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中药内外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的方剂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AG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收集自建库至2022年2月18日与AGA有关的中医药文献,运用IBM SPSS Modeler、IBM SPSS Statistics 26.0等软件对中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及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83篇文献,获得内服方药178首,外用方药56首,内服单味药188味,外用单味药124味。内服单味药应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何首乌、茯苓、丹参,性味归经统计分析多性寒、味甘、归肝经,功效分析多为补益药,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为墨旱莲+女贞子,聚类分析共得出4个内服核心方药。外用单味药应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何首乌、侧柏叶、苦参,性味归经统计分析多性温、味苦、归肝经,功效分析多为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为墨旱莲+女贞子,聚类分析共得出2个外用核心处方。结论:治疗AGA内服中药多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性味多以甘寒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外用中药多以清热药、解表药为主,性味多以苦温为主,归经以肝肺为主,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外敷治疗癌性疼痛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2~2017年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涉及中药外治癌痛的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集成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用药特点。结果:纳入方剂131条,涉及128味中药,用药以冰片、乳香、没药为主,药性多为辛、温,归肝、脾、心经,支持度≥26的中药药对组合为10对,无监督熵聚类分析得到8首治疗癌痛新处方。结论:得出癌痛外敷方的用药规律及核心外用药方,为临床研发癌痛外敷中药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药治疗脑性瘫痪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分别筛选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类文章,对内服、外用中药分别从使用频次、功效、药性和药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05篇,涉及方剂206首,用法分为内服、外用2种.内服中药79首,四君子汤出现频次最多,147味中药纳入统计,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当归、黄芪、茯苓、益智仁、川芎.外用中药方剂126首,108味中药纳入统计,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伸筋草、透骨草、当归、红花、牛膝.内服中药中补虚药所占比例最大,为24.5%,外用中药中祛风湿药所占比例最大,为21.3%.内服及外用中药均以药性为温性者最多,分别占42.9%和46.3%.内服中药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是甘味、辛味、苦味,外用中药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是辛味、苦味、甘味.内服和外用中药均以归肝经、肾经、脾经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高频内服中药得出10对高频药物组合,高频外用中药得出10对高频药物组合.高频内服中药和外用中药均可形成3个聚类方.结论 使用中药治疗脑性瘫痪时,内服中药多用补虚、祛风湿、解表类药物,外用中药则以祛风湿、补虚及活血化瘀药为主.高频中药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邓晋丰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分析邓晋丰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方法:收集邓教授门诊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的145张中药处方,统计处方的药物频数、药性功效类别,分析处方的配伍规律。结果:145张处方共用中药90味,频次≥20的中药28味,频次<10的药物48味;温性药44味,热性药4味;味辛药40味,味甘药41味;归肝经52味,归肾经38味;补虚类药物30味,祛风湿21味;归纳出18组药对,5个基本方剂。结论:以基本方进行辩证论治,药对是配伍的基本单位,用药重温补通利等是邓教授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药治疗骨关节炎的处方用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归纳分析中药治疗骨关节炎处方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1989~2006年间各类医学期刊,获取治疗骨关节炎的方剂;统计方剂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数;比较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用药的差异。结果:共有494首方剂纳入研究。215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30味1074次、祛风寒湿药31味908次、活血化瘀药22味727次;279个外用方剂中,祛风寒湿药28味1425次、活血化瘀药22味850次、补益药13味236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骨关节炎的方剂以补益、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药物;内服方剂多使用补益、祛风寒湿类药物,而外用方剂则多使用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检索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应用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内服和外用中药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数据挖掘。结果:共筛选出治疗黄褐斑内服方剂336首,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方剂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前5味中药分别是当归、柴胡、红花、白芍、川芎,挖掘出核心组合16个,新处方8个;治疗黄褐斑外用方剂182首,对其进行分析,方剂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味中药分别是白芷、白附子、茯苓,挖掘出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3个。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黄褐斑的内服和外用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内服中药用药多以活血祛瘀、补血理气治法为主,外用中药用药以祛斑美白功效为主。该研究为治疗黄褐斑的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收集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现代临床中药内服复方治疗癌性疼痛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95—2009年间发表于国内医学期刊中有关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的复方,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究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癌性疼痛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复方40首,涉及中药101味,共计210味次。频数分析发现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常用药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及化痰药等。结论:通过现代文献分析可知,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多遵循"不荣则痛,荣则不痛"的原则,遣方用药多以补益之品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温经通络、化痰散结等功效的药物,以达标本兼治之功,而重在治本。  相似文献   

8.
周丽  李军  谢丹 《新中医》2024,56(2):14-19
目的: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研究中医内治法降低浆细胞性乳腺炎(PCM) 复发率的用药规律。方 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上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收集2012—2022 年发表的中医内治 法治疗PCM 相关文献,建立文献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 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文献64 篇,剔除使用相同中药处方后,最后纳入56 篇文献,得到61 首 中药处方,共涉及中药118 味,用药频数722 次,其中使用频数≥20 次的中药有7 味,分别为柴胡、甘草、蒲 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白花蛇舌草。药物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苦味为主,药物主要归属于肝经,药物 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同时挖掘出14 对药对组合和3 个聚类方。结论:中药降低PCM 复发率用药以苦寒清热 为主,主要归肝经。对症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为主,可使肿消痛止;对因治疗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为主,调 整体内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预防或减少疾病复发。3 首聚类方分别针对气滞血瘀所致的乳痈初起、阳虚寒凝 型粉刺性乳痈及粉刺性乳痈溃后正虚邪恋状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总结出中药内服降低PCM 复发率的用药 规律,为临床优化处方、提高疗效及治疗PCM 新方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治疗癌性疼痛中药进行分类。方法:对口服(25味)和外用(19味)治疗癌性疼痛的常见中药,通过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收录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将之作为能反映分类特征的变量,并将药物名称作为测量的变量,进行分层聚类中的Q型聚类。结果:治疗癌性疼痛的中药大多性温平,味辛苦,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结论:运用聚类分析法,能较好地将药物归类,并根据这一类药物作用趋势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收集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近15年现代临床中药外治癌性疼痛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在2000~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运用计算机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检索"癌性疼痛、外治、临床研究"等关键字,查找符合条件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索现代中药外治癌痛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外治方61首,涉及中药116味,共计511味次,频数分析发现中药外治癌性疼痛常用药为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清热解毒药。结论:通过现代文献分析可知,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多遵循"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多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以达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止痛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花前胡地上各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白花前胡新鲜地上部分各部位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学组分。结果:花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氧化石竹烯(26.590%),2,6,6-三甲基双环[3.1.1]-2-烯(13.605%);果中为石竹烯(34.589%),1R-α-蒎烯(14.444%);叶柄中为(1α,4aα,8aα)-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异丙基)-萘(33.671%),[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22.474%%),1R-α-蒎烯(11.479%);茎中为1R-α-蒎烯(15.544%),[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14.212%),石竹烯(11.551%)。结论:白花前胡地上部分挥发油中,石竹烯类、1R-α-蒎烯含量较高,茎和叶柄挥发油中萘类成分含量较高,在考虑综合利用的同时,应防止人畜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