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和河北省1007名城乡居民对常见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10个居委会和河北省武安市下属10个村庄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拟调查1000人,实际调查1007人,其中城市居民503人,农村居民504人。使用"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问卷"了解城乡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及对常见精神疾病,即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酒依赖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在调查的1007人中,听说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酒依赖的城乡居民分别为770例(76%)、677例(77%)、729例(72%)。在听说过精神分裂症的人中50%认为无助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32%认为震颤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49%认为精神分裂症通过心理治疗可以治愈。在听说过抑郁症的人中54%认为古怪行为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在听说过酒依赖的人中38%认为兴趣缺乏是酒依赖的常见症状。结论北京市和河北省1007名城乡居民对常见精神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低,需加强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北方城乡两地居民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以及性别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区10个居委会和河北武安农村10个村、年龄≥18岁人群共1 000人(城市和农村各500人),实际调查1 007人(城市503人,农村504人);采用自制"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问卷"对被试逐项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1 007人中,有36人近1年出现过自杀意念,在性别、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χ2=0.11;P均0.05);92人曾经有过自杀意念,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但农村显著多于城市(χ2=7.88,P0.05);有6人近1年出现过自杀未遂,18人曾经有过自杀未遂,在性别(χ2=0.72,χ2=0.27)、城乡之间(χ2=0.00,χ2=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 007人中有49人的亲属在过去任何时候有过自杀意念,城市显著多于农村(χ2=6.24,P0.05);20人的亲属有过自杀未遂,25人的亲属自杀死亡,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χ2=0.38;P均0.05)。结论:中国北方城乡两地居民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均相对较高,制定相应的自杀预防计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出院后12个月的复饮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接受药物脱瘾治疗的149例男性酒依赖患者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酒特征、治疗情况等基线数据。出院后12个月随访患者是否复饮,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复饮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酒特征、起病年龄、抽搐史、家族史、治疗用药情况、合并躯体疾病情况、出院后是否继续工作、出院后一起生活的人数等因素对复饮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复饮时间的中位数为213.4(95%CI:186.2~240.6)d,其中出院后继续工作者的复饮时间明显长于不工作者[267.7(95%CI:226.6~308.8)d vs.178.1(95%CI:144.8~211.4)d,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继续工作(HR=0.60,95%CI:0.43~0.99)是影响酒依赖患者复饮的因素。结论坚持工作是酒依赖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保护因素,可有效推迟复饮。  相似文献   
4.
目的:编制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the Scale of Public Attitudes about Suicide,SPAS),并在社区和大学学生中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取样,抽取山东农村居民604例、天津城市居民548例及重庆的大学学生626例,用SPAS进行调查。首次调查后5~8天,顺序选择1063例被试进行重测。将受教育程度≥9年(n=580)的社区居民随机分为自评(n=243)和由调查员提问并填写问卷(n=337),将自评的大学学生随机分为署名(n=321)和匿名(n=305)。结果:(1)SPAS包含47个条目,分为7个分量表。(2)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一致性偏低(Cronbachα=0.48,ICC=0.59);其他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在0.62~0.87之间,重测一致性ICC在0.62~0.82之间。(3)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和学生之间,除对自杀的正性态度分量表得分外,其余6个分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农村组得分最高而学生组得分最低。自评组和由调查员提问并填写组相比,除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和对自杀的正性态度2个分量表外,其余5个分量表得分均是后者高于前者(均P<0.05)。署名和匿名组各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是一个可靠的评估国内社会对自杀的态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注意偏向训练对康复期酒依赖患者注意偏向、心理渴求及复饮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90名酒依赖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将酒精线索图片与中性图片按1∶1比例导入E-Prime软件,采用点探测范式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8次有注意偏向训练及无注意偏向训练,每次训练后软件自动记录对线索图与中性图的反应时及...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治疗12周末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韦氏记忆量表(WMS)、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中的连线测验A、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言语流利性测验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结果:治疗前焦虑抑郁因子分与总记忆商数(MQ)分显著相关,迟滞因子分与WCST完成类别数、智力显著相关;治疗12周末焦虑抑郁因子分与总智商(IQ)显著相关,迟滞因子分与WCST持续反应数、言语IQ、操作IQ显著相关,猜疑因子分与WCST持续反应数显著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单纯型精神分裂症82例与非单纯型112例的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单纯型和非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之间除SAPS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外,在SANS.GAF及首次发病年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单纯型病人的阳性家族史显著高于非单纯型病人。此外符合一项标准和同时符合两项标准的单纯型病人,在上述四项指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应保留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并尽可能首先满足精神分裂症总的诊断标准,这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老年女患者一进诊室就唉声叹气地向医生述说:“这段时间我感到疲乏无力、头痛、烦躁不安,经常无端地发脾气……”经详细地了解病史后发现,她有20年的高血压病史,每天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最近这位老教师因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工作压力较大,故血压波动很大。我初步考虑她患的是“高血压病伴有轻度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自杀未遂者实施社会心理干预,促进自杀干预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将某农村地区综合医院急诊室救治的115例自杀未遂者纳入研究。采用WHO健康量表、情绪稳定性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对115例被试评估后,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n=58)和对照组(n=57)。对干预组实施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在院时针对自杀预防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18个月内的7次入户随访干预,而对照组仅在住院时给予必要的情绪舒缓。出院后18个月时采用入组时的测查工具,加上生活质量量表、目前感觉状态自我评价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两组再次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出院后18个月内,干预组中1例自杀未遂,对照组中4例出现自杀行为(自杀未遂2例,自杀死亡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8个月时,干预组WHO健康量表得分增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Beck抑郁量表、情绪稳定性量表减少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18个月时的自我感觉评价得分,应对方式量表中的解决问题得分,社会支持量表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自责得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对农村自杀未遂者实施社会心理干预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精神心理活动状况,降低绝望感,从而降低再自杀行为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灾后高三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方法:使用卫生部推荐的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在汶川地震加天后对都江堰地区260名高三学生和41名教师进行调查,尝试校园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个体治疗和心理救援培训的分层干预模式.结果:(1)在学生中排在前三位的问题依次为"容易疲劳" (79.2%),"感觉紧张、不安或担忧" (74.6%),"思维不清晰"(66.5%);在教师中排在前三位依次为"容易疲劳"(80.5%),"感觉不快乐"(80.5%),"感觉不安、紧张或担忧"(75.6%).(2)教师在"感觉不快乐"、"很难从13常活动中得到乐趣"、"丧失了对事物的兴趣"3个项目上呈现出的问题多于学生 (80.5%vs.58.8%,65.9% vs.41.2%,22.0% vs.10.8%;P均<0.05),但在"思维不清晰"上少于学生(29.3%vs.66.5%,P<0.001).(3)女生在"食欲差"、"容易受惊吓"、"手抖"、"感觉紧张不安或担忧"、"消化不良"、"思维不清晰"、"比原来哭得多"、"生活中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胃部不适"9个项目上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P均<0.05,如,食欲差:29.3%vs.16.5%.P=0.019).结论:地震灾后应届高考师生存在大量的焦虑、抑郁和躯体不适,老师的问题多于学生,女生问题多于男生.根据灾后心理特点,派遣多功能心理救援团队,开展校园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结合个别干预的心理援助模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