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精神专科医院心境障碍科青年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精神专科医院心境障碍科住院的所有14~2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自杀风险评估表、精神病患者暴力危险分级评估表。根据现病史中有无自伤行为记录,将患者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比较两组在性别、父母是否离异、有无家族史、童年是否受创伤、自杀风险评估量表得分、精神病患者暴力危险分级评估表得分上的差异。结果:NSSI组48例(28.6%),非NSSI组120例(71.4%);NSSI组在自杀风险评估量表(t=-3.21,P=0.002)与精神病患者暴力危险分级评估表(t=-4.07,P=0.000)得分显著高于非NSSI组(P均0.01);暴力冲动程度及自杀风险程度进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高暴力冲动(P=0.001,OR=1.158,95%CI:1.060~1.265)、高自杀风险(P=0.007,OR=1.129,95%CI=1.033~1.234)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心境障碍科青年住院患者的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其危险因素为高暴力冲动性和高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心理援助热线 11~18 岁青少年来电者的自伤行为特征及自伤后就医的影响 因素。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听中既往有自伤行为的 青少年来电者为研究对象。接线员询问来电者来电前最后一次自伤行为发生时采用的自伤方式、自伤 原因、自伤目的以及是否就医等情况,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来电者的自伤行为特征。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 6 022 例青少年 来电者,其中 77.9%(4 690/6 022)的来电者为女性,53.8%(3 241/6 022)的来电者为 11~15 岁。自伤行为 最常用的方式是用刀割伤,占 55.3%(3 328/6 022);自伤原因排名前 2 位的是情绪低落和家庭矛盾,分别 占 32.2%(1 940/6 022)、31.7%(1 908/6 022)。85.0%(5 116/6 022)的来电者自伤时有强自杀意念,仅 25.2% (1 519/6 022)的来电者自伤后去就医。与男性青少年来电者相比,女性青少年来电者自伤时用刀割伤的比 例更高,自杀意念更强,但自伤就医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71.534、9.311、14.882;均P<0.05); 16~18岁来电者服用治疗药的比例高于11~15岁来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7.485,P< 0.001)。多 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199,95%CI:1.022~1.406)、16~18 岁(OR=1.261,95%CI: 1.058~1.504)、受教育程度为初中(OR=1.388,95%CI:1.131~1.705)或高中(OR=1.371,95%CI:1.056~ 1.780)、服用治疗药(OR=3.341,95%CI:2.861~3.900)或其他有毒物(OR=3.669,95%CI:2.674~5.034) 以及有强自杀意念(OR=3.913,95%CI:1.969~7.776)均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危险因素(均 P< 0.05);自伤次数≥ 2 次(OR=0.749,95%CI:0.648~0.865)、自伤原因为学习问题(OR=0.584,95%CI: 0.404~0.844)均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保护因素(均P< 0.01)。结论 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 电者较多采用刀割伤的方式自伤,且行为发生时自杀意念较强烈,但较少去就医;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青 少年来电者的自伤特征存在差异。性别、年龄、自伤方式、自伤原因、自伤次数、自伤时自杀意念强度均 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连续采样法对2013年2 月 至 2014 年 6 月在中国 6 个城市 7 家医院门诊连续入组的 405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采集 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病史等资料,并使用心境障碍问卷量表(MDQ)、16 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分别评估患者的躁狂 / 轻躁狂和抑郁症状,以 QIDS-SR16 第 12 条“自杀意念”评估患者是否有自 杀意念,比较伴有自杀意念和无自杀意念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使用 Logistic 回 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伴有自杀意念的临床特征。结果 总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发生比例为 16.8%。伴有自杀意念患者组的双相Ⅰ型诊断比例低(χ2 =7.42,P=0.007),QIDS-SR16总分高(t=-16.4,P< 0.001),抑郁严重程度在中度及以上的比例高(χ2 =127.94,P< 0.001),过去 12 个月自杀未遂的比例高 (P=0.043)。在总体患者中,QIDS-SR16评分与自杀观念显著关联(OR=1.43,95%CI:1.32~1.56,P<0.001); 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亚组中,QIDS-SR16 评分与高自杀意念具有显著关联(OR=1.56,95%CI:1.39~1.75, P< 0.001);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中,伴有自杀观念与 30 岁前起病(OR=3.97,95%CI:1.13~14.02,P< 0.001) 和 QIDS-SR16 评分(OR=1.29,95%CI:1.13~1.46,P< 0.001)有显著关联。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伴 有严重的抑郁症状与患者的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有无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的差异。