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 目的 探讨心脏四维定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方法 利用GE-vivid-E9高档彩超,四维容积成像技术,建立120例正常人心脏左室壁17节段心肌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向应变和面积应变正常对照值。研究29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梗范围及其节段应变变化,通过冠脉造影进判断梗死部位和范围与四维超声检查的一致性,并与正常人群心脏左室壁17节段心肌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向应变和面积应变进行对比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3月复查心肌梗死范围和节段应变与术前再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9例心梗患者梗死部位和范围与冠脉造影结果一致,梗死节段心肌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向应变和面积应变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月复查心肌梗死范围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范围明显变小,心肌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向应变和面积应变恢复到正常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亚急性心肌梗死范围有缩小,对应节段各类应变改善,LVEF >5%;陈旧性心肌梗死范围无明显缩小,对应节段各类应变无明显改善,LVEF提高<5%。结论 心脏四维定量技术能更好地识别左室各节段心肌运动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细微差别,可实时、全方位定量分析左心室室壁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经冠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行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实验组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后行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10 d LVEF、BNP水平,两组冠脉慢血流发生率、术后2 h ST段50%回落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10 d LVEF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BNP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冠脉慢血流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术后2 h ST段50%回落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后行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可明显改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情况及心肌功能,缩小心肌坏死范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获得120例正常成人(正常组)心脏左室壁17节段心肌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向应变和面积应变的正常值,另选45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心肌梗死部位和范围,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及节段应变变化,分析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一致性,并与正常组心脏左室壁17节段心肌各应变对比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3个月复查梗死范围和节段应变,与术前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45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和范围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除前壁心尖段外,术前梗死节段心肌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向应变和面积应变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后3个月复查心肌梗死范围变化,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范围明显变小,心肌各应变均恢复正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范围有一定缩小,对应节段各应变均有所改善,LVEF提高5%;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范围无明显缩小,对应节段各应变均无明显改善,LVEF提高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较好地识别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各节段心肌运动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细微差别,可实时、全方位定量分析左室室壁运动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心脏MR影像技术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所造成的心肌损伤。方法: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于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后6~12周进行心脏MR影像检查。MR影像方法包括观察心室壁运动的心脏电影MRI和判断心肌活性的心肌灌注延迟时相MRI。结果: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内。18例患者的左心室内存在非透壁型延迟强化灶,其大小范围占左心室总体积的2.30%~24.30%。结论:心脏MR影像能够显示临床诊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所造成的非透壁型心肌梗死;小范围的心肌梗死灶不能显著影响左心室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组织显像动态检测猪慢性心肌缺血心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一步了解心肌冬眠的发生机制和组织多普勒各指标识别心肌早期缺血的敏感性。方法:10头正常家猪,开胸通过Ameroid环套扎猪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于术前及术后2周、5周进行超声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0头猪中5头猪成功建立冬眠心肌模型,病理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变性为主,除心内膜下小灶性梗死外,无明显梗死灶。超声检查发现术后2周、5周心脏各腔室大小正常,回声无改变,有2头猪局部收缩明显异常,部位及范围与伊文思蓝显示的LCX供血区范围一致。放置Ameroid环2周后,局部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后壁(心内膜、心外膜)的心肌运动速度(Vendo、Vepi)、收缩期及舒张期运动速度峰值跨壁梯度(MVGm 、MVGm^-)、乳头肌短轴观左心室后壁均厚率均明显下降,术后5周Vendo、Vepi和MVGm 较术前下降,但术后5周与术后2周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整体心功能指标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无明显变化。