI、TG、SBP、DBP和FPG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而HDL-C呈现减少的趋势(P< 0.001)。结论 中老年人NAFLD患病率较高,MS及相关组分与NAFLD关系密切,其中WC增加对NAFLD患病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儿童4岁时肥胖相关指标的关联。方法 基于已经建立的“马鞍山市优生优育队列”,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4岁。在孕期首次填写问卷调查孕前身高、体重,在24~28周接受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进行GDM诊断。在儿童4岁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体成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或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孕前超重/肥胖、孕前患有GDM与儿童肥胖相关特征的关系。结果 儿童4岁时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3.08%、6.03%。控制孕期和儿童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孕前母亲超重/肥胖者儿童在4岁时发生肥胖、腰围超标、腰围身高比超标的风险要高,其OR值(95% CI)分别为3.27(2.15~4.98)、2.32(1.72~3.14)和2.29(1.73~3.02);且与体成分指标(骨骼肌、体脂肪、体脂百分比)相关(P<0.05)。孕期母亲患有GDM者,儿童4岁时肥胖发生风险要比母亲未患有GDM者高1.78倍(OR=1.78,95% CI:1.14~2.79);但是孕期母亲患有GDM对4岁儿童腰围超标、腰围身高比超标发生风险并无影响,与体成分指标(骨骼肌、体脂肪、体脂百分比)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孕前母亲超重/肥胖、孕期患有GDM是4岁儿童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孕前BMI与儿童体成分的各项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成年人饮酒行为特征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不同饮酒行为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根据BMI和腰围(WC)分别划分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249 873名调查对象,男性饮酒量与BMI和WC间大体呈“J”形的曲线关系。以不饮酒者作为对照,少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的OR值分别为0.65(0.59~0.71)和0.93(0.88~0.98),女性的OR值分别为0.77(0.65~0.91)和0.89(0.80~0.99);男性大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OR=1.21,95% CI:1.12~1.32)和中心性肥胖(OR=1.33,95% CI:1.27~1.40)的比例最高。饮酒频率为3~5 d/周组的BMI和WC值较高,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也最高(男性:OR=1.23,95% CI:1.16~1.31;女性:OR=1.13,95% CI:0.99~1.28)。20岁前开始每周饮酒的男性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是不饮酒者的1.24倍(95% CI:1.16~1.33)。饮啤酒者患一般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OR=0.74,95% CI:0.67~0.82;女性:OR=0.54,95% CI:0.43~0.68)。结论 少量饮酒患肥胖的比例较低,大量饮酒者患肥胖的比例较高,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肥胖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间质金属蛋白酶-9(MMP-9)-1562C/T(rs3918242)以及MMP-2-1306C/T(rs24386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遗传易感性以及与中心性肥胖交互作用。方法 对545例NAFLD患者和636例正常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rs24386以及rs3918242基因型、非条件logistic分析各基因型与脂肪肝发病易感性关系,利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和广义多因子降维(GMDR)法分析rs3918242、rs243865与中心性肥胖的交互作用。结果 MMP-9 rs3918242位点T基因携带者(TT/CT)与非T基因携带者(CC)的NAFLD罹患风险明显增加(OR=1.67,95%CI:1.32~2.12,P=0.001;调整OR=1.65,95%CI:1.31~2.01,P=0.008);而MMP-2 rs243865位点T基因携带者(TT/CT)与非T基因携带者(CC)的NAFLD罹患风险明显降低(OR=0.68,95%CI:0.53~0.86,P=0.001;调整OR=0.66,95%CI:0.49~0.90,P=0.007)。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结果显示,rs3918242与中心性肥胖在NAFLD发病中存在交互作用(P=0.001)。利用非条件logistic校正年龄、性别、腰围、BMI、LDL-C、HDL-C、FPG、胰岛素抵抗指数后,分析显示,携带rs3918242 TT/CT基因型中心性肥胖个体罹患NAFLD的风险高于携带CC基因非吸烟个体(OR=4.50,95%CI:2.78~7.17,P=0.007)。结论 MMP-9基因的rs3918242以及MMP-2基因的rs243865与NAFLD患病罹患风险紧密相关,rs3918242与中心性肥胖在NAFLD发病中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报牙龈出血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方法 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浙江省桐乡市项目点基线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剔除调查时自报曾被医生诊断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以及不刷牙的调查对象后,纳入分析30~79岁48 62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报牙龈出血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比值比(OR)。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51.2±9.2)岁,女性占59.2%。42.9%(20 879人)患有高血压。自报牙龈经常出血的人群比例为6.56%(95%CI:6.38%~6.75%),其中男性为4.36%(95%CI:4.12%~4.60%),女性为8.08%(95%CI:7.82%~8.3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调整了人口社会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时间、BMI、腰围和打鼾等多种危险因素后,和从不/很少牙龈出血的男性相比,有时牙龈出血和经常牙龈出血的男性高血压患病的OR值(95%CI)分别为1.04(0.96~1.12)和1.18(1.0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038)。在女性中,相应的高血压患病的OR值(95%CI)分别为0.96(0.91~1.02)和0.95(0.86~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344)。