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AMI患者43例进行RHR测定,分析RHR及梗死面积与近期死亡率的关系。结果AMI患者死亡组平均RHR(88±18)次/min显著高于存活组(72±13)次/min,P〈0.01;RHR≥90次/min组的近期死亡率比RHR〈90次/min组显著增加(X^2=11.98,P〈0.01);大面积心梗比小面积心梗近期死亡率增加(X^2=6.12,P〈0.05)。结论RHR与AMI近期死亡率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评估AMI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唐勇 《四川医学》2010,31(6):775-77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不同分组心率水平与超声心动图的改变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0例,诊断均符合AMI诊断和治疗指南[1]。根据入院时心率分为:A组(〈80次/min)、B组(80~90次/min)及C组(〉90次/min)。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结果 C组及B组患者LVEDD明显高于A组(P〈0.05);C组LVESD也明显高于B组和A组(P〈0.01);而C组LVEF明显低于B组和A组(P〈0.01)。结论基层医院充分利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时的心率这一简易的心率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及时观察患者的入院时的心率,对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及时作出评估,并早期进行心率干预,并充分发挥β受体阻滞剂的潜在能力,及时控制心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素波  彭大庆  叶先平  王雅 《四川医学》2013,(11):1642-1644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与高血压数值及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以研究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 例.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2 组,RHR1 组〈70bpm,RHR2 组≥80bpm,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心电图心肌缺血、血压.结果①高血压组RHR(80.10±8.02)bpm 显著高于对照组RHR(68.81±9.28)bpm,且高血压组RHR≥80bpm 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②RHR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明显,RHR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性(r=0.234,P 〈0.01).结论 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高血压疾病发生及其心肌缺血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3例老年CHD患者(CHD组)进行RHR测定,以70例同期体检无异常发现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观察RHR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结果 CHD组RHR[(80.1±7.8)次/min]显著快于正常对照组[(70.6±7.2)次/min](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87.1±6.9)次/min]快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1.2±9.2)次/min]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2.9±7.8)次/min](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快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CHD组中RHR≥80次/min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与RHR 74~79次/min及RHR〈74次/min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RHR≥80次/min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不同RHR水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后,RHR控制在50~60次/min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低。结论 RHR与冠心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通过β-受体阻滞剂干预RHR可控制症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静息心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45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46例):〈65次/min;RHR2组(50例):65次/min≤RHR〈80次/min;2RHR3组(49例):≥80次/min。对入选患者测定静息心率、动态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比较:RHR3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脉压(24h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均高于RHR1、RHR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RHR增高与收缩压、脉压增高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闫吉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09-2309,2430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支架植入术的11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PCI术后第3天的静息心率(RHR)数值将其分为4组,RHR〈70次/min为A组,26例;RHR 7079次/min为B组,33例;RHR 8089次/min为C组,30例;RHR≥90次/min为D组,27例。术后第3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4组LVED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与C组、B组与D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LVEF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RHR对患者心功能有预测价值,RHR越高,其心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7.
陈晓婕  张琴  唐文红  张雅莉 《广西医学》2011,33(12):1588-1589,159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102例高血压患者按RHR值分为3组,RHR1组34例(RHR≥80次/min),RHR2组35例(RHR70-79次/min),RHR3组33例(RHR〈70次/min),检测3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径(CAD)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3组患者CIMT、CA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RHR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CAD逐渐增宽(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RHR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疗法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心衰的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细胞动员组15例,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并促进血管再生;对照组15例按AMI常规治疗。入院后第1天及第4、12周通过心脏超声(UCG)以及核素显像(SPECT)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人院后4周,动员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组4周时UCG提示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显著提高,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第12周时这些改善进一步加强(P〈0.01)。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可以提高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死亡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关系。方法:2003~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156例,根据入院时心率分为心率〈80次/min组、心率80~90次/min组及心率〉90次/min组,分别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的死亡例数。结果:心率〉90次,/min组及心率80—90次/min组患者前、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心率〈80次/min组(P均〈0.05)。心率〉90次/min组和心率80~90次/min组患者LVEDD均高于心率〈80次/min组;心率〉90次/min组的LVESD明显高于心率80~90次/min组及心率〈80次/min组;而心率〉90次/min组LVEF明显低于心率80~90次/min组及〈80次/min组。156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5例(9.6%)。心率〉90次/min组死亡率20%(5/25),明显高于心率80~90次min组的12.5%(P〈0.05)和心率〈80次/min组的6.1%(P〈0.01)。结论:入院时心率增快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蒋文华 《海南医学》2011,22(23):79-80
