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肝移植术中门静脉阻断前后血液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中门静脉阻断前后血液成分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32例肝病患者于静吸复合全麻下行无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常规麻醉监测,并放置Swan-Ganz导管检测心输出量,无肝前期、无肝期给予抑肽酶输注,通过输液、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维持无肝期平均动脉压〉70mmHg,心输出量指数〉2.5L·min^-1·m^-2。分别于门静脉阻断即刻、门静脉开放即刻采集门静脉血液测定电解质、血气及炎性细胞因子浓度(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6,IL-6)。结果 阻断前、后血钙、血镁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无肝期后门静脉血钾、乳酸、TNF-α及IL-6浓度显著升高(P〈0.05);门静脉血血氧分压显著降低(P〈0.05),但仍超过40mm Hg。与C级患者相比,A级患者门静脉阻断前后血乳酸、IL-6的净变化量增加;门静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净变化值呈下降趋势。结论 无肝期门静脉阻断后,其血液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开放循环前门静脉放血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Child A级患者门静脉开放前放血意义可能更大;但对心、肺功能影响的意义还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中应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技术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探讨肝移植术中应用CLCVP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因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的受者46例,将受者分为CLCVP组(CL组,23例)和正常中心静脉压(CVP)组(C组,23例),于手术开始前即刻(T1)、下腔和门脉阻断前即刻(T2)、无肝期30 min时(T3)、新肝期30 min时(T4)、新肝期2h时(T5)、新肝期24 h时(T6),采集受者桡动脉和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静脉血氧含量(QjvO2)、动脉-颈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脑氧摄取率(CE-RO2)及脑血流/脑氧代谢比值(CBF/CMRO2)等指标.同时检测两组受者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并记录手术耗时、无肝期时间、红细胞和血浆输入量、输液总量、出血量及尿量等指标.结果 T1、T2、T3、T4、T5及T6各时点,两组间CaO2、CjvO2、Ca-jvO、SjvO2、CERO、CBF/CMR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3、T4、T5时CaO2、CjvO2、Ca-jvO2、CERO2均较T1和T2时显著降低(P<0.05),而SjvO2较T1和T2时显著增高(P<0.05),T6时两组间和组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手术耗时和无肝期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CL组术中出血量、红细胞和血浆输入量、输液总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5),CL组术中尿量较C组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和组内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移植术中应用CLCVP技术对脑氧代谢无不良影响,同时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增加术中尿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门静脉高压犬肝缺血再灌注时肺循环血液动力学及肺循环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前列腺素I2(PGI2)/血栓素A2(TXA2)的变化.方法 健康家犬12只,雌雄不拘,体重10~18 kg,随机分为2组(n=6):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部分结扎门静脉的方法 建立犬门静脉高压模型,12周后完全阻断门静脉、肝后下腔静脉30 min,再灌注60 min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第2次麻醉后即刻、肝缺血前即刻、缺血5、30 min、再灌注前即刻、再灌注5、10、15、30和60 min(T1-10)时记录心率(HR)、心输出量(CO)、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计算心脏指数(CI)、肺血管阻力(PVR)和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并计算T2-10时CI、CVP、MPAP、PAWP和PVRI相对于T1的变化幅度;于T2、T4和T9时测定肺动脉血浆NO、ET、TXA2和PGI2的浓度,并计算NO/ET和PCI2/TXA2比值.结果 两组肝缺血时CI、CVP、PVRI、PAWP和MPAP均降低,且模型组CI、CVP、PAWP、MPAP降低幅度低于对照组,两组再灌注时CVP、PAWP、MPAP和PVRI均升高,且模型组PAWP和PVRI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模型组肝缺血再灌注时肺动脉血浆NO浓度、NO/ET比值和肝缺血时肺动脉血浆TXA2浓度、PGI2/TXA2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PVR与肺动脉血浆NO浓度呈负相关(r=-0.567,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犬肝缺血再灌注时肺动脉压升高,可能与肺循环NO水平降低、NO与ET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灌注法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35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7例,采用经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然后再吻合门静脉、肝静脉;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经门静脉正向灌注法,先开放门静脉,再开放下腔静脉,然后吻合肝动脉.分别测定两组的以下指标:复温缺血时间(RWIT);移植术后1h及术后1、2、3、5、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无肝期结束后2h下腔静脉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浓度;无肝期结束后3h取肝组织活检行光镜检查,高倍镜下计算肝细胞水变性及坏死细胞百分比.