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地形图(BEAM)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先螺旋CT扫描,再进行MILI、DWI及BEAM检查。结果58例患者在发病24h内,未见异常51例,显示低密度灶7例。再经过MRI和DWI检查,发现皮质梗死20例,皮质下梗死38例。以此作为分组依据,分为皮质梗死组和皮质下梗死组,BEAM在皮质梗死组20例中,19例有病变侧的局限性慢波功率明显增高;皮质下梗死组38例中,仅4例有局限性慢波功率增高,其他34例均属于正常范围脑地形图。经校正卡方检验,二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BEAM能够早期发现皮质脑梗死,有助于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以便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探讨脑电图(EEG)与脑电地形图(BEAM)在CT尚未显影的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33例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CT尚未显影,住院24h内行床旁脑电图检查,选择理想信号段进行功率谱分析,住院后1~4d复查CT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将CT与脑电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脑电图异常率100%,功率谱分析显示患侧α频带功率值降低,慢波频段功率值增高。BEAM定侧与头CT基本相符。结论脑电图检查对CT尚未显影的大面积脑梗死具有辅助诊断价值,BEAM的α频带与慢波频带功率值的局限性改变有助于定侧,综合考虑α、θ、δ波功率的变化会提高定侧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脑电地形图对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图(BEAM)在急性脑血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4418型18导脑电图检查仪和广州三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LQWY-N2型BEAM处理仪对12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检测,并做了部分病例的动态分析。结果:急性期脑血管病患者的BEAM改变主要为病变侧局限性慢波功率(短阵节律的δ波,θ波)明显增高,与头颅CT扫描发现的病灶区相吻合,与常规脑电图比较,其阳性率明显增高(分别为92.9%,64.1%),经卡方检验显示BEAM阳性率明显高于脑电图(P<0.01),结论:BEAM可早期准确反映脑卒中发生后异常脑电活动的来源,因此,对脑卒中早期药物主疗效判断来源,BEAM是可供参考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急性期脑电图检查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电图对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头颅CT作对比研究.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72h)脑电图异常率为88.3%,功率谱分析显示患侧α频段功率值降低,慢波频段功率值增高,CT异常率为59.4%.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定侧与CT基本相符.结论 脑电图反映脑功能活动,对皮质缺血非常敏感,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在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光电脑电图机整合上海诺诚公司脑电地形图机,对21例PD患者同时描记EEG和BEAM分析。并与25例患者一般性头痛头晕的患者(对照组)的EEG和BEAM进行比较。结果:PD患者EEG的异常率为24%,BEAM的异常率为33%,而对照组的EEG和BEAM全部正常,PD患者的慢波(δ、θ频段)功率值显著增高,基本节律α频段功率值稍低于对照组,而快波β频段功率值显著降低。结论:EEG和BEAM对立体定向术治疗PD患者的评估和预后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电图对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头颅CT作对比研究。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72h)脑电图异常率为88.3%,功率谱分析显示患侧α频段功率值降低,慢波频段功率值增高,CT异常率为59.4%。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定侧与CT基本相符。结论 脑电图反映脑功能活动,对皮质缺血非常敏感,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意义。方法:对78例发病在10d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WI、PWI及MRA检查,对不同发病时期患者的临床与影像改变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灶,相对脑血容量(rCBV)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62例脑梗死中,41.9%有缺血半暗带,部分患者复查MRI,可发现梗死的进展;58.1%无半暗带存在。急性/亚急性梗死灶DWI表现为高信号,7例患者不同血管分布区有多发新鲜脑梗死灶,陈旧梗死灶表现为低信号。71.8%的患者MBA所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与DWI病变一致。结论:MBA可提供大的动脉的供血状态;PWI在缺血区提供最早、最直接的血流下降情况;DWI反映脑细胞功能状态。PWI与DWI的研究可确定缺血半暗带,动态观察缺血性损害的进展,判断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前头部不适患者神经电生理学特征。方法对伴有高血压病的急性头部不适患者进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BEAM)检查,跟踪随访6个月内出现脑出血者为研究对象,未出现脑出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EEG/BEAM特征及两组患者高血压分级与BEAM变化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EEG/BEAM表现为快波频带绝对功率值减少,慢波频带绝对功率值增高,研究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随着高血压病史的延长和病情加重,BEAM异常率亦明显增加,研究组较对照组异常率更高(P〈0.05)。