目的观察早期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有溶栓指征的给予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大剂量的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剂量倍他乐克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心率、病死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治疗后一年再发心肌梗死、心梗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率及收缩压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大剂量的倍他乐克治疗可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伴有正常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685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及生化检查。按入院时静息心率分为4组,A组心率<60次/min,B组心率60~70次/min,C组心率71~90次/min,D组心率>90次/min。分析各组患者在1年内的死亡率。【结果】1年内A组全因死亡率为10%,B组为18%,C组为20%,D组为35%(P<0.0001)。【结论】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伴有正常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增加,因此静息心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08例人选者的静息心率及用Holter监测24h平均心率,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分为对照组及冠心病组。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为77.48±12.15次/分vs(70.26±10.27)次/分,P〈0.05;24h平均心率为80.52±10.45次/分ys71.96±7.36次/分,P〈0.05);静息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1),24h平均心率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r=0.477,P〈0.001)。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与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48及0.091,P值均〉0.05)。结论24h平均心率与静息心率均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正相关,但均与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两者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赵沈蓉 《疑难病杂志》2008,7(3):134-13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左心室室壁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病患者220例,按RHR水平分为3个亚组,RHR1亚组:<70次/min(34例);RHR2亚组:70~80次/min(92例),RHR3亚组:≥80次/min(94例)。健康对照组120例为健康体检者,心脏功能正常。测量各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D)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D)。结果(1)高血压组RHR(80±12)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RHR(70±8)次/min(P<0.05)。(2)RHR3亚组的IVSD、LVPWD显著高于RHR1亚组和RHR2亚组,RHR2亚组的IVSD、LVPWD显著高于RHR1亚组(P<0.05)。(3)高血压患者的RHR与IVSD、LVPWD呈正相关(P<0.05)。结论(1)高血压患者RHR较健康者显著增加;(2)高血压患者随着RHR的增加,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机会也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按测得RHR值将8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RHR<80次/min组(n=46)与RHR≥80次/min组(n=41),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CIMT、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HR<80次/min组相比,RHR≥80次/min组患者的CIMT明显增厚(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46,P<0.01)。结论:随着RHR的增加CIMT明显增加,RHR是一个可以反映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缓释片对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 68例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倍他乐克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倍他乐克组加用倍他乐克缓释片,连用12个月。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血浆AngⅡ、ALD及血浆BNP浓度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倍他乐克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倍他乐克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19,P<0.05)。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44,P>0.05),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能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增高对原发高血压患者的预测价值,以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有无相关性。方法:选取在门诊健康体检中首次查出血压增高者138例,另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血压正常者120例作对比。按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水平将两组对象再分为3组,即甲组为RHR〈70次·min-1,乙组为70次·min-1≤RHR〈80次·min-1,丙组为RHR≥80次·min-1。对门诊初次查出血压增高的138例患者,继续跟踪检查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结果:(1)初筛血压增高组RHR为(78.24±9.13)次·min-1,较正常对照组RHR的(70.56±10.05)次·min-1显著增高,而且RHR≥80次·min-1的患者在初筛血压增高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动态血压结果:初筛血压增高组除12例患者总平均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外,其余患者平均血压均增高;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比例越来越低,即血压曲线呈杓型的比例在减少,非杓型和反杓型的比例在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高可作为预测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因子,且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的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Essen卒中危险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内科的脑梗死患者101例,其中初次或已经发生脑梗死患者再次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有新的梗死灶的急性期组58例,发生过脑梗死患者再次因头昏、肢体乏力及定期"保健"输液,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无新发脑梗死病灶的后遗症期组43例。进行血浆hs-CRP、静息心率水平和Essen卒中危险评分的测定,比较两组的静息心率水平与hs-CRP水平及Essen卒中危险评分的关系。结果 1急性期组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284,P〈0.05);静息心率水平与Essen评分无相关性(P〉0.05)。2后遗症期组脑梗死患者的静息心率水平与hs-CRP及Essen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吸烟率、静息心率、hs-CRP、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sse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ESSEN卒中危险评分与hs-CRP水平均能反映患者的危险程度,但静息心率水平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有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