结果 试验组的RWIT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小时,术后1、2天试验组T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5、7天两组无差异(P>0.05);术后1、2天试验组A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h、术后3、5、7天两组无差异(P>0.05);术后1h,术后1、3天试验组GG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5、7天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PT术后无差异(P>0.05);无肝期结束后2h,试验组下腔静脉血中TNF-α,IL-l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试验组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对照组轻;无肝期结束后3h,试验组肝细胞水变性及坏死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灌注法可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术中脑氧饱和度(rSO2)的变化来探讨非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无肝期和新肝早期脑氧供需平衡情况.方法20例行非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术的晚期肝病患者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酚、芬太尼静脉维持麻醉.术中按需输注乳酸林格氏液、红细胞、血浆和白蛋白,维持红细胞压积≥30%.无肝期适当控制输血、输液,必要时可用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维持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在门、腔静脉开放前开始增加潮气量,避免开放初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过度增加.术中持续监测EC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输出量(CO)以及体温等.rSO2探头(Invos 3100)分别置于左右前额,并记录开腹前(T1)、门、腔静脉阻断前5 min(T2)、门、腔静脉阻断即刻(T3)、门、腔静脉阻断30min(T4)、门、腔静脉开放3min(T5)、15min(T6)、30min(T7)、90min(T8)、3 h(T9)等各时点的左右两侧rSO2.同时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红蛋白(Hb)和PaCO2.结果与T1相比,T3、T4的CVP、MPAP、CO明显降低、T5-9时明显升高,T3、T4、T6的MAP明显下降(P<0.05),其余各时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T4相比,新肝期各时点CVP、MPAP、CO以及MAP明显升高(P<0.05);各时点左右两侧的rSO2没有差异(P>0.05).与T1相比,T3、T4的rSO2下降明显,T5的rSO2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点的rSO2变化不明显;与T4相比,新肝期各时点的rSO2明显升高(P<0.05).与T1相比,T5的PaCO2明显增加(P<0.05),其余各时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T4相比,新肝期各时点的PaCO2明显增加(P<0.05).PETCO2的变化与PaCO2相似(P>0.05).各时点的体温变化不明显(P>0.05).与T1相比,各时点的Hb差异无显著性(P>0.05).rSO2与MAP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非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手术中,无肝期和新肝早期有脑氧供需失衡的趋势,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
方迎兵  江艺  张小进 《器官移植》2012,3(3):133-138
目的探讨自体原位肝移植术中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肝移植应用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0只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门静脉灌注组与假手术组各20只。前两组建立自体肝移植模型,其中逆行灌注组采用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法,先开放下腔静脉,再开放门静脉,最后开放肝动脉。门静脉灌注组采用常规经门静脉正向灌注法,先开放门静脉,再开放下腔静脉,最后开放肝动脉。假手术组开腹后游离肝门处门静脉、肝动脉及肝上、下下腔静脉,不予阻断,17min后关腹。分别检测3组术前1h、术后1h、8h及术后1d、5d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无肝期结束后1h、8h、1d取左肾组织行光镜检查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前1h,各组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逆行灌注组、门静脉灌注组术后1h、8h及1d的Scr、BUN水平显著增高,而且逆行灌注组上述两指标明显低于门静脉灌注组(均为P<0.05),但术后5d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无肝期结束后1h,逆行灌注组和门静脉灌注组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肾间质充血,8h出现明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及肾间质充血,逆行灌注组明显轻于门静脉灌注组;无肝期结束后1d两组肾组织损伤呈现好转趋势,且逆行灌注组明显优于门静脉灌注组。结论自体原位肝移植术中实施逆行灌注可减轻大鼠急性肾损伤,改善大鼠早期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肝移植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原位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诱导用药分别为舒芬太尼0.5~0.6μg/kg和芬太尼4~6μg/kg,分别以舒芬太尼0.8~1.5μg/kg和芬太尼10~15μg/kg维持麻醉。记录入室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无肝前期末(T4)、无肝期末(T5)、新肝期30 min(T6)、新肝期240 min或关腹时(T7)血流动力学指标及T1、T4~T7时的血清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I(AI)、血管紧张素Ⅱ(AⅡ)、内皮素(ET)和血糖(Glu)、血乳酸(Lac)浓度。结果 T3、T4时F组MAP显著低于S组(P<0.05)。与T4时比较,T5时两组MAP、CVP、CO均显著降低(P<0.01),HR显著增快(P<0.01)。