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青年人生理反应和胸外按压质量的变化及心肺复苏反馈技术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样本前后对照研究.纳入15例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人作为受试者,事先均接受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在重庆(海拔259 m),受试者先后实施4 min经验按压和4min反馈按压,每轮按压均通过AED PLUS记录按压深度、频率等按压质量参数.经验按压指受试者根据感觉经验进行胸外按压,反馈按压指受试者根据AED PLUS测量并实时反馈的按压质量数据调整按压深度和频率等.每轮按压前后均测量受试者的血压、脉率和经皮氧饱和度.所有受试者飞机进入拉萨(海拔3658 m)1周后重复上述测试.受试者监测参数干预前后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受试者在拉萨比在重庆基线生理指标显著异常,收缩压(125.9±9.5) mmHg vs.(112.7±13.4)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75.3±7.7)mmHg vs.(64.2±7.3)mmHg,心率(86.3±13.0)次/min vs.(72.7±11.6)次/min,氧饱和度(90.4±1.7)% vs.(97.8±0.9)%,均P <0.01.在拉萨,经验按压仅造成心率增快(91.1±14.9)次/min vs.(86.3±13.0)次/min,P<0.01;反馈按压则造成心率增快(87.9±17.5)次/min vs.(80.9±11.7)次/min,P<0.05,收缩压升高(130.9±11.7) mmHg vs.(120.1 ±11.9)mmHg,P<0.05,和氧饱和度下降(88.3±3.4)% vs.(90.6±1.9)%,P<0.01.在拉萨,反馈按压比经验按压更接近指南要求,综合合标率中位数(四分位间距)43.6% (55.9%) vs.0.6%(5.3%),P<0.01.结论 高原环境使急进高原青年人心肺复苏术质量下降.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可有效引导施救者改善胸外按压质量,可能是以刺激施救者消耗更多体能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指南要求下女性旁观者胸外按压质量与疲劳程度。方法:招募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36人,将其随机分入AHA 2005组和AHA 2010组,分别按照2005和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要求授课及考核,考核合格后进入研究。进入研究的受试者进行8 min单纯胸外按压,在按压前、后记录受试者基本数据,按压过程中记录按压深度、频率及主观疲劳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按压深度均未达到指南推荐要求,且随按压时间出现下降趋势,2010组在第1、2 min与2005组比明显差异(P0.05);心率、收缩压及指尖乳酸在各组中的按压前后均显著增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主观疲劳评分在第3 min后2010组明显高于2005组(P0.05)。结论:对非医学专业女性受试者,遵循AHA 2010指南要求的按压质量并不显著优于AHA 2005,甚至在长时间按压过程中加剧操作者疲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表激光定位可视化干预对单纯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体表激光定位可视化干预模型,将我院急诊、ICU、PICU经系统CPR培训的84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人。两组均对模拟人进行持续的单纯胸外按压4 min,干预组同时要求在体表激光定位装置指示按压深度情况下按压。测量两组入选者双掌叠扣厚度,记录各分钟内按压次数、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以及按压前后心率、血压数值。结果:全体入选者双掌叠扣厚度为65.08±6.47 mm,两组各分钟按压频率均达到指南推荐要求,对照组各分钟按压频率及深度正确按压次数在第2 min开始显著下降(P0.05)。干预组各分钟按压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在第3 min开始显著下降。干预组第3、4 min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按压后心率、收缩压均较按压前显著增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表激光定位干预能有效改善持续单纯胸外按压质量,且不会加剧操作者疲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对胸外按压质量及操作者疲劳的影响.方法 177名经标准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的医学生,用抽签方式随机确定按压方式(交换按压手即上下手交换的方式或传统按压方式)的先后顺序,两种方式间隔7d,分别在模拟人上进行10个循环的标准成人单人CPR;记录按压质量、CPR前后操作者的生理参数、主观疲劳指标.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x2检验,不感到疲劳的概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以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和传统按压组按压质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Borg疲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7 ±1.62 vs.13.41 ±2.11,P=0.437),出现疲劳的循环数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7).在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比传统按压组按压深度更深[(39±10) mm vs.(38±9) mm,P=0.015],CPR后Borg疲劳评分更低(12.67 ±2.03 vs.13.33 ±1.95,P=0.011),出现疲劳的循环数更晚(P =0.041).结论 CPR中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能延缓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的疲劳,改善胸外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个性化指导在新人职护士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个性化指导对25名新护士进行CPR培训,培训前后分别在Laerdal ACLS高级生命支持模型人(200_05050)上进行CPR操作,并用Laerdal(R)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收集数据分析,比较培训前后操作情况.结果 个性化的指导培训后新护士胸外按压的各指标均有提高,按压深度足够率从65.2%提高至92.7%,不正确手部位置率从7.7%下降至1.3%,记录错误次数的比例从41.4%下降至17.6%,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人工通气的潮气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8,P>0.05).