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三羟异黄酮对丙烯酰胺致小脑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三羟异黄酮对丙烯酰胺引起小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丙烯酰胺诱导的小脑神经细胞凋亡模型,观察自主性行为;测定氧化应激功能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脂质(MDA),电镜观察神经元细胞的变化,并观察三羟异黄酮的保护作用。结果:染毒组自主性行为的活动次数明显减少。生化指标染毒组大鼠的小脑组织中GSH、SOD与对照组比较含量减少(P<0.01),MDA含量增加(P<0.01)。电镜下,神经元细胞水肿,线粒体空泡样改变,出现凋亡小体,三羟异黄酮(50、100 mg·kg-1·d-1)能够使GSH、SOD含量增加,MDA减少,细胞形态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三羟异黄酮能够抑制丙烯酰胺诱导的小脑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NGF对新生大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小脑变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用原代培养的大鼠新生乳鼠小脑皮质细胞建立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模型 ,实验组的各组提前 2 4h加入NGF ,模型组不给NGF ,并观察NGF的保护作用。通过检测培养液LDH含量 ,反映细胞的代谢情况和细胞功能和状态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的含量 ,定性的反映细胞凋亡率。结果 谷氨酸 (Glu) 5 0 0 μmol·L-1与细胞作用时间 5min可诱导细胞凋亡。取细胞培养液检测LDH的浓度明显增高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在G1峰前出现一个“G1亚峰”凋亡细胞 ,所占比例为 5 0 2 %及 4 5 7%。NGF (5 0 ,10 0 μg·L-1)能够使LDH (乳酸脱氢酶 )的含量减低 ,凋亡细胞数减少。结论 NGF能拮抗兴奋性氨基酸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小脑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措施。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新生SD乳鼠小脑皮质细胞建立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模型。为观察NGF对受损细胞的保护作用 ,应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和细胞代谢情况 ;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Glu (5 0 0 μmol/L)作用 5min可诱导小脑神经细胞凋亡。MTT法计数结果显示 ,NGF高剂量治疗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模型组 (P <0 0 1) ,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受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外源性NGF能够减轻大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小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闭塞大鼠四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应用光镜、电镜及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观察模型组和NGF治疗组动物脑缺血30min再灌注7d小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模型组小脑皮层神经细胞有明显形态学损伤,蒲肯野细胞凋亡明显。NGF组(1000u/kg,2000u/kg)神经细胞结构损伤明显减轻,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NGF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小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鼠肾上腺嗜咯瘤细胞(PC12)凋亡的作用,从而探讨NGF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方法:以PC12细胞为神经元的细胞模型,将Aβ和NGF+Aβ分别加入培养的PC12细胞中,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存活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hochest33258观察细胞核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Aβ组细胞存活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下降(P<0.01),胞体变小,轴突退化变形,可见特征性的凋亡细胞核,并检测到典型的凋亡峰;而NGF+Aβ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高,凋亡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Aβ2535能诱导PC12细胞凋亡,NGF对Aβ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dammonii glycyrrhizinatis,DG)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witar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给药组(DG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缺血2h再灌注12h,24h后,分别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IR组相比,DG组脑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神经细胞凋亡减少。结论:DG可明显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起到一定的社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H IE新生大鼠模型,给予腹腔注射NGF后,通过组织学观察、分光光度法及原位末端标记法对比观察NGF对H IE模型鼠脑组织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凋亡细胞数的影响。结果NGF组MDA、NO含量及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的测定值;SOD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的测定值。结论NGF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自由基生成,阻断NO的异常代谢,降低细胞凋亡数,对H IE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神经细胞生长因子(NGF)诱导的神经元化对PC12细胞紫外线耐受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10、30、60、80、100、200 mJ/cm2紫外线分别照射经NGF诱导的PC12细胞(研究组)和未经NGF诱导的正常PC12细胞(对照组),照射后继续培养24 h,MTT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 对照组细胞在辐射强度30 mJ/cm2时开始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研究组细胞在辐射剂量100 mJ/cm2时才出现明显凋亡.结论 NGF诱导的神经化可提高PC12细胞的紫外线耐受量.  相似文献   

9.
