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0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216篇
内科学   120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364篇
预防医学   9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64篇
  1篇
中国医学   206篇
肿瘤学   2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比较分析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方法 根据调查问卷和口腔检查筛查出80名受试者,分为4组: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使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测定4组对象的全牙列最大接触面积、全牙列最大咬合力、𬌗力不对称指数、咬合力中心点、咬合接触时间、分离时间等。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牙尖交错位时,4组的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组习惯侧与非习惯侧咬合力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咬合力中心点、中心点偏移方向、中心点距中线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习惯侧最大咬合力、习惯侧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P<0.05),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P<0.05)。结论 1)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字化咬合系统为动态评估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提供了客观参数。2)咬合分析指标中习惯侧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偏侧咀嚼引起的异常咬合(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定并验证以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作为评价指标的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将THP-1细胞与多种光致敏剂、光刺激剂、皮肤致敏剂、皮肤刺激剂和阴性受试物分别孵育,在光照射或避光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和CD86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分析,进一步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对该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 19种光致敏剂中有15种引起照射组THP-1细胞表达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较非照射组显著增加(P<0.05、0.01) ,且照射组细胞表达CD54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值均在1.5以上。光刺激剂经光照射后也可引起细胞表达CD54的MFI显著增加(P<0.01) ,但经过预照射处理后,CD54的表达水平较直接照射组显著下降(P<0.01)。未经光照射条件下,皮肤致敏剂即可引起THP-1细胞表达CD54和CD86的MFI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 ,光照后CD54的表达反而略有下降。在光照和避光条件下,皮肤刺激剂、阴性受试物(乳酸)均未引起细胞表达CD54或CD86的显著性变化。以CD54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检测光致敏剂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是85.2%、100%和78.9%,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 确定了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评价指标为CD54,判定标准为:(1)光照后THP-1细胞表达CD54的MFI较照射前显著性增加;(2)光照后THP-1细胞表达CD54的RFI≥1.5;(3)当上述条件均满足时,对受试物进行预照射处理,结果仍然满足前2条标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轻链(sFLC)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62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分析初诊时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erum free light chain ratio,sFLCR)在MM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初诊MM患者621例,其中sFLCR正常组(0.26≤sFLCR≤1.65)42例(6.8%),sFLCR低组(0.01sFLCR0.26或1.65sFLCR100)247例(39.8%),sFLCR高组(sFLCR≤0.01或sFLCR≥100)332例(53.4%)。sFLCR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患者初诊时血红蛋白降低,浆细胞比例、血肌酐、β_2微球蛋白(β_2-MG)均增高,合并细胞遗传学高危、DSⅢ期、ISSⅢ期患者均增多(P均0.05)。预后生存比较中,sFLCR异常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较正常组患者缩短(58.7月vs未达到,P=0.043)。Cox预后风险回归示,sFLCR异常和细胞遗传学高危均可作为MM的独立预后因素,且sFLCR高组合并细胞遗传学高危组患者预后更差,中位OS时间41.6个月,较合并细胞遗传学标危组患者中位OS时间61.4个月缩短(P=0.015)。结论初诊时sFLCR异常的MM患者肿瘤负荷高、侵袭性强,其中伴有细胞遗传学高危的MM患者预后更差,sFLCR可作为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溴索联合地氯雷他定、地塞米松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04例单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联合地氯雷他定联合治疗,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氨溴索鼓室内注射联合地氯雷他定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咽鼓管功能、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咽鼓管功能正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氨溴索联合地氯雷他定、地塞米松治疗,可有效改善咽鼓管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于术中骨折复位满意后,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采用Neer评分标准随访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6例患者中,有50例术后获得超过6个月的随访,并达到骨性愈合,Neer评分优良率达84.0%(42/50)。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牢固,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ABVS)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焦作分院收治的80例乳腺结节患者(90个病灶)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获得手术病理的结果,对比分析ABVS与普通超声(US)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US与病理诊断相符病灶有70个(恶性41个、良性29个),诊断符合率为77.79%(70/90);ABVS与病理诊断相符的病灶有78个(恶性46个、良性32个),诊断符合率为86.67%(78/90);二者联合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病灶有81个(恶性47个、良性34个),诊断符合率为90.00%(81/90)。二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97.92%)高于ABVS(95.83%)、US(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特异性(80.95%)略高于ABVS(76.19%)、US(69.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准确性(90.00%)高于ABVS(86.67%)、US(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VS诊断乳腺癌可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对大鼠尾静脉重复注射给药重组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偶联美登素衍生物DM1,对其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方法:大鼠随机分成5个试验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受试物低(5 mg·kg-1)、中(11 mg·kg-1)、高(22 mg·kg-1)剂量组和已知对照药品组(22 mg·kg-1,Kadcyla?),每组30只动物,雌性各半。尾静脉注射给药,每周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末次给药后恢复3周。研究期间,在不同时间点对动物临床症状、体重、摄食量、体温、尿液、血液学、血清生化及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给药后,动物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且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递增。毒副反应症状包括摄食量减少、尿液pH值改变;血液学检查发现,动物Lymph、RBC、HGB、HCT、MCV、MCH、MCHC、APTT下降,WBC、Neut、Mono、Eos、Baso、Retic计数升高;血清生化检查发现,动物TG、A/G、Na+、K+下降,ALT、AST、ALP、GGT、CHO、LDH、BUN、TP升高;骨髓检查发现,受试物影响动物红系细胞成熟分化;受试物引起动物肝脏、脾脏、肺(含支气管)重量增加,睾丸、附睾重量减少;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脏、肾脏、脾脏、垂体、肾上腺、舌、皮肤细胞有丝分裂项增加,睾丸生精细胞数目减少和变性坏死,附睾精子减少和纤维组织增生。对照品组动物,给药后出现上述同样的改变。试验结果表明,受试物和已知对照药品两种药物的大鼠毒性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结论:大鼠尾静脉重复注射给予重组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偶联美登素衍生物DM1后,毒性靶器官为肝脏、肾脏、脾脏、胸腺、肺(含支气管)、肠系膜淋巴结、十二指肠、睾丸、附睾、眼球、垂体、肾上腺、皮肤、舌、胸骨(骨髓)。未见毒性反应剂量(NOAEL ≤ 5 mg·kg-1)。上述研究结果支持该药物成功获得临床试验批准,为后续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