与T5时比较,T6时两组MAP、CVP、CO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T1时比较,T5时两组Cor、AⅠ、AⅡ、ET和乳酸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T6时Cor、AⅠ、ET和乳酸仍明显升高(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静脉输注中等剂量氨甲环酸和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30例,性别不限,年龄34 ~ 63岁,体重指数17 ~ 37 kg/m2,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6~34分,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氨甲环酸组(T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U组和C组气管插管后分别静脉输注乌司他丁100 000 U/h或生理盐水10 ml/h直至新肝期120 min;T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负荷量1 g,随后以10 mg·kg-1 ·h-1速率静脉输注至新肝期120 min.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无肝前期120 min(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30 min(T3)、新肝期120 min(T4)和术毕(T5)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血情况.记录术后14 d内T组和U组肝动脉或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3组间血浆PT、APTT、Fg、INR、出血量和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T组T3-5时血浆D-D浓度降低,T4.5时血浆FDP> 20 μg/ml比率降低(P< 0.05或0.01),U组血浆D-D浓度和血浆FDP> 20μg/ml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U组未见肝动脉或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中等剂量氨甲环酸可抑制原位肝移植术患者纤溶功能,但不足以减少出血量;术中静脉输注乌司他丁100 000 U/h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纤溶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L-精氨酸(L-Arg)对低血容量兔输注库血后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0~2.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Ⅰ组~Ⅲ组.经右颈总动脉以5 ml/min的速率放血,总量为血容量的20%,维持30 min后输入等量的库血.于开始输血前5 minⅢ组静脉注射25% L-Arg 300 mg/kg,Ⅰ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Ⅱ组不进行放血和输血处理,于相应时点静脉注射25%L-Arg 300 mg/kg.麻醉及有创操作完成后稳定10 min (T0)、放血结束即刻(T1)、输血结束即刻(T2)、输血结束后60 min (T3)、120 min(T4)时记录MAP、CVP和末梢灌注指数(TPI),并取颈总动脉血样,测定血浆乳酸(Lac)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T2~T4时TPI升高,T1~T4时血浆Lac浓度降低,T3和T4时血浆NO浓度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T1时MAP降低(P<0.05);CVP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先静脉注射L-Arg可提高低血容量兔输注库血后的微循环灌注,且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含乳酸晶体液对肝移植术中病人动脉血乳酸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晶体液输入对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病人动脉血乳酸和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 全麻下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病人90例,男78例,女12例,年龄16-67岁,体重45~87kg,随机分为3组,术中分别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LR组)、生理盐水(NS组)和醋酸林格氏液(PA组)。术中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根据血压(BP)、中心静脉压(CVP)和血红蛋白等进行调节。于麻醉前、门静脉阻断时、无肝期30min、门静脉开放前即刻和下腔静脉开放后5min、30min、手术结束时采动脉血测pH、剩余碱(BE)和乳酸(LA)。结果 三组晶体、胶体液和血液制品输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相比,三组pH于无肝期前均下降并持续至术毕(P〈0.05),BE在无肝期30min明显下降(P〈0.05),LA浓度自无肝期前开始升高并持续至术毕,新肝开放后升高尤为显著,约相当于麻醉前3倍水平(P〈0.01)。各时点三组问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对动脉血LA升高的趋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罗库溴铵的代谢途径.方法 拟行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年龄21~64岁,体重54~80 kg,ASAⅡ级或Ⅲ级.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采用四个成串刺激监测肌松程度.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异丙酚,吸入N2O,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待T1恢复到5%时,颈内静脉输注罗库溴铵,初始输注速率为3μg·kg-1·min-1,调节输注速率维持T15%~15%.记录无肝前期、无肝期及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无肝期与无肝前期罗库溴铵用量的比值与术前Child-Push评分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分别为3.2±1.2、1.7±0.6、(2.1±0.7)μg·kg-1·min-1,无肝期和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较无肝前期下降(P<0.01),新肝期较无肝期罗库溴铵用量增加(P<0.01).无肝期罗库溴铵用量为无肝前期的(54±16)%,无肝期与无肝前期罗库溴铵用量的比值与术前Child-Push评分成正相关(r=0.54,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罗库溴铵更多地依赖肝外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不同氧供(DO_2)水平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模式下,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机体氧代谢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患者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37~66岁,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为常规血流动力学管理组,维持术中DO_2在350~500ml·min-1·m~(-2);研究组以DO_2为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组,维持术中DO_2≥500ml·min~(-1)·m~(-2)。