时间运动曲线的最大值无论是阻塞区还是对照区,放置Ameroid环2周和5周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对局部心功能指标的检测可以敏感地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状态、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心电图T波时心内膜运动速度、心肌运动跨壁梯度可反映心肌内膜下缺血。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研究表明 ,梗死心肌的功能恢复与再灌注后流向梗死区域的冠脉血流增加有关。最近日本研究人员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血流影像动态计量 ( correcte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CTFC)评价了冠状血管血流增加与成功施行经皮腔内冠状血管成形术 ( PTCA)后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者测定了 1 0 4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成功施行 PTCA患者 ( TIMI3级 )的 CTFC指标。在施行 PTCA前或施行 PTCA1月后 ,对患者的 CTFC血管壁运动积分指数 ( CTFC 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自动室壁分区运动分析(ASMA)及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FAM)技术评价冠脉血运重建术前后缺血心肌室壁运动状态。 方法ASMA—FAM分别采集36例冠脉血运重建(成形术或支架置人)术前、术后24h及1周的心肌运动参数指标,分析室壁运动状态变化情况。结果冠脉血运重建后,缺血心肌室壁运动状态相关参数测值均明显改善(P<0.01),1周后趋于稳定。 结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能够及时明显地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室壁运动状况,而ASMA—FAM技术能客观、准确地评估手术前后缺血心肌室壁运动状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主要目的是迅速而持久充分地恢复梗死相关血管血流挽救梗死心肌。目前常规再灌注治疗方法有药物溶栓,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r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急诊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AMI可使梗死相关血管更及时有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砧咀)早期再灌注治疗目前已成为AMI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AMI治疗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它能使闭塞的冠脉再通,使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心肌或缩小梗死范围,对梗死后心肌重塑有利,改善预后。我院自2004年8月~2006年8月对62例AMI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发病均在6h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cTnT是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为心肌收缩与舒张所必需。其特异性强、敏感度高,是早期诊断敏感地反映、心肌损伤、坏死的血清标志物,而且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对微小的心肌损伤也很敏感,故对UA和NSTEMI的鉴别有极大帮助。研究表明其在部分UAP患者中亦升高,这类患者系高危UAP、用床边快速cTnT定性检测试纸检测症状不典型、心电图中无明显心肌损伤及梗死显示的老年和女性患者,可作为临床上早期了解疑似可能存在心肌微小损伤及判断心肌损伤时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室壁的二维应变,探讨其诊断局部及整体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经冠脉造影及临床确诊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取心尖位左室长轴三腔切面、心尖位四腔切面、心尖位二腔切面的高帧频二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左室长轴总应变,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各参数值.结果 正常对照组各室壁自基底段至心尖段纵向应变逐渐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均一分布的规律消失,梗死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左室长轴总应变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良好的一致性,是评价左室功能的又一新方法.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更准确评价急性梗死心肌的范围、程度,以及对评价心功能、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向军  葛智平 《临床医学》2007,27(12):85-88
急性心肌梗死时,溶栓或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能迅速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室功能,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已成为当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经冠脉造影证实某些心外膜血管在再灌注治疗早期已达到冠状动脉血流分级(TIMI)Ⅲ级血流的患者,随后出现心肌组织并没有完全有效地恢复血流灌注,即无复流现象,最终导致左心室功能下降,死亡率增加。这是AMI再灌注治疗时代而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就该现象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与血清一氧化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强  李敬东  陈杰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0):783-784