方法 纳入北京市心 理援助热线于2002 年12 月—2008 年12 月接听的既往有自伤行为的来电。在通话中询问来电者自伤行 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按自杀意念的有无将来电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4 423 例 有自伤史的来电者中,2 731 例(61.7%)有自杀意念。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伤方法、目的及 是否到医院救治与自伤行为是否伴有自杀意念有关。女性[调整后风险比(AOR)=1.17]、自伤后到医院 就医(AOR=1.85)、选择坠落、服用治疗药物或其他毒物(AOR=1.77,1.48,1.71)的自伤行为更可能伴有自 杀意念;选择割腕或用绳子的方式(AOR=0.72)、以惩罚别人为目的(AOR=0.20)的自伤更不易有自杀意 念。结论 热线来电者有无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虽然在自伤特征和相关因素上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多 相似之处。自杀预防措施中不应该忽视那些无明确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重性抑郁障碍伴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应对方式。方法以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酒精使用障碍分为共病组与非共病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冲动、外走、自杀、自伤行为,应对方式问卷调查患者的应对方式。结果纳入重性抑郁障碍患者162例,其中共病酒精使用障碍44例(27.2%)。共病组较非共病组的患者,男性居多,有嗜酒家族史者多,家庭关系不和睦,起病形式以亚急性为主,自伤及自杀行为更多,多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8.636,P0.001)、家庭关系不和睦(以"一般"为参照,OR=6.043,P=0.007)、有自杀行为(OR=3.292,P=0.037)与共病酒精使用障碍相关联。结论重性抑郁障碍伴酒精使用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风险更高,更多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伴混合特征(DMX)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 4 日至 2022 年 7 月 29 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门诊就诊的 100 例 DMX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近 1 年是否发生 NSSI 行为将患者分为 NSSI 组 (n=39)和非 NSSI 组(n=61)。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杨 氏躁狂量表(YMRS)和哥伦比亚自杀量表(C-SSRS)4 个他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躁狂严重程 度和自杀意念风险等级。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斯奈 思 - 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3 个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和快感缺失严重程度。采用多因 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DMX 患者发生 NSSI 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居住方式、起病年龄、 HAMD-17 得分、PHQ-9 得分、SHAPS 得分以及自杀意念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OR=0.900,95%CI=0.829~0.977,P=0.012)、HAMD-17 得分高 (OR=1.361,95%CI=1.013~1.829,P=0.042)、SHAPS 得分高(OR=1.147,95%CI=1.078~1.215,P< 0.001) 是 DMX 患者伴 NSSI 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小、抑郁程度重、快感缺失程度重是 DMX 患者 NSSI 发生 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关注伴有此特征的 DMX 患者,尽早干预,以减少 NSSI 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与冲动性、社会人口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 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调查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的 913 例住院精神分裂 症患者,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通过自杀风险评估量表中“自 杀未遂史”确定患者是否有过自杀未遂,通过冲动行为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是否有冲动性,采用单因素 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对患者的自杀未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终生自 杀未遂检出率为12.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OR=2.226,P=0.001)、多次住院(0R=1.103, P=0.012)、吸烟(OR=1.603,P=0.039)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冲动性(0R=2.197,P< 0.001)与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具有相关性,社会人口 学因素中女性(OR=2.459,P=0.001)、吸烟(OR=2.630,P=0.001)、多次住院(OR=1.091,P=0.030)与自杀未 遂有关(P< 0.05)。