胆红素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n S  Li X  Yan G 《中华医学杂志》1999,(2):125-128
目的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胆红素神经毒性的机制。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小脑颗粒和大脑皮质神经元,观察胆红素对其毒性的影响。并用DNA染色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确定胆红素诱导神经元死亡时的形态学及生物化学改变的特征。结果胆红素在0~17μmol/L的浓度下,选择性地、剂量与时间依赖性地诱导小脑颗粒神经元死亡,呈现凋亡的特征为:核染色质浓缩与DNA双链断裂成小片段;在凝胶电泳图上呈“梯形”样改变;用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预处理神经元,可阻断其死亡。说明胆红素诱导小脑神经元死亡的过程需要蛋白质的合成。而此浓度的胆红素对大脑皮质神经元的毒性明显低于小脑神经元。结论胆红素可以选择性地诱导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预处理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对脑缺血诱导的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针刺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非穴位组,各10只。采用糖氧剥夺的脑缺血模型,观察针刺预处理治疗后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存活率,检测小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针刺非穴位组大鼠脑缺血后浦肯野细胞死亡率明显增加,MDA水平明显增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非穴位组比较,针刺穴位组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小脑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加(P<0.01)。结论:针刺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对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缺血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小脑组织中活性氧的生成减少和清除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与凋亡之间的关系,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HIBD的保护作用,为用NGF治疗新生儿HIB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生后7天SD大鼠40只制成HIBD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两组:HIBD模型对照组20只,HIBD模型NGF治疗组20只,观察NGF对HIBD模型新生大鼠体重增长情况、死亡率、左右脑重量的影响,并用原位缺口末梢标记(TUNEL)法检测NGF对缺氧缺血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HIBD模型NGF治疗组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实验过程中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IBD模型NGF治疗组与对照组健侧(右侧)脑重量相近,但治疗组患侧(左侧)脑重量明显重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左右脑重量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左右脑重量差异显著(P<0.01);TUNEL染色所见阳性凋亡细胞,其凋亡特征为胞体缩小、核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NGF治疗组阳性细胞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NGF治疗减轻了缺氧缺血后脑萎缩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蒋显锋  师蔚  王睿智  王芳茹  刘重霄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7):588-590,624,F0003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氧合血红蛋白(Oxynb)诱导的小鼠神经细胞凋亡以及P75NTR和TrkA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Oxynb诱导细胞凋亡及NGF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损伤组(24只)、损伤给药组(24只),脑皮层局部蛛网膜下腔注射Oxynb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物模型,尾静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使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75NTR和Tr—kA表达的情况。【结果】注射0xy硒后出现神经细胞凋亡,P75NTR表达增加,TrkA表达无明显改变,在NGF给药组,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75NTR表达明显降低,Trk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P75NTR表达的增加提示,其参与了Oxynb诱导的小鼠神经细胞凋亡,而静脉注射NGF可以抑制OxyHb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受体结合,从而降低P75NTR表达水平以实现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深低温停循环模型,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对兔大脑皮层、海马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探讨DHCA下神经生长因子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幼兔(0.5 kg)20只,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生长因子)和对照组(不给予生长因子)。在DHCA前、后不同时间窗监测血清S100β含量,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观察和测定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对照分析两组不同时间窗S100β的变化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幼兔在DHCA后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显著减少(P〈0.05),在DHCA后30 min(T2)、1 h(T3)、3 h(T4)、5 h(T5)、12 h(T6)5个时间窗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能明显抑制海马以及皮层神经细胞的凋亡,对深低温停循环后的神经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2,5-已二酮(2,5-HD)诱导的大鼠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大鼠给予2,5-HD间隔灌胃37d成功诱导模型后,肌肉注射NGF1000、2000、4000 BU/(g.d),治疗11d,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评估神经病体征损伤评分(姿态、步态和肌力变化)、后肢电生理学检查和坐骨神经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2,5-HD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恶化,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显著延长,动作电位幅度显著降低。2,5-HD中毒引起大鼠坐骨神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轴突的肿胀变性和髓鞘壁的肿胀,NGF肌肉注射后可促进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因中毒所致大鼠坐骨神经-肌肉电潜伏期的延长、纠正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下降、逆转神经轴索变性、加速损伤神经纤维功能和形态的复原。结论NGF肌肉注射可明显改善2,5-HD诱发的大鼠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为临床应用NGF治疗正己烷中毒性神经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致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54只大鼠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NGF硬膜外隙给药组、NGF尾静脉给药组,术后每组动物分别存活1、2、4周,不同时段各组动物均为6只.手术经大鼠左侧L5椎间孔插入长4 mm、直径0.5~0.6 mm的中空钢管,对神经根形成稳定的压迫,同时中空钢管套接PE管引至项部皮下行硬膜外隙用药.造模术后压迫组与NGF硬膜外隙给药组分别经PE管于硬膜外隙注射NS与NGF,NGF尾静脉给药组经尾静脉注射NGF.术后进行行为学及大体观察,对L5神经根相连的脊髓节段切片进行组织学等染色,观察各组脊髓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 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后,出现神经行为学改变,各时相点NGF给药组神经行为学特征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染色证实受压神经根相连的脊髓节段出现神经细胞变性、凋亡,在各时相点NGF给药组与NS对照组比较,NGF给药组凋亡细胞数量减少(P<0.05);NGF给药组Bax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NGF给药组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而NGF用药各组间在同一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后可致相应脊髓节段神经细胞的凋亡,分别经硬膜外隙或尾静脉给予NGF治疗后均可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内源性FoxO3a转录因子亚细胞定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PC12细胞分为血清剥夺组、K252a处理组、NGF处理组及K252a+NGF处理组,通过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研究给予NGF及K252a处理后,FoxO3a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应用表达FoxO3a-GFP融合蛋白的质粒,转染PC12细胞,经NGF及K252a处理,观察FoxO3a-GFP的亚细胞定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研究NGF及K252a处理对TrkA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应用PI3K、Akt及ERK信号通路抑制剂研究NGF及K252a对TrkA下游Akt、ERK及FoxO3a信号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PC12细胞剥夺血清及剥夺血清加K252a后,内源性FoxO3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给予NGF处理后,内源性FoxO3a则外排至细胞核外;NGF+K252a处理后,K252a则可以阻断NGF的作用,FoxO3a位于细胞核内;过表达外源性GFP-FoxO3a质粒的结果与此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予NGF处理后,NGF受体TrkA及TrkA下游Akt、ERK及FoxO3a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上升,K252a则阻断了这一作用。同时,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及Akt的抑制剂Akt inhibitorⅧ也阻断了NGF诱导的FoxO3a的磷酸化,但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剂PD98059则没有这一作用。结论 NGF可促进内源性FoxO3a磷酸化并转位出核,NGF的作用与激活TrkA受体及其下游激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