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短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LDS)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26例LDS患者。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的差异,评估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Cobb角矫正率及腰椎前凸角改善率,计算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结果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3.0±0.8)分和(3.0±1.1)分,较术前的(8.0±0.9)分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为62.5%。末次随访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7.7±2.8)°vs(17.3±5.5)°,P〈0.05],矫正率为55.5%;末次随访腰椎前凸角明显优于术前[(36.8±4.5)°vs(18.1±4.6)°,P〈0.05],改善率为103.3%。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达100%。结论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LDS早期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纠正侧凸并改善腰椎前凸,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术前腰椎Cobb角24.2°±9.6°,腰椎侧凸角21.2°±8.8°,VAS评分(8.4±1.9)分,JOA评分(11.3±4.2)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维持情况,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瘫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术口愈合不良、术后神经症状等经积极处理后均得到治愈。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减小至9.2°±4.5°,腰椎前凸角增加至33.8°±8.6°,矫正率分别为61.9%、37.2%,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分别为(2.8±1.5)分、(27.8±4.5)分,改善率分别为66.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安全,脊柱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7年3月间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69例,其中女性41例,男性28例,平均年龄13.9±4.5岁(7~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CT及MRI检查,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主弯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并评估脊柱侧凸矫形率及相关并发症[矫形率=(术前Cobb角-术后即刻Cobb角)/术前Cobb角]。结果:在69例脊髓纵裂患者中,单纯膜性纵裂50例,骨性纵裂4例,膜性合并骨性纵裂15例。合并椎板畸形38例,半椎体24例,肋骨畸形25例,37例同时存在其他椎管内畸形,椎管外畸形8例。临床表现主要有:背部毛发10例,跛行6例,腰背痛4例,截瘫2例。双下肢/双足异常8例,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0例。脊髓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占72.4%(50/69),纵裂累及椎体节段平均为4.2±2.7个。所有患者中,1例在矫形前行骨嵴切除,余均未对纵裂做预防性切除,仅单纯行侧凸矫形内固定术。60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9%。平均随访时间32.4±22.7个月(13~115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71.8°±29.4°,次弯Cobb角为46.4°±17.3°,胸椎后凸角为39.5°±36.1°,腰椎前凸角为50.4°±17.3°;主弯顶椎偏距为6.2±3.6cm,躯干偏移平均为2.8±3.0cm。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28.8°±21.6°,次弯Cobb角25.6°±14.5°,胸椎后凸角25.5°±19.1°,腰椎前凸角42.3°±15.4°;主弯顶椎偏距4.2±3.3cm,躯干偏移2.4±2.8cm,主弯顶椎旋转度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冠状位主弯矫形率为(59.9±22.0)%,末次随访时矫形率为(53.6±25.7)%。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主弯顶椎偏距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主弯顶椎旋转度及躯干偏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平均为33.3°±25.9°,次弯Cobb角为27.1°±16.9°,胸椎后凸角为25.1°±16.1°,腰椎前凸角为45.6°±17.6°;主弯顶椎偏距为4.9±6.0cm,躯干偏移平均为2.1±2.0cm,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共6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8.7%,均为不完全神经损伤,无截瘫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包括螺钉松动2例,内固定棒断裂1例。2例螺钉松动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予以随访观察;1例内固定棒断裂患者手术翻修,未再次出现并发症。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SCM手术治疗患者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椎体畸形以混合型最多见;中下胸段肋骨畸形的伴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钉钩棒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8年2月共收治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1岁,平均7.8岁。术前腰椎局部前凸角-18°~4°,平均-8.6°±7.4°。均无明显的腰椎后凸畸形。病变累及一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7例,累及3个椎体1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5例。均采用一期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局部前凸角,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53个月,平均41.0±7.8个月。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5°~11°,平均8.8°±1.7°,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10°,平均7.3°±1.7°,较术后无明显角度丢失(P>0.05)。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仍为D级,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获得满意融合,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无明显后凸畸形的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一期后路钉钩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应用单一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重建椎体前中柱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 年6月,采用单一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19例.分别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19例患者平均随访15.6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及内固定器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证实椎间融合,19例患者术前平均伤椎高度为正常椎体高度的(40.62±12.32)%,术后恢复至(96.52±10.62)%,末次随访时为(95.43%9.54)%.腰椎前凸角术前32.2°±5.1°,术后38.4°±5.2°,末次随访时为38.4°±7.2°.末次随访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能完成短节段三柱固定,同时修复了前柱及矫正脊柱后凸,取得满意的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周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术前、术后X线片冠状面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和代偿侧凸角以及矢状面节段后凸角或前凸角、躯干侧移程度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20~310min,术中失血量300~600ml.同定融合椎体节段数2~4个.所有病例随访2年7个月~5年.