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RHF)的临床疗效。方法四川省仁寿县人民医院将80例经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的RHF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n=36)和大剂量组(n=44)。首次负荷剂量1.5μg/kg静脉推注后,小剂量组以0.0075μg/(kg·min)继续静脉泵入维持治疗48h,大剂量组以0.01μg/(kg·min)维持治疗48h。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24h尿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结果 2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不同剂量rhBNP治疗后,2组患者24h尿量较用药前明显增多,LVEF明显增加、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大剂量组改善更为显著,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NP可以明显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心功能状态,缓解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尿量增多、LVEF升高,且不同剂量rhBNP对上述指标改善不同,但并不影响心功能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cute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AMI)合并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连续入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AAMI合并糖尿病患者53例。随机分为rhBNP组25例和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e,NIT)组28例。2组在直接PCI治疗后分别给予rhBNP和硝酸甘油泵入72 h。比较2组用药前和用药后24 h、72 h、7 d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和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比较2组用药前和用药后24 h、7 d尿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比值(E/e′)。随访观察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rhBNP组SCr、CysC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eGFR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用药后72 h时变化最明显,用药后7 d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接近基线水平。NIT组SCr、CysC、eGFR无明显改变。2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7 d ,2组24 h尿量均明显小于用药后24 h(P<0.05)。用药后7 d,rhBNP组LVEF水平高于用药后24 h,E/e′值低于用药后24 h,rhBNP组LVEF水平高于NIT组,E/e′值低于NIT组(P<0.05)。2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静脉应用rhBNP对AAMI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功能有一定程度改善作用,对肾功能可能存在一过性损伤,短期内可恢复,总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1 764例急诊内科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探讨24 h内死亡与病因的关系。方法 以疼痛为最主要痛苦,疼痛部位主要包括头痛、胸背痛、腹痛,共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1 7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原发疾病分组,计算不同病因组镇痛剂使用率、3 h疼痛不缓解或复用镇痛剂率及24 h病死率。结果 急诊内科疼痛患者占急诊总量的10.61%(1 764/16 627),占急诊内科患者的20.71%(1 764/8 519)。1 764例患者镇痛剂使用率为27.10%(478/1 764),3 h疼痛不缓解或复用镇痛剂率为14.97% (264/1 764),24 h病死率为2.38%(42/1 764)。常见病因组与非常见病因组镇痛剂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18);两组3 h疼痛不缓解或复用镇痛剂率、24 h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7、15.0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高血压急症、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心包炎、肺栓塞、自发性气胸、主动脉夹层、其他病因是影响急诊内科疼痛患者24 h死亡的因素(P<0.05)。结论 影响急诊内科疼痛患者24 h死亡的病因包括主动脉夹层、心包炎、肺栓塞、自发性气胸、出血性脑血管疾病、ACS、高血压急症、其他病因。急诊医生在镇痛剂应用中更偏向保守,有必要制定急诊镇痛的指南指导急诊医生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胃肠道功能,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24--48h)及延迟肠内营养组(〉48h)组,比较肠内营养后7,14d各组血浆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4周时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结果:肠内营养支持7,14d时两组患者ALB、PA比较,早期组均优于延迟组(P〈0.01或P〈0.05);肠内营养支持4周,两组肺部感染并发率比较,早期组低于延迟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早期组优于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张珂 《中外医疗》2012,31(4):105-10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即〈6h组和〉6h组,其中〈6h组采用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在发病后〈6h,而〉6h组则采用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在发病后〉6h。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本研究患者主要死因为: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脏泵衰竭,有7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5.91%,有5例发生轻度出血,轻度出血发生率为11.36%,有32例患者冠脉再通,冠脉再通率为72.73%。〈6h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0.34%;4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轻度出血发生率为13.79%;24例患者冠脉再通,冠脉再通率为82.76%。≥6h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6.67%;1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轻度出血发生率为6.67%;8例患者冠脉再通,冠脉再通率为53.33%。2组患者对比轻度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死率和冠脉再通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05)。结论早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瑞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27-3728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哮喘突发急进型的救治措施。方法 42例重症哮喘突发急进型病例采取综合抢救措施救治。结果 4例患者(9.5%)于入院前死亡,30例患者(71.4%)症状于24 h内改善,8例患者(19.0%)于48 h内症状改善,其中38例入院患者均缓解出院。结论提高对重症哮喘突发急进型的认识,采取积极综合措施治疗,进行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和激素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AL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AMI后ALHF患者随机分为rhBNP试验组28例,硝普钠(SNP)对照组28例,在常规抗ALHF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rhBNP与SNP,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液体出入量、全身临床状况、左室射血分数、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肌酐等指标的变化,并随访记录1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给药24 h后试验组的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治疗72 h后,试验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1);试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血氧饱和度的增加及中心静脉压的降低在1,6 h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个月,试验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中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的变化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hBNP是治疗AMI后ALHF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陈爱民 《广西医学》2012,34(4):467-469