目的:探讨体内一氧化氮(NO)在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在溶栓治疗前后酶标法检测其血清NO含量,观察在临床上判断冠脉灌注再通后的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的NO含量较正常组和未通组低(P〈0.05),室性心律发生率也高(P〈0.05)。结论:血中NO含量的减少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室性心律的增加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 方法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0例,在MRI常规检查的同时加做DTI检查,得到各向异性分数伪彩图并测量分析梗死灶各向异性分数值,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以梗死灶在双侧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分为纤维束外、纤维束旁、纤维束内3组;每次磁共振检查之前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最后分析梗死灶位置与运动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 康复治疗前后病灶与皮质脊髓束越空间关系越密切的,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的百分数越低,呈负相关(P<0.01)。 结论 通过DTI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灶与双侧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的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分值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分级,可以较准确、直观地显示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为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明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颈髓损伤后脊髓囊性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关系。方法对18 例早期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磁共振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获得ADC值和ADC图,并通过康复评价获得治疗前后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ASIA)评分。分析ADC值与脊髓囊性变和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早期颈髓损伤发生囊性变的ADC值低于未发生囊性变的ADC值,两者的分界点在700×10-6 mm2/s。患者年龄与ADC值呈正相关。康复运动功能改善与ADC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颈髓损伤发生脊髓囊性变时ADC值多在700×10-6 mm2/s 以下。目前为止,还不能通过测定ADC值来判断早期颈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常由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能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能及时疏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发展,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日趋增多,发病率增高,且发病年龄也出现年轻化趋势。临床上经CT、MRI检查可确定梗死的范围与部位,但不能对脑血管功能和血流进行测定。TCD检测灵敏度高,能发现脑血管功能异常,获得CT、MRI难以得到的血流动力学资料,有助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为随访病情、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量和血流储备。方法12例前壁和前间隔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后3周至1年择期行冠脉造影和支架介入术,在介入术后1周,在基础状态下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时进行实时声学造影。应用Qlab软件定量分析实时声学造影再灌注曲线,得到曲线平台值(A)、曲线上升速度(β)和A·β(心肌血流量,MBF),以及各参数的储备值。结果负荷试验时的室壁运动指数明显下降(1.45±0.24对1.25±0.18,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45.74±8.45)%对(59.80±11.92)%,P<0.05]。静息状态和负荷时,正常冠脉供血节段的A、β和MBF均显著高于病变冠脉供血区(均P<0.05)。与静息时相比,负荷时正常冠脉供血节段的A、β和MBF显著增加(均P<0.001),病变冠脉供血区的A、β和MBF也明显上升(均P<0.01),但增加幅度不及正常冠脉供血区(P<0.05)。除A值储备外(P=0.17),病变冠脉供血区的β和MBF的储备均明显低于正常冠脉供血区(P分别为1.06×10-7,7.66×10-5)。存活心肌节段β及MBF储备明显高于梗死心肌节段(均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在择期介入治疗术后仍存在心肌灌注异常和室壁运动障碍,多巴酚丁胺负荷实时声学造影能够有效地定量心肌血流量和检测存活心肌,有助于判断心肌的血流储备能力,为临床评价冠心病提供了简便、可靠、无创伤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磁源性影像(MSI)技术探讨康复治疗机制。方法:应用磁源性影像技术观察分析1例哑区梗死致左侧偏瘫者运动功能恢复前后运动皮层诱发磁场变化。结果:康复训练运动功能恢复后,脑磁场诱发反应波出现,潜伏期较对侧明显延长,MSI定位前移。结论:规范康复训练伴随着运动功能的改善,脑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MSI研究支持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的邻近皮层功能代偿学说。重新获得的功能在质量上低于未受损肢体功能,与运动的反应速度、协调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犬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壁动度、射血功能、细胞凋亡与心肌组织中Bcl-xl表达的变化.方法 犬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及对照组15只,实验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结扎时间分别为10,30,60min,每一时间点5只,对照组游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不结扎.心肌组织行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梗死区为黄白色,非梗死区为红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前壁增厚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梗死区心肌组织凋亡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梗死区心肌组织Bcl-xl的表达强度变化.结果 TTC染色示左室前壁及部分前间隔染色为黄白色,其余区域为红色.实验组冠脉结扎后10 min,左室前壁增厚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未发生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结扎后30~60 min,前壁增厚率降低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进一步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冠脉结扎后10 min,梗死区心肌TUNEL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结扎后30~60 min,梗死区心肌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冠脉结扎后30min,梗死区心肌Bcl-xl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结扎后60min,梗死区心肌Bcl-xl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为其早期病理改变,并且与心肌室壁动度与左室收缩功能降低有一定关系,同时抑凋亡基因Bcl-xl表达迅速增加,以对抗促凋亡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