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了解小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干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探讨有效控制策略和方法。方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2所小学为干预组,再选另2所小学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为期1 a;对照组则不进行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后比较2组学生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近1周不良交通行为发生率以及1 a内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伤害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干预后交通安全知识的答对率比干预前有显著上升(P0.01);干预组干预后近1周不良交通行为发生率比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干预组干预后近1 a交通事故发生率和交通伤害发生率比干预前显著下降(P值均0.01);以上4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交通安全知识与交通事故有统计学关联。结论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性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小学生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居家环境危险因素评估与干预,了解健康教育预防儿童伤害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上海市金山区石化社区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半年前造成的居家环境危险因素进行评估,针对居家环境危险因素开展教育,间隔6个月再次评估,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教育干预前后比较,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3.49%下降至干预后的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9,P<0.01);打火机、剪刀等物件放置得当、玩具适合所占比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15,P<0.01;x2 =11.439,P<0.01;x2 =6.109,P<0.01);热源、洗涤剂及杀虫剂等化学用品放置得当所占在比重也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08,P<0.01;x2 =38.233,P<0.01;x2 =22.580,P<0.01);窗户防护情况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降低居家环境危险因素,预防儿童居家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西藏山南市小学生伤害干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小学生伤害发生,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方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藏山南市3所小学作为调查学校,基线调查后选取2所小学为干预组,1所小学为对照组,通过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进行干预效果评估。使用SPSS 22.0软件对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伤害发生率、伤害相关知识和行为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学生干预后伤害发生率为14.0%,低于干预前的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干预后学校学生伤害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比干预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伤害保护和危险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伤害保护行为得分为(17.48±5.83)分,干预后伤害保护行为得分为(18.36±6.01)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负向(危险)行为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小学生伤害干预模式可有效减少西藏地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提高伤害相关知识水平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在农村小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伤害干预活动的效果,为农村小学生伤害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整体健康促进模式开展创建工作,并重点进行伤害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335和527名学生预防伤害的知信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学生预防伤害知识及信念评价得分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学生安全行为评价得分为43.6分,干预后提高到46.6分(P<0.01)。结论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预防伤害的健康促进与综合干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小学生麻疹相关知识和行为改变情况,为制定防制麻疹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慈溪市10个镇五年级学生956名,进行学校麻疹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依照浙江省统一的麻疹核心信息编写调查问卷,并在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麻疹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7.60%上升到干预后的72.23%,除“感染麻疹平均潜伏期”的认知外,干预前后基本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公立学校学生和民工子弟学校学生麻疹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3.49%及70.88%,预防麻疹行为的知晓率分别为84.41%及80.78%;干预后,学生预防麻疹措施行为形成率提高至82.72%,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4.67%,经常洗手率达80.86%.学生主动学习麻疹防治知识由干预前的73.12%上升至81.28%.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是防制麻疹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效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家长伤害认知率.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横岗镇19所幼儿园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结果: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项目结束后家长对伤害知识的了解比干预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认为对小孩从小就应开始安全教育、教育可以改变孩子的危险行为、政府应该改善环境等认知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对预防溺水、机械伤、意外跌落、动物咬伤、窒息等措施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害干预能提高家长对意外伤害的认知率,有效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影响,提高社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对抽中的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并观察干预组、对照组间口腔卫生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小学生的口腔卫生KAP 