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腰椎定点旋扳法的临床应用观察(附18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而腰腿痛患者多有腰椎棘突偏歪。作者近十年来对186例腰腿痛患者进行了定点旅板和传统斜扳法的治疗,并作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腰椎定点旋板组,优98例占79.67%;传统的斜板组优40例占63.49%。二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腰椎定点旋扳法,方法独特,扛杆力运用巧妙准确,疗效迅速。  相似文献   

2.
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红羽  张连仁  李勇 《中国骨伤》2001,14(5):261-263
目的:通过改变脊柱弯曲,旋转角度进行节段定位,研究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提高对本手法治疗腰椎间肋突出症的认识,。方法:采用节段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11例,用手法把脊柱控制到一定的屈曲及旋转角度,施以斜扳法,让屈曲,旋转应力集中于病变节段的椎间盘,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911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08例,显效330例,好转361例,无效12例,显效率59%。结论:采用相对准确的节段定位,施以斜扳手法,可较好地缓解神经根受压和调整后关节紊乱,改善或解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向前方向作用的后伸卷腰扳动定位整复手法和向左右方向作用旋转扳动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209例,男131例,女78例;年龄20-79岁,其中50岁以上58例。膨出型92例,突出型69例,游离型48例。2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07例)和对照组(102例):治疗组采用牵引治疗仪持续牵引30min后,用后伸卷腰扳动定位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仪持续牵引30min后,用旋转腰部扳动整复手法治疗。隔1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腰部疼痛与不适、下肢疼痛与麻木、大小便无力与会阴麻木、直腿抬高程度、下肢行走能力、工作生活能力),并按疗效标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3.2个月。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与体征各方面较治疗前均有较大改善(P〈O.01),其中治疗组在腰部疼痛与不适、下肢行走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按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膨出型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突出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比治疗组有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伸卷腰扳动定位整复手法比旋转扳动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疗效满意,但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旋转扳动整复手法更好。  相似文献   

4.
双向定点扳法治疗脊柱小关节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小关节错位在临床上较多见,笔者采用双向定点扳法治疗5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8例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10~57岁;病程:最长12月,最短半小时。发病部位:颈椎小关节错位15例,胸椎20例,腰椎23例。临床特点:表现为脊柱强直,局部肌肉痉挛、压痛、活动受限,棘突有不同程度偏歪。X线片示:可有生理孤度变直,脊柱侧弯,骨质增生等。治疗方法1.颈椎小关节错位:以棘突向左侧偏歪为例。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右拇指推顶偏歪棘突,左手向左侧扳下颌,当扳至最大限度时,再适当用力向左侧旋转,可感到指下有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疗法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对就诊的65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所致的急性腰痛且无下肢放射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骶管注射组(试验组)和腰椎斜扳组(对照组),试验组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3356岁,平均(43.90±1.14)岁;对照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3457岁,平均(44.00±1.19)岁。两组的发病时间为1 h~3 d。分别行骶管注射或腰椎斜扳手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两组的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急性腰痛症状明显缓解,骶管注射组和腰椎斜扳组的VAS评分分别从(6.63±0.97)和(6.67±0.96)分减至(3.06±1.51)和(3.93±1.20)分,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VAS评分,但骶管注射组治疗要优于腰椎斜板组(P 0.05)。结论:骶管注射和腰椎斜扳疗法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痛的患者具有快速缓解的作用,且前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小剂量雌激素预防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小剂量雌孕激素治疗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以单纯补钙,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尼尔雌醇2mg/次,1次,2周,口服活性维生素D(法能)0.125mg/(次/d),3个月口服安宫黄体酮20mg/(次,d)连续服5天。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在腰椎(L1~L4)后前位骨密度及测量左侧股骨上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和乳腺体层厚度的变化、阴道出血及胀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雌激素预防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的效果。方法应用脉冲振荡(IOS)肺功能仪分别测定20例哮喘患儿单纯糖皮质激素吸入(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和30例哮喘患儿加用孟鲁司特(孟鲁司特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另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孟鲁司特组治疗前脉冲频率为5、20Hz时的气道黏性阻力(R4、R30)、热振频率(Fres)高于对照组[(1.10±0.26)、(1.10±0.21)kPa/(L·g)比(0.54±0.15)kPa/(L·g);(0.75±010)、(0.70±0.11)kPa/(L·g)比(0.53±0.10)kPa/(L·g);(20.11±194)、(19.99±2.64)Hz比(16.90±1.77)Hz],脉冲频率为5Hz时的气道弹性阻力(X5)低于对照组[(-0.44±0.08)、(-0.42±0.13)kPa/(L·g)比(=0.19±0.10)kPa/(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R5、R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4、Fr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后备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孟鲁司特组治疗后R20、Fre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孟鲁司特治疗时改善哮喘儿重肺功能的效果较好.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仙灵骨葆胶囊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将5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仙灵骨葆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骨化三醇与钙尔奇D口服。在治疗前、后评价中医证候积分,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观察有关骨代谢指标,包括血全段甲状旁腺素、骨钙素、血钙、血磷以及尿钙和尿磷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均升高,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骨钙素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组间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后血钙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全段甲状旁腺素、尿钙和血、尿磷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曾出现高钙血症1例。