结论 个性化指导在新人职护士CPR培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在全院推广,并且合适的按压频率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CPR)方法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肺潮气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5~2009年行标准CPR 60 min后自主循环和呼吸均未恢复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6例,分别进行腹部提压、胸外提压和胸外按压CPR,测定并比较三种方法复苏时患者的潮气量.结果 与单一胸外按压比较,腹部提压、胸外提压CPR测得的潮气量均显著增高(P<0.01).与胸外提压CPR相比,腹部提压CPR能使复苏患者获得更高的潮气量(P<0.05).结论 腹部提压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并符合呼吸生理的有效的CPR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急救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方法选取该院53例急诊科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医生15例和护士38例。采用高级复苏模型、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急诊科医护人员胸外心脏按压疲劳时间、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幅度、胸壁回弹,并进行分析。结果按压定位的完全正确率最高(60.76%),其次为较差(17.72%)、较好(12.66%);按压完全回弹的完全正确率最高(43.04%),其次为较好(22.78%)、中等(20.75%);按压幅度≥5cm完全不正确为56.96%,较差为34.18%。急诊科医生组疲劳时间明显多于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定位正确的次数、按压平均频率、频率≥100次/分钟次数、按压幅度≥5cm次数及胸壁完全回弹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与按压姿势准确率在年龄、职称方面医护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准确率在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姿势准确率中男性准确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为所有人员均应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医护人员应按照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培训,保持正确的按压姿势,着重实践操作培训;医院引进先进的监测反馈技术及高级仿真模拟人,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培训,有利于提高急救胸外心脏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医生徒手心肺复苏(CPR)按压的质量.方法 对参加CPR培训和竞赛的177名(其中男性组91名,女性组86名)临床医生,进行研究.结果 临床医生平均按压深度,男性组CPR为(3.9±0.3)cm,女性组为(3.8±0.7)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按压频率,男性组为(90±2.7)次/min,女性组为(85±3.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生CPR的按压质量不高,建议在CPR指南在2015年修订时,要求徒手CPR操作者,在CPR操作的第3周期结束与第4周期未开始前,及时更换临床医生,特别女性医生,以保证CPR徒手按压的深度和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设置老年超重患者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潮气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1-6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心脏开胸手术后返回监护室的老年患者141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73例)采用8ml/kg×标准体质量来设置潮气量,对照组(68例)采用8ml/kg×实际体质量来设置潮气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潮气量、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返回监护室行机械通气后15min和拔除气管插管后20min的动脉血气指标,以及需再次调节潮气量设置的具体情况。结果研究组初始潮气量小于对照组,需再次调整潮气量参数的患者比例少于对照组(P0.01);返回监护室机械通气15 min后,研究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对照组(P0.01);拔除气管插管后20min,研究组pH值小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需要再次调整潮气量者的体质量及初始潮气量均明显大于未调整者(P0.05),调整后的潮气量明显小于调整前(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损伤、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结论根据标准体质量设置潮气量可有效降低老年超重患者过度通气的风险并取得较好的通气效果,同时能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为临床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胸外心脏按压人员不同报数方式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胸外心脏按压时采用不同报数方式的按压有效率及人体疲劳程度,以建立更为规范和适当的报数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48名经正规基本生命支持(BLS)与高级生命支持(ALS)训练的急诊科专业住院医师与护士,用抛硬币方式随机确定报数方式的先后顺序,两种方式间隔30 min,在心肺复苏(CPR)训练模型上进行单人连续3 min的胸外按压;记录按压总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受试者最大心率以及达最大心率所用时间.按压结束后受试者填写视觉模拟量表(VAS),以记录其主观疲劳及不适程度.结果 按压人员采用从1数到10重复3次的报数方式,3min内有效按压总次数、有效按压比例及平均按压深度均明显大于采用从1连续数到30的报数方式[(202.40±6.52)次比(173.50±5.68)次,(67.48±2.00)%比(57.81±2.00)%,(4.45±0.34)cm比(4.05±0.21)cm,均P<0.01],VAS得分明显低于采用从1连续数到30的报数方式[(22.15±3.09)分比(31.10±4.09)分,P<0.01],受试者达到最大心率所用时间也明显长于采用从1连续数到30的报数方式[(124.88±5.40)s比(106.15±6.80)s,P<0.01].两种报数方式之间受试者最大心率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CPR过程中采用从1数到10重复3次的报数方式进行胸外按压具有更高的按压有效率.