目的 总结急性左心衰竭(ALHF)的救治经验,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选择356例ALHF患者,其中给予规范治疗后2 h内症状体征缓解311例(A组),2 h内症状体征未缓解45例(B组),分析两组病因、诱因、并发症或合并症、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均以冠心病为主要病因,但A组冠心病比率为61.4%,高于B组的44.4%; B组病毒性心肌炎比率为17.8%,合并症发生率为26.7%,治疗后2 h诱因仍未控制比率为40.0%,均高于A组的0.9%、1.3%、1.9%(P<0.05);经规范治疗后A组好转出院304例,转上级医院治疗5例,死亡2例(0.6%);B组好转出院34例,自动出院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3例,死亡6例(13.3%).结论 诱因难以控制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毒性心肌炎等可能是ALHF患者病情难以控制的原因,明确相关病因、控制诱因及并发症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和延迟气管切开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8年8月—2012年12月收入ICU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早期(4d以内)气管切开组105例和晚期(10d以上)气管切开组75例。观察二组患者气管切开率及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早期气管切开组的患者中95例(90.48%)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晚期气管切开组的患者中34例(45.33%)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二组气管切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27,P〈0.05),早期气管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晚期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21,P〉0.05)。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30d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拟行气管切开术的危重症患者,除非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疗程能被准确的预测,应尽量避免早期(4d以内)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和Q—TC间期以及二者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左心衰竭(ALHF)患者的预后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就诊的ALHF患者176例,在急性发作,6h内及首检后24、72h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并计算其首检后24、72h的变化率。依据患者出院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86)、预后不良组(n=59)和死亡组(n=31),分析三组患者各时点QRS波时限和Q—TC间期及变化率,以评价其预测作用。结果预后良好组首检后24、72h的QRS波时限、Q—TC间期较急性发作6h内下降,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组内各时点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及死亡组首检后24h的Q—TC间期及首检后72h的QaS波时限、Q—TC间期长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死亡组的RATEQ—RS垒、RATEQ-RS3、RATEQ-Tc2、RATEQ-Tc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与死亡组的RATEQ-RS2、RATEQ-RS3、RATEQ-Tc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ATEQ-Tc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时点的QRS波时限、Q—TC间期以及二者的变化率能较好的预测AL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张燕  陈志强 《海南医学》2012,23(13):23-25
目的观察常规治疗和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充血性心力衰竭(ASVMC-CHF)的短期疗效。方法确诊ASVMC-CHF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1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rhBNP组,rhBN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rhBNP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困难程度、肺毛细血管楔压、尿量、血清生化指标、心功能分级(NYHA)、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相关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比较,用药后rhBNP组血压、心率、呼吸困难程度、肺毛细血管楔压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血钾水平rhBNP组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提高(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都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量及心排指数(CI)较用药前明显增加,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未发现与rhBNP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rhBNP能明显改善ASVMC-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状态及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未加用新活素)和新活素治疗组,两组均常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新活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新活素,首次负荷剂量1.5μg/kg静脉注射,后持续0.0075μg/(kg.min)静注,连用3 d。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肺部啰音、出入量、血浆BNP(脑利钠肽)水平、心室射血分数,同时定期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变化,记录用药后所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结果新活素治疗组的呼吸困难程度和肺部啰音、血浆BNP水平好转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而两组患者出入量、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安全性方面:新活素治疗组更容易发生低血压事件,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活素可以显著改善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呼吸困难,缓解临床症状;建议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和参附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AMI伴AHF诊断标准并排除心源性休克的病人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rhBNP组)和rhBNP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组(联合组),各31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尿量、呼吸困难程度、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终点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rhBNP组比较,联合组舒张压和心率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每24 h的尿量均增多明显(P<0.01);明显改善呼吸困难(P<0.01);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水平明显下降(P<0.01)。