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cm和(5.0±1.8)cm,出血量分别为(8.0±3.0)ml和(62.0±50.5)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d和(11.0±2.5)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d和(3.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椎板间入路保留黄韧带脊柱内镜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总结手术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21-03采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26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在保留黄韧带的基础上进行脊柱内镜操作。比较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1个月腰痛NRS评分、腿痛NRS评分、ODI指数。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2天腰痛NRS评分、腿痛NR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第2天持续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1例,良3例,可2例。1例术后6个月复发,1例术后7个月复发,均行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结论 经椎板间入路保留黄韧带脊柱内镜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和安全的手术方式,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同时还需要术者掌握脊柱开放手术和内镜手术操作经验。  相似文献   

3.
何升华  利锦  赖居易 《中国骨伤》2021,34(11):1010-1015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lamina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PE-TLIF治疗的37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30~68(45.62±13.57)岁;体质量指数19.5~28.8(24.33±3.51)kg/m2;病程18~48(27.18±6.65)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8~171(120.74±41.19)min;术中出血量为61~102(85.26±25.44)ml;术后引流量为35~98(40.75±12.17)ml。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神经损伤2例,疼痛加重4例,内固定松动1例,椎间隙不融合1例。患者术后1周、6个月、1年VAS、JOA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在实际临床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与单纯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2—2018-09采用手术治疗的76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35例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术治疗(观察组),41例单纯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L5S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情况、术后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以及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分。结果2组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1个月,无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术后观察组无复发L5S1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6例复发L5S1椎间盘突出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观察组术后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率,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69-117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32012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353岁,平均33.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3岁,平均33.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1.4±12.6)min。术中平均透视时间(0.5±0.3)s。32例患者术后腰腿痛、感觉肌力减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术前,术后1 d,术后1、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00±1.46),(3.81±0.75),(1.88±1.15),(0.81±1.05),(0.63±0.62),(0.25±0.45);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88±0.81),(2.88±1.45),(2.13±1.02),(1.38±0.62),(0.88±0.62),(0.81±0.54)。术前、术后1、3、6、12个月ODI评分分别为(47.63±9.91),(38.4±10.46),(26.75±6.88),(13.81±5.95),(9.19±6.04)。术前与术后多时段腰腿痛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时用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0.6%。[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暴露清楚,便于保护神经结构,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微创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窥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49例瞄。椎间盘突出症均行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全内窥镜下微创椎间盘切除术。结果49例获得6-9个月,平均7个月的随访。术后各随访时间的腰痛及腿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按腰椎改良MacNab功能标准:优22例,良26例,可1例。结论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153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内镜组),85例行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镜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内镜组显著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腿痛VAS评分内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小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很好的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8-01采用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27例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与术后1、6、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及NDI指数。结果 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24~41个月,平均29个月。手术时间67~210 min,平均80 min,住院时间2~10 d,平均3 d。1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切口渗液,轻度红肿,发热,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对症处理后治愈。27例术后1 d上肢疼痛和颈部疼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25例术后1 d疼痛消失或者明显减轻,24例术后第1 d肌力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5例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加重。27例术后1、6、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N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6、12个月间疼痛VAS评分与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男36例,女36例;年龄18~78岁,平均40.5岁;脱出型51例,游离型21例.将椎管内L5/S1椎间盘非包含型突出按照突出物与同侧S1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分为腋型(30例)、腹型(28例)及肩型(14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腋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直接置入S1神经根腋部进行脱出物及椎间盘内松动髓核的摘除;对肩型及腹型突出采用肩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置入S1神经根肩部进行手术.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腿痛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12个月时MacNab腰椎功能评分及S1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80min,平均45min.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MRI显示致压突出物完全切除率为100%.1例术后2个月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71例术后3个月腰椎MRI显示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优44例,良26例,可1例,差1例.术后1年随访S1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肌力明显恢复(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选择腋路或肩路经椎板间隙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椎板间隙入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L_2-L_5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特点、安全性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15例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19~63岁,平均42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单侧下肢放射性神经痛,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均为单节段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病变节段:L_(4,5)8例,L3,44例,L_(2,3)3例。