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包头市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ru9 I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在200名包头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中,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VDR基因Tru9 I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并统计分析VDR基因Tru9 I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VDR基因Tru9 I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为TT 47.5%,Tt 44.0%,tt 8.5%,T、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9.5%和30.5%;VDR Tru9 I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骨质疏松、骨质流失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包头市汉族绝经后女性中,VDR基因Tru9 I多态性与骨质疏松、骨量流失没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Fok1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其在该人群中的频率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103名内蒙古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VDR基因Fok1多态性,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绝经后妇女腰椎BMD.结果:VDR基因型FF、Ff、ff在研究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7.2 %、52.4 %、20.4 %,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以年龄、身高、体重、绝经年限作校正,分析Fok1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BMD值的关系,显示无关联.结论:中国内蒙古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VDR基因Fok1多态性与骨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福州地区绝经后汉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 I多态性分布,研究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择福州地区绝经后汉族妇女290例,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I多态性。结果VDR基因型分别为BB型7例(2.4%),Bb型39例(13.5%),bb型244例(84.1%);b等位基因频率90.9%,B等位基因频率9.1%,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BB、Bb与bb3种基因型在腰椎、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4个部位的骨密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或B等位基因与四部位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与BMD间无关联,不能作为预测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汉族妇女雌激素受体 (ER)基因PvuⅡ多态性与骨密度 (BMD)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法 ,检测 179例北京地区汉族妇女ER基因PvuⅡ多态性。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 (DEAE)测量腰椎、近端股骨及前臂骨密度 ,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北京地区汉族妇女ER基因 pp、Pp、PP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 .35 2、0 .4 6 4和 0 .184 ,绝经前与绝经后妇女无显著性差异 ,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为 0 .836± 0 .180 g/cm2 ,明显低于未绝经妇女的 1.0 38± 0 .14 0 g/cm2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发病率为 5 4 .3%。结论 ER基因PvuⅡ基因型频率分布有种族差异。ER基因PvuⅡ基因型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 (vitaiminD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在重庆地区骨质疏松症人群中的分布 ,分析VDR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PCR RFLP)技术检测了 15 9例绝经后妇女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非优势臂桡尺中下 1/ 3交界处桡骨骨密度 (BMD)。结果 骨质疏松组VDR基因型bb、Bb、BB分别为 83.2 5 %、16 .75 %、0 % ,非骨质疏松组为 84 .6 1%、15 .39 %及 0 % ,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骨质疏松组骨密度值 :bb基因型为 (0 .4 75± 0 .0 9)g/cm2 ,Bb基因型为 (0 .4 73± 0 .10 )g/cm2 。两种基因型的骨密度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就目前调查例数看 ,本地区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VDR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福州地区绝经后汉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 Ⅰ多态性分布,研究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选择福州地区绝经后汉族妇女290例,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多态性.结果 VDR基因型分别为.BB型7例(2.4%),Bb型39例(13.5%),bb型244例(84.1%).b等位基因频率90.9%,B等位基因频率9.1%,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BB、Bb与bb3种基因型在腰椎、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4个部位的骨密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或B等位基因与四部位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多态性与BMD间无关联,不能作为预测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 (bonemineraldensity ,BMD)和绝经后壮、汉族妇女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OP)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性 ,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居住南宁 1 0年以上的健康绝经前妇女 1 79名 ,绝经后妇女 1 6 3名 ,记录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民族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均为同一民族 (汉族或壮族 )者纳入本研究。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年龄、初潮年龄、绝经年限 (绝经后妇女 )、孕次、产次。受试前 3个月内至少有 1次月经来潮者纳入绝经前妇女组 ;绝经 1年或以上者纳入绝经后妇女组。测量身高、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 (BMI)。用法国DMS公司的DEXA检测受试者腰椎 (L2 ~L4)正位、左髋部(股骨颈、Word s三角、大转子 )、左前臂 (超远端、远端 )的BMD ,并进行比较。结果 绝经前壮族妇女除股骨颈、前臂BMD略高于 (0 93%~ 1 4 4 % )或等于汉族妇女外 ,其余检测部位的BMD均低于汉族妇女 (0 92 %~ 5 92 % ) ,其中L2 ~L4的BMD分别较汉族妇女低 4 92 % (P =0 0 6 7)、5 2 6 % (P =0 0 5 4 )、5 92 % (P =0 0 37) ;相反 ,绝经后壮族妇女除L2 和前臂超远端的BMD略低于 (0 1 5 %~ 0 99% )汉族妇女外 ,其余部位的BMD均高于 (0 1 3%~ 2 79% )汉族妇女 ,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相似文献   

8.
