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乙酰氨基酚泡腾栓发泡性能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为优化泡腾栓新制剂处方提供参考。方法:以最大发泡量为筛选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基质与发泡剂比例、混合基质组成、吐温-80含量、柠檬酸与碳酸氢钠比例对泡腾栓成型性与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以聚乙二醇(PEG) 6000与发泡剂质量比为1.6∶1、吐温含量为3.9%、酸碱比为1∶2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泡腾栓发泡量最大。结论:PEG 6000为泡腾栓的良好基质,酸碱比是影响其发泡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展SD大鼠在单次及重复28天经口给予尿素的毒性研究,评价其毒性风险。方法:以尿素为受试物,分别采用单次和重复28天给予2种给药方案。单次给药毒性试验中,将2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和给药组(给予尿素,10000 mg·kg-1),受试物经口灌胃给予,之后连续观察临床症状并测定体重,给予尿素后第15天进行大体病理学检查。重复28天给药毒性试验将80只SD大鼠分为4个剂量组,即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100 mg·kg-1组、300 mg·kg-1组和1000 mg·kg-1组,每组 20只。连续28天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观察动物临床症状,定期测定体重及摄食量。末次给药前进行眼科学检查和尿生化检测;末次给药结束后进行血液学、血液凝固和血清生化学检测,采集脏器称重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试验期间,所有给药组动物在给药后观察期内均未见异常临床症状。连续给予尿素28天后,给药组动物体重、摄食量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各项血液学检测、血液凝固和血清生化学检测,所有称重的组织脏器与同性别对照组动物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且眼科学检查未见异常,对照组和给药组所有动物的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异常。但给予尿素可导致动物尿液中尿蛋白含量升高(P<0.01)、尿颜色加深(P<0.01)和尿比重升高 (30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1000 mg·kg-1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该现象与给药组动物体内大量尿素经肾脏代谢有关。结论:本研究单次经口给予尿素后未见动物死亡,认为其半数致死率的剂量在10000 mg·kg-1以上。大鼠对尿素的最大耐受剂量和未见毒性反应剂量均为1000 mg·kg-1。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单次给药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对壮药清毒伸筋颗粒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清毒伸筋颗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清毒伸筋颗粒给药剂量为75.3 g·kg-1,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详细观察动物体征至给药后14 d,剖检肉眼大体观察各脏器形态。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清毒伸筋颗粒9,18,36 g·kg-1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连续灌胃给药3个月,分别于给药3个月和停药后1个月时,取部分大鼠进行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75.3 g·kg-1清毒伸筋颗粒单日灌胃组给药后14 d小鼠仍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清毒伸筋颗粒9,18,36 g·kg-1剂量连续灌胃给药3个月,大鼠体质量、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清毒伸筋颗粒小鼠单次给药最大给药量为75.3 g·kg-1(相当于每千克178.4 g生药),大鼠重复给药3个月最大无毒反应剂量大于36 g·kg-1(相当于每千克85...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绿舒筋注射剂对大鼠的长期毒性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用Wistar大鼠 ,设高、中、低剂量组 ,剂量分别为 80 ,5 0 ,30g·kg-1生药和对照组 (0 .9%的氯化钠溶液 )。连续腹腔注射 12周 ,观察大鼠的饮食、体重。停药后处死2 / 3,1/ 3留作恢复期观察。取血测定血常规及其生化指标 ,并取出主要脏器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高、中剂量组的体重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在血常规、血生化、重要脏器体重比中 ,高剂量组的部分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当剂量为 80 g·kg-1时对大鼠肝脏有损伤作用 ,该药具有一定毒性。但停药后其损伤可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5.
