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脉降脂软胶囊对大鼠实验性高脂饮食脂肪肝的影响。方法:Wister大鼠灌胃高脂乳剂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通脉降脂软胶囊低、中、高剂量组、血脂康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LPα)、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计算肝脏系数,测定血清及肝组织脂质TC、TG、HDL、LDL并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①血清脂质,血脂康对照组、高剂量组TC、TG、LDL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②肝组织脂质含量,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肝组织病理学中肝脂肪性变评分值,血脂康对照组、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肝脏系数,血脂康对照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⑤肝肾功能指标显示,各组ALT和AST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脉降脂软胶囊具有降低高血脂大鼠血脂作用,减轻脂肪在肝细胞中的堆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间接ELISA法检测长爪沙鼠肝脏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的水平。方法选取新生仔鼠6只(仔鼠组),3月龄鼠12只[其中青年对照组6只,高脂饮食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青年模型组6只],8月龄中老龄鼠6只(中老龄),各组均为雄性,按组采集血清(新生鼠除外)用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检测,同时采集肝脏标本二份,一份作常规HE染色的形态学观察,一份提基因组DNA,用ELISA法试剂盒检测肝脏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的水平[即5-甲基胞嘧啶(5-mc)含量]。结果青年模型组鼠及中老龄鼠均出现高脂血症,血清TC及TG均不同程度显著上升,青年对照组鼠血脂正常。病理学检查显示,青年模型组与中老龄组鼠肝脏出现较为明显的脂肪变性,而青年对照组肝脏无异常,新生仔鼠肝血窦中可见大量成堆分布有单核细胞和红细胞。肝脏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青年模型组沙鼠新生仔鼠老龄鼠5对照组鼠。结论长爪沙鼠NAFLD及年龄增加引起的脂肪性变程度与其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相关,间接ELISA法检测肝脏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简便、迅速,成本低,或可以作为评价其表观遗传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速发型高脂血症模型的方法。方法用含1%胆固醇高脂饲料分别饲养大鼠、小鼠和沙鼠,检测其血清TC、HDL-c、LDL-c、TG,比较三种动物对饲料反映的特点。结果沙鼠组的TC、HDL-c及LDL-c在第1周时明显的升高,并且平稳的保持此升高趋势到第四周。而TG数值相对平稳,没有变化。而大鼠和小鼠的TC、HDL-c、LDL-c、TG值没有变化。结论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可快速诱发长爪沙鼠形成高脂血症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脂康胶囊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FLD模型。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肝脂康胶囊干预组,每组各8只。干预组大鼠在进行高脂饮食同时每日给予不同剂量肝脂康胶囊灌胃。药物干预12周末结束实验。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肝组织TG、TC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SREBP-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G、TC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脂康干预组大鼠血清AST、ALT、TC、TG和肝组织中TG、TC降低(P〈0.05)。模型组SREBP-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肝脂康干预组SREBP-1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肝脂康胶囊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FLD有治疗作用,并降低肝脏SREBP-1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酒精性脂肪肝(AFL)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模型大鼠肝脏脂质(肝脂)及血脂等指标的异同。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FL组和NAFL组,10周造模成功,制备病理切片,测定各组血脂、酶学等指标,制备肝匀浆测定肝脏脂质含量。结果:NAFL组大鼠部分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AFL组出现大泡状脂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FL组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BIL)及肝脏TG、TC显著升高(P<0.01);NAFL组血清TG、TC、LDL、BIL、ALT及肝脏T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FL组与NAFL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FL组血清TG、AST及肝脏TG、TC显著高于NAFL组(P<0.01)。结论:相同的实验周期内,AFL模型大鼠血清TG及肝脏脂质升高比NAFL模型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并探讨苜蓿提取物对大鼠高脂血症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连续饲喂高脂饲料3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根据TC水平将大鼠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和苜蓿提取物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各组继续饲喂高脂饲料,各剂量组分别以0.60、1.20,3.60g/kg三个剂量灌服给予苜蓿提取物,另设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实验第35天,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C、TG、HDL-C水平,同时处死动物采集标本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用高脂饲料饲喂3周后,TC、TG、HDL-C水平均升高,给予苜蓿提取物后,TC、TG、HDL-C水平降低。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高脂模型组大鼠肝脏存在严重脂肪变性,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病变减轻。结论苜蓿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降低TC、TG水平的作用,并可减轻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苜蓿提取物的降血脂功能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并探讨苜蓿提取物对大鼠高脂血症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连续饲喂高脂饲料3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根据TC水平将大鼠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和苜蓿提取物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各组继续饲喂高脂饲料,各剂量组分别以0.60、1.20,3.60g/kg三个剂量灌服给予苜蓿提取物,另设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实验第35天,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C、TG、HDL-C水平,同时处死动物采集标本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用高脂饲料饲喂3周后,TC、TG、HDL-C水平均升高,给予苜蓿提取物后,TC、TG、HDL-C水平降低。