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气逆三脏”辨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位一体”辨证的特点是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一地一人”的三才整体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气逆三脏”属于“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模式。拳支重点介绍临床运用“气逆三脏”辩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分别从藏象学和经络学的角度阐述它提出的科学性。最后,从“辨证、辨病、辨质”三位一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肝-牌-肺”三脏分期用药这两方面来论述“气逆三脏”提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位一体”辨证的特点是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的“天—地—人”的三才整体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血三脏”属于“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模式。本文重点介绍临床通过调护“血三脏”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从藏象学角度阐述它提出的科学性。从“血三脏”与胃癌术后的病机特点阐述它提出的必要性。最后,从重视七情、调理气血;顾护胃气,强调食疗这两方面来论述“血三脏”提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福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消化病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医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疑难杂病,临证思路新颖独特,分期辨证施治得法,所创方药配伍精当,颇多心得体会,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位一体”辨证思路,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地-人”的“三才全息”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笔者随诊师侧,选其精髓,介绍周教授运用“血三脏”模式辨证论治糖尿病胃轻瘫的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4.
“三位一体”辨证的特点是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辩证的“天一地一人”的三才整体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辩证是指“辩证、辩病、辩质”相结合的临床思堆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血三脏”属于“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模式。本文重点介绍临床通过调护“血三脏”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从藏象学角度阐述它提出的科学性。从“血三脏”与胃癌术后的病机特点阐述它提出的必要性。最后。从重视七情、调理气血;顾护胃气。强调食疗这两方面来论述“血三脏”提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福生教授倡导"三位一体",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地—人"的三才全息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辩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模式。指出周福生运用"心—肝—肾"三位一体模式辨治更年期综合征,颇有特色;交通心肾,滋水清肝;久病必瘀,调畅气机;重视心情,心身同治。认为七情过度不仅是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且与更年期综合征的发展、转归及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介绍周福生教授临床运用“三位一体”辨证论治慢性泄泻的经验。周师认为慢性泄泻辨治应强调证、病、症三者结合,三脏同治。在“辨证、辨病、辨质”的基础上“随证施食”。并且通过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敷脐等多途径给药提高疗效,以肠镜为临床疗效指标。体现了周师圆融活变、三脏同治,病证结合、殊途同归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为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刑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胆热犯胃,气郁痰阻四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郭绍举主任医师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丰富,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总以肝郁胃弱为本,气逆泛酸为标;治疗上当气、酸、肝、胃同治,标本兼重,才能紧扣病机,全面兼顾病情,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以肝胃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制酸安胃、降气健胃与舒肝和胃并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证时将旋覆代赭汤、反左金丸、四逆散、乌贝散、半夏厚朴汤等经方组成合方,随症加减,切中病机,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灵活运用王琦教授提出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将体、病、证紧密结合应用于诊治胃食管反流病之中。应先辨病,明确诊断,再结合辨证与辨体,确定患者证型及相应体质,综合三方面情况掌握疾病的本质,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这种治疗模式突破了辨证论治的思维定式,丰富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思路。另外通过分析GERD患者的体质特点,探讨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证候之间的紧密联系,可充分领悟辨体论治的重要性,进而在诊疗中兼顾调整患者的偏颇体质,以利疾病向愈,同时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达到中医治未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总结张文兴运用“邪在胆,逆在胃”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张文兴认为,胆胃经络相连,管腔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咽胆相应,咽为胆使,胆可调控食管通利功能,胆腑病变则调控失职,食管通利失调。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胆邪扰胃,胃气上逆,治疗上应从胆胃入手,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以胆胃同治为原则辨治胆胃失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3.
为了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改善患者症状,林平教授在临床上基于脏腑辨证和"病证结合"的思想,提出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是脾虚气逆,兼夹食积、痰热、肝火,从"肺脾胃肝胆"多脏论治,治疗以健脾降逆为原则,治以"运脾(胃)气、疏肝(胆)气、降肺气"。根据长期的临床工作和疗效观察,林平教授自拟"调脏宽胸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除此之外,还因人制宜,随证加减,灵活用药,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或肺所致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目前多采用脏腑辨证,其基本病机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气上逆,与肺、肾、心三脏失调相关。六经辨证包含脏腑、经络、时空等概念,以六经辨病乃执万病之牛耳。六经病辨证关键,在于辨别六经"开阖枢",重视脾主四维枢机、少阳阳枢、少阴阴枢对六经"开阖枢"影响。临证当以六经"开阖枢"枢机,和脾胃枢机、肝肺枢机、肺肾枢机、心肾枢机,即以枢调枢,天地和而泰,则胃食管反流病自愈。本文从六经三阴三阳"开阖枢"以枢调枢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论治。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GERC)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一种类型。朱佳教授通过临床实践并结合前人经验,总结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病机为气机上逆,针对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肺等,从脏腑入手,分为肝胃郁热证、肝胃气逆证、痰气交阻证、胃虚气逆证4种证型。治疗上强调针对病因治疗同时还应顾护肺脏本体,内外治疗相结合,注重患者日常调护,医患双方共同合作,形成了中医特有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诊、治、管”一体的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行24h食管pH值监测和胃镜检查,并分析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和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痰气郁阻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结论 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某些酸反流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常法与变法”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具体临床应用。GERD致病原因复杂,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运为本,肝郁气逆为标,二者互相影响,治疗时常需兼顾常法与变法。常法有四,即辨证为湿热蕴结证时,选用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开窍; 辨为脾虚气滞证时,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以健脾燥湿行气; 邪气弥漫,辨为湿阻三焦证时,则用三仁汤加减以宣通三焦利湿; 中年女性,辨为肝郁气逆证时,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肝和胃降逆。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有是症,用是药。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故以通心阳、清心火、调肺气、滋肾阴为治疗之变法,且注重患者自身调护,以减少复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居多,治则多以清利湿热为主,较少顾及虚证,尤其是脾虚证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和治疗与脾虚证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病日久可产生脾虚证表现,脾虚证进一步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发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中,脾虚证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总结田旭东从"痰气相关"分期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早期为邪实气逆,中期属痰气互结,后期为气虚而逆。采用疏肝和胃、痰气并治、健脾益胃等方法,同时应将西医辅助检查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痰气相关"理论进行分期论治。并举验案二则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