用药后6个月,联合组LVEF明显升高(P<0.01);LVEDD有轻度减小(P<0.05)。与rhBNP组比较,联合组低血压的发生率较低(P<0.05);在保证收缩压130~90 mmHg及舒张压80~60 mmHg的情况下,2组病人均未出现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肾功能不全加重。结论:rhBNP能有效抑制AMI伴AHF病人的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激活,改善血流动力学;rhBNP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更有利于改善呼吸困难的程度,控制心衰,更有助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对30例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开放、对照临床试验。其中干预组15例,给予rhBNP治疗;对照组15例,给予硝酸甘油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及5d后血浆IL-6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应用rh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结果:在血流动力学上,rhBNP干预组在用药后明显改善心功能(P<0.05),但对心率(HR)、血压(BP)、电解质等指标无影响;硝酸甘油对照组用药后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P<0.05)。rhBNP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降低患者血浆IL-6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BNP可以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IL-6浓度,机制可能与其扩张全身动静脉,降低心肌氧耗以及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心肌缺血情况下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功能衰竭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泵入重组人脑利钠肽(先以负荷剂量1.5~2.0μg/kg静推, 再予维持剂量0.007 5~0.01μg/kg·min持续泵入);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点硝酸甘油(起始剂量为5~10μg/min,每隔5~10min增加5~10μg/min,直至获满意效果),共用3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尿量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的比值(E/A)。结果 在降低血压、心率,增加尿量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左室收缩指标(EF、CI)和舒张功能指数(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9.1%,对照组4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功能衰竭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功能Killip Ⅲ级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rhBNP组(32例)和多巴酚丁胺组(31例),在标准抗缺血治疗和静脉用呋塞米针剂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rhBNP(1.5 μg·kg-1静脉推注后,以0.007 5~0.01 μg·kg-1·min-1,静脉微泵注射72 h)和多巴酚丁胺(2.5~10 μg·kg-1·min-1,静脉微泵注射72 h).在用药前及用药72 h后测定两组患者血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EF)值,重新评价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观察患者72 h治疗过程中利尿剂用量及血压的变化,并观察30 d内的病死率.结果:两组血BNP均下降,rhBNP组更加明显(P<0.01);与多巴酚丁胺组比较,rhBNP组EF及心功能Killip分级均改善(P<0.01),利尿剂用量减少(P<0.01);两组患者30 d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多巴酚丁胺比较,rhBNP能更好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预后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玲玲 《中外医疗》2014,(9):21+23-21,23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仅观察组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分析治疗前后的呼吸症状改善情况,左室心功能和血浆生化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80.65%VS.54.84%,P〈0.05),左室心功能和血浆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较好,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hBNP组(n=23)以rhBNP1.5μg/kg静脉注射后,再以0.0075μg/kg连续滴注;对照组(硝普钠NIT,n=22)静脉持续泵入硝普钠,起始剂量10μg/min,每次增加5μg/min,直到达到临床效应,连用72h。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全身情况、血流动力学、心脏收缩功能相关指标。rhBNP组安全性评估采用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并对过程中所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结果治疗72h后rhBNP组临床疗效、心率和尿量优于对照组(P〈0.05);rhBNP组治疗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在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NP能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尿量和临床状况,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静脉注射rhB-NP组)18例和对照组(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组)18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用药后24、48、72 h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在治疗前及治疗7 d后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测定各组患者用药前后血清中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7 d后,两组CRP、TNF-α、IL-6的含量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42、P=0.045、P=0.020)。结论 rhBNP可能通过调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TNF-α、IL-6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力衰竭(AHF)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入院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情况,选择其中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早期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联合rh BNP进行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于AHF的预防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以及肾上腺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72 h后各项指标下调(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随访中显示,患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的为0例,心源性死亡的为0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早期应用rh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