左桡动脉置管后常规麻醉诱导,经右颈内静脉放置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心排指数(CI)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珔vO2)。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_1)、无肝期前10min(T_2)、无肝期30min(T_3)、新肝期30min(T_4)及术毕(T_5)抽取桡动脉血样做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PaO2和Hb,并计算DO_2、氧耗(VO2)及氧摄取率(ERO2)。术后记录ICU驻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出院后电话回访患者生存情况并应用健康检查简表SF-36问卷调查肝移植患者生存质量。结果与T_1时比较,T_3时两组患者CI、DO_2和VO_2均明显降低(P0.05);T_1~T_5时研究组患者CI、DO_2、VO_2明显高于对照组,ER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ICU驻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存质量参数评分和术后1~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DO_2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模式,对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肝移植术中机体氧代谢改善具有显著意义,DO_2的增加和氧代谢改善可有效缩短患者ICU驻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患者生存质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中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方法 择期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患者30例,年龄35~60岁,ASA Ⅱ~Ⅳ级,肝功能Child-Push分级B或C级.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异丙酚及维库溴铵行麻醉诱导,静脉输注异丙酚,吸入异氟醚,并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静脉输注入血白蛋白注射液及新鲜冰冻血浆等液体,无肝前期维持血红蛋白浓度70~80 g/L,尿量1 ml·kg-1·h-1,中心静脉压4~7 mm Hg;无肝期维持血红蛋白浓度80~100 g/L,尿量0.5 mll·kg-1·h-1,中心静脉压0~3 mm Hg;新肝期维持尿量1-2 ml·kg-1·h-1,中心静脉压4~10 him Hg.于建立肘正中静脉通路时(T0)、切皮即刻(T1)、无肝前期60 min(T2)、无肝即刻(T3)、无肝期30 mm(T4)、新肝即刻(T5)、新肝期30 min(T6)及术毕(T7)时取静脉血样5 ml,测定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及血清白蛋白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T2-6时血浆胶体渗透压、T2-7时血清白蛋白浓度及T4-7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均升高(P<0.05或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常规液体管理可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提示常规液体管理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液酸碱和电解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液酸碱、电解质变化及麻醉处理。方法18例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10、20、30min、新肝期10、20、30min测定动脉血pH、PaO2、PaCO2和肺动脉混合静脉血HCO3-、SvO2、K 、Ca2 、Na 和Hct。结果与无肝前期时相比,无肝期20min时pH值明显升高(P<0.05),随后在新肝期10、20min时逐渐下降;而PaCO2和HCO3-自无肝期20min以后都保持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新肝期10、20、30min时Hct和PaO2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Na 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血K 浓度在无肝期10min时升高(P<0.05),而新肝期10min时又明显降低(P<0.05);血Ca2 浓度基本保持稳定,只是在无肝期30min时比无肝前期时略有升高(P<0.05)。SVO2在无肝前期时较高,但在无肝期30min时较无肝前期时显著降低(P<0.05),在新肝期又回升至无肝前期时水平。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酸碱和电解质变化较大,围术期适时监测血酸碱、电解质变化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预防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术中输注极化液(GIK)在原位肝移植术(OLT)围术期防治高乳酸血症和改善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接受经典OLT的男性患者30例,年龄16~65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极化液组(GIK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每组15例。全麻诱导后GIK组以3 ml·kg^-1·h^-1速率输注GIK溶液,同时NS组以等速泵注生理盐水,直至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两组术中均泵注50 ml包含50 U胰岛素的生理盐水,根据血糖维持在7.0~11.0mmol/L,调整泵注速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 min(T0)、无肝期前1 h(T1),无肝期1 h(T2),门静脉开放后1 h(T3)、12 h(T4)、24 h(T5)行血气分析,记录HR、MAP、乳酸(Lac)、血糖(Glu)。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输血量、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24 h ALT和AST等指标。