3方面正确回答率分别为87.35%、92.77%、86.75%,明显高于对照组(46.61%、61.95%、38.94%)和干预前干预组(45.37%、60.60%、37.91%)的正确回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所有18项调查内容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高桥社区小学生口腔卫生KAP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口腔卫生保健人员应继续加强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不断提高社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幼儿园幼儿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幼儿园幼儿及其家长意外伤害知信行水平与意外伤害发生的关系,评价幼儿园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开展1年的"预防意外伤害事故"教学活动,干预前后对干预对象进行基线和终末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幼儿园幼儿"近一年内出现过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为46.0%,与干预前的60.8%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幼儿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幼儿园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幼儿园幼儿伤害的发生,其伤害预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钟慧彦 《职业与健康》2013,29(4):492-494
目的 通过了解浦东新区各类学校学生意外伤害现状及特征,分析伤害发生的主要时间、场所、活动状态等原因,为学校及学生家长提供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区内2011学年在籍中小学生、中专、职技校、大学学生共423 632名发生的伤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11学年发生伤害人数857人,伤害发生率0.20%(857/423 632),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伤害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516,P<0.01);不同学段学生伤害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61.021,P< 0.01).讨论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内安全教育工作,针对各学段不同性别、年龄学生体育活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运用健康教育、同伴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自我防护能力,防止意外伤害发生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小学教师的步行交通伤害及相关知识行为,为有效开展小学生交通伤害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石家庄市小学教师步行交通伤害及相关知识行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小学教师的步行交通伤害及相关知识行为的影响.结果 过去1年中有34.0%的教师在步行时受到交通伤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教师对于遵守“遇到道路中间有护栏时走人行天桥”的交通规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于当有急事遇到红灯时仍等绿灯亮了再走,不会三五人在马路上并行,不在马路上打闹嬉戏等问题在不同年龄调查对象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性别教师预防交通伤害相关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在不同年龄调查对象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石家庄市小学教师的步行交通伤害发生率较低,相关知识行为认知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民族小学生伤害常见类型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伤害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法,对百色市1 155名不同民族小学生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伤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百色市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9.13%,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15.813,P=0.000);不同年龄组学生伤害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1.327,P=0.000),其中五六年级小学生发生率最高(54.41%);壮族、瑶族、其他民族学生伤害发生率均高于汉族学生,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108,P=0.044)。前5位伤害类型依次为跌伤(16.19%)、碰伤(7.10%)、刀割伤(4.16%)、动物咬伤(2.94%)和硬物击伤(1.39%)。结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面临伤害的严峻挑战,应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伤害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 093名小学生进行伤害问卷调查,回顾过去1年内伤害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2.99%;男生伤害报告发生率(24.86%)高于女生(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40,P<0.05);不同年龄间伤害发生率及人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84,2.972,P值均>0.05).伤害类型主要是跌落、碰撞/挤压伤、锐器伤伤害人次发生率分别为14.21%,7.41%,2.64%;伤害发生主要集中在5月和7-10月,占61.24%;家中、学校是伤害发生高发地点,分别占34.84%,27.11%;受伤主要部位是下肢、手指/脚趾,分别占总伤害人次数的37.93%,21.1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在校内与人打架1~2次或≥3次、家长对孩子进行体罚、家长经常与孩子议论伤害事件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38,1.217,1.381,1.144,1.336,P值均<0.01);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适当施加压力、经常嘱咐孩子在学校里注意安全能有效预防伤害发生(OR值分别为0.609,0.764,P值均<0.01).结论 浦东新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高,应针对跌落等伤害主要类型制定干预措施.父母对伤害问题的关注和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能有效预防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岱山县城区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的情况,揭示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意外伤害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岱山县城区2所小学1 570名1~5年级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 520名学生,一年内发生意外伤害239例,伤害发生率为15.72%。男生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χ~2=4.20,P<0.05)。伤害发生地点以校内(30.77%)和家中(28.85%)最为常见。意外伤害类型前6位依次为跌伤、碰撞伤、扭伤、交通事故、烧烫伤、割刺伤。学生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3,P<0.01﹚;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0,P<0.01)。学生因为伤害治疗所发生的费用以100~499元占比最多。结论针对海岛城区小学生意外伤害特点,应采取以综合性伤害干预为主的健康教育手段,对男女学生伤害原因根据性别差异制定防备对策,强化提升母亲的意外伤害知识及正确应对行为,跟踪干预效果和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14.