平均3年5个月.1例术中凸侧节段加压时头端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向上延长一个椎体固定;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的一侧肢体麻木、胀痛,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因术中行胸神经根切断,术后出现支配区域柬带感,术后2个月缓解.1例因内同定钉帽切迹导致皮肤溃烂,1年后复查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同定后治愈.1例5个月复查时出现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延长支具固定6个月,骨性融合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由术前38.5°±6.9°矫正至7.5°±3.0°总侧凸角由术前41.2°±8.1°矫正至9.6°±5.1°,头侧代偿凸由术前17.5°±5.2°矫正至6.20±4.1°尾侧代偿凸由术前17.9°±4.9°矫正至6.1°±3.1°,后凸角由术前29.1°±12.1°矫正至6.2°±4.1°,躯干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0.4cm.各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P<0.01.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部分半椎体保留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8例先天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纳入随访研究,平均年龄16.17岁(14~21岁),术前测量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的节段性主弯Cobb角45.39°±6.81°,头侧代偿弯Cobb角27.5°±2.71°,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26.44°±6.85°,顶椎偏距为4.28±0.58cm,节段性后/前凸角度为14.11°±18.07°。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一期经半椎体椎弓根截骨,双侧固定矫正侧凸畸形。随访时间为14.17±6.56个月。综合评估影像学、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82±0.74h,术中失血量317.22±65.15ml。术后节段性主弯Cobb角为11.33°±4.68°,矫正34.06°±7.88°,末次随访14.61°±4.96°;头侧代偿弯Cobb角为8.72°±1.44°,矫正18.78°±3.17°,末次随访18.78°±3.17°;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7.98°±1.82°,矫正18.47°±5.83°,末次随访18.47°±5.83°;节段性后/前凸角为-1.94°±12.35°,矫正14.94°±10.18°,末次随访-1.5°±12.67°。顶椎偏距的矫正为2.31±0.52cm,末次随访2.1±0.24cm。术中没有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没有发生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失代偿。结论后路半椎体经椎弓根截骨矫形能有效矫正轻、中度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减少术中失血量,矫形效果满意,所选病例骨骼发育相对成熟者,避免矫形丢失。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1249-1253
[目的]观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4年7月,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18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2例、女16例,年龄54~73岁,平均65.8岁。15例采用后路经后凸顶点(椎弓根或椎间隙)截骨(PSO)闭合矫形或前方撑开后方闭合矫形术。3例采用后凸节段切除截骨(VCR)双轴旋转矫形和前柱重建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脊柱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L)的变化。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JOA29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的比较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改良Frankel分级系统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手术前后凸角度平均(45.9°±13.2°),腰椎前凸角平均(35.9°±20.8°),脊柱SVA平均(38.4±51.1)mm。随访时间平均51个月,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10.7°±6.7°),平均改善率76.7%,腰椎前凸角平均(27.7°±12.5°)。末次随访脊柱SVA平均(14.6±49.5)mm,平均改善率为63.2%。术前4例神经损害患者改良Frankel分级为3例D2、1例D3,术后提高至3例D3、1例E。术前腰痛VAS评分平均为6.8、JOA29评分平均为14.6、ODI评分平均为58.8%,术后腰痛VAS评分平均为2.3分、JOA29评分平均为20.2分、ODI评分平均为31.1%,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可有效治疗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恢复脊柱序列,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4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结果 42例均获随访,时间8~36个月。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分±10.47分,术后3个月为13.85分±7.73分,末次随访为17.95分±6.18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4.40°±14.72°,术后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 ,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的同时有助于畸形的改善,可不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经后路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行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平均随访38.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截骨区前缘和后缘的高度以及填写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结果 术前Cobb角为41.6°±7.8°,术后3个月Cobb角为7.8°±4.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6°±4.1°,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丢失(P>0.05).截骨区前缘高度增加(2.7±0.8)mm.截骨区后缘高度压缩(7.2±3.1)mm.术前、术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7.1±2.9)分和(2.5±1.3)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完整地保留了伤椎峡部及下关节突,保持了伤椎与下位脊椎的连续性,减少了截骨区脊椎矢状面的移位,同时也保留了神经根通道的上壁,从而减少了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43例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51~72岁,平均56.4岁.侧凸Cobb角25°~40°,平均31.8°;腰椎前凸-40.5°~70°,平均-20.9°.采用后正中切口,"责任狭窄节段"椎板减压,切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凹侧撑开、凸侧加压技术,矫正侧凸.28个椎间隙应用融合器融合,9个椎间隙应用自体髂骨融合.其余节段行后外侧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9年,采用JOA 29分标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5°~10°,矫正度数12°~30°,矫正率58.8%.腰椎前凸角矫正为-12°~17.3°,平均12.3°.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11分,末次随访为25分,优良率为90.1%.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无断棒现象.1例术后10d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而治愈;1例术后脑脊液漏,经抬高床尾,口服醋氮酰胺治愈.2枚钛合金cage移位,无不适而未处理.结论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较为棘手,手术以解决"责任节段"为重点,融合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68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躯干偏移及矢状面躯干偏移。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个月。Cobb角术前12°~28°(15.9°±4.6°),末次随访3.6°~9.8°(5.2°±3.1°);腰椎前凸角术前1.2°~3.3°(1.9°±2.9°),末次随访-28.1°~4.6°(-23.6°±3.7°);冠状面躯干偏移术前8.2~13.7(10.8±5.2)mm,末次随访2.8~5.6(4.3±1.8)mm;矢状面躯干偏移术前10.2~15.6(12.6±3.7)mm,末次随访3.1~6(4.6±2.2)mm;ODI评分术前25.2~29.8(27.6±2.1)分,末次随访2.1~4.2(3.6±1.3)分。