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陂区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陂区 2 0 0 1年麻疹发病较 2 0 0 0年上升 1.7倍。为探讨其流行特点 ,制定相应对策 ,现将黄陂区 2 0 0 1年麻疹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黄陂区各街、乡 (镇、场下同 )卫生院上报的全年麻疹疫情报告 ;省、市及区直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 ;爆发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源于区统计局。1.2 调查方法 计免专业人员走访患者本人或其家属 ,核实疫情 ,了解患者免疫史 ,并与接种卡、册核对。麻疹病例诊断标准依据临床和流行病学。2 结果2 .1 发病率 全区 2 5个街、乡中 ,有 2 3个报告麻疹病例 ,全年报告麻疹发病 195例 ,…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武汉市1992~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脑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与发病特点及三间分布。结果1992~2006年武汉市共报告乙脑病例433例,死亡10例,年均发病率0.41/10万,年均病死率2.31%,乙脑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且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无乙脑病例报告;发病季节在4~9月,高峰期在7~8月;病例主要集中于新洲区(占39.72%)、黄陂区(占31.87%)、江夏区(占12.24%)等郊区;15岁以下的患者占94.23%(408/433),散居儿童发病占61.20%(265/433)。结论武汉市乙脑发病主要表现为散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低年龄组为主。近年来乙脑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乙脑监测和防控依然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农村地区235名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乙脑在重庆市农村地区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针对性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乙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测定病例血清乙脑IgM抗体.结果2003年6月22日至10月6日,临床诊断农村地区的乙脑病例235例,死亡19例,病死率为8.09%.男性占62.13%(146/235),女性占37.87%(89/235).0~16岁均有发病,其中1~4岁发病最高,为54.47%(128/235),3~8岁和16岁组有病例死亡.有乙脑接种史的仅占7.66%(18/235).家庭中蚊子密度高的占63.83%(150/235),有防蚊措施的仅占46.38%(109/235).乙脑IgM抗体测定阳性率为84.11%(90/107).结论提高农村地区的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加强农村地区的卫生宣传,采取有效的防蚊灭蚊措施,是控制乙脑在农村地区发生和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7—2013年泰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泰安市2007—2013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3年泰安市共报告乙脑病例75例,呈散发状态,年均发病率为0.19/10万;死亡1例,病死率1.33%。整体疫情趋势平稳,2013年度乙脑发病有大幅提高;8—9月份为高发季节,占全部病例的88.00%;发病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55例,占73.33%),小于15岁发病者共计13例,占全部发病的17.33%。患者以农民(46例,61.33%)为主。患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的有28例,占调查病例的37.33%。结论泰安市乙脑疫情仍处于散发状态,2013年受乙脑自然流行周期影响,发病有大幅增加,农村是防治的重点地区。加强乙脑病例监测,落实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降低乙脑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菏泽市2001~2002年乙脑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菏泽市 2 0 0 1~ 2 0 0 2年乙脑流行情况和规律 ,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报告监测的乙脑病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乙脑早期血清 Ig M检测采用 EL ISA法。结果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我市乙脑年发病率分别为1.2 3/ 10万、 0 .6 1/ 10万 ,两年皆呈高度散发状态 ,7~ 8月份为其流行高峰 ,发病主要集中在 10岁以下儿童 ,两年分别占90 .4 8%、 75 .4 7% ,患者以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为主 ,无免疫史者分别占 39.5 8%、 3.85 % ,经治疗大部分恢复正常 ,无死亡病例 ,报告监测质量有所提高。结论 :该市乙脑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但仍应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防治 ,以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福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1年福州市乙脑疫情资料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福州市共报告乙脑病例24例,呈散发状态,年均发病率为0.07/10^5;累计报告死亡3例,病死率为12.5%。24例病人中,2007—2011年分别发病2、3、7、4、8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散居儿童12例,托幼儿童3例,学生5例;〈10岁儿童14例6-8月发病的24例;有乙脑疫苗接种史的8例。年均发病率,城区为0.01/10^5,郊区8个县(市)为0.1/10^5。结论福州市乙脑疫情仍处于散发状态,农村是防治的重点地区、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搞好儿童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本起乙脑疫情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本地乙脑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乙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灯诱法调查蚊种.[结果]2009年的所有乙脑病例集中在7月发病,共10例,均为农村病例,其中8例在黄陂区,年龄10月~7岁.8例病例无明确的乙脑疫苗接种史.疫点健康儿童血清中抗乙脑IgG抗体阳性率96.27%,抗乙脑IgM抗体阳性率5.56%.病家周围环境蚊种构成中三带喙库蚊占71.63%,三带喙库蚊中雌蚊占99.80%.[结论]儿童未有效接种乙脑疫苗和环境中存在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是本起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加强适龄儿童疫苗接种和改善环境卫生是防控乙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南昌市1985~200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南昌市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的流行情况 ,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南昌市1 985~ 2 0 0 2年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南昌市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自 1 991年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 ,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 ,发病数农村明显多于城区 ,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 ,发病多为 1 0岁以下儿童。