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目的: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县域医共体改革措施及阶段性成效。方法:定性访谈了解医共体整合措施,定量分析医共体建设前后(2016-2018年)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利用数据及医共体部分绩效考核数据。结果:医共体在组织、管理、功能、服务方面进行整合,并取得阶段成效:医保基金在县域内支出率有所增加;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量、医疗收入有所提高,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有所降低。结论:医共体取得初期成效,应开展以患者健康结局指标为主的长期追踪调查,全面系统评估医共体;保留基层医疗机构地位、功能定位不变;探索实行医共体"总额预付、结余奖励"制度,将医共体发展成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基于利益共享机制、分工合作的责任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驻马店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能力的发展状况,为加强驻马店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驻马店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人员、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检验项目开展情况等资料。结果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用房比例为40.00%,达到国家标准,各县实验室用房比例均低于国家标准。2015年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专业技术人员17人,各县卫生检验人员68人,分别占同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3.82%和8.01%。市疾控中心A类和B类检测项目开展率分别为90.27%和13.53%。八县疾控中心A类和B类检测项目开展率平均为72.14%和36.07%,汝南县、正阳县、遂平县和西平县开展率高于各县平均值。结论驻马店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下一步,建议通过提供检验专业人员素质、增加实验室检验设备配置等来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疾控中心仪器配置和检验能力的统计分析,探讨基层疾控中心仪器配置对检验能力的影响,为更好的地开展检验工作提供参考,为政府部门制定疾控体系建设提供建议。方法调查通州区疾控中心仪器配置、检验能力,采用Excel 2010统计,与原卫生部制定的《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北京市区县疾控机构实验室仪器标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考核标准》比较分析。结果和与原卫生部标准比较,中心A类、B类、C类仪器配置率分别为73.7%、29.2%、24.1%,总体检验设备达标率为54.4%;与北京市区县疾控标准相比,达标率为45.0%。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为60.2%,未开展项目的原因中,仪器不足的影响占28.9%。结论仪器配置和检验项目开展率二者与标准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仪器不足已经严重影响检验能力的提高。应该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确保相应的仪器投入,提高检验技术能力,更好地开展公共卫生检验工作。  相似文献   

4.
县域医共体是我国县域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实现县域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的表现形式,其对优化县域卫生服务体系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预防性急救体系(SCAN)是在县域医共体模式下,为了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借助数字化改革,通过对居民针对常见的四大类死因疾病进行筛查、确认、干预、网络化管理,进行分层管理、分级诊疗。同时通过对基层相关人员的规范化、同质化培训,提升基层急救能力,提升医共体在急诊急救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县域医共体背景下安徽省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方法:通过访谈了解安徽省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做法及与医共体的关系,收集2014—2016年新农合平台数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结果: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不足、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识不足等问题。结论:县域医共体通过统一管理制度建立起责任共同体,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结合按人头支付方式形成区域医疗机构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及效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签约人群补偿水平的提升和签约医生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济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设备配置与检验能力,找出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和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4年9~12月,对济宁市12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放调查表,调查2003年年底的有关情况,对照山东省《县级疾控机构评审标准(试行)》进行评价.[结果]12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卫生防疫人员、检验人员分别占62.12%、10.44%,低于标准;检验用房总面积为7 109 m2,占办公总用房面积的24.45%,达不到标准;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平均拥有率为45.73%,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基本仪器的平均拥有率为40.07%,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所装备仪器的平均拥有率为8.93%,标准要求必须开展的118项检验项目的实际开展率平均为61.02%,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应开展的61项检验项目的实际开展率平均为26.23%.[结论]济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检验人员尤其缺乏;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较低,基本设备缺乏,检验能力不高.  相似文献   

