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脊髓的假瘤样脱髓鞘病变(TDLs)与肿瘤之间的鉴别非常困难。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脊髓TDLs的误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方法对5例收治的脊髓TDLs的患者进行了总结,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疼痛及麻木等;脊柱所有节段均可能受累及;影像学表现包括:占位效应、病灶周边水肿、不规则环形强化等;1例接受病灶活检,另外4例接受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无法正确判断病理类型;在病理结果证实为TDLs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随访中未见病灶复发及症状加重。结论由于不同的诊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脊髓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需要谨慎处理:术前应尽量完善各种辅助检查;At中以保留正常脊髓功能为主,不追求病灶全切除,并可进行活检;在病理分析遇到困难时应寻求神经病理学帮助;对于术前高度怀疑为脊髓TDLs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诊断性激素治疗,但需从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密切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处理原则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科2004~2006年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进行了随访.结果 男7例,女4例;年龄21~61岁,平均40.0岁;4例病灶单发,7例病灶多发;开颅手术7例(完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4例),立体定向活检4例;术后8例患者接受了激素治疗,3例病灶完全切除的患者未接受激素治疗.随访23~50个月(平均36.9个月),10例病情缓解,1例病情进展.结论 对占位效应明显或激素治疗不敏感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疾病的好转.  相似文献   

3.
酷似肿瘤的脊髓炎性脱髓鞘假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脱髓鞘似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例脊髓脱髓鞘假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对其中2例误诊为髓内肿瘤术后病理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脊髓脱髓鞘假瘤常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最常累及颈髓和胸髓,可伴有周围神经受损:脊髓脱髓鞘假瘤单时相起病,症状、体征提示为单病灶;MRI检金病灶多单发(偶可多发),占位水肿效应明显,增强后可呈非闭合性花环样或环肜强化;病理为炎性脱髓鞘改变,白质内髓鞘破坏并水肿,病灶内以小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巨噬细胞聚集为主要表现;绐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脊髓炎性脱髓鞘假瘤MRI酷似髓内肿瘤,容易造成误诊。可试用激素治疗或组织活检,不要急于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脑部瘤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like demyelinating lesions,TDL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2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住院的5例脑部出现TDLs的NMO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7 ~ 44岁,平均32岁,TDLs出现的平均时间为首次发病后的36个月.5例患者均存在血清NMO-免疫球蛋白G(IgG)阳性,4例出现脑病症状(昏迷2例,抽搐1例,嗜睡1例,同向性偏盲1例).行头颅MRI见TDLs均孤立生长,位于顶枕叶者2例,顶叶1例,小脑1例,颞叶1例;MRI增强4例未见TDLs强化,1例呈开环样强化.3例患者的TDLs病灶在行DWI及表观弥散系数检查时为混杂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值均升高,2例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及1例伴明显水肿.后经MRI随访1例TDLs消失,3例明显缩小,1例基本不变,3例伴空洞形成.全部患者经大剂量激素贯续冲击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均获得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NMO脑部TDLs临床并不十分少见,多伴不同类型的脑病症状.TDLs急性期多不强化,伴广泛的血管源性水肿.NMO-IgG检测及头颅MRI检查对TDLs诊断有重要意义,对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疗效和临床经验。方法与结果 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共收治7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前MRI显示脊髓占位明显、病灶周围血管流空影伴脊髓空洞症,病灶明显强化。经椎板切开行肿瘤切除术,手术全切除肿瘤(全切除5例、全切除责任病灶2例);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运动和感觉功能改善6例、无变化1例;McCormick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Ⅲ级1例;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为高度血管化的良性髓内肿瘤,可经手术全切除治愈。脊髓血流分布异常可能是导致临床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起病的椎管内非血管源性占位性病变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呈急性起病的椎管内非血管源性占位性病变的病程、治疗方式、病理结果.结果 所有病例病程均小于2周,进展迅速,均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并经病理确诊.根据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证实,其中髓内星形细胞瘤误诊吉兰-巴雷综合征4例,肠源性囊肿误诊为室管膜瘤1例.结论 对于急性起病的椎管内非血管源性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也要考虑不同性质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脊膜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84-2005年收治的32例脑脊膜血管外皮瘤,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本组男女之比1.4:1;术前仅3例影像学诊断血管外皮瘤,其余均诊断为脑膜瘤。术前影像学误诊率为92%。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27例影像学全切,4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获得随访的29例患者1年肿瘤复发率57%,所有病例免疫组化病理结果显示vimentin 。