评价海口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4所小学二~六年级学生1 300名开展健康教育干预,经过2个月的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调查结果.结果 健康教育后,小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对牙齿有益健康的食物、刷牙出血是不正常的、牙龈出血的正确做法、定期检查口腔的重要性、牙菌斑是引起牙龈炎和龋齿的主要原因、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窝沟封闭的作用等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分别达64.92%,76.12%,82.30%,72.36%,83.48%,57.87%,76.74%,57.40%,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小学生采用竖刷法刷牙、每天刷牙≥2次、每2~3月更换1次牙刷、每次刷牙时间≥3 min、使用含氟牙膏、经常使用牙线、饭后每次漱口、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等口腔卫生行为报告率均有了提高,分别达67.89%,76.27%,73.45%,63.51%,47.69%,36.26,68.36,71.73%,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经常吃甜食(17.54%)、经常喝碳酸类饮料(8.85%)、睡前进食(6.42%)等不良饮食习惯与干预前相比均下降(P值均<0.01).结论 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水平和培养口腔卫生行为,减少小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小学校开展以预防乙肝、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主的健康教育效果,以减少中小学生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方法 在天津市红桥区中、小学抽取生源师资水平接近的10所项目学校和4所对照学校,对四~九年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对10所项目学校进行干预,另外4所学校作为对照,并于1个月后再次采用同一试卷评估.结果 开展学生健康促进活动后,学生腹泻患病率从干预前的6.6%下降到干预后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14,P<0.05);腹泻伴发热由1.8%下降到干预后的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7,P<0.05);干预后学生饭前洗手形成率从干预前的73.4%上升到干预后的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52,P<0.05).结论 学校是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最佳途径.家庭、学校密切合作,共同督促是干预学生不良行为及控制学校传染病暴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社区系统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对广州市站前社区6个居委会中参与社区高血压系统管理的435例高血压患者,采取饮食、用药、生活行为、运动、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健康宣传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比较社区健康系统管理前后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接受治疗率、规律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实验室指标控制情况.结果 健康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接受治疗率、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系统管理满意率均有明显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室指标及生活方式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变化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控制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社区健康系统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自身防治切实有效,此方法在社区中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探索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方法 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基线调查后,发放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处方,自学15 d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前、后新生结核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48.5%和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病相关行为正确率干预后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高校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结核病知识效果理想.发放"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处方"是经济、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发现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类型及危险因素,评价意外伤害综合干预的效果,提高伤害对象的防护意识,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市渝中区以散居儿童和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对干预前后的散居儿童及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组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12.83%降至干预后1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3,P=0.219);对照组伤害率由干预前7.77%上升至干预后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干预1年后,干预组伤害防治知识得分(8.42±0.91)分,对照组(7.35±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8,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中小学生伤害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中小学生伤害干预效果,为中小学伤害的干预研究和健康促进学校效果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浙江省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的中小学校9所,在实施伤害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学生伤害相关知识和行为情况,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干预后,学生的18项有关预防伤害的信念问题中有15项明显提高(P值均<0.05),24项学生伤害危险行为中有16项明显降低(P值均<0.05),知道如何解救触电病人和处理碰撞伤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P值均<0.05).以往伤害干预中较难的男生"捉弄同学"和"被同学或其他人威胁"的行为报告率也由干预前的5.85%和4.43%分别降至干预后的3.45%和3.29%.结论 借助健康促进学校开展中小学生预防伤害干预,对提高学生伤害相关信念、建立健康行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分析“52110”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干预效果,为中小学生肥胖控制提供合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9月在宁夏银川和吴忠市抽取学生2 148名,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方法,评价“52110”模式对中小学生饮食运动干预效果.结果 宁夏银川、吴忠2地区中小学生对于健康饮食知晓率较高.干预前12项问题均答对者,干预组比例(52.7%)高于对照组(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36,P<0.01);干预后干预组(69.8%)高于对照组(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65,P=0.026).干预后健康饮食行为中,干预组每天食用水果、蔬菜、肉类的份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健康运动行为中,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高强度运动时间和看电视时间较少,中强度运动时间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身高、体重高于干预前,收缩压(SBP)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后BMI、身高、体重均高于干预前(P值均<0.01),SBP干预后低于干预前(P<0.05),DBP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2110”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干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缓解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