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开灵不同组分对MCAO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MCAO模型,应用RIA检测脑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V-α含量,EISIA检测脑组织sTNF—R含量。结果:缺血24h,胆酸组、栀子苷组、珍珠母组及合方组的脑组织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P〈0.05或P〈0.01)。缺血12h,珍珠母组、黄芩苷组和胆酸组脑组织中sTNF-R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而缺血24h,胆酸组与合方组脑组织中sTNF-R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清开灵四种组分及合方可以抑制TNF-α的合成与分泌,对脑缺血后的级联反应具有阻抑作用;而各不同组分对sTNF-R的作用较为复杂,在缺血12h,珍珠母、黄芩苷和胆酸可刺激sTNF-R的合成与分泌,而到缺血后24h,各给药组脑组织中sTNF—R的含量却表现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明确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内炎症反应的具体途径,本实验选择在局灶性脑缺血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缺血过程中栀子苷、黄芩苷对不同时间脑组织MCP-1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7:3)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CysLTs含量及神经元损伤,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将1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治疗组、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分别于缺血2h后再灌注3h,6h,24h,72h。采用尼氏体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的病变及特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中CysLTs含量。结果:根据动物行为学评分结果,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20mg/kg能改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6h、24h时神经损伤引起的行为学异常;40mg/kg时能改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3h、6h、24h时神经损伤引起的行为学异常;根据脑组织中CysLTs结果,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分别为脑缺血2h再灌注24h,20 mg/kg;脑缺血2h再灌注72h,40 mg/kg;根据脑组织病理损伤观察结果,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分别为脑缺血2h再灌注24h,20 mg/kg;脑缺血2h再灌注72h,40 mg/kg。结论:根据用药剂量最小化和治疗时间窗最大化的原则综合评价,根据动物行为学评分、脑组织中CysL Ts和病理观察结果,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为脑缺血2h再灌注24~72h,20~40mg/kg。  相似文献   

4.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MCAO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MCAO大鼠血浆ET-1、TXB2、6-keto-PGF1α、vWF表达水平及清开灵注射液有效组分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珍珠母水解液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组分对脑缺血后微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干预的作用环节.方法:采用大鼠MCAO模型,用放免法检测脑缺血12 h及24 h血浆ET-1、TXB2、6-keto-PGF1α含量,ELISA法检测不同时段血浆vWF的含量.结果:血浆ET-1含量在不同时段均升高,各有效组分于缺血12 h未表现有意义的生物效应,合方、栀子苷阻抑缺血24 h血浆ET-1高表达;血浆TXB2含量在缺血12 h显著升高,除合方外有效组分均有阻抑其高表达作用,其中珍珠母作用更显著,至缺血24 h,MCAO大鼠TXB2表达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黄芩苷、合方能较强的抑制其表达;血浆6-keto-PGF1α含量在缺血后两个时段均显著降低,黄芩苷可升高缺血12 h血浆6-keto-PGF1α水平,珍珠母可升高缺血24 h血浆6-keto-PGF1α水平,胆酸于两个时段均发挥有意义的生物效应;TXB2/6-keto-PGF1α比值在不同时段均显著升高,栀子苷、胆酸、黄芩苷、合方能降低缺血12 h其比值,黄芩苷、合方能降低而栀子苷可升高缺血后24 h其比值;血浆vWF水平于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均显著升高,珍珠母在不同时段均有阻抑作用,黄芩苷阻抑缺血12 h vWF释放,栀子苷在缺血12 h、黄芩苷在缺血24 h可升高血浆vWF水平.结论:血浆ET-1、TXA2、PGI2参与了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而致微血管挛缩、血管内皮受损,清开灵中有效组分能通过多环节的综合作用不同程度的阻抑血浆ET-1、TXB2的表达,增加6-keto-PGF1α的表达,降低TXB2/6-keto-PGF1α的比值和vWF含量,从而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改善微血管灌流.  相似文献   

5.
周峻伟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16-1018
为进一步明确桅子苷、黄芩苷治疗脑内炎症反应的具体途径,本实验选择在局灶性脑缺血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缺血过程中栀子苷、黄芩苷对不同时间脑组织MCP-1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胆酸、栀子苷及两者配伍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TNF -α、IL - 1β和ICAM - 1含量的影响 ,探讨中药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 ,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 (胆酸组、栀子苷组、合用组、血栓通组 )。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 ,制作缺血 2h再灌注 12h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应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脑组织匀浆TNF -α和IL - 1β含量 ,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脑组织ICAM - 1含量。结果 :再灌注 12h后 ,脑组织TNF -α、IL - 1β和ICAM - 1蛋白量升高。胆酸可以明显降低TNF -α和IL - 1β含量 ,与模型组比较P <0 0 1和P <0 0 5 ,而不影响ICAM - 1含量。栀子苷对三者表达无明显影响。而两者合用可显著降低TNF -α和ICAM - 1含量 ,与模型组差异显著 (P <0 0 1) ;而合用对IL - 1β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胆酸降低致炎因子TNF -α表达的作用在和栀子苷配伍应用后作用更显著 ,而胆酸干预IL - 1β表达的作用在与栀子苷配伍后降低 ,两者合用产生了单独使用时均不具有的降低ICAM - 1的作用。据此推断 ,中药的配伍作用不是组分各自生物效应的简单累加 ,而表现为增效或减效的作用 ,配伍应用与药物单独使用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7.