结论脑脊膜的血管外皮瘤为起源于脑脊膜问叶组织、低度恶性的肿瘤,男性多见,术前易与脑膜瘤相混淆,免疫组化病理有特征性表现;该肿瘤易复发,手术力争全切是改善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不管术中是否全切肿瘤,术后都应辅助放射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典型性脊髓脱髓鞘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对3例不典型性脊髓脱髓鞘病变的临床特点、脊髓磁共振(MRI)和手术大体所见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对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为亚急性起病,表现为肢体无力和麻木.MRI提示为占据4~6个椎体范围的髓内病变,临床诊断均为星形细胞瘤;3例均行病变部位活检,3份脊髓标本镜下检查可见大片脱髓鞘坏死,灶内可见格子细胞,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病理学诊断为脱髓鞘病变.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复查MRI结果显示病灶好转.结论 不典型性脊髓脱髓鞘疾病临床容易误诊为髓内肿瘤,经试验性激素治疗和病理检查能及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瘤样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TLP-PACN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21年2月手术治疗的6例TLP-PACNS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术前头颅MRI显示单发局限性病灶3例,考虑胶质瘤;多发病灶3例,考虑转移瘤。6例均行开颅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ACNS。2例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后明显好转;1例多发病灶术后激素治疗后无变化,加用环磷酰胺后好转;3例单发病灶术后自然缓解;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 TLP-PACNS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病理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激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intracranial capillary telangiectasia,ICT)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认识不足。本研究拟通过对临床上2例可疑病例的分析并结合文献回顾,提高对ICT的认识能力及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0~2007年我院收治的2例可疑大脑半球ICT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结合术前影像学资料、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符合ICT表现。结论 CT与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ICT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辅助作用,最终诊断应结合病理。有症状的大脑半球ICT可考虑手术治疗,应一期全切除,不宜活检及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嗜酸性筋膜炎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的认识,介绍现有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2例嗜酸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和诊治过程。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关节活动度异常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 肌电图提示有肌源性损害,但病理学检查均以肌筋膜的炎性浸润为主要特点; 磁共振检查均有阳性发现。治疗主要以激素为主,也有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例。结论 对于关节活动度异常的患者,特别是皮肤有特异性表现的患者,应考虑此疾病。肌电图检查应作为参考,病理活检是诊断的必要手段,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此病的诊断及活检部位的选择,激素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8例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8例患者肿瘤均获手术全切除,术后均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3 - 108个月.术前有肌力下降的5例患者,术后3个月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感觉异常:所有患者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脊髓背外侧生长且边界清楚,均匀强化的脊髓髓内肿瘤伴有明显神经根症状,应考虑髓内神经鞘瘤诊断,手术全切肿瘤是该病的最佳治疗选择,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结核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17例脑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依据结核病史或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灶,颅内压增高、癫痫和/或伴有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呈现"靶征"样表现者,结合脑脊液等检查,12得以明确诊断,5例术前误诊为其他病变术后病理证实为结核瘤。17例患者中手术切除病灶11例,其中6例术前得以明确诊断;另6例采用药物治疗,病灶多可在1~3个月内缩小,3~12个月内消失。所有患者行规律抗结核治疗,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1.5年未见复发。结论脑结核瘤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抗结核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手术结合抗痨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报告5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质性占位,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病变周围上、下蛛网膜下腔可见迂曲增粗血管流空影,常伴有脊髓空洞或囊性变.本组5例均获全切除,术后症状明显改善4例,1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MRI影像学特点,正确的术前诊断有助于手术策略制定及手术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脊髓髓内室管膜下瘤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病例,对其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手术方法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 1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6例症状改善,4例加重.随访时间为1-8年,肿瘤全切和近全切除患者均没有复发.结论 磁共振上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手段,病灶全切除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有症状的Rathke's裂隙囊肿术前术后内分泌功能紊乱情况及处理方法,以及术后复发问题.