7.
<正>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简称医共体)是指以县为单位,通过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实行区域集团化经营管理、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县域内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减少住院病人外流,达到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的目的。我县作为全省40个试点县,根据安徽省医改办《关于开展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紧密型医共体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路径与经验。方法 以唐县医院集团为例,研究实践与相关改革效果,归纳总结紧密型医共体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改革的经验。结果 唐县医院集团同质化质量管理改革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改善基层服务质量、促进有序就医格局形成、提升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 紧密型医共体是我国质控体系向县域延伸的重要载体,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县域内医疗机构同质化质量管理,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推进苏州市吴江区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中,更好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方法:以江苏盛泽医院医联体为例,分析在基层医疗机构采取开设特色项目、创立特色科室、共享人才技术资源等创新措施对提高基层卫生院管理能力、学科建设、医疗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及取得的成效。结果:基层卫生院的诊疗量、新技术等服务规模及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结论:医联体建设中实施的创新举措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医院数据,对浙江省11个县域医共体的效率进行评估,分析改革前后效率变化,为医共体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收集11个县域医共体相关数据,采用DEA数据分析方法,计算县域医共体运行效率。结果:改革后,各试点县域医共体运行效率均有所增加,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县级医院综合运行效率偏低,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效率较高。结论:浙江省县域医共体大部分试点运行效率相对低下,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改善县级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卫生服务产出;部分县域医共体应规避资源整合、规模扩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医改背景下江苏省各地开展多种模式医联体建设,以"院府合作"、集团化整合发展、建设共享中心等方式切实构建因地制宜的医联体政策措施,形成独具特色的江苏经验。文章通过梳理江苏省医联体建设中的有效措施、配套政策、经验成果及现存问题,提出医联体建设亟待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角度完善同向激励机制,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发挥信息化网络优势引导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为进一步推动医联体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全国200个县域医共体改革进展,挖掘县域医共体改革经验。方法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县域医共体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寻找县域医共体改革共性经验。结果权重占比前5位的县域医共体改革进展指标分别为统一后勤服务(8.76%)、统一绩效考核(7.82%)、统一信息化平台(6.94%)、统一财务(6.47%)、统一人力资源管理(5.10%)。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平均Ci=0.403,排序为99.5)改革进展快于松散型医共体(Ci=0.391,排序为102)。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A医院、浙江省B医院、福建省C医院3个县级医院为县域医共体改革进展最优的3个县级医院。县域医共体改革进展最优医院的主要经验为政府主导,法人制度变革,政府全面赋能医共体,但其对于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提升关注较少。结论在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业务范围的适配,并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建议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促进分级诊疗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DEA-BCC模型,评价常州市武进区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效率,为县区级医院医共体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区18家公立医疗机构2018-2020年的全国卫生健康财务年报数据,从中筛选出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数据分析方法,评价其运行效率。结果:18家公立医疗机构综合运行效率均有所提升,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存在差异,乡镇卫生院的综合运行效率偏低。三年间,乡镇卫生院的总体综合效率值均小于1,DEA均为无效;2018-2020年乡镇卫生院的规模报酬均为不同程度的递减状态;仍有部分医院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或过剩等问题。结论:政府应将医疗卫生资源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多专业的质控中心,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合理控制各级医疗机构发展规模,促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明确医共体单位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满意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调查,共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1人,乡镇卫生院276人。[结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不满意比例较高的是培训机会和晋升标准,对于医院的设备条件满意度较高。[结论]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和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激励因素,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质量在医改10年间的变化,比较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配置的数量与质量。方法比较2008年和2018年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数量和结构差异,通过基尼系数评价医务人员的配置公平性。结果2018年,医院医师中,执业医师占93.07%,只有不足7%是执业助理医师;而基层医疗机构中执业医师只占67.60%,有1/3是执业助理医师。医院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配置基尼系数分别为0.12和0.24,东部省份医院执业医师比例明显高于中西部。基层机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4和0.15,东部省份基层机构执业医师比例仍然高于中西部,但差距小于医院。医院和基层机构的医护比分别为1:1.47和1:0.65,差距明显。结论目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在各类医疗机构间的分配呈现较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师质量明显低于医院,中西部低于东部,有针对性地提升人员质量仍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浙江省县域医共体试点地区的经验数据,定量分析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县级医院运行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段回归、配对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政策实施前后医院运行指标的变化。结果医院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能力水平,留住了更多的县域内患者,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优化了内部收支结构,提高了医疗服务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收入。但居民去县级医院就诊的自付比例并未减少,医院也可能存在着为完成控费政策目标而压减住院患者数量的现象。结论县域医共体建设促使了县级医院初步建立了较科学的运行机制。建议后续建设中继续加强医疗、医药、医保等部门的联动,发挥各项政策间的叠加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并应用模型客观、真实评价医共体内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为优化县域医共体内医疗设备使用和配置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基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医共体内诊断类医疗设备使用调查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应用动态物元分析方法(DMA)客观评价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结果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准确性良好(c2/df=1.49),结果区别度高;医共体内医疗设备用户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为70.34;不同品牌、类别和不同级别机构内设备的满意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t=-2.275,P=0.025;t=-2.649,P=0.009;t=3.490,P=0.001)结论进口品牌、县级医疗机构的设备使用满意度相对更高,政府和医院应加强对设备的临床效果和创新功能的关注,以促进国产品牌、乡级机构医疗设备使用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发现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基本规律与特征,为防范与治理基层医疗机构医患纠纷提供针对性指引。方法:搜集案例大数据平台中所有案由为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造成患者死亡、当事人为基层医疗机构且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民事判决书,进行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发生趋势、地域分布、发生纠纷的各基层医疗机构类型分布、诊疗项目、手术类型、赔偿情况的定量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数量及判决赔偿金额呈上升趋势,经济最发达及最不发达地区较少发生,主体以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多,高发诊疗活动在呼吸内科(尤其用药相关)及产科(尤其剖宫产术)。建议: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防范重点在乡镇卫生院,要加强诊疗项目及人员的资质管理、诊疗规范管理、病例书写规范管理,提升医疗纠纷应对意识,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输入,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特别是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用药相关培训,剖宫产术的手术/操作培训,提升对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的认知实践能力,防范诊疗义务履行不能。  相似文献   

19.
作为医改的难点和重点,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尤其是县医院的改革,关系到医疗改革整体的成败。利用区域性大医院的网络优势,整合不同的医疗机构,利用信息网络化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建立适合我国医疗环境的医疗信息共享与数据中心,研究安全可靠的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20.
医联体是建立“基层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的金字塔式就医格局,破解区域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水平低下,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战略性措施。笔者就当前成都市医联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度梳理与探讨,并从实现政府、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四赢”的角度,提出了医联体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