也更能节省按压人员的体力,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CPR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的培训及操作的要点.方法 使用Laerdal ACLS高级生命支持模型人(200-05050)对219名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利用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的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率,以及操作者自觉疲劳时间,并对各因素进行描述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指标与操作者的性别相关,男性的自觉疲劳时间、按压深度的正确率、按压频率和按压频率正确率均高于女性,但胸壁回弹率低于女性;胸外心脏按压的各个质量指标之间相互相关,其中自觉疲劳时间与除按压频率以外的所有质量指标相关.结论 应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培训.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临床实践操作时,建议在操作者感觉疲劳前换人,尤其对于体弱或女性操作者应缩短换人时间.在培训中,应着重培训操作者对按压频率的控制,要适当控制按压的频率来保证按足够的按压深度,延缓操作者疲劳的产生,从而来提高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智能高仿真模型人的实时反馈系统研究优势手接触胸壁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228名武汉大学2013级临床医专业研究生,完成相同的心肺复苏课程学习.模拟抢救一位中年男性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情景,要求学生在高仿真模型人SimMan Essential上完成5个循环完整的成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依据学生的优势手与实际按压中的接触胸壁用手分为非优势手组(non-dominant hand,NH)和优势手组(dominant hand,DH).将两组学生的胸外按压质量(按压频率、深度及回弹情况)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的整体按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压频率的区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DH组达到正确按压频率(> 100次/min)的比例显著高于NH组(97% vs.92%,P=0.002).两组的按压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H组(44±8)mmvs.NH组(43 ±8) mm,P=0.001;并且在NH组中,第5个循环的按压深度明显下降,为(41±8)mm,分别与第1个循环(44 ±7) mm,笫2个循环(43±7) mm及第3个循环(43 ±8) mm的按压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整体CPR按压回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NH组中充分回弹(100%)的比例较DH组多(85% vs.79%,P<0.05).结论 医学生使用优势手接触胸壁进行胸外按压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质量的CPR,主要体现在具有更快胸外按压频率的趋势以及更深的胸外按压深度,同时能够延缓疲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010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操作培训方法.方法 以新指南为标准,采用2005版CPR模拟人的“训练”工作方式进行培训,于训练前后分别测试CPR成绩一次,均使用电脑评分,并对3个新更改项目的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训练前后C-A-B步骤均正确;训练前后按压强度成绩比较,P<0.01,按压频率成绩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2005版CPR模拟人进行新指南的培训,可使培训人员尽快掌握新标准,从而提高CPR技能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与同期本地区三级医院急诊医务人员复苏操作质量对照,评价规范化急救技能训练对泰安地区全运会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的作用.方法 随机检测本地区连续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技术培训3个月56名医疗志愿者(规范化培训组)的心肺复苏操作质量,并与同期泰安市三级医院急诊科近1 a内未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培训62名医务人员(对照组)的复苏操作质量进行对照.结果 志愿者完成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总合格率分别为83.2%和33.1%,志愿者按压幅度、按压频率、按压间释放压力合格率高于对照组(87.65%、89.3%、94.6% vs 41.9%、48.4%、67.7%,P<0.01);整个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3±18.2) s vs (116.1±5.1) s,P>0.05];单组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48±1.2) vs (7.49±1.5),P<0.01];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3.6) vs (77.8±2.1),P>0.05);按压/通气时间比分别为(2.6∶1 vs 2.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肺复苏操作质量与按压手法、按压姿势及反复规范化培训明显相关,分别为[OR 13.46,95%CI (2.32~71.3); OR 31.81,95%CI (3.60~263.4);OR 4.17,95%CI (1.17~14.2)].结论 经反复规范培训的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明显优于未经培训的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CPR操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院内心肺复苏(CPR)质量多参数的监测,来观察在连续性信息反馈下所实施的CPR操作对心复苏质量影响.方法 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ICU40例心跳骤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在实施CPR技术时均记录CPR质量参数,观察组还要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告知医务人员所实施CPR质量参数,以便CPR实施者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CPR操作.