结论 男性自报牙龈经常出血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atatin样磷酯酶结构域蛋白3(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以及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有关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多态性与脂肪肝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文献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与对照组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各种基因模型的OR直及其95%CI为效应指标,并根据研究人群种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28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数6 216例,对照组8 218例.Meta分析显示,PNPLA3基因rs738409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有关联[纯合子比较模型(GGvs.CC):OR=2.42,95%CI:1.83~3.21,P<0.001;杂合子比较模型(CGvs.CC):OR=1.28,95%CI:1.15 ~ 1.43,P<0.001;显性遗传模型(CG+ GGvs.CC):OR=1.31,95%CI:1.17~ 1.46,P<0.001;隐性遗传模型(GGvs.CC+GC):OR=2.26,95%CI:1.76~ 2.90,P<0.001];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以及高加索人群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有关联.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 PNPLA3基因I148M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流行及治疗管理状况,探讨糖尿病患病相关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三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四川省基线调查人群数据,分析彭州市不同特征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彭州市30~79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3.7%,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5.2%、36.6%、17.6%。高年龄组、高教育程度、高收入、非农民职业人群的患病率、知晓率、控制率高于其他人群。年龄大(OR=5.50,95% CI:4.77~6.34)、教育程度低(OR=0.43,95% CI:0.38~0.49)、家庭年收入低(OR=0.86,95% CI:0.82~0.90)、糖尿病家族史(OR=3.15,95% CI:2.72~3.65)、患高血压(OR=2.94,95% CI:2.70~3.21)、吸烟(OR=2.11,95% CI:1.84~2.42)、水果摄入频率低(OR=3.62,95% CI:3.23~4.07)、静坐时间长(OR=1.28,95% CI:1.16~1.41)、体力活动少(OR=2.11,95% CI:1.89~2.35)、超重或肥胖(OR=2.33,95% CI:2.04~2.65)等是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彭州市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应加强全人群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重视老年人群糖尿病治疗和控制,规范糖尿病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描述青岛市2014-2020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死亡变化趋势以及疾病负担。方法数据来源于青岛市慢性病监测系统, 采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模型估算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并计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评估疾病负担。结果 2014-2020年青岛市共报告AMI发病70 491例, 标化发病率为54.71/10万;死亡50 832例, 标化死亡率为36.55/10万。标化发病率的AAPC(95%CI)为2.86%(95%CI:0.42%~5.35%), 其中男女性标化发病率AAPC(95%CI)分别为4.30%(95%CI:1.24%~7.45%)和0.78%(95%CI:-0.89%~2.47%)。Joinpoint对数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30~、40~岁年龄组标化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 AAPC(95%CI)分别为8.92%(95%CI:2.23%~16.06%)和6.32%(95%CI:3.30%~9.44%);其中男性各年龄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 30~、40~、50~岁年龄组的AAPC(95%CI)分别为11.25%(95%C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5年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收集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等信息,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以上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医生诊断为高血压的≥ 3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其一般特征、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情况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结果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3 974名,经复杂加权后,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率为54.10%(95%CI:51.02%~57.17%),社区规范管理率为45.72%(95%CI:42.93%~48.51%);高血压治疗率为88.16%(95%CI:87.00%~89.31%),控制率为22.67%(95%CI:21.25%~24.09%),治疗控制率为27.76%(95%CI:26.09%~29.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年龄≥ 65岁(OR=1.40,95%CI:1.05~1.87;OR=3.11,95%CI:2.22~4.36)、按医嘱服药(OR=2.15,95%CI:1.46~3.15;OR=1.35,95%CI:1.13~1.62)、进行血压监测(OR=2.34,95%CI:1.88~2.90;OR=3.10,95%CI:2.72~3.53)的高血压患者更愿意接受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0.51,95%CI:0.39~0.66)、适量饮酒(OR=0.69,95%CI:0.57~0.84)或过量饮酒(OR=0.73,95%CI:0.58~0.92)的城市高血压患者接受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情况不佳。城市和农村超重(OR=0.74,95%CI:0.61~0.91;OR=0.83,95%CI:0.71~0.98)、肥胖(OR=0.54,95%CI:0.45~0.65;OR=0.67,95%CI:0.54~0.83)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按医嘱服药(OR=4.58,95%CI:3.16~6.63;OR=2.84,95%CI:2.18~3.69)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较好。地处中部(OR=0.74,95%CI:0.61~0.89)、过量饮酒(OR=0.72,95%CI:0.54~0.97)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OR=1.22,95%CI:1.04~1.44)、参加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OR=1.29,95%CI:1.06~1.58)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地处中、西部地区(OR=0.71,95%CI:0.58~0.87;OR=0.62,95%CI:0.47~0.80)、适量饮酒(OR=0.81,95%CI:0.67~0.98)、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6 g (OR=0.80,95%CI:0.69~0.93)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进行血压监测(OR=1.38,95%CI:1.18~1.61)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结论 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高血压控制情况距离相关政策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