结论脑电地形图能比较灵敏的反映脑出血前头部不适患者脑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为脑出血的发生进行早期预测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及预测结局的因素。方法选择超早期(发病6 h内)完成急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且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1例,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在MRI检查前完成NIHSS评分,随访发病后24 h的NIHSS评分及3个月时mRS评分。结果31例患者中28例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梗死灶,治疗后24 h时NIHSS显著改善者17例,3个月随访mRS0-2分者28例,未发现预测结局的因素。结论超早期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部分DWI可见责任梗死灶,即使未溶栓,大多数患者临床结局也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弥散成像(DWI)、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DWI、PWI诊断急性脑缺血,并与常规MRI结果比较。结果经MRI检查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2例。其中发病后90分钟至6小时检查者11例,其CT及常规MRI未见异常,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DWI、PWI正常;其余8例脑梗死患者经DWI、PWI检查,均发现相对应的病灶,且6例灌注减低体积(PWIv)>弥散异常体积(DWIv),2例PWIv=DWIv。起病在6-12小时5例,4例行PWI检查,3例PWIv>DWIv,1例PWIv=DWIv。起病在12-48小时6例,2例行PWI检查,PWIv=DWIv。8例陈旧病灶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所有新病灶在DWI上均为高信号。结论DWI、PWI可超早期诊断脑梗死,并可帮助了解缺血半暗带。T2加权像和DWI结合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弥散加权相(diffusion--weightedimaging,MRI—DWI)的病灶形式,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合并不同大小心脏PFO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食道超声及MRI资料。结果102例合并PFO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PFO大小分为两组:小PFO组(〈1.9mm)患者49例(48.03%),而大PFO组(≥2.0mm)患者53例(51.96%)。小PFO组伴发房间隔膨胀瘤3例,大PFO组合并房间隔膨胀瘤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PFO组有51例患者(96.23%)心脏超声显示异常的右向左分流,比例高于小PFO组(25例,51.02%,P〈0.001)。所有患者中静脉异常栓子的来源检出率为20.59%。MRI—DwI示梗死主要分布于前循环,以皮质下穿支动脉梗死为主,两组患者的梗死病灶分布无差异。结论不同大小PFO患者的MRI—DWI上脑梗死病灶特点无差异。卵圆孔未闲患者的梗死病灶以皮质下穿支动脉梗死,可能不同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异常脑电发放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和24 h动态脑电图特征。结果 1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7例(53.70%)24 h动态脑电图异常,其中24例(27.59%)梗死灶部位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相一致(一致组)、63例(72.41%)不一致(不一致组)。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临床分型[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病因分型(TOAST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92,0.111),梗死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一致组患者24 h动态脑电图可见背景节律慢化,以及尖波和尖-慢复合波,且与梗死灶部位相一致;不一致组患者各导联背景节律均发生变化,梗死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者可见对侧大脑半球异常放电,梗死灶范围局限但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范围广泛,梗死灶仅位于皮质下脑深部结构但可于头皮电极记录到异常放电。两组患者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8),而癫发作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梗死灶部位影响异常脑电活动的发放和扩布,其与记录到异常放电的导联部位不一致对缺血性卒中后癫发作类型和预后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了皮质下多发梗死28例痴呆患者和33例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高危因素。结果:痴呆组中顶叶皮质下、内囊膝部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顶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内囊膝部和丘脑平均梗死数目,4级LA的出现率以及所有脑萎缩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但Logistic回归后,只有平均脑沟宽度、侧脑室指数和丘脑梗死的数目进入了方程。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可能与脑萎缩的程度和丘脑梗死的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D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作用以及其对临床进展、预后的预测。方法:对62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在不同时间行颅脑CT、常规MRI和DWI扫描后,进行影像学(包括48h内CT和DWI)的图像特征分析及ASPECT评分。