结论:两组药物在防治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症方面均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仙灵骨葆胶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摘要为探讨莫沙必利加补脾益肠丸和培菲康三联法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疗效,根据罗马Ⅲ标准确诊IBS-C型患者100例,并将其分成两组进行随机对比试验,每组50例。治疗组口服莫沙必利加补脾益肠丸和培菲康,并对50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单纯口服莫沙必利,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2.0%VS74.0%,P〈0.05)。两组腹痛缓解情况在第1、2周末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4周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在第1、2、3、4周末,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莫沙必利加补脾益肠丸和培菲康三联法配合心理干预治疗IBS-C较单纯口服莫沙必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推拿督脉与点揉夹脊穴联合核心肌力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3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的174例患者随机并结合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药物治疗、理疗、牵引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推拿督脉与点揉夹脊穴联合核心肌力锻炼,住院2w为一个疗程,出院后对照组进入正常生活,治疗组进入正常生活继续配合核心肌群训练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10周的VAS评分、ADL评分、JOA评分等的变化,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以及临床近期与远期疗效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ADL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w后的VAS评分、ADL评分、JOA评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项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VAS评分、ADL评分、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相近,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督与点穴联合核心肌力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刘彬  赵文 《中国骨伤》2021,34(6):514-517
目的: 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手法与单纯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差异,验证手法与针刺疗法针刺的协同效应。方法: 将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分为针刺疗法结合手法组(A组)和手法组(B组)。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1.37±12.09)岁,病程(23.73±15.54)个月;B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2.40±12.05)岁,病程(25.53±14.33)个月。针刺疗法结合手法组取双侧风池(GB20),完骨(GB12),C2、C4棘突下左右旁开2寸的阿是穴,先针刺疗法,留针30 min,然后在上述穴位上行手法治疗20 min,手法组单用手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 d间隔2 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镇痛起效时间、首次治疗后镇痛维持时间;并采用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比较两组首次治疗后以及2个疗程后的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间镇痛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7±3.21) min vs.(7.30±3.97) min,P>0.05]。针刺疗法结合手法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手法组[(12.13±6.34) h vs.(8.17±4.36) h,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ng,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疗程后针刺疗法结合手法组3项评分均低于手法组(均P<0.05)。结论: 针刺疗法可以延长手法治疗的止痛时间,并且可以提高手法治疗的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只体质量为350~45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RF组大鼠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的不共线;SF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Sham组大鼠不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只切开后缝合。分别于手术后1、4、8和12周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结果:手术1、4、8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含量均低于Sham组大鼠(P<0.05);手术1、4、8、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均高于Sham组大鼠(P<0.05);固定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骨错缝可抑制下丘脑中P物质的镇痛作用,促进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的合成和传递,从而引起或加剧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改良椎板截骨回植与传统椎板截骨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的146例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传统椎板截骨回植组(传统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49.4±18.5)岁,突出节段L_(4,5)46例,L_5S_1 31例;改良椎板截骨回植组(改良组)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49.8±17.9)岁;突出节段L_(4,5)40例,L_5S_1 29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及硬膜囊损伤率、术后椎板愈合率及腰腿痛复发率进行比较;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神经损伤率和硬膜囊损伤率分别为5.80%(4/69)和1.45%(1/69),传统组分别为16.9%(13/77)和9.09%(7/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椎间融合率和腰痛复发率改良组分别为91.3%(63/69)、8.70%(6/69),传统组分别为76.62%(59/77)、29.9%(23/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3年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而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2、3年改良组VAS评分均小于传统组(P0.05),而JOA评分均大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椎板截骨回植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长期疗效(3年腰痛复发率、椎间融合率、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优于目前传统椎板截骨回植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偏斜与年轻患者(<30岁)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0例年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年轻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筛选纳入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老年组)和非退行性病变的年轻脊柱脊髓疾病患者(年轻非退变组)各30例作为对照组。在CT上测量目标棘突的偏斜角度,通过各类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轻组病变节段的棘突偏斜角度为(3.89±3.77)°,中老年组病变节段的棘突偏斜角度为(3.72±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年轻非退变组棘突偏斜角度为(2.20±2.28)°,明显小于年轻组患者(P=0.040)。年轻组病变节段的上位椎体棘突的倾斜角度为(4.10±3.44)°,与中老年组的(3.47±2.