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高脂模型组大鼠肝脏存在严重脂肪变性,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病变减轻。结论苜蓿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降低TC、TG水平的作用,并可减轻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方四逆散对肝损害性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石胆酸灌胃造成肝损害,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作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四逆散能降低石胆酸灌胃造成肝损害小鼠血清ALT、AST升高的水平,显著降低TC、TG、LDL-C含量,提高血清HDL-C含量,并能使肝损害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四逆散可降低血清转氨酶和调节脂质代谢作用,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豹皮樟总黄酮(TFLC)对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防治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以酒精联合脂肪乳剂灌胃,每天2次,连续6周,制备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给药组同时灌服相应药物。于实验的第6周末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肝脏TG、TC、SOD、MDA、GSH-PX,并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TFLC(200、400mg/kg)组能明显降低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清AST、ALT、ALP、γ-GT水平;降低血清和肝匀浆中TC、TG、MDA含量,增强SOD和GSH-PX活性;同时病理组织学显示TFLC能明显改善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 TFLC对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和调节脂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形成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探讨MT防治NAFL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MT低、中、高剂量组(MT1、MT2和MT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MT1、MT2及MT3组给予高脂饮食12周.MT各剂量组分别给予MT 2.5、5.0和10.0 mg·kg-1·d-1腹腔注射.12周末处死大鼠,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及肝脏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FFA水平.结果:大鼠高脂饮食12周成功复制NAFLD模型.与模型组比,MT各剂量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模型组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G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肝匀浆TC、TG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1组大鼠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T1组和MT2组血清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T1组肝匀浆TC及MT1组、MT2组与MT3组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3组肝匀浆T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MT各剂量组血清FFA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肝匀浆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2、MT3组肝匀浆FFA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MT对NAFLD的形成有明显防治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可能与MT降低FFA合成而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饮食诱发的高脂血症长爪沙鼠模型的关键基因及代谢性炎症通路调控网络。方法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正常组与模型组两个RNA池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De novo拼接后获得有效长爪沙鼠基因47 522个(即≥100 bp的unigene),大小26.9 Mb,与GenBank中现有的基因比对结果表明,约82.53%的序列与基因组上的外显子序列同源;诱发高脂血症动物与正常动物之间共获得21 125个差异基因,其中16 087个下调,5 038个上调,模型组相对于正常组存在显著的下调关系(P0.01)。其中与长爪沙鼠高脂血症代谢性炎症密切相关的通路有8个(P0.01),这8个通路所表达的基因中有15个与免疫和炎症相关的基因显著下调(P0.01)。结论 RNA-Seq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可作为研究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整体基因转录的工具,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可作为研究的候选基因或操作靶点。  相似文献   

12.
杨威  胡虞乾  莫瑞祥  陈瑞玲 《四川医学》2011,32(9):1436-1438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在老年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13例老年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PACHEⅡ评分、血常规、血清三酰甘油浓度(TG)、生化指标、动脉血气分析等变化。结果经过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A-PACHEⅡ评分下降明显,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淀粉酶(AMS)、尿淀粉酶、TG、血钾(K+)亦明显下降,低血钙、低蛋白血症、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得到纠正。13例患者均存活,疗效明显。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长爪沙鼠的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鼠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用含l%胆固醇+10%猪油+10%蛋黄粉的高脂饲料饲养沙鼠120d,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甘油三酯(TG)的变化,在120d时处死动物,取各组织作形态学观察。结果高脂组沙鼠的TC、HDL-c、LDL-c的值一直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以LDL-c升高为主,且出现了严重的脂肪肝,肝硬化,脾脏肿大和主动脉根部粥样硬化。结论加重高脂血症的程度能导致长爪沙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沙鼠可能是一种适合研究脂肪肝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4.