以上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末次随访时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冠状面Cobb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9月-2010年12月采用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53例。根据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X线片观察腰椎前凸角、侧凸角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5.2%。优34例,良14例,可5例,优良率90.6%。腰椎侧凸Cobb’S角由术前的(30.5.4-6.1)。矫正到末次随访的(12.3±4.1);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15.2±4.6)。矫正到末次随访的(32.1±7.3)。无矫正角度明显丢失及内固定物失效。结论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手术矫正,对Cobb角20°的1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对Cobb角20°的19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术。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的随访。未出现术后感染及断钉、断棒等情况。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P0.05)。JOA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椎管减压是减轻患者疼痛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4-02采用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的93例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15~189(147.87±24.51)min,术中出血量210~730(357.33±27.44)ml,术后引流量230~550(441.39±31.39)ml。4例因椎管狭窄及粘连严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头低足高位治疗,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切口积血,延期3~5 d愈合。93例均获得随访16~63个月,平均54.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效果良好,但手术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减少脊柱结构单元的破坏,更要兼顾术后是否会并发邻近节段退变、侧凸畸形进一步加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论证一种新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远端融合椎的选择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新的远端融合椎选择标准,前瞻性研究2005年7月至2008年9月接受诊治且符合人组条件的AIS患者31例,平均年龄15.6岁(12~19岁),平均随访27.5个月(12~49个月).观察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的侧凸Cobb角、远端融合椎倾斜角、远端融合椎椎间角、C_7椎体中心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_7-CSVL)、胸后凸、腰前凸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即刻冠状面胸弯Cobb角分别为(42±17)°和(12±7)°,侧凸矫形率平均70.6%;冠状面腰弯Cobb角分别为(44±7)°和(9±4)°,侧凸矫形率平均80.2%;C_7-CSVL分别为(13±8)和(9±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融合椎倾斜角分别为(20.8±5.7)°和(1.5±3.1)°,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末次随访时患者胸弯Cobb角为(14±8)°,腰弯cobb角为(9±5)°,C_7-CSVL为(6±5)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远端融合椎倾斜角为(0.8±3.7)°,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远端椎旋转度数和远端椎柔韧性选择远端融合椎的方法手术治疗AI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汪勇刚  徐林军  胡伟  许永涛 《骨科》2016,7(2):94-97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正中入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通过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40例,以常用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中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为观察指标,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年、术后2年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予以比较这些参数的变化,从而评估PLIF手术对脊柱骨盆平衡的影响。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腿痛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术后的LL、SS、PT比较,LL从术前的38.6°±5.2°增加到术后的46.8°±7.3°(t=2.904,P=0.01),SS由术前的28.2°±6.7°增加到术后的33.4°±5.3°(t=3.608,P=0.038),PT由术前的21.6°±7.8°减小到术后的18.2°±9.4°(t=3.062,P=0.041);而术后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增加,由术前的(12.5±1.8)分升至末次随访的(2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式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有效地改善腰椎前凸的病理状态,恢复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从而对维持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2-2012-01收治的21例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19-26个月,平均22.3个月,观察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以及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角度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随访期间观察VAS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等指标,并在术后1、6、12、18个月分别进行评价,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彻底减压、合理选择融合节段、提高融合率、适度矫形重建腰椎力学平衡是成功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IS) 患者选择性胸椎融合术前胸椎矢状面 形态对术后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行前路或后路 选择性胸椎融合术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0例 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75例;年龄 11-18岁,平均(14.5±1.9)岁;前路手术41例,后路手术49例.根据术前胸椎后凸角(TK)大小,再 将前后路手术患者分别分为TK<10°组和TK≥10°组.对这四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胸弯侧凸 角、腰弯侧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DJK)、胸腰段交界性后凸(TJK)及 骶骨后上缘与C_7,铅垂线的距离 (SVA) 等指标进行测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末次随访时,前路 TK<10°组TK、TJK和 DJK均较术前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由前凸变成后凸; 前路TK≥10°组TK 较术前无明显变化,DJK虽有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TJK 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TK<10°组TK、TJK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DJK虽有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TK≥10°组TK、TJK 和DJK在随访过程中均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全部TK<10°患者LL与术前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 意义,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四组患者术后的SVA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且均保持在正 常范围.结论 术前TK减少的胸弯型AIS患者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术后,TK、LL均获良好蕈建.但 术后随访过程中DJK和TJK有后凸增大趋势,可能与前路内固定节段短及术后矢状面的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