口腔黏膜给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 1 847年 Sobrero首次发现硝酸甘油在口腔黏膜吸收以来 ,人们相继报道了其他药物的吸收情况[1] ,1 9世纪 7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后期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使其进展更为迅猛 ,目前国外已有 1 8个品种上市[2 ] 。口腔黏膜给药具有局部作用 (使药物到达黏膜、牙组织、牙周袋等 )和全身作用 (给药部位包括舌下、颊和齿龈 )。与口服相比有许多优点 :可避免胃肠道影响和肝脏首过效应 ;血液供应良好 ,利于吸收 ;易于给药 ,易于除去。口腔黏膜的通透性较鼻黏膜差 ,但大于皮肤 ,因此强效药物通过颊内或舌下给药可望达到治疗浓度。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单次和重复给予鱼腥草破壁饮片后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 鱼腥草破壁饮片和鱼腥草饮片均以7.2 g•kg-1的最大给药量单次灌胃给予大鼠观察毒性反应,并持续观察2周;鱼腥草破壁饮片以1.35、2.70、5.40 g•kg-1,鱼腥草饮片1.35、5.40 g•kg-1,连续3个月对SD大鼠灌胃给药,恢复期4周,进行临床观察、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学、血液学、肾损伤生物标志物及病理学等各项检查。结果 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以7.2 g•kg-1对SD大鼠单次灌胃给药,未见明显毒性反应;鱼腥草破壁饮片及鱼腥草饮片重复给药3个月,各剂量组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 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单次经口给药对SD大鼠的最大耐受剂量(MTD)>7.2 g•kg-1。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对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个月的无毒作用剂量(NOAEL)为6.4 g•kg-1。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在相同给药剂量下,SD大鼠毒性反应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壳聚糖盐酸盐、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冰片薄荷低共溶物多重修饰的茴拉西坦聚乳酸鼻腔给药脑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初步评价其体外稳定性.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蒸发法制备多重修饰的载药纳米粒,筛选并优化了其处方,考察了粒径分布、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稳定性及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结果 壳聚糖盐酸盐、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三重修饰的纳米粒形态圆整,粒径分布141.5±30.4 nm,Zeta电位20.4 mV,包封率98.14%,载药量为11.57%.所制纳米粒在溶菌酶和大鼠鼻洗液中稳定,在pH7.4和pH4.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24 h内累计释药百分率小于88%.结论 壳聚糖盐酸盐、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冰片薄荷低共溶物多重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包封率较高,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复幼颗粒对SD大鼠的非临床安全性。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20只SD大鼠(6~7周龄),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和复幼颗粒组(18 g·kg-1),按每次30 mL·kg-1灌胃给药,24 h给药2次(上、下午),给药后观察14 d;检查项目包括临床观察、体质量、大体解剖等。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将192只幼龄SD大鼠(出生后4 d)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低、中、高剂量复幼颗粒组(1.2,2.5,5 g·kg-1),按每次10 mL·kg-1灌胃给药,每天2次,连续给药13周,恢复期4周;检查项目包括一般生理指标、眼科检查、发育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激素指标、生殖功能指标、组织病理学观察等。结果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SD大鼠灌胃给予复幼颗粒按18 g·kg-1(生药:82 g·kg-1),无明显急性毒性。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幼龄SD大鼠灌胃给予2.5 g·kg-1(生药:11.33 g·kg-1)复幼颗粒连续给药13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青紫颗粒单次给药以及重复给药13周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评价临床前安全性。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青紫颗粒组(18 g·kg-1),给药体积为每次30 mL·kg-1,24 h内灌胃给药2次(间隔至少4 h),给药后观察14 d,通过临床观察体质量变化和病理解剖等确定毒性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幼龄SD大鼠(4日龄)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低、中、高剂量青紫颗粒组(1,2,4 g·kg-1),给药13周,给药体积每次10 mL·kg-1,每天给药2次,恢复期4周。检查项目包括临床观察、体质量、摄食量、血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尿液分析检测、激素水平、幼鼠发育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结果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青紫颗粒灌胃给予SD大鼠,无明显毒性,最大耐受量>18 g·kg-1。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幼龄SD大鼠灌胃给予青紫颗粒重复给药13周,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为2 g·kg-1。