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引起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可疑因素。方法以2000年3月~2003年3月间56例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仔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受伤原因、骨折类型、坠落高度、是否吸烟、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等,并对可疑因素(年龄、坠落高度、是否吸烟、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6例患者61侧跟骨手术后9侧(14.8%)出现伤口感染、血肿、切口裂开、足跟坏死及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其中,坠落高度大于3.4 m、受伤至手术时间短于7 d、手术时间超过2 h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超过1.5 h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骨折后7~10 d行手术治疗、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可以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可疑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俊伍  罗轶  罗从风 《中国骨伤》2006,19(6):358-359
目的:探讨引起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可疑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3月-2003年3月,56例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对其一般情况、延迟手术天数、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等可疑因素进行详细记录、分析、总结。56例中男49例,女7例;年龄26~55岁,平均42岁。结果:56例61个跟骨手术后有9个(14.8%)出现了伤口感染、血肿、切口裂开、足跟坏死、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坠落高度大于4.5m(P<0.005)、延期手术时间较短(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较长(P<0.01),这些可能是引起并发症的可疑因素。结论:在骨折后7~10d行手术治疗、缩短手术及止血带时间,可以降低手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冲洗引流对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比较冲洗引流与单纯引流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预防切口并发症方面的价值,探讨切口冲洗引流在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围手术期的意义.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间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92例107侧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术后冲洗引流(A组)63侧,术后单纯引流(B组)44侧,A、B两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排除年龄、坠落高度、开放伤、术前时间、止血带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干扰冈素.从切口感染、皮下血肿形成、表皮水疱、切口裂开、皮缘坏死、钢板外露等方面比较两组的结果,并对两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进行χ2检验.结果 A组63侧跟骨手术后4侧(4次)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牛率为6.3%;其中1侧为可疑伤口感染,3侧发生表皮水疱.B组44侧跟骨手术后11侧(15次)发牛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其中1侧出现皮下血肿、切口裂开,最终导致钢板外露,表皮水疱与皮下血肿单独发生各1侧,同时发生2侧,可疑切口感染3侧.确诊切口感染1侧,皮缘坏死2侧.两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6,P<0.05).结论 冲洗引流可以有效地减少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软组织评估及干预策略在闭合性跟骨骨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5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68例(207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男152例190足,女16例17足;年龄17 ~68岁,平均38.1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58足,Ⅲ型124足,Ⅳ型25足.采用自制的软组织评估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初始软组织评估和术前评估,并采取相应的临床干预措施.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由资历相当的不同医生进行手术治疗,但术中及术后严格遵照上述特定的手术方式及流程进行处理.分析初始软组织评估严重程度与受伤至手术时间的相关性,受伤早期初始软组织评估、术前评估与伤口并发症的相关性,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9.2%.初始软组织评估严重程度与受伤至手术时间成正相关(r=2.474,P=0.000),与骨折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x2=109.829,P=0.000),且初始评估软组织肿胀程度和皮肤创面条件均对伤口预后有影响(P<0.05).术前对软组织的3项评估(皱纹试验、毛细血管反应实验及经皮氧分压)对伤口并发症有明显影响(x2=440.961,P =0.000).3组患者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视软组织损伤、制定完善的围手术期软组织干预策略对闭合性跟骨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可明显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范新星  沈彦  谢文龙 《中国骨伤》2017,30(4):339-344
目的 :探讨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明确降低切口并发症的有效干预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85例(315足)行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切口并发症的18个临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差异的变量再给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85例(315足)共有29例(30足)出现切口并发症,其中切口皮缘红肿渗出、不愈合9足,皮缘发黑坏死或者切口裂开16足,皮肤软组织浅层感染3足,骨髓炎2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坠落高度(P=0.017)、糖尿病病史(P=0.026)、吸烟史(P=0.001)、手术时间(P=0.003)4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这些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P=0.029)、吸烟史(P0.001)、手术时间(P=0.018)是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戒烟、积极控制血糖以及熟悉手术操作,有效减短手术时间可以减少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对于移位的跟骨骨折,术中采用外侧切口,能够很好地显露后关节面和跟骨的外侧壁.显露跟骨后进入距下后关节,利用克氏针持续维持显露.但是切口并发症是目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常见问题[1],造成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技巧等[2],对于利用克氏针持续维持显露是否增加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较少,笔者自2005年3月~2011年3月采用外侧切口显露76例跟骨骨折,比较术中克氏针持续与动态牵开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行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的78例患者临床信息进行回顾分析,将术后并发症等级≥2记为观察组,<2记为对照组,分析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65岁、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受伤至手术时间<7 d、未采用"不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术后未放置引流管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受伤至手术时间<7 d、未采用"不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术后未放置引流管是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患者,应当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中注意保护软组织,术后放置引流管,同时嘱恢复期的患者戒烟,规律治疗糖尿病,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曾桂平  柯文  方忠 《骨科》2020,11(4):341-343