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正确率,在胸外按压频率91.3%,按压深度83.8%,通气频率72.3%,按压中断时间77.5%,无血流分数7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即使受过良好训练的医护人员在实施CPR技术时,同样会出现质量问题,故加强临床CPR质量参数的监测与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很重要,以提高临床CPR对美同心脏病协会和国际的指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胸外心脏按压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理论对70名急诊科和ICU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培训,并比较培训前后考核质量。结果培训后胸外心脏按压定位、频率、深度、胸壁完全回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PDCA质量持续改进方案能有效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胸外心脏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唑吡坦在高原睡眠障碍治疗中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原现场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20例.唑吡坦组予唑吡坦片10 mg,睡前口服;安慰剂组予安慰剂(由第三军医大学药理学院制作,并经辐照中心辐照消毒处理),服用方法同唑吡坦.均在急进高原前一晚始服药,连续服用7d.分别在平原和高原采集一般资料、指脉氧饱和度(SpO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调查和血生化指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40例,实际完成39例,安慰剂组1例因个人原因失访.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组睡眠质量PSQI各因子评分及其总评分[(4.15±2.76)分vs(6.58±3.98)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均<0.05);两组内SpO2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间比较在平原与高原SpO2水平相当(P均>0.05);两组血清γ-氨基丁酸与5羟色胺水平在平原与高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唑吡坦能安全、有效地改善高原睡眠障碍,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理念在临床医护人员单人成人心肺复苏(CPR)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取某三甲医院临床医护人员150名,分为传统课堂组和翻转课堂组,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进行单人成人CPR培训。传统课堂组按照传统教育方式,翻转课堂组由导师制作教学视频及课前测试,上传到网络,临床医护人员课前自主学习培训内容,课中进行案例学习、小组讨论、导师集中讲解、实地操作,通过理论、操作考核及满意度调查评价课堂效果。结果:两组学员在心脏按压质量、通气质量、整体操作及理论成绩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翻转课堂学员成绩较好。两组学员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翻转课堂受到导师和学员的欢迎。结论:在临床医护人员单人成人CPR培训中应用翻转课堂理念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心肺复苏(CPR)培训中应用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169名临床医学本科生按培训方式不同取分为,视频指导结合讲解培训A组(84人)和应用心肺复苏反馈系统+视频指导结合讲解培训B组(85人)。两组均利用高级复苏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培训后,对两组人员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理论测试评分标准均依据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版,自行设计,经急诊医学专家反复修改而成。操作考试由心肺复苏反馈系统根据胸外按压的有效率系统评分生成,达到深度5~6cm为按压有效。A组人员在心肺复苏反馈系统的监测下(背对电脑显示器),实施胸外心脏按压2min;B组人员面对反馈系统的显示屏进行2min的胸外按压。电脑系统记录以上心脏按压平均速率(次/min)、平均深度(cm)、胸廓回弹速率(chest compression release velocity,CCRV)(centi-inches/second)参数,并对两组人员主观疲劳程度的评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反馈系统前后,理论成绩分别为(90.19±6.51)vs.(90.53±6.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有效胸外按压率分别为(25.33±26.76)%vs.(77.23±17.18)%;按压深度分别为(4.85±0.76)cm vs.(5.52±0.29)cm。按压深度不够以及按压深度过度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应用前(47.62%vs.10.59%)、(14.29%vs.1.18%);平均按压频率分别为(102.25±6.83)次/min vs.(118.29±9.76)次/min;平均按回弹速率分别为(1 425.839±215.48)centi-inches vs.(1 582.637±134.82)centi-inches/seco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应用反馈系统前后,两组间主观疲劳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13.1±2.1)vs.(13.5±1.5)]。结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加强CPR质量参数的监测与实施实时反馈系统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改善心肺复苏培训中胸外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不同循环周期的按压质量变化分析,探讨5个循环周期交替按压是否合理。方法:2012-06-2013-10,选择参加培训的135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复苏反馈系统对不同循环周期胸外按压深度、频率和总体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按压周期的进行,胸外按压平均按压深度和平均按压频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按压有效率随着循环周期的进行不断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组平均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平均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CPR循环周期的增加,按压质量逐渐下降。临床工作中,为得到更好的按压效果,在有条件情况下,可以考虑四个循环后交替按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