潜在毒性靶器官为肝脏,主要毒性作用表现为肝细胞炎性坏死,没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青紫颗粒对受试动物在拟临床使用剂量范围内未见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吐温-80引起动物类过敏反应的原因初步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动物静脉注射给予吐温-80引起的反应类型及剂量依赖关系;探索研究引起动物产生类过敏反应的原因。方法用小鼠、Beagle犬、豚鼠和恒河猴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吐温-80,观察动物的临床反应症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细胞的细胞脱颗粒试验、体外溶血试验、体内细胞变化等进行吐温-80引起动物类过敏反应原因的研究。结果小鼠静脉注射剂量吐温-80最高达1%:10ml/kg未见明显过敏反应症状;恒河猴静脉按1ml/kg体积给予5%的吐温-80也未见明显异常临床反应症状;2%吐温-80给豚鼠1ml/只静脉注射后出现生身体歪斜,嗜睡等明显症状,5%吐温-80豚鼠均出现耳朵发紫、步态不稳、身体歪斜,侧卧、嗜睡等非常明显的症状;Beagle犬静脉缓注吐温-80,剂量降低至0.02%吐温-80,以4ml/kg体积给予时,动物仍然会出现很明显的过敏反应症状。常规体外溶血在1%浓度出现溶血阳性,但同样浓度对全血细胞数量和分类有明显影响;体外培养RBL-2H3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未见明显细胞脱颗粒反应;连续监测Beagle给予吐温-80的体内细胞变化发现,在给药后约10min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升高,2h左右恢复正常。结论静脉注射给予吐温-80引起过敏反应症状的最敏感动物是Beagle犬,注射后体内碱性粒细胞迅速升高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毒性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药物的鼻粘膜纤毛毒性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提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在体蟾蜍上腭模型,研究对乙酰氨基酚、盐酸普罗帕酮等8种药物溶液或混悬液对纤毛运动的影响,并与扫描电镜法及离体蟾蜍上腭模型比较。结果表明,在体模型简便易行,结果可靠,适用面广,是一种较理想的鼻纤毛毒性评价方法。离体模型不宜评价混悬型及粘稠性药物制剂的鼻纤毛毒性,但能进行受试药物与对照药物的同体比较,对于溶液型制剂是一种优良的评价方法。由8种药物的评价结果提示,药物对纤毛运动的影响较普遍,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SD大鼠的单次和重复静脉给药毒性试验,评价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的安全性。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采用最大耐受量法,观察大鼠的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将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和氢溴酸樟柳碱10、50、200 mg/kg剂量组,每组30只,尾iv给药,连续13周,停药恢复4周。进行各项毒理学指标检测。结果 急性毒性试验: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在364.5~504.5 mg/kg对大鼠产生明显毒性,症状有给药时尖叫、俯卧、后肢无力、颤抖、抽搐、惊厥、瞳孔散大、尾部发绀等,甚至造成个别动物死亡。重复给药毒性试验:50、200 mg/kg剂量组出现体质量增长减缓,摄食下降,给药后尖叫,鼻端、眼周异常分泌物增多,皮肤脱毛、结痂,耳廓溃疡、缺损,瞳孔散大,尾部发绀,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Cl-浓度升高等症状,200 mg/kg剂量组还出现给药后肌张力减退、颤抖、抽搐、呼吸困难、皮下炎性包块等表现。溶媒对照组和200 mg/kg剂量组动物注射部位均出现静脉炎及静脉周围炎,严重程度无差异,停药4周后病变减轻。结论 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SD大鼠静脉单次给药的最大耐受量(MTD)为428.8 mg/kg,约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 573倍;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剂量(NOAEL)为10 mg/kg,约相当于临床剂量的60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连续静脉注射给予注射用克拉霉素对Beagle犬的毒性作用。方法以正常Beagle犬为研究对象,连续静脉注射给药4周,以其体重、血液生化学、血液学、脏器相对重量、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指标,全面评价其对Beagle犬的毒性作用。结果注射用克拉霉素80mg·kg^-1剂量可引起Beagle犬肝功能(AST、ALT)和肾功能(BuN)指标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细胞呈条索状排列,窦周隙增宽,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或出现核固缩以及肾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或发生固缩,停药2周后上述异常指标及病理学改变恢复正常。结论大剂量注射用克拉霉素重复给药可影响Beagle犬肝肾功能,导致可逆性的肝、肾生化指标异常及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紫杉醇超饱和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upersaturatable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MEDDS),并对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的方法,优化紫杉醇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MEDDS)的处方。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10 mg/kg紫杉醇溶液、SMEDDS和S-SMEDDS,测定紫杉醇的血药浓度c、max、AUC和tmax,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确定紫杉醇SMEDDS最优处方为: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50∶33∶17。油相为Lauroglycol FCC∶橄榄油(2∶1),表面活性剂为Cremophor EL∶吐温-80(1∶1),助表面活性剂为PEG-400。S-SMEDDS在此处方基础上添加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稀释对制剂的粒径无显著影响。SMEDDS和S-SMEDDS的粒径分别为(92.7±47.7)和(93.6±36.8)nm,粒径分布呈高斯分布。SMEDDS和S-SMEDDS的cmax和AUC显著高于溶液剂,tmax<溶液剂,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33.9%和719.3%。结论:紫杉醇S-SMEDDS的口服吸收强于溶液剂和SMEDDS。  相似文献   

15.
