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心脑在病理、生理上均存在重要联系,因而创立了"心脑同治"学说。心、脑均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心脑同治"已逐渐成为中医和西医学术界的共识。心脑同治的理论不能仅仅局限于心和脑二者之间,在二者之间有"肾脏"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肾脏来解读"心脑同治"理论,论述心脑肾的病理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心脑肾通过督脉维系着密切关系、肾虚是心脑病变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心脑同治与养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气血理论探析“脑心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气血具有紧密联系,气血调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气血虚,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以气血为基础,心与脑在生理与病理上紧密相连,心脑疾病往往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脑心同治"的提出既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也是气血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心脑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指导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了现代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科学.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心脑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心、脑均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若在治疗上只是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则十分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中医学认为,人体心脑无论是在病理、生理上均存在重要联系,因而创立了"心脑同治"学说。"心脑同治"也不仅仅只围绕于"心""脑"二者之间,其中"肾"(肾系统)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中医"肾"理论认为肾精亏虚是导致心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在治疗上滋肾大法与"心脑同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指导下,论证运用病证结合方法防治肺心脑共病的独特优势。肺心脑共病是老年患病人群的常见特点。这一疾病有着共同的致病机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临床常见的导致老年人肺心脑共病的原因有很多,症状也不相类似。通过分析肺朝百脉、心主血脉与脑供血的关系,论述了肺、心、脑同治以治疗失眠的可行性,并结合临床多年经验,总结其治疗的经验方法,经过肺心脑同治的中药治疗之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代血管医学与中医心脑合病的相关性,结合中医异病同治理论,详细阐述了心脑合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认为心脑合病隶属于中医血脉病范畴;病因包括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劳倦内伤5个方面;病机主要为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闭阻,治疗上则多分为痰瘀互结、风痰阻络、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四型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病患者继发认知障碍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并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长期生存质量,心血管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脑灌注不足,脑部病变,继而引起认知障碍,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会增加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风险,积极寻求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尤为重要。中医基于“整体观念”提出“心脑相通”,心脑相通共主神明,心伤可累及脑,导致神志异常,是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的病因。后世医家基于“异病同治”和心脑相通,提出“心脑同治”。“心脑同治”包含两种含义,一为不同疾病归同一病因病机,可用同一方法治疗;二为异病共存,针对相同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该文系统探讨了心血管疾病继发认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心脑同治的防治策略,认为气血不足是基础,瘀毒互结阻脉、损窍是关键,调畅气血,活血解毒通脉、通窍为其主要治法,以期丰富“心脑同治”的理论内涵,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认为中医现代化和把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和中各取所长、相互融合会渗透的新兴的中西结合医学,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方向,中医药学侧重于从整体宏观上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状态,而现代医学则侧重于从微观上揭示生命的真谛。从四个方面对中医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及信息系统作了论述,即: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系统对中医药的启示与挑战;从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系统探讨证的发病机制是阐明证实质的突破口;分子生物学是探讨中药疗效机制的有力措施;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出路在于切实采用循证医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中风病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这引起了广大群众及医生们对于本病的重视。马云枝教授是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其在数十年从事脑病专业的临床工作中对治疗中风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在本病诊疗过程中形成了心脑同治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介绍中风的病因病机,分析马云枝教授运用心脑同治在中风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及异病同治的思想,并附以验案一则。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对马云枝教授运用心脑同治的理论治疗中风的经验。结论在中风合并心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马云枝教授的心脑同治法可获得良好疗效,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国外针灸治病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程肖蕊  程凯 《中国针灸》2008,28(6):463-467
对国外近年来针灸效应机制和针灸治疗疼痛、恶心和呕吐、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的机制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比国内同类研究现状,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影响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血管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从中医药角度研究AS的治疗是一个重要领域。中医认为脾虚失健,营卫运行失度,营气涩而不行,卫气郁而不舒,则津液不得气化,聚而成痰,痰瘀互结,脉络受阻,亦可发生胸闷、胸痛等症状。健脾法能够调和营卫,促进线粒体能量代谢,因此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治则治法,采用化瘀祛痰方调控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防治AS值得深入探讨,也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研究策略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2周为1疗程,1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儿童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杨关林教授从痰瘀论治血脉病心脑合病拾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侍诊心血管专家杨关林教授,总结出其治疗心脑合病的经验,认为本病是气血运行发生异常,进而出现脉中血液运行阻滞、血脉闭塞引起的心脉、脑脉同时或先后发病。治疗上灵活运用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以“痰瘀”论治心脑合病,将化痰祛瘀法贯穿治疗始终,但又临证求本,随证用药,不泥于痰瘀。  相似文献   

15.
国内发表的中药相关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两种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对中药相关系统评价的适用性,进而评价国内发表的中药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支原体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阿奇霉素,治疗组加用中药复方甘草片,疗程为7-10 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中医药治病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以方剂为载体,注重整体,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的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然而传统中医药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作用机理的科学阐释,成为影响中医药迅速发展的瓶颈。因此,以复方丹参方为范例,从方剂的配伍配比、作用机理、药效物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复方丹参方多组分、多靶点治疗心血管病假说的科学性,而且为经典处方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一种模式。本项工作将丰富现代药物治疗学,促进方剂配伍的科学诠释,开拓中药新药创制新思路,构建创新中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药治病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以方剂为载体,注重整体,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的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然而传统中医药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微现分析和作用机理的科学阐释,成为影响中医药迅速发展的瓶颈。因此,以复方丹参方为范例,从方剂的配伍配比、作用机理、药效物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复方丹参方多组分、多靶点治疗心血管病假说的科学性,而且为经典处方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一种模式。本项工作将丰富现代药物治疗学,促进方剂配伍的科学诠释,开拓中药新药创制新思路,构建创新中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黄学  张笃飞 《世界中医药》2014,9(8):1005-1007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50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儿治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下降,中西医结合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3 0,6.296 2;P=0.000 0);2组患儿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补体C3含量均下降,中西医结合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西医组(t=5.1154,3.789 6;P=0.000 0;0.009 8);2组患儿治疗后,体温下降,基本恢复正常,症状得到缓解;中西医结合组的缓解情况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85 0,5.264 9;P=0.000 0);中西医结合组中48例患儿治愈,占96.00%,略高于西医组的86.00%;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较少,中西结合组1例,西医组2例。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更有效的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治愈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