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25例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25例HFS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MVD,手术时经绒球小叶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找寻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离开面神经,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固定。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63例,小脑后下动脉34例,椎基动脉6例,椎基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2例。术后随访4年,全部病例抽搐完全消失,有效率为100%。1例术后出现面瘫(0.8%),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仍有轻微的面瘫(House-Brackmann评分II级);3例出现迟发性面瘫(2.4%),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均完全恢复;1例出现咽部不适(0.8%)。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病例。结论MVD是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不遗漏责任血管,在血管与脑干间恰当的放置Teflon棉,使责任血管远离面神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108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MVD,在垫入Teflon垫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多角度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10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仅3例有Cohen 1级症状;2例有Cohen 2级症状(术前Cohen 4级)。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MVD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可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MVD治疗的7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均监测LSR。术后1周、1年根据Cohen分级评估术后疗效,0级为治愈。结果 70例均监测到LSR,其中LSR消失65例(消失组),确认充分减压后LSR仍持续存在5例(未消失组)。术后1周,消失组治愈率[92.3%(60/65)]明显高于未消失组[40.0%(2/5);P<0.05]。术后1年,消失组治愈[96.9%(63/65)与未消失组[80.0%(4/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HFS,术中监测LSR可以帮助确定责任血管,尽可能减少责任血管的遗漏;术中LSR消失提示近期疗效较好,但对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侧椎动脉(BVAs)相关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特征及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收治的首次行MVD治疗的362例HFS的临床资料。结果 362例中,BVAs相关HFS有16例。责任血管的分布:BVAs合并小脑前下动脉(AICA)有14例,BVAs合并小脑后下动脉(PICA)有1例,BVA合并AICA与PICA有1例。10例(62.5%)BVAs在后组颅神经水平向腹侧无移位空间,8例(50%)对侧椎动脉直径比同侧粗大。术后即刻治愈率为93.6%(15/16),随访2年治愈率为87.5%(14/16)。结论 BVAs相关HFS临床较少见,往往联合AICA或PICA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区,多表现为对侧椎动脉冗长扩张,且在后组颅神经处无移位空间。因血管类型复杂,可采用联合减压方法,疗效较好。术前影像学评估及熟练掌握神经血管解剖特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显微血管减压术与面肌痉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指一侧颜面部阵发性、不自主的肌肉痉挛。国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病率为11/100万。特发性HFS的病因目前已确认是桥小脑角(CPA)部位的面部神经根受责任血管压迫而发生脱髓鞘病变,传人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所致。1960年Gardner首先采用血管减压术治疗HFS,并明确提出了血管压迫病因学说。1966年Jannetta首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HFS。MVD因其安全性、有效性而迅速在临床得以推广。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治疗效果最好的MVD在我国却仍未普及,地区间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治疗水平亟待提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绒球下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采用绒球下入路MVD治疗的233例HFS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单一血管压迫166例(71.2%),其中小脑前下动脉142例;多支血管压迫67例(28.8%),其中椎动脉参与53例。术后1、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5.3%、94.8%、95.3%、94.8%。术后1年复发率为1.7%。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11.2%),其中无菌性脑膜炎10例,脑脊液鼻漏3例,迟发性面瘫6例,后组颅神经麻痹4例,听力损伤2例,小脑梗死1例。结论 绒球下入路MVD治疗HFS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手术方法,可充分显露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同时减少对小脑的牵拉,降低听力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孪(HFS)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06例MVD治疗HFS的临床经验。术前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91.5%(97例),术中显露面神经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其中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6.0%(70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8%(39例)。MVD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术中面神经REZ区的充分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减压棉片的大小和放置位置等,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MVD治疗的6例HFS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责任血管并制定手术方案,术中全程监测侧方扩散反应(LSR)。结果 6例多模态影像融合显示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完全相符。6例术中充分减压后LSR波形消失,术后Cohen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随访6个月,颜面部抽搐症状均消失,术后12个月未见症状复发。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多模态影像融合可帮助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不同血管压迫类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04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行MRI或CT检查以排除桥角区占位性病变。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比较不同责任血管压迫的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5年。手术总有效率92.6%(189例),复发率4.9%(10例)。主要并发症包括听力下降及消失30例,面瘫18例,伤口延迟愈合4例;无死亡与致残。责任血管为椎动脉的26例病人中,手术失败5例(19.2%),术后复发4例(15-4%):责任血管为非椎动脉者手术失败10例(5.6%),术后复发6例(3-4%),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特发性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及术中正确识别责任血管并充分减压.是确保显微血管减压术高效、安全的关键。责任血管为椎动脉者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联合侧向扩散反应(LS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6月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联合LSR监测下行MVD治疗的4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根据3D-Slier软件三维重建结果进行术前评估,术中行LSR监测。结果 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判断神经血管关系、识别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一般(K值分别为0.389、0.492;P<0.05),3D Slier三维重建技术判断神经血管关系、识别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较好(K值分别为0.691、0.778;P<0.001)。术中LSR消失33例,LSR未消失7例。术后随访1年,术中LSR消失病人有效率(96.7%,32/33)较LSR未消失病人(57.1%,4/7)明显增高(P<0.05)。