结果 T0-T5时两组HR、MAP、Glu、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IK组T2-T5时Lac明显低于NS组(P<0.05),术后ICU滞留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5),两组术中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 GIK组ALT和AST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术中输注极化液可以预防肝移植术围术期高乳酸血症,缩短ICU滞留时间,改善术后肝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磷酸肌酸钠对活体肝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活体肝移植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Ⅱ~Ⅳ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或C级,年龄45~62岁,体重47~91 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磷酸肌酸钠组(CP组),每组20例.CP组切皮时静脉注射磷酸肌酸钠30 mg/kg,继以4 m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即刻、无肝期5、30 min、新肝期5、30 min和术毕时,记录HR、MAP、CVP、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压、CO和SvO2.于切皮前即刻、无肝期30 min、新肝期30 min、术毕、术后4和24 h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记录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切皮前即刻比较,两组新肝期30 min至术后24 h时血清cTnI、CK-MB的浓度和LDH活性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CP组新肝期5 min至术毕时MAP和CO升高,新肝期30 min至术后24 h时血清cTnI、CK-MB的浓度和LDH活性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 磷酸肌酸钠可减轻活体肝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进的门静脉套管置入技术“门脉分支悬吊法”在大鼠肝移植门静脉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应用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和传统方法行受体门静脉重建,比较门静脉重建所需时间和成功率、无肝期时间以及移植手术成功率.结果 应用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行大鼠肝移植(n=35),受体门静脉重建成功率94.3%,门静脉吻合所需时间仅为(1.9±0.7)min,无肝期为(21.8±2.2)min,移植手术成功率为80%,优于传统方法(P<0.05).术后l周存活率为85.8%,与传统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缩短了受体门静脉吻合时间和无肝期,提高了门静脉重建成功率和移植手术成功率,可以快速、安全地实现大鼠肝移植受体手术中的门脉套管置入和门静脉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4例肝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行经典式原住肝移植术,麻醉前放置Swam-Gaze导管,右桡动脉导管及右股静脉导管,监测麻醉前期,切皮时,无肝前期末,无肝期5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15 min及术毕各个时期血流动力学参数,用t检验组间变化的差异性.再分别以麻醉前作时照处理数据.结果 24例肝癌患者均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手术时间(435±48)min,术中出血量(2 258±325)ml.术中输库存浓缩RBC(6.6±1.5)U、血浆(785±68)ml、平衡液(1 856±86)ml、血浆代用品(1 625±115)ml.①切皮时,中心静脉压(CVP),股静脉压(F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下降(P≤0.05或P≤0.01),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也随着降低(P≤0.05),MPAP降低(P≤0.05).②无肝前期末,CVP,FVP,MPAP,PCWP进一步下降(P≤0.01),CO和CI也随着进一步下降(P≤0.01),MPAP也进一步降低(P≤0.01).③无肝期5 min,CVP,MPAP,PCWP,CO,CI以及MPAP进一步剧烈下降(P≤0.01),即使周围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P≤0.05),MPAP依然进一步剧烈下降(P≤0.01),但FVP骤然升高(P≤0.01).④无肝期30 min,股静脉压有所回落(P≤0.01),MPAP,PCWP,CO以及CI较无肝期5 min有回升趋势(P≤0.01).⑤新肝期,CVP,MPAP,PCWP,CO,CI以及MPAP明显回升(P≤0.01);周围阻力下降(P≤0.05),FVP骤然下降(P≤0.01).⑥手术结束时,CVP,FVP及MPAP较新肝期进一步回升(P≤0.01),其他指标如MAP,MPAP,PC聊,CO以及CI也基本上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FVP基本上和CVP相差不大(P≤0.05).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原位肝移植术期间,协同麻醉作用,减少全身麻醉药对患者重要脏器的影响,扩张硬膜外阻滞区域血管,在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时,可增加回心循环的血流量,部分代替体外静脉-静脉技术的作用,减少血流动力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较高的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肝移植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80例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的资料,根据MELD评分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MELD评分≥30分的23例为高MELD评分组,MELD评分<30分的57例为低MELD评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无肝期、术中血液制品输入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时间和受者1年存活率,同时比较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导致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MELD评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血液制品输入量、ICU治疗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MELD评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无肝期和患者1年存活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者和存活者相比较,MELD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机械通气、血清钠水平、持续性肝性脑病(重型)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单纯依靠MELD评分不足以准确判断患者肝移植术后的生存状态,高MELD评分者也可获得较好的肝移植结果,术前严重的低钠血症、重度肝性脑病以及机械通气是除MELD评分以外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