杨灵洁  张谦  孙湛  漆小龙  周源  顾小媛 《西部医学》2013,(11):1605-1607
目的 探讨反复煎炸食物的食用油对小鼠肝功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80只成年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实验Ⅰ组给予未加热食用油灌胃,实验Ⅱ、Ⅲ、Ⅳ组分别给予240℃恒温下煎炸过食物1、3、9次的食用油灌胃,各组小鼠灌胃量均按0.2ml/10g·d.灌胃30天后,摘眼球法取血,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TB)、三酰甘油(TG)、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胆碱酯酶(CHE)水平;取小鼠肝脏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变化.结果 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多,食用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逐渐增高,与生理盐水组及实验Ⅰ组比较,实验Ⅱ、Ⅲ、Ⅳ组小鼠血清TB,AL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油煎炸次数增加,小鼠血清TG、ALT、AST,CHE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Ⅳ组小鼠肝细胞内可见明显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空泡.结论 食用油较少次数的反复煎炸后,给予小鼠灌胃,小鼠肝脏功能及血脂浓度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荆忻  荆忱  贾绍斌 《西部医学》2011,23(3):436-438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青年组56例(〈45岁)AMI患者、老年组156例(≥60岁)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AMI组危险因素如吸烟、男性、超重、心血管病家族史、血脂异常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或P〈0.05),发病时症状较老年人典型(P〈0.01),并发症明显少于老年患者(P〈0.01)。冠脉造影(CAG)显示青年患者冠脉病变以单支、局限性病变为主,而老年组则以多支病变多见(P〈0.05)。结论青年人AMI患者吸烟、男性、家族史、血脂异常是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病时症状典型、并发症少;CAG显示冠脉正常者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取对数生长期HUVECs细胞接种96孔培养板中,常规培养细胞24 h后,弃掉旧培养基,加入新Ham′s F12k培养基,并分别加入AngⅡ,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μmol.L-1、0.01μmol.L-1、0.1μmol.L-1、1μmol.L-1和10μmol.L-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不同浓度AngⅡ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活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T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μmol.L-1AngⅡ组作用24 h和10μmol.L-1AngⅡ组作用12 h、18 h和24 h的HUVECs的细胞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并呈现时间依赖性;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10μmol.L-1AngⅡ组作用18 h的HUVECs呈现明显的"梯状"DNA断裂条带。流式细胞术结果:对照组和10μmol.L-1AngⅡ组作用18 h的HUVECs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1±0.54)%和(19.87±3.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μmol.L-1AngⅡ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引起HUVECs损伤,从而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观察香青兰水提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肪乳剂灌胃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同时连续给药10周,观察香青兰不同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肝组织SOD、MDA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香青兰水提取物组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LDL-C、AST、MDA(P〈0.05或P〈0.01),升高HDL-C、SOD(P〈0.05或P〈0.01),显著降低肝匀浆MDA(P〈0.01);香青兰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LDL-C、ALT、AST、MDA(P〈0.01),显著升高血清SOD(P〈0.05),显著升高肝匀浆SOD(P〈0.01),显著降低肝匀浆MDA(P〈0.01)。结论:香青兰水提取物与乙酸乙酯提取物能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紊乱,其调节血脂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内皮抑素浓度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20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川芎嗪干预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20周龄的Wistar大鼠(WKY)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川芎嗪干预组给予川芎嗪20 mg·kg~(-1)·d~(-1)腹腔注射,共4周,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应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清内皮抑素浓度。结果血清内皮抑素浓度川芎嗪干预组(57±16)ng/ml,对照组(44±3)ng/ml,正常对照组(59±16)ng/ml。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能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内皮抑素浓度升高,这可能是川芎嗪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抗灵Ⅱ号对雌性小鼠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治疗作用及对感染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取8 ̄10周龄BALB/c雌性小鼠80只,按1∶3的比例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造模成功后按1∶1∶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分别给予消抗灵Ⅱ号、阿奇霉素、生理盐水灌胃,2w后取小鼠阴道分泌物检测Uu感染生长变化,采小鼠眼球血测血清IFN-γ水平。结果:中药组的Uu转阴率(95%)高于西药组(60%),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IFN-γ水平中药组分别与西药组、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西药组分别与模型组、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消抗灵Ⅱ号能消除解脲支原体,治疗Uu感染,其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FN-γ的水平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5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脂及肝肾功能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分别与该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