栀子苷阻抑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作用环节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观察持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TNF-α ,IL-1β及血浆vWF、血清NSE含量的变化 ,探讨栀子苷阻抑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作用环节。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 ,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栀子苷组、三七总皂苷组。使用血管腔内尼龙线栓塞术造成大鼠持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PMCAO) ,制作缺血 12 ,24h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应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脑组织匀浆TNF-α和IL-1β含量与血清NSE含量 ,应用酶联吸附免疫法 (ELISA)检测血浆vWF含量。结果 :缺血 12h与缺血 24h ,伴随脑组织TNF-α ,IL-1β含量升高 ,血浆vWF、血清NSE含量呈现同步的升高。栀子苷可以明显阻抑缺血 12h和 24h脑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 ,还可阻抑缺血 12h和 24h血浆vWF含量的升高 ,但对缺血 12h和 24h血清NSE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栀子苷可阻抑脑缺血损伤后致炎因子TNF-α和IL-1β及血浆vWF的表达 ,显示出其抗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炎症病理环节阻抑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芩、栀子不同配伍对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探讨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防治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大鼠100只,采用线拴法建立脑缺血大鼠模型。分别分为黄芩苷组、黄芩苷:栀子苷(3:7)组、黄芩苷:栀子苷(1:1)组、黄芩苷:栀子苷(7:3)组、栀子苷组、三七总皂苷组(阳性对照)、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持续灌胃7天后,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损伤模型,灌胃给予黄芩苷、栀子苷及其不同比例的配伍,24 h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症状,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黄芩苷:栀子苷(3:7、1:1、7:3)组、栀子苷组都可以增强大鼠的横木行走能力;黄芩苷组、黄芩苷:栀子苷(3:7、1:1、7:3)组、栀子苷组都可提高触觉刺激反应,降低Bederson评分;黄芩苷:栀子苷(3:7)组可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结论:黄芩、栀子及其配伍对大鼠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磁共振,动物神经行为学评分以及脑组织超微组织观察判断栀子苷、胆酸及其配伍对局灶缺血性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技术于造模后缺血再灌注3h综合评价组分配伍的治疗作用,神经功能检查法对脑缺血后动物进行行为测评,病理及超微组织观察作为药效评价辅助手段,准确界定不同组分配伍的功效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病灶的表现弥散系数值及平均弥散系数值有升高趋势;栀子苷加胆酸组病灶周边区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 栀子苷加胆酸组分配伍具有脑神经保护作用,磁共振技术结合行为学评分及脑组织超微组织观察是评价神经保护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明确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内炎症反应的具体途径 ,本实验选择在局灶性脑缺血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MCP -1)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缺血过程中栀子苷、黄芩苷对不同时间脑组织MCP -1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星通络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区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丹星通络汤预防与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丹星通络汤小剂量组、丹星通络汤大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医学图像分析法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区Bax蛋白的平均光密度(OD)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星通络汤大、小剂量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Bax蛋白的OD值明显减低(P〈0.05),并且丹星通络汤大剂量组与尼莫地平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星通络汤可能通过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脑组织的凋亡机制发挥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蛋白激酶C(PKC)γ、PKCδ表达在缺血性脑损害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针刺的干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4h、12h、24h、72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针刺大鼠右侧顶中线和顶旁线,频率2Hz/15Hz,强度1mA。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侧大脑皮层PKCγ、PKCδ吸光度值。结果:PKCγ、PKCδ在正常组呈基础水平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KCγ、PKCδ表达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相应时间点PKCγ、PKCδ吸光度值减弱(P<0.01,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KCγ、PKCδ的异常表达与神经元坏死、凋亡有密切的联系。针刺能明显减少PKCγ、PKCδ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神经元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仙通络方不同剂量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髓鞘再生及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仙通络方高剂量组(31.32 g/kg)、中剂量组(15.66 g/kg)、低剂量组(7.83 g/kg)和丁苯酞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造模后3 d后开始灌胃给药,同时腹腔注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标记脑内增殖细胞,每日1次,连续12 d。于造模后第3、7、14日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采用罗克沙尔坚牢蓝(LFB)染色观察大鼠髓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缺血侧EDU/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双标阳性细胞数;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缺血侧MBP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LFB染色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大鼠缺血侧EDU/Olig2双标阳性细胞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P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第7、14 d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LFB染色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大鼠缺血侧EDU/Olig2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MBP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高剂量组作用最显著(P<0.01)。