结论 冲动性、女性、多次住院、吸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境障碍患者童年虐待在情绪反应和自杀风险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针对心 境障碍患者的自杀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 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和北 京回龙观医院住院的心境障碍患者323 例[平均年龄(30.01±11.85)岁],采用情绪反应性量表(ERS,包 括情绪敏感性、情绪强度和情绪持续性3 个分量表)、童年不良经历国际版问卷(ACE-IQ)中的虐待和忽 视维度、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进行调查。对心境障碍患者情绪反应与自杀风险的相关性采 用Spearman 相关分析,再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变量筛选采用进入和后退的逐步回归 法。采用中介变量为类别变量的中介模型对童年虐待在情绪反应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测, 并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对童年虐待在情绪反应和自杀风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结果 伴 与不伴童年虐待的心境障碍患者在情绪敏感性、情绪强度、情绪持续性得分和SBQ-R 得分上的差异均 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9,16)分比5(4,6)分、10(7,12)分比4(3,5)、5(2,8)分比3(1,4)、(11.33±3.91)分 比(4.18±1.43)分,均P < 0.01];SBQ-R得分与情绪敏感性、情绪强度和情绪持续性得分均呈正相关 (r=0.714~0.917,均P< 0.01);回归分析显示,情绪敏感性、情绪强度和情绪持续性与自杀风险密切相关 (β=0.107~0.650,均P < 0.01),童年虐待调节了情绪敏感性(β=0.097,P < 0.001)、情绪持续性(β=0.068, P< 0.05)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结论 心境障碍患者情绪反应水平越高,自杀风险越大,童年虐待 在心境障碍患者情绪敏感性、情绪持续性与自杀风险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西部某高校护理专业新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 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 2020 年 11— 12 月整群选取西部某高校护理专业的 1 521 名一年级新生 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护理新生的 NSSI 检出率、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在 1 521 名护理专业新生 中,获得有效问卷 1 467 份,其中 332 名出现过 NSSI 行为,检出率为 22.6%。有 NSSI 行为的学生年龄为 (19.12±0.98)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913,95%CI:1.318~2.775)、伴有焦虑症状(OR=3.895, 95%CI:2.464~6.157)、有被动自杀意念(OR=4.661,95%CI:3.434~6.328)与出现 NSSI 行为存在正相关。 结论 西部某高校护理专业新生 NSSI 检出率较高,男生、存在焦虑、被动自杀意念的新生易出现 NSSI 行为,可以从性别、情绪、专业等角度预防及干预护理学校新生的 NSSI 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的病耻感与自杀观念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康复和自杀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入组的方法入组2010年2月-2014年10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安定医院和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以及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进行评定。结果 1与无自杀观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有自杀观念的患者PPD评分更高[(4.21±1.11)分vs.(3.09±1.01)分,t=5.71,P0.01]、自知力评分更低[(3.55±1.34)分vs.(4.83±1.26)分,t=5.41,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观念与PDD评分(r=0.46,P0.01)、自知力(r=-0.44,P0.01)及抑郁症状评分(r=0.30,P0.01)相关;2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DD评分越高(B=1.14,OR=3.13,P0.01,95%CI:1.86~5.25)、抑郁症状评分越高(B=0.11,OR=1.11,P=0.01,95%CI:1.02~1.22)、自知力越完整(B=-0.76,OR=0.47,P0.01,95%CI:0.32~0.70),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Logistic回归模型R2=0.51,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的水平越高,可能存在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青少年抑郁症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疗效,优势及应用前景.方法 选择36例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单一药物治疗组(n=18),rTMS联合药物治疗组(n=18),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冲动量表(BIS-Ⅱ)评定冲动情绪水平、自我伤害行为筛选量袁评估其外显行为、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2周末,rTMS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抑郁症治疗有效率为84.6%,单一药物组有效率为3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末rTMS联合药物治疗组较单一药物治疗组,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F=249.35、301.03、25.69、34.87、2.95、151.31、64.33、41.81)均有明显下降(P<0.05),BIS-Ⅱ总分及各项因子分(注意因子、运动因子、缺乏计划因子)(t=3.841、3.410、2.863.3.372),自我伤害行为筛选量表总分及忧郁孤独因子分、自残自杀因子分、退缩与自我批评因子分也均有明显下降(t=3.341、3.293、2.817、2.234)(P均<0.05).