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栓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栓剂的制备工艺。方法以盐酸利多卡因、氧化锌为主药,半合成脂肪酸甘油脂(36型)、吐温 80为基质,通过加入不同剂量的表面活性剂吐温 80,考察吐温 80含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随着吐温 80用量增加,栓剂中释药加快,当吐温 80含量为1%时,在60 min内>90%药物释放。结论吐温 80能加快药物从栓剂中释放,含量为1%时栓剂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吐温-80不同浓度对依普黄酮胶囊溶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配制含不同浓度吐温-80的依普黄酮胶囊,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测定依普黄酮的含量及溶出度,计算参数Td、T50、m,并对T50、Td值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吐温-80浓度在1%~3%范围内,随其浓度增加,T50、Td值均减小,其最佳浓度为2.5%。结论制剂时适量加入吐温-80可明显增加依普黄酮的溶出度(P<0.01)。  相似文献   

17.
羟基喜树碱(HCPT)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理学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羟基喜树碱(HCPT)不同给药方式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毒性.方法剂量12mg/m2·d-1按体表面积折算HCPT溶于0.9%NaCl液中.方案130min恒速静脉滴注,连用5d;方案24h静脉恒速静脉滴注,连用1 0d;方案38h恒速静脉滴注,连用10d;停用后观察2周.同时于第1,5,10d的给药前、停药即刻、给药后0,0.25,0.5,1,2,4,6,8,12h静脉抽取2ml血置肝素化试管中,用高效液相荧光法测定HCPT在人体的血药浓度,3p97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随静脉滴注时间的增加,病人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程度降低.30min静脉滴注,4/6例出现I-III度粒细胞下降,1/6例出现腹泻,2/6例出现恶心、呕吐.4h恒速静脉滴注有2/6例出现I-II度粒细胞下降和1/6出现I度恶心、呕吐.8h恒速静脉滴注,患者未见粒细胞下降,腹泻,恶心、呕吐.HCPT在体内呈二室模型,滴注30min的消除半衰期(t1/2 β) 1.03±0.58h,表观分布容积(Vd)5.54±5.2L,清除率(Cl)9.05±6.2L.h-1;滴注4h的t1/2β3.82±0.96h,Vd18.1±5.7L,C13.32±2.23L-1;滴注8ht1/2β3.41±1.05h,Vd25.4±8.3L,C15.05±2.5L·h-1.第1,5,1 0d的血药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滴注时间从30min增加到4h,t1/,β,Vd均增加;增加至8h,t12 βVd,无明显变化,Cmax减少.滴注时间为4h,8h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滴注30min的少.  相似文献   

18.
常用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配制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曲虹  周学东 《中国药师》2005,8(4):342-34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住院病人静脉输注给药方式的比例高达70%左右,高出国外20%~30%.临床上在选择输液溶媒的性质与数量、药物溶解后放置的时间、给药顺序、给药速度、给药问隔、合并用药等方面不合理,使得药物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易产生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同时也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临床中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将常用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时配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段波  陈荭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456-1456
我院自1999年迄今共进行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救治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见表12讨论传统胸外心脏按压 (ECC)若操作得法 ,即使动脉压峰值达到100mmHg,但舒适压一般不超过10mmHg ,而CVP和心房压明显升高 ,既不利于冠状动脉的灌注 ,也易使颅内压 (ICP)升高。心肌血流 (MBF)和脑血流 (CBF)不足以满足心、脑在常温下的代谢需要[1]。我们在CPR时采用了以下几种ECC改良措施 :(1)增加ECC频率 ,由传统的60~80bpm增加至100~120bpm ;(2)插入式压腹CPR(IAC -CPR) ;(3)心脏按压的同时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 ,可明显提高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 …  相似文献   

20.
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用于晚期妊娠引产4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产是产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产的目的是促使宫颈成熟及子宫收缩、娩出胎儿、终止妊娠.米索前列醇是80年代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国外已广泛用于晚期妊娠引产.为了解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途径用于晚期妊娠引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