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年轻组有19例患者病变节段和上位椎体棘突的倾斜方向相反,而中老年组仅有7例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年轻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方向与病变或者上位腰椎的棘突偏斜方向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棘突偏斜可能是年轻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相邻腰椎棘突的偏斜方向相反是年轻患者的重要解剖特征,在此基础上会产生椎旁肌发育失衡,容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类型与病变椎体和上位椎体的棘突的偏斜方向无明显关联。有该解剖变异者可以通过合理锻炼,加强脊柱稳定性,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患者上下终板弧形高度、椎间隙高度与椎间隙后骨赘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颈椎病手术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例,年龄30~72岁,平均52岁,女60例,年龄37~79岁,平均54岁。其中C2,3 6例,C3,4 15例,C4,5 32例,C5,6 42例,C6,7 13例。术前及术后摄颈椎X线片,利用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调阅影像,测量椎间隙的下上终板弧形高度(L1,L2),椎间隙高度(L3)及后方骨赘的宽度(L4)。利用Spearman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1与L4对比(r=-0.34,P<0.05),L3与L4对比(r=-0.36,P<0.05),存在负相关。L1与L3对比(r=0.38,P<0.05),L2与L3对比(r=0.48,P<0.05),存在正相关。L1与L2对比(P>0.05),L2与L4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终板弧形高度与椎间隙后缘骨赘宽度呈负相关,通过其测量可明确颈椎退变程度,对颈椎病的早期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评价其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26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8~51岁,平均45.7岁;L_(1,2)4例,L_(2,3)9例,L_(3,4)13例。术中对下关节突外缘至棘突根部距离,峡部外缘至棘突根部的距离,椎板下缘至椎间隙上缘距离,神经根起点至上一椎间盘下缘的垂直距离及神经根起点至相应椎弓根内下缘的距离进行测量。对于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及L_(3,4)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5例)实施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评分法评估手术疗效,计算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R),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中进行解剖学测量。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平均16个月,切口均愈合,JOA评分由术前10.13±1.49提高到25.21±2.13,改善率为79.9%。实施融合术患者无内固定失败,1例可能不融合,17例骨性融合,术前R为(0.231±0.056)mm,随访时(0.345±0.076)mm,较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增高(P0.05);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患者,术前R为(0.243±0.036)mm,随访时(0.212±0.046)mm,术前及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节段性腰椎不稳及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解剖学特点,适合行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其解剖学及临床特点接近于下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应根据术前对腰椎稳定性的判断来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同同  王增平  王中华  文杰  迟飞  薛文  宋玉鑫  刘林 《中国骨伤》2021,34(11):1034-1039
目的:探讨骨科天玑机器人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所应用的辅助设备不同,将其分为C形臂X线加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观察组)和单纯C形臂X辅助下置钉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4~61(40.23±12.19)岁;T11 3例,T12 8例,L1 9例,L2 2例。对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6~58(42.88±10.31)岁;T11 3例,T12 10例,L1 7例,L2 4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3 d,1周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并收集术后CT影像,依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2(7.07±0.8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为(5.62±0.51)次,对照组为(12.54±0.5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后痊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8.4%(126/128)和90.3%(121/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骨科天玑机器人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与单纯C形臂X线透视相比,前者克服了术者生理性震颤、疲劳及术中多次透视等缺点,提高了置钉准确率,是一种更加准确、安全的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吊复位法给予伤椎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59~76(69.74±4.50)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7例,T12 19例,L114例,L2 5例;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71.02±3.58)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3例,T11 8例,T1217例,L1 12例,L2 5例。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8.45±1.73)个月。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9.82±2.55)°,低于对照组(15.87±4.60)°(P<0.05),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21.29±3.65) mm,高于对照组(17.16±2.91) mm(P<0.05)。观察组VAS术前(7.32±1.05)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56±1.18)、(1.83±0.67)、(1.27±0.34)分,ODI评分术前(40.12±14.69)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3.76±10.19)、(20.15±6.39)、(13.45±3.46)分。对照组VAS术前(7.11±5.26)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82±0.68)、(1.94±0.88)、(1.36±0.52)分,ODI评分术前(41.38±10.23)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5.13±14.22)、(20.61±5.82)、(14.55±5.27)分。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中操作要点。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PETD组和PEID组,每组79例。PETD组男41例,女38例,年龄(41.38±6.25)岁,病程(10.06±3.14)个月;PEID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41.18±5.78)岁,病程(9.99±2.8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放射次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年随访。(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X线放射次数PETD组均明显高于PEID组(P<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两组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PETD组优良率89.87%(71/79),PEID组为87.34%(69/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TD组发生2例并发症,PEID组出现3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穿刺定位难度、X线放射次数方面,PEID更具优势。通过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内镜技术、精细术中操作,熟悉常见并发症的注意要点,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