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不仅可以尽快改善抑郁症状,而且能降低自伤自杀行为的风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描述综合医院具有自杀倾向患者的特征,并分析此类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 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2012 年 10 月至 2017 年 10 月的住院患者中具有自杀 倾向的病例共 680 例,根据是否发生自杀行为分为自杀倾向组(有自杀倾向无自杀行为,527 例)和自杀 行为组(有自杀倾向亦有自杀行为,153 例)。收集他们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入院科室、自杀诱 因、自杀方式、精神疾患、躯体疾患及显著的精神症状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社会人口 学和临床特征差异,采用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 自杀倾向组主要为 女性[66.6%(351例)]、已婚[77.4%(458例)]、心理科[74.4%(392例)]、抑郁症[66.2%(349例)]。自杀行为 组中,男性和女性的自杀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489,P=0.014),选择跳楼方式的男性较多,药物 及割脉方式的女性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住重症医学科(OR=7.844,95%CI:2.240~27.475, P=0.001)、婚恋受挫(OR=3.646,95%CI:1.217~10.917,P=0.021),肿瘤(OR=4.620,95%CI:1.552~13.755, P=0.006),双相情感障碍(OR=3.734,95%CI:1.157~12.052,P=0.028)是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具 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中,入住重症医学科、双相情感障碍、肿瘤、婚恋挫折是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而 且两性的自杀方式有所不同,需要临床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出现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记录177例以抑郁发作为首次发作形式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在没有出现自杀组和出现自杀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Hosmer-Lemeshow分别评估危险因素模型的准确度和拟合优度.结果 没有出现自杀风险患者154例,出现自杀风险患者23例.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中饮酒史、心境障碍家族史、有易激惹症状、绝望感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未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均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而导致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为:易激惹(OR=4.04,95%CI:1.40-11.67,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OR=6.23,95%CI:1.41-27.56,P<0.05).ROC为0.71.Hosmer-Lemeshow为0.58.结论 易激惹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予SSRI治疗出现自杀风险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综合医院具有自杀倾向患者的特征,并分析此类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住院患者中具有自杀倾向的病例共680例,根据是否发生自杀行为分为自杀倾向组(有自杀倾向无自杀行为,527例)和自杀行为组(有自杀倾向亦有自杀行为,153例).收集他们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入院科室、自杀诱因、自杀方式、精神疾患、躯体疾患及显著的精神症状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倾向组主要为女性[66.6%(351例)]、已婚[77.4%(458例)]、心理科[74.4%(392例)]、抑郁症[66.2%(349例)].自杀行为组中,男性和女性的自杀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9,P=0.014),选择跳楼方式的男性较多,药物及割脉方式的女性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住重症医学科(OR=7.844,95%CI:2.240~27.475,P=0.001)、婚恋受挫(OR=3.646,95%CI:1.217~10.917,P=0.021),肿瘤(OR=4.620,95%CI:1.552~13.755,P=0.006),双相情感障碍(OR=3.734,95%CI:1.157~12.052,P=0.028)是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中,入住重症医学科、双相情感障碍、肿瘤、婚恋挫折是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而且两性的自杀方式有所不同,需要临床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家庭及其他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的 126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横 断面调查,根据近 6 个月内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自杀组(n=76)及非自杀组(n=50)。采用一般情况调查 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评定量表 (FACES Ⅱ-CV)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抑郁程度、自杀意念、家庭分型进行比较。