目的 探讨影响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病人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皮缘坏死的非感染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新鲜单侧闭合性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的83例病人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术后无皮缘坏死的8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受伤至手术时间、Sanders分型、切口缝合方式、烟酒史、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非感染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切口皮缘坏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受伤至手术时间<7 d、吸烟史、糖尿病、缝合方式是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独立影响因素。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病人发生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风险是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病人的3.002倍,吸烟病人发生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风险是不吸烟病人的2.012倍,糖尿病病人发生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风险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001倍,采用单纯间断缝合或垂直褥式缝合病人发生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风险分别是采用Donati-Allgower缝合病人的1.998倍和1.925倍。结论 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非感染因素中,受伤至手术时间小于7 d、吸烟史、糖尿病是危险因素,切口Donati-Allgower缝合是保护因素,临床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小切口微创结合撬拨复位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30例,分型为Sanders Ⅱ型12例、Ⅲ型18例,所有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小切口微创结合撬拨复位治疗。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为(36±1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其中左侧12例,右侧1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5.0±1.2)d。术后随访观察患足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 结果所以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随访(10.0±2.9)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显示该方法治疗跟骨骨折优良率为90.0%。Bohler角术前为(10±4)°、术后(30±5)°,Gissane角术前(91±5)°、术后(121±1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59,t=-17.62,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明显的骨折再移位、腓骨肌腱炎等并发症。 结论小切口微创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可早期手术治疗,无需等待肿胀完全消退后在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无创皮肤吻合器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县时楼镇中心卫生 院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跟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组2 5例。对照组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在踝关节周围行常规切口缝合;观察组行跟骨骨折内 固定术+无创皮肤吻合器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 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2、3 d切口美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 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 96.00%,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皮肤吻合器应用于跟骨骨折患者 的手术中,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改善伤口外观,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33例(4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SandersⅡ型23足,Ⅲ型15足,Ⅳ型2足。手术切口均为跟部外侧扩大改良切口。术后进行Maryland足部评分,测量术前和术后Bhler角度、跟骨高度。结果33例中,有29例达到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Bhler角恢复到正常的85%;术后Maryland评分:23足SandersⅡ型为77~92分,15足SandersⅢ型为70~87分,2足SandersⅣ型为46和68分。17例(20足)优秀,11例(13足)良好,4例(6足)一般,1例(1足)差。术后3例出现感染,1例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结论术前全面的骨折评估、优秀的手术技术是保证关节内跟骨骨折疗效的关键,感染除患者自身危险因素外,与手术时机、止血带时间、手术技术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预防切口并发症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63例6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均行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术,其中31例33足术后当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3 mg/kg,维持2d停药(地塞米松组);32例34足采用常规治疗(常规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患者术后足部肿胀程度、切口渗出情况、切口皮缘坏死及感染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地塞米松组和常规组的足部肿胀时间分别为(3.6±1.3)d和(6.8±1.8)d,切口渗出时间分别为(5.3±1.9)d和(10.6±2.1)d,切口皮缘坏死率分别为6.1%和23.5%;与常规组比较,地塞米松组的足部肿胀时间短、切口渗出时间短及切口皮缘坏死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对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与开放手术比较,探讨使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20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40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微创组,每组20例。