结论芪仙通络方可改善脑梗死大鼠髓鞘再生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侧OPCs迁移、分化及MBP蛋白表达有关,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中药苦碟子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脑组织蛋白质表达的调控作用。采用角叉菜胶复合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方法制备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药物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TTC染色法和HE染色法对脑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寻找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和假手术大鼠之间与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并观察应用苦碟子注射液连续干预72 h后,对差异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与假手术大鼠间有差异表达蛋白,连续给予具有清热解毒通络作用的苦碟子注射液能够减轻脑组织缺血形态学改变,调节部分差异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清热化淤方对脑缺血预处理大鼠缺血再灌注后ATF4、Caspase-12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脑缺血预处理组(BIP)、清热化淤方干预组(QRHY)四组,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h、1d、2d、3d四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ATF4、Caspase-1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①MCAO组12h ATF4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达高峰(P<0.0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BIP组较MCAO组ATF4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QRHY组较BIP组进一步降低其表达(P <0.05,P<0.01).②MCAO组12 h Caspase-12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达高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P <0.01);BIP组较MCAO组Caspase-12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QRHY组较BIP组进一步降低其表达(P<0.05,P<0.01).结论 清热化淤方可通过下调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ATF4、Caspase-12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脑脉泰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脑屏障和脑水肿的影响。 方法 大脑中动脉线拴法( MCAO )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 MCAO )、脑脉泰大、中、小剂量组( MCAO+ 脑脉泰 2.2 , 1.1 , 0.6 g ·kg-1 )和尼莫地平组( MCAO+ 尼莫地平 1 × 10 -2 g ·kg-1 ),每组 10 只大鼠。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 1.5 h ,再灌注 24 h 。伊文思兰( EB )法测定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用 TUNEL 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和水通道蛋白( AQP4 )的表达;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 结果 脑脉泰大、中 2 个剂量能显著减少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的 EB 含量、降低脑含水量,脑缺血半暗带的凋亡细胞显著减少, AQP4 表达减少,与 MCAO 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电镜显示 MCAO 模型组神经细胞胞质水肿,神经元核不规则,核膜断续,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与 MCAO 模型组比较,脑脉泰组大鼠神经细胞水肿和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 结论 脑脉泰对脑缺血 /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减轻脑水肿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降低 AQP4 蛋白的表达,减少线粒体和血脑屏障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金智秀  郝晋东  卢峻  图娅 《针刺研究》2003,28(3):178-181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窗电针对实验性脑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于造模成功后 0 5hr、1hr、3hr、6hr、1 2hr五个不同的时间窗开始电针 ,比较治疗 6天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活性钙调素 (CaM)含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脑缺血后 ,模型组CaM的含量明显升高 ,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电针治疗组的CaM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但超早期不同的时间窗电针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结论 :针刺疗法超早期介入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发挥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但从造模后 0 5hr开始分设的五个不同时段组间不显示开始治疗时间窗与针刺疗效的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脑内应激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表达的角度观察井穴放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以凝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急性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区皮层脑组织HSP70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施加井穴放血法后对其的干预作用。【结果】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可快速诱导HSP70蛋白在皮层缺血区脑组织的表达增加,其表达有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的趋势,提示脑的缺血性损伤可应激性地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和适应能力,而应用井穴放血的干预治疗可明显上调缺血区皮层脑组织HSP70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增强脑组织对抗缺血性损伤的应激能力,抵抗缺血性脑损害的进一步发展,增强脑修复能力。【结论】表明井穴放血法在中风早期可提高缺血区脑组织的抗应激能力,发挥出有效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 3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均用栓线插入大鼠大脑中动脉根部 ,2hr后抽出 ,使缺血组织再灌注 ,复制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rMCAo)模型 ,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经任何治疗 ,针刺组分别在模型复制前 1hr、模型复制后 8hr和 1 6hr电针“水沟”、“太冲”、“曲池”、“足三里”、“丰隆”。观察神经行为症状 ,2 4hr后断颈处死大鼠 ,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脑组织TTC染色后测量脑梗死及水肿体积 ,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神经行为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脑梗死和脑水肿体积百分率针刺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 )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比粘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但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 (P>0 0 5) ;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 ,针刺对大鼠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