方法 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Rathke's裂隙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内分泌改变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叫顾性分析.结果 4例术前头痛患者术后均缓解,6例术前视力障碍术后缓解5例,9例术前性功能障碍及月经紊乱术后好转6例,而乖体功能低下及尿崩症不易恢复.在12~66月(平均34.5月)随访中,经颅全切除6例末见复发,而经蝶手术5例中 2例大部切除者复发,复发2例病理上均合并慢性炎症浸润及局灶性鳞状上皮细胞.结论 Rathke's裂隙囊肿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各异,术前确诊常常存在困难.术前术后患者的内分泌功能障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及激素替代治疗.术中尽量追求囊肿的全切除并取得足够的病理组织对明确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合并有鳞状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的患者术后应注意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不合并脊柱裂的软膜下脂肪瘤进行临床回顾,根据临床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影像学的新的亚组分类,并对其手术策略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例软膜下脂肪瘤患者.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常规进行术前的评估,定期门诊随访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影像学评估.基于磁共振影像特点将本组5例病例分为两组:单纯型组和侵袭型组,比较两种类型的术式及临床情况.结果 所有5例患者在术前的神经功能均有轻中度的损害,均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均较顺利,单纯型中1例达到了完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侵袭型中3例均为部分切除;肿瘤切除情况在术后的MRI检查中得到证实,所有病例最终均经病理学证实为脂肪瘤.两者表现为不同的影像特点和不同的神经功能恢复过程.单纯型并发脊髓空洞,术中肿瘤边界较易探查;侵袭型肿瘤中有神经组织穿行,切除过程中即产生损伤,在术后病理中可得到证实.两种类型在术后均有短暂的神经功能下降,但单纯型在术后两年基本恢复到术前情况,预后较后者好.结论 单纯型和侵袭型的分类方法对认识不伴脊柱裂的脊髓软膜下脂肪瘤可能有一定帮助,单纯型一般手术中可发现肿瘤与脊髓的边界,可能完全切除;而侵袭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任何试图切除肿瘤的操作可能导致脊髓功能的进一步损伤,减压性手术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脱髓鞘假瘤35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脱髓鞘假瘤(DPT)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及病理特点,并与脑胶质瘤进行鉴别。方法 回顾分析35例临床、影像和(或)病理证实的脱髓鞘假瘤,其中18例为活检证实(2例位于脊髓),总结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结果 本组35例患者发病年龄9~69岁,性别差异不明显。发病前多无明确的前驱感染史或诱因。病变单纯累及大脑病灶者多为多发,而脊髓、脑干病灶单发者多,且症状与影像分离,病灶大而多,但症状及体征相对少。病灶CT强化不明显,而MRI可见环形、片状强化,有占位效应。9例行DWI均为明显高信号,有别于脑胶质瘤。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检查对于鉴别胶质瘤有帮助。病理除表现为典型脱髓鞘、炎细胞浸润及反应性星形细胞增多外,多数可见核分裂状的Creutzfeuldt细胞(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但不能把试验性的激素治疗有效作为鉴别DPT和胶质瘤的主要依据。结论 DPT是一种酷似脑肿瘤的特殊类型的脱髓鞘病,其临床表现和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与脑胶质瘤鉴别,而DWI检查有助于鉴别,其病理改变除符合脱髓鞘之外,还可见到特征性的Creutzfeuldt细胞。可先试用激素治疗或者行组织活检,不要急于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17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均位于幕上,其中5例位于枕叶、2例位于枕顶叶、3例位于颞叶、4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顶叶;7例呈实性、10例呈囊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行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肿瘤全切除(其中10例为WHO Ⅱ级,5例为WHOⅢ级),2例部分切除(WHOⅢ级)。病理学检查结果:10例为室管膜瘤(WHO Ⅱ级),7例为间变型室管膜瘤(WHO Ⅲ级)。术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缓解,其中4例(均为WHO Ⅲ级,其中2例为部分切除)术后接受放疗。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0-7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3.2个月。随访期间,17例患者均无脊髓转移征象,7例患者复发,其中4例(WHO Ⅲ级)为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分别为1例接受二次肿瘤全切除并行术后放疗,1例行二次肿瘤全切除术后3个月死亡,2例肿瘤部分切除的患者拒绝二次手术并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死亡;3例为术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均接受二次肿瘤全切除,其中1例为WHO Ⅲ级的患者,术后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元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肿瘤全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案,手术方式的选择和肿瘤级别可以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预测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视路胶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儿童视路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例患者以脑积水症状急诊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鞍区囊实性占位,并有囊壁环形钙化。入院诊断均误诊为颅咽管瘤合并脑积水;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及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视路胶质瘤;1例术后出现下丘脑损伤症状,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其余2例术后平稳,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充分了解视路胶质瘤的临床表现以及其影像学特点,明确其与颅咽管瘤的鉴别要点,对于术前提高诊断正确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