微创组患者采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常规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以及术前跟骨宽度、长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及长度)、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微创组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2个月;常规组8~12个月,平均10.4个月。微创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常规组术后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56例跟骨骨折术后伤口的回顾性研究,探讨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预防策略。方法本文通过对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治疗的56例跟骨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伤后24h内给予冰敷,脱水消肿,抬高患肢并且制动,等待肿胀消退,调整血糖、血压,纠正营养不良,皱褶试验阳性时手术治疗,术中锐利刀片切割软组织,避免使用电刀以及止血带时间过长,术后常规负压引流,使用抗生素。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个月,平均4.5个月。3例伤口出现皮缘坏死,未出现钛板外露,通过伤口换药治愈,6例伤口出现渗液,均为植人人工骨患者,通过伤口换药治愈,最长伤1:3渗液时间6周。结论控制血糖、脱水消肿、宣教戒烟等合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对切口皮肤以及术区软组织的保护,术后伤口引流,适当加压包扎伤口,预防性使用抗毕素等均对术后伤口并管癖的m观右而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操作及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收治156例患者,男121例,女35例;年龄18~59岁,平均41岁。32例双跟骨骨折,其中23例同时行双跟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跟骨共179足。对所有患者的手术记录予以分析,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结果:179个跟骨骨折中,有31足(17.3%)术后伤口出现问题:伤口感染不愈合26足(14.5%),皮缘坏死5足(2.8%),伤口不愈合。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存在许多问题,从手术设计到具体操作,以及骨折复位和固定。结论:手术的改良、微创操作、简单而有效的内固定是避免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普通解剖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与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3年l2月收治的68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普通解剖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组(植骨组,36例)和锁定钢板组(非植骨组,3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非负重下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良率.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良好,均未出现术后感染、皮肤坏死及伤口不愈合.发生跟痛症状和跟腓撞击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非植骨组比较,植骨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非负重下地时间都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引流量、完全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不植骨相比采用普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在复位效果及优良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考虑到采用锁定钢板不植骨为治疗方式避免了髂骨取骨区术后疼痛、感染、血肿以及患者不适感等并发症,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及早期并发症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及早期并发症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35例(39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术后皮瓣下放置引流以防止术后血肿形成。结果35例39足中,35足愈合优良,2足切口交角处皮瓣缘皮肤坏死,2足切口内血肿形成,均经换药痊愈。结论跟骨骨折内固定早期手术并发症与切口血供特点有关。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熟悉切口解剖,采用全厚皮瓣并避免过分牵拉,术后充分引流并抬高患肢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效果,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我科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利用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均为单侧,年龄为32.6岁(18~62岁)。高处坠落伤25例,交通伤3例;24例患者为跟骨骨折后行保守治疗未愈,4例患者为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根据Stephens and Sanders分型为:Ⅱ型19例,Ⅲ型9例。患者在我科由同一手术者手术,术后随访,利用AOFAS评价功能,CT检查评价距下关节愈合情况,同时行影像学测量,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5月(7~25月),至随访终点,28例患者AOFAS评分由术前的40分(30。45分)提高至术后79分(70—88分),平均提高44.5分;术后距下关节融合率100%;术后1例吸烟患者出现伤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糖尿病患者出现切口处浅表感染,经给予抗生素及控制血糖治疗后愈合,但此例患者术后AO—FAS评分仅为70分;术后跟骨高度、宽度、距骨倾斜角、跟骨内翻角、Bohler角及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可取的满意的临床效果,能重建跟骨形态,恢复足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及跟骨外侧皮瓣血运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12—2016-12诊治的126例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23例切口愈合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骨折类型、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与切口愈合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对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折类型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术前等待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折类型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禁烟、术前充分消肿、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做好切口设计避免损伤跟外侧动脉有利于降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71例跟骨骨折患者(82足),其中治疗组38例(39足)给予跟腱旁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组33例(43足)给予跟骨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AOFOS评分、Bhler角改变、Gissane角改变。结果 71例均获随访,时间8~28(14.6±1.2)个月。并发症:治疗组切口延迟愈合2足;对照组切口延迟愈合3足,创缘坏死2足,浅表感染1足。治疗组的手术切口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切口愈合时间、Bhler角及Gissane角、末次随访AOFO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肯定,切口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