结论 防制乙脑应采取以预防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的重点为农村地区 1 0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江县乙脑疫情动态及发病趋势,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乙脑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取早期血进行IgM检测,5月取9岁以下儿童血和6~7月各旬分别取猪血进行Ig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结果全年发病8例,发病率为1.41/10万,病例呈高度散发点状分布。8月发病占87.50%,男多于女,2~7岁占87.50%。有乙脑疫苗接种史者为25%,后遗症发生率为25%,临床上轻型和普通型占62.50%。2~9岁健康儿童抗体阳性率为20%。猪乙脑抗体阳性率高峰在7月上旬。临床病例血清学确诊率为75%。结论加强农村地区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7岁以下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和覆盖率,做好防蚊灭蚊,是开江县控制乙脑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减毒活疫苗在乙脑流行时的保护效果 ,对 2 0 0 0年发生乙脑流行的重庆市万州区 1~ 6岁临床诊断病例 4 7例 ,按照 1∶2配对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免疫接种史调查。结果显示 :乙脑病例和对照中 ,有免疫接种史的分别占 2 13% (1/47)和 35 11% (33/94 )。乙脑减毒活疫苗对 1~ 6岁儿童的保护率为95 98% ,95 %可信限为 72 0 3%~ 99 4 2 % ,即最低的保护率为 72 0 3%。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可提高人群免疫力 ,在乙脑流行时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钦州市儿童少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以便为有效防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钦州市1994~2003年儿童少年乙脑疫情资料及爆发流行的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a来,钦州市儿童少年乙脑共发病47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4/10万。1999年发生爆发流行,发病265例,发病率为24.09/10万,其余年份呈散发状态;男性病例多于女性,集中在农村的学龄前散居儿童,流行年和散发年均以每年6月为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结论将接种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是降低乙脑发病的一项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正常人群乙脑抗体水平检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由蚊媒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是历史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1 ] ,由于乙脑疫苗预防接种的广泛实施,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为了进一步掌握大连市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为制定乙脑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作者于2 0 0 3年开展了大连市正常人群乙脑血凝抑制(HI)抗体水平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地区与检测对象 选择市内四个区和郊区三个县作为监测点,以随机抽检的方法,每个监测点3 0份,采集6个不同年龄组正常人群血清标本2 10份,分离血清,$C 2 0℃冷冻保存待检。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韶关市2006-2007年监测的乙脑病例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呈散发性。发病季节高峰为6~7月,占95%;发病人群为2~12岁,以4~10岁儿童为主,占80%;所有病例均发生于农村,部分来自相邻的省、市。结论该市乙脑疫情呈散发,主要在农村和儿童,乙脑防治的重点在农村,应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措施,接种的主要人群为10岁及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及防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防制工作现状,以利完善防制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结果近年来河南省乙脑高度散发,发病仍以农村、少年儿童为主;有特异性免疫检查的诊断病例为7.64%,县以下医疗机构收治的病例占90.00%,有完整乙脑疫苗接种史的病例占随访病例的近50.00%,有部份小年龄组病例无乙脑疫苗接种史,省及省辖市级医疗机构的乙脑病例报告卡片填写不完整。完善人兽共患病工作机制,加强疫情管理,搞好疫情监测,落实、推广菌(疫)苗免疫接种,控制传染源、传播媒介,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是今后我省乙脑应对主要措施。结论数年来我省乙脑防治工作存在诸如疫情管理有缺陷、疫苗免疫工作有漏洞等,采取综合措施方能应对乙脑疫情。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006年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动态及发病趋势,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年发生的31例乙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乙脑疫苗接种率抽样调查,采集病人早期血清,5月抽取9岁以下健康儿童血清,6-7月各旬分别抽取猪血清。血清检测方法采用ELISA。结果全年发生乙脑病例31例,发病率为5.49/10万。平坝浅丘地区发病率6.98/10万,显著高于山区深丘地区的2.61/10万(χ2=4.41,P<0.05),病例呈高度散发点状分布。7月下旬和8月上旬发病最多,分别占54.84%和29.03%;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88∶1;3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占70.97%。居住环境卫生差和极差的占60.00%,蚊帐使用率为86.67%,患儿监护人乙脑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3.33%,31例患者中有乙脑疫苗接种史的占6.45%,后遗症发生率为19.35%(6/31),平均每例门诊和住院医药费等直接经济损失4783.74元,1~7岁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为46.74%(79/169),临床上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分别占41.94%及38.71%。2~9岁健康儿童抗体阳性率为63.77%(88/138),2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为33.33%,低于其他各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4,P>0.05)。猪乙脑抗体阳性率高峰在6月中旬,6-7月各旬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0,P>0.05)。临床病例血清学确诊率为80.64%(25/31)。结论加强农村地区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7岁以下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和覆盖率,做好防蚊、灭蚊,是开江县控制乙脑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经过连续 6年的低水平流行 (发病率 0 13/10万~ 0 19/10万 )后 ,2 0 0 3年发生局部地区的流行。为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对当年乙脑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乙脑疫情波及全省 2 1个市中的 19个市 ,乙脑发病率 0 5 0 /10万 ,病死率 7 81%。其中 4个市的病例数占全省的 6 8 4 9% ( 2 6 3/384 )。 6月为发病高峰 ,当月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 6 5 10 %。乙脑病例中≤ 6岁占 5 7 5 5 % ,7~ 9岁占 2 9 4 3% ,≥ 10岁占13 0 2 % ,与往年相比 ,2 0 0 3年大年龄组病人比例有增高的趋势。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乙脑病例的82 0 3%。为了控制乙脑流行 ,5~ 6月在流行地区开展乙脑灭活疫苗应急接种 ,在非流行地区开展乙脑疫苗的查漏补种 ,适龄儿童报告接种率达 96 6 8% ( 5 5 4 4 4 81/5 7346 5 9)。结果使全省乙脑流行时间缩短了 1个月。为全面落实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 ,建议把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相似文献   

17.