患者均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病人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初始和48h临床卒中症状NIHSS评分,以及改良Rankin评分。结果:病灶在发病后3天,尤其12h内在DWI上显示均质高信号,而CT、常规MRI多未能显示,在发病后8~20天内呈混杂高信号,大约在3w后高信号消失。24hDWI的ASPECT评分为预测进展性脑梗死独立因素(P<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改良Rankin评分较差(P<0.05)。结论:DWI诊断超早期脑梗死比CT、常规MRI有明显优势。24hDWI的ASPECT评分较高多预示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及较差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对急性脑血管病(CVD)238例同时进行脑电地形图(BEAM)及颅脑CT检查,28例脑血栓形成在706代血浆或胞二磷胆硷治疗后复查,结果显示1.BEAM对一过性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的超早期(<4h)诊断阳性率高于CT.P<0.01或<0.05,但发病后期、恢复期及腔隙性脑梗塞两者差异不大,P>0.05;脑出血的CT阳性率高于BEAM,0.01相似文献   

16.
青年人卒中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青年人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病灶及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15~40岁发病在3小时~7天以内的10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男性58例(56.86%),女性44例(43.14%),分梗死和出血两组进行诸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时血脂、血糖、血粘度、心电图、头CT及MR等项调查。结果:青年人卒中以31~40岁居多(86.27%),平均发病年龄34.5岁,病灶部位以脑叶梗死(44%)、基底节出血(42.3%)多见。病因:梗死组和出血组均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最多(41.1%),红细胞压积增高,甘油三脂并胆固醇增高,全血粘度增高梗死组比出血组明显;血糖增高,心电图异常、出血组比梗死组异常率高。梗死组其它病因尚有风心病、围产期心肌病和脑囊虫病所致的脑梗死。出血组则有肾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和脑血管畸形所致脑出血。两组均有相当数量的原因不明性,青年人卒中约占38.2%。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仍然是青年人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是促发青年人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脑囊虫病、围产期心肌病,内分泌性高血压等导致卒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TIA患者血清中VEGF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探讨VEGF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保护作用及为临床应用VEGF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3d、7d、 14d的VEGF水平及TIA患者24 h内的VEGF水平。 结果 脑梗死组与TIA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在病程各时间点上血清VEGF浓度均增高(P<0.01),且呈动态变化,于7 d达高峰。 梗死灶大者,伴有并发症患者VEGF水平高。TI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EGF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VEGF有可能成为反映脑缺血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特点、影像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CADASIL的认识。方法对一例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皮肤活检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妊娠晚期发病,表现为反复的缺血性卒中发作,头颅MRI见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改变,皮肤活检提示微小动脉的平滑肌细胞表面出现颗粒样嗜锇物质(GOM)。结论有阳性家族史,无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且发病年龄较早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要考虑到CADASIL的可能,同时妊娠可能会对促进本病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结果 1例急性起病,以偏瘫、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且随着病情的好转病灶可缩小甚至消失。1例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意识水平的下降,头MRI示双侧弥漫分布的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2例患者病初均有头痛症状。结论 早期头痛症状、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双侧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等临床和影像特点有助于静脉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4例、6-24h14例、1-7d8例)进行常规MRI(T,flair,T2WI,T2flair)检查以及DWI检查,并由计算机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结果:发病<6h的4例患者常规MRI未见异常;DWI均出现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发病6h-7d的22例患者MRI T2 WI均为高/稍高信号,T1 flair均为低/稍低信号;DWI均为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结论:DWI能在超早期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对急性脑梗死有着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