广西地区壮、汉族人群apoCⅢ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瑜祯  夏宁  王乃尊  肖常青  谢艳萍 《广西医学》2002,24(12):1921-1923
目的:研究广西壮、汉族人群载脂蛋白CⅢ(apocⅢ)基因多态性,以获得广西壮、汉族人群apocⅢ基因频率分布资料。方法:以apocⅢ基因为候选基因。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4例汉族人和107例壮族人的apocⅢ基因型。结果:广西壮、汉族人群S1和S2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706比0.772比0.772和0.294比0.228(P>0.05)。结论:广西壮、汉族人群apoⅢ基因多态性无显性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长春地区生活10年以上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前健康汉族女性中的分布。 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186例绝经前健康妇女的VDR基因Bsm I的多态性。 结果:VDR基因型分布频率为BB 0例,Bb 23例 (12.4%),bb 163例(87.6%)。与广州地区汉族及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与新疆地区的汉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国长春地区绝经前汉族女性的VDR基因呈现多态性,但以bb型占大多数,BB型缺如。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报道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护骨素基因多态性对绝经后妇女骨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护骨素 (osteoprotegerin ,OPG)基因启动子 95 0T 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测定 2 5 9名上海市绝经后女性OPG基因启动子 (95 0T C)基因型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股骨颈、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 ,同时检测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 在绝经后妇女中发现TT、TC、CC 3种基因型 ,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TT 5 9%、TC 2 8%、CC 13%。将绝经后妇女分为 <6 5岁组 (Ⅰ组 )和≥ 6 5岁组 (Ⅱ组 ) 2组 ,发现在Ⅰ组不同基因型妇女股骨颈部位骨密度 (BMD)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分别为 :TT (0 .6 4± 0 .11)g/cm2 ,TC(0 .6 7± 0 .11)g/cm2 ,CC (0 .6 8± 0 .14 )g/cm2 。经体重指数、年龄等因素校正后 ,差异仍有显著意义 (P <0 .0 5 )。而Ⅰ组的其他指标和Ⅱ组的各项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均P >0 .0 5 )。结论 OPG基因多态性对年龄小于 6 5岁的绝经后妇女的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有明显影响 ,OPG基因多态性可能对女性峰值骨量的获得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哈萨克族与汉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研究我国哈萨克族与汉族维生素 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对哈萨克族 (年龄 5 0± 2岁 )的健康妇女 93例 ,和汉族 (年龄 5 9± 3岁 )健康妇女 179例进行 VDR基因检测 .结果 在中国哈萨克族 93例中 ,bb型 44例 (4 7% ) ,Bb型 45例 (4 8% ) ,BB型 4例 (4 % ) ;在汉族179例中 ,bb型 16 2例 (90 % ) ,Bb型 17例 (10 % ) ,未见 BB型 .结论 中国哈萨克族 VDR基因多态性分布与汉族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 .  相似文献   

12.
Theriskofosteoporosisiscloselyrelatedtobonemineraldensity (BMD ) ,whichisunderstronggeneticcontrol Morrisonetal1 haveshownastrongrelationshipbetweenpolymorphismatthevitaminDreceptor (VDR)geneandBMD InadditiontoBsmⅠ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tth…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妇女维生素 D 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州市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方法:选绝经后妇女138例,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VDR基因,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其L2~4,颈、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结果:VDR基因BB、bb、Bb分别占5.07%、53.63%、41.30%。绝经后妇女VDR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OP)分别为:BB占85.7%、bb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及骨钙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为探讨中国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与骨密度(BMD)及含钙素间的关系,笔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技术和Southern杂交技术,对202名北京地区汉族妇女的VDR基因型进行了分析。另外,采用双能X线法测量BMD,并采用放免法测定骨钙素。采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发现:中国妇女VDR基因型分布显著不同于高加索人种;绝经后妇女中bb与aa基因型在股骨颈及大转子区呈对应较低的BMD值;未发现VDR基因型与骨钙素间相关。因此,中国妇女VDR基因型与BMD间有一定关联,但其对骨质疏松发病的预测价值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检测193例绝经前广州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股骨颈、瓦氏三角、大转子等处骨密度.结果 193例测试对象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别为bb型120例(62.2%)、Bb型64例(33.2%),BB型9例(4.6%);b等位基因频率为78.76%,B等位基因频率为21.24%.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其基因型与所测量部位的骨密度无关.结论 未观察到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有关,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还不能作为预测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是否易患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型的分布 ,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 RFLP等技术 ,对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VDR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骨质疏松症的易感性进行分析。【结果】VDR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有种族差异 ,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B、A、t’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较低 ,原发性骨质疏松组及 2型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组中‘A’等位基因在股骨与高骨密度相关。【结论】本研究人群中VDR基因型尚不能作为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FoxP3基因启动子-3501 A/G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广西地区壮族及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160例壮族人和150例汉族人的FoxP3基因-3501 A/G多态性,比较两组FoxP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结合文献进行不同种族间的比较分析。 结果 在广西壮族及汉族人群中FoxP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但与欧洲及非洲人群比较,FoxP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广西地区壮族及汉族人群中存在FoxP3基因多态性,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但与其他种族人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一些疾病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存在显著不同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常永丽 《医学综述》2012,18(8):1243-1245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内蒙古蒙汉人群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287例,其中蒙古族患者117例,汉族患者170例。分别采静脉血1 mL,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测定所有患者维生素D受体FokⅠ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全部研究对象中共见FF、ff、Ff三种基因型。蒙古族糖尿病肾病患者FF基因型频率为37.8%、ff基因型频率为22.2%,Ff基因型频率为40%,而汉族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频率分别为55.1%、9%和35.9%。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与汉族的糖尿病肾病与VDR基因FokⅠ多态性有关联性;F等位基因可能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广西壮族人群D1S80位点群体遗传资料,方法,使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Flp)和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电脉及银染技术,对300名文本地区壮族无关个体D1S80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观察到23个等位基因,74个基因型,杂合度,非交排除率,个体识别力及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824,0.763,0.968,0.875,其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对5个家系相关个体分析符合孟德尔定律,结认,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