采用 Spearman 相 关分析患者自杀行为与一般资料、PHQ-9、SIOSS、FACES Ⅱ-CV 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 模型对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自杀组饮酒者占 40.8%(31/76),有精神疾病家族史 者占 27.6%(21/76),分别高于非自杀组的 20.0%(10/50)、12.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 杀组患者 PHQ-9 评分、SIOSS 总分、绝望因子评分及睡眠因子评分高于非自杀组[19.0(15.0,21.8)分 比 15.0(10.8,19.0)分、15.0(14.0,16.8)分比 13.0(11.0,15.0)分、12.0(10.3,12.0)分比 10.0(7.8,12.0)分、 3.0(2.0,3.0)分比 2.0(1.0,3.0)分],家庭亲密度评分低于非自杀组[50.5(43.3,57.0)分比 57.5(48.8, 6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杀组患者中极端型家庭占 67.1%(51/76),高于非自杀组 的 44.0%(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自杀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r=-0.224,P< 0.05),与 PHQ-9 评分、SIOSS 总分、绝望因子评分、睡眠因子评分、饮酒、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呈正相关 (r=0.346、0.373、0.361、0.324、0.206、0.217、0.186;P< 0.05)。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饮酒(OR=3.066, 95%CI=1.184~7.941)、家 庭 适 应 性 高(OR=1.126,95%CI=1.034~1.227)、PHQ-9 评 分 高(OR=1.197, 95%CI=1.087~1.317)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P< 0.05),家庭亲密度高是自杀行为的 保护因素(OR=0.878,95%CI=0.813~0.948)。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家庭分型 更多见于“僵硬 - 松散”的极端型家庭,有饮酒行为、严重抑郁、家庭关系不良者更容易自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特征、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大学版-Ⅳ)》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了9808名大学生,了解自杀未遂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大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为1.7%(169/9808),男女性别构成比为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危险因素排列为:近一年感到绝望的频率高(OR=4.2,95%CI:3.1~5.9)、一级亲属有过自杀行为(OR=2.8,95%CI:1.7~4.7)、认识的人有过自杀行为(OR=2.8,95%CI:2.1~3.9)、已发生性行为(OR=2.7,95%CI:1.9~3.9)、近1个月心理问题对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影响(OR=2.5,95%CI:1.8~3.6)、女性(OR=2.5,95%CI:1.8~3.5)、其他血缘关系亲属有自杀行为(OR=2.4,95%CI:1.6~3.4),P值均小于0.001。结论大学生自杀现象并不罕见,应在高校制定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计划。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新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龙华新区6552名中小学生,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对其社会人口学资料、上网行为、危险行为情况与网络成瘾倾向等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具有网络成瘾倾向者590名,检出率为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本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男性(OR=1.32,P0.05),生活在民治街道(OR=1.66,P0.01),处于初中阶段(OR=1.62,P0.01),来自离异或再婚等特殊家庭类型(OR=1.49,P0.01),经常在网吧上网(OR=2.00,P0.01),平时上网时间为2~4 h/d(OR=1.92,P0.01)、4~5 h/d(OR=2.97,P0.01)、6 h/d以上(OR=4.90,P0.01),上网主要目的为玩游戏(OR=3.27,P0.01)、聊天(OR=2.80,P0.01)和娱乐(OR=1.54,P0.05),以及危险行为(OR=2.39,P0.01)之间具有正关联。结论影响深圳市龙华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长、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主要针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及危险行为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Web of Science、CBM、CNKI、VIP、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有关青少年NSSI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对纳入研究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总样本量为17 4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94,95%CI(1.29~2.91)]、年龄[OR=0.88,95%CI(0.80~0.96)]、饮酒[OR=1.42,95%CI(1.11~1.80)]、抑郁[OR=1.51,95%CI(1.16~1.98)]、虐待[OR=1.61,95%CI(1.30~1.98)]、NSSI史[OR=13.13,95%CI(3.90~44.15)]、自杀企图[OR=2.32,95%CI(1.59~3.39)]、父母婚姻[OR=1.54,95%CI(1.10~2.16)]对青少年NSSI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女性、年龄较小、饮酒、抑郁、遭受虐待、有NSSI史、有自杀企图、父母婚姻变故是青少年发生N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