结论 对HFS病人,3D Slier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提高术前判断神经血管关系、识别责任血管的准确率,术中LSR监测有助于评估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手术疗效,总结不同类型责任血管的处理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接受MVD的ITN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的要点进行介绍。结果术中见124例三叉神经根部有接触或压迫的血管,占99.2%,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是小脑上动脉(SCA,占68%)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占30.4%)。动脉性责任血管占96.8%,岩上静脉作为责任血管占8.8%。所有病例均有效(100%),总治愈率为96.8%。结论微血管减压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巧,不遗漏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椎动脉复合体为责任血管的面肌痉挛(HFS)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5 月— 2016 年8 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1 033 例HFS患者资料,根据责任血管情 况,分为椎动脉复合体组(208 例)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825 例),共随访12~28 个月,比较两组进行MVD 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椎动脉复合体组男性比例更高(54.3% 比20.5%), 更易多发在左侧(81.7% 比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椎动脉复合体组MVD 手术效果满意 率为95.1%(198/208),失败率为1.9%(4/208),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94.9%、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手术治愈率和并发症方面, 椎动脉复合体组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行MVD 的结果相似。MVD 可以作为治疗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 的HFS的安全且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HFS)与原发性高血压(HTN)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267例HFS患者,其中88例合并HTN(合并HTN组),179例不合并HTN(不合并HTN组).按照责任血管类型将HFS患者分4组,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组(114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组(85例)、椎-基底动脉(VA)组(49例)和复合动脉(MA)组(19例).其中88例合并HTN的HFS患者按照责任血管类型也分4组,分别为HTN-AICA组(32例)、HTN-PICA组(24例)、HTN-VA组(22例)和HTN-MA组(10例).比较合并HTN和不合并HTN组间的临床资料,分析HFS患者发生HTN的影响因素及不同责任血管类型的HFS患者与HTN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合并HTN组和不合并HTN组患者的性别、HFS的侧别、病程、MVD有效率和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HTN组的年龄和发病年龄均大于不合并HTN组(均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HFS的发病年龄是HTN发生的影响因素(P〈0.001),且HFS发病年龄每增加1年,HTN的发病风险增加1.098倍.MA、VA组HFS患者HTN的发生率高于AICA、PICA组(分别为52.6%、44.9%、28.1%和28.2%,P=0.035),VA组患者左侧的HTN发生率高于右侧(分别为54.3%、21.4%,P=0.033).合并HTN的4组患者,年龄、性别、HFS发病年龄和病程、HTN的发病年龄和病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FS的发病年龄是HTN发生的影响因素,责任血管为VA和MA的HFS患者合并HTN的比例更高,且责任血管为左侧VA的患者更易并发HTN.  相似文献   

14.
正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主要手段,也是目前唯一能够根治HFS的治疗方法。有报道多种监测方法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MVD疗效~([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例面肌痉挛MV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监测技术的联合应用在鉴别责任血管、辨别压迫部位以及评估减压效果方面的价值。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5年1月至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行MVD治疗且电生理资料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27例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中,术中显微镜下可确认责任血管19例,神经内镜确认责任血管6例,全程探查三叉神经脑池段后未见明确责任血管2例。25例可明确责任血管中,9例责任血管为动脉,15例责任血管为静脉,1例为动静脉同时压迫。显微镜难以观察责任动脉时,神经内镜可以清楚显示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情况,明确责任动脉。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3例,明显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随访4~43个月,27例症状无加重或复发。3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经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缓解。结论 神经内镜可提供更多的观察角度,辅助MVD治疗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神经内镜MVD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三叉神经痛(TN)18例, 面肌痉挛(HFS)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 并对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影像学三维重建;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与神经内镜MVD术中所见的责任血管、责任血管的走行及其与神经或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EZ)的接触关系、责任血管对神经压迫程度的一致性;根据TN疼痛分级或HFS强度分级评估患者术后1、3、6个月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 48例患者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显示, 除3例无法确认责任血管外, 其余45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所有患者的神经内镜MVD手术均顺利完成, 其中46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1.3%(42/46);判断责任血管走行及其与神经或REZ接触关系的准确率为9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 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 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术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刺激强度下诱发的异常肌反应(AMR)对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AMR指导下MVD治疗的53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处理血管后,刺激强度增加到100 mA时,AMR消失,表明减压充分,结束手术;如AMR未消失,则继续对面神经颅内段及其出脑干区进一步探查,对可疑因素进一步处理,若未发现可疑因素,则结束手术。结果 53例在麻醉完成后、手术开始前均稳定出现AMR。术中38例AMR消失后增加刺激强度到100 mA,AMR始终未出现;13例AMR消失后刺激强度增加到50~70 mA时AMR重新出现,进行相关操作后AMR消失,刺激强度增加到100 mA,AMR未出现。52例(98.11%)术后即刻症状消失;1例(1.89%)出院时面部有轻微抽动症状,出院后随访2个月,症状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轻、中度面瘫5例、听力减退2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2例,均治愈。结论MVD中应用较低的刺激强度(<30 mA)诱导的AMR消失时,增加刺激强度,部分病人的AMR可再次出现。这可进一步指导发现面神经根部的动脉细小分支...  相似文献   

19.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面肌痉挛(HFS)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对51例HFS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术前常规行3D-TOF-MRA检查,了解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术中常规行诱发肌电图监测,以指导是否实施了有效的微血管减压。结果出院时32例(62.7%)HFS消失,17例减轻,2例无效。术后随访6个月,45例中41例HFS消失,2例手术无效,2例术后约1年复发。4例(7.8%)术后出现同侧耳聋。结论MVD治疗HFS疗效确切,并发症少,面神经功能可完好保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GPN)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MVD治疗的25例GP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68.0%)。术后疼痛均缓解。术后出现轻微吞咽困难1例、局部脑脊液瘘1例、术侧面部麻木1例,无颅内感染及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7年,中位数4年,未见复发。结论 MVD治疗GPN为相对安全的方法,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