2003-2004年五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流行性乙型脑炎 (以下简称乙脑 )在五华县的发病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1985 - 2 0 0 2年 18年未报告有乙脑病例发生。 2 0 0 3-2 0 0 4年连续 2年发生乙脑疫情。为探讨防制策略 ,现将 2 0 0 3- 2 0 0 4年乙脑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五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和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报告单 ,人口资料来源于五华县统计局。1 2 方法 采集部分患者静脉血送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室 ,用ELISA法检测早期乙脑IgM抗体 ,病例诊断按卫生部 1990年颁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福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福州市乙脑疫情资料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福州市共报告乙脑病例35例,呈散发状态,年均发病率为0.10/10万;累计报告死亡3例,病死率为8.57%。35例病人中,2005-2009年分别发病16、7、2、3、7例;男性23例,女性12例;散居儿童17例,学生12例;10岁以下儿童29例;7~9月发病的27例;有乙脑疫苗接种史的7例。年均发病率,城区为0.05/10万,郊区8个县为0.13/10万。[结论]福州市乙脑疫情仍处于散发状态,农村是防治的重点地区、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搞好儿童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7年甘肃省陇南市乙脑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病例在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05-2017年陇南市共报告乙脑病例374例,死亡29例,病死率为7.8%,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1/10万(0.08~3.8/10万);病例集中在7-9月(95%),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集中在农村,农村病例占91%(339/374),报告病例数前五位的地区为武都区(103例)、礼县(72例)、西和县(67例)、文县(48例)和成县(28例),共占比65%(243/374);病例年龄中位数为21岁(1月龄~83岁),2005-2008年165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2岁(3月龄~79岁),2009-2017年209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30岁(1月龄~83岁),分布位置不同(Z=5.2,P<0.001);实施乙脑疫苗免疫接种前后14岁以下儿童病例构成比分别为59%和26%(x2=17,P<0.001);病例中男性占50%(188/374),45~59岁年龄组女性发病率1.67/10万,男性年平均发病率0.77/10万(x2=9.36,P<0.001);2009-2017年农民构成比为59%,高于2005-2008年的31%(x2=11,P<0.001);三带喙库蚊在猪圈中的密度最高,在农户也有三带喙库蚊活动,城市居民区未监测到三带喙库蚊。结论 2008年将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之后,疫苗对儿童乙脑的发病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高发人群呈现向高年龄组推移的现象。2017 年乙脑报告病例数明显升高,病例以高年龄组为主,病死率高,建议开展进一步调查以明确高发原因,重点关注成人和农村地区乙脑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甘肃省及河西走廊地区乙型脑炎(乙脑)疫区变迁趋势,探讨甘肃省乙脑重点防控区及河西走廊地区乙脑疫情特征.方法 利用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58-2010年疫情资料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局部地区调查,分析1980年开始使用乙脑疫苗前后甘肃省乙脑发病率和疫区地理分布变化及河西走廊地区乙脑疫情.结果 1958-1980年,甘肃省乙脑年均发病率为0.65/10万;1980年开始推广使用乙脑疫苗,到2010年,发病降至0.13/10万,未出现乙脑较大流行;发病率较高的县(市、区)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发病趋势与全省平均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是甘肃省乙脑防控的重点地区;1958-1980年,河西走廊累计报告乙脑病例88例,年均发病率为0.13/10万,1981年以来,仅张掖市甘州区报告1例非本地发病乙脑病例;2011年8月调查河西走廊地区7个县(区、市)县级以上医院的住院病例,共发现疑似脑炎病例587例.结论 甘肃省在使用乙脑疫苗后,乙脑发病水平明显降低,东南部地区是甘肃省乙脑重点防控区,河西走廊是否存在乙脑病例尚需进一步调查并进行全面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