按Lee标准将移位的髓核位于椎管内位置分为4个局域:Ⅰ区2例,Ⅱ区3例,Ⅲ区5例,Ⅳ区5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VAS和JOA评分对患者腰腿痛和腰椎功能进行评定,末次随访采用Mac Nab功能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椎间盘突出物切除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根、硬膜囊损伤、术后出血及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54.8 min。住院时间3~4 d,平均3 d。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3个月,平均12.2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8.2±1.4、3.0±0.6、1.7±0.5。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8.76±3.32、23.61±2.14、24.82±3.43,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9例,良5例,可1例。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L_2-L_5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术中需做椎板成形,局麻下施术患者可能神经刺激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通过骨性隧道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9~71(58.55±7.16)岁;受累节段L3,4 7例,L4,5 24例,L5S1 11例;改良游离髓核分型A1型3例,A2型6例,B1型8例,B2型8例,C1型6例,C2型11例。42例中采用经椎弓根入路22例(经椎弓根入路组),A2型6例,B2型6例,C2型10例;经椎板入路20例(经椎板入路组),A1型3例,B1型8例,C1型6例,B2型2例,C2型1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2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并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体系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69~105(88.29±9.85)min;无神经血管损伤、硬脊膜撕裂等术中并发症出现。其中经椎弓根入路组1例患者因出现局麻不耐受,后经全麻椎板入路摘除。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4(13.71±3.5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随访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2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随访期内患者均未出现腰椎骨折、术后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可根据改良游离髓核分型,进行术前精确靶点预估,选择合理骨性隧道入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Mimics虚拟手术规划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4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将符合研究条件的72例病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采用Mimics软件重建腰椎三维模型,术前在计算机上模拟L5/S1PETD穿刺置管,寻找最佳穿刺路径;对照组采用经验式穿刺方法。比较2组术中通道建立时间、镜下操作时间、X线透视次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的通道建立时间、镜下操作时间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的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之间手术前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血肿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Mimics虚拟手术规划有助于提高PETD的穿刺置管成功率,有效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及镜下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126例单节段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男67例,女59例;年龄17~75岁,平均(41.0±13.5)岁;L3,49例,L4,576例,L5S141例。按随机数字表中随机数的奇数和偶数随机分为单纯椎间孔镜组和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每组63例。单纯椎间孔镜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注入4 ml生理盐水,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注入1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利多卡因和2 ml甲钴胺。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JOA评分,按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未见并发症。单纯椎间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分别(4.61±1.25)d、(4.31±0.47)周,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分别为(2.53±0.69)d、(3.14±0.52)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00)。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术后1 d、1周、1个月的VAS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单纯椎间孔镜组(P=0.000)。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单纯椎间孔镜组优39例,良21例,可3例;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优41例,良20例,可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好。术中联合使用硬膜外注射短期内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更加显著,可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早日恢复工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 2002年7月至2010年10月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9例,男性448例,女性241例;年龄13 ~84岁,平均39.8岁.单间隙椎间盘突出669例,双间隙椎间盘突出19例,三间隙椎间盘突出l例.中央型突出66例,旁中央型365例,外侧型242例,极外侧型10例,游离型6例.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结果 术中髓核部分残留压迫神经根5例,2例术中改行开窗髓核切除术,2例二期行开窗髓核切除术,1例二期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神经根纤维束部分损伤2例,术后3~6个月内完全恢复;硬脊膜破裂2例,给予缝合皮肤伤口后痊愈.689例患者随访6~96个月,平均33个月.出现椎间隙感染7例,1例保守治疗,4例给予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持续局部应用抗生素,2例行后路开窗感染腰椎间盘清除术,均痊愈;术后复发6例,4例患者再次行PELD术,2例患者采用TLIF治疗,术后症状缓解;术后神经根性痛觉过敏和灼样神经根痛19例,经过止痛药物、神经营养药及物理治疗后好转;腰椎管狭窄症行单个节段的PELD术,效果不佳,二期行多节段TLIF治疗10例.结论 术中主要并发症有髓核部分残留压迫神经根、神经根纤维束部分损伤、硬脊膜破裂;术后主要并发症有椎间隙感染、复发、神经根性痛觉过敏和灼样神经根痛等.严格的适应证选择、无菌、熟练操作及术后康复锻炼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微创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但临床上报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经PTED治疗后失败的病例也屡见不鲜。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导致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主要包括术前患者、适应证、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术者的操作技术,术后感染、疼痛及合理的康复锻炼等。本文通过对部分失败PTED的文献进行广泛回顾,就目前临床上失败PTED的发生概况、导致失败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研究单节段L4/L5椎间盘突出引起单纯单侧感觉或运动异常时突出髓核在MRI上的分布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2例单节段L4/L5椎间盘突出并单侧单纯感觉或运动异常的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为运动异常组(A组)和感觉异常组(B组),分别将2组突出髓核的的外侧缘、内侧缘、突出最顶点在横向位上赋值,将突出最顶点在矢状位上赋值,比较2组间赋值的差异。结果 B组突出髓核的外侧缘及突出最顶点,突出髓核的最内侧缘较A组更偏向有症状侧,2组之间有明显差异,B组突出最顶点的矢状位赋值较A组的大。结论感觉异常患者较运动异常患者的突出髓核更偏向受压迫的神经根,且突出髓核在矢状位上更大。  相似文献   

18.
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椎间盘突出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 对102例椎间盘突出再次手术病例之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手术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微创椎间盘摘除所致28例,定位不准致突出椎间盘未能摘除5例,多椎间隙突出仅摘除1个间隙者11例,术中显露不充分致突出椎间盘组织未能完整摘除或残留对侧椎间盘22例,游离椎管内或突入硬膜下8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12例,神经根粘连或神经根通道继发性狭窄16例。经术后1~10年随访,优良92例、可7例,差3例。结论 详细分析影像学改变,方能给椎间盘突出切除提供较佳的手术模式,而娴熟的手术技巧、扎实的局部解剖知识是椎间盘完整切除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