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目的:建立小鼠颅脑爆震伤模型研究其早期大脑皮层病理变化。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爆震伤组。小鼠麻醉后,置于距离爆炸源40 cm处,爆炸源为纸质外壳球形5 g TNT炸药,通过电子引爆线引爆,制作小鼠颅脑爆震伤模型。爆震伤后观察动物的存活率及神经功能变化,并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6 h、1 d、3 d、5 d、7 d)取材,通过H.E.染色的方法观察小鼠爆震伤后大脑皮层早期的病理变化:淋巴细胞浸润、嗜酸样变性、空泡样变性,通过尼氏染色研究小鼠爆震伤后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5 g TNT爆震组存活率下降(65.0%±3.2%);爆震伤后早期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统计显示在爆震伤后6 h明显升高(21.5%±4.0%),并维持至损伤后3 d(20.4%±3.9%),随后5~7 d有所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3.3%±1.3%)相比,爆震伤组嗜酸样变性细胞数在伤后6 h明显增加(23.5%±5.4%),持续至损伤后3 d(24.9%±4.4%),至损伤后5 d(16.3%±4.4%)、7 d(16.3%±5.2%)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而对于空泡样变性,与对照组(6.9%±5.2%)相比,在爆震伤后6 h明显升高(30.6%±12.3%),至爆震伤后3 d进一步升高(37.5%±7.7%),并继续升高至损伤后7 d(44.7%±17.9%)。尼氏染色发现爆震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元胞体水肿,空泡变性增多,尼氏小体染色变浅且数目逐渐减少。结论:5 g TNT爆震伤可模拟冲击波原发效应,根据不同时间点病理变化,说明5 g TNT小鼠爆震伤可以用来模拟研究颅脑爆震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脑挫裂伤后早期小胶质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配体(PD-L1)的表达变化。方法收集2013~2015年手术治疗的脑挫裂伤组织标本15例,其中伤后6h 5例,伤后12h 4例,伤后1 d 3例,伤后4 d 3例;另选择3例肿瘤全切术中切除颞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炎症细胞浸润情况,以及小胶质细胞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脑组织相比,脑挫裂伤后6、12h未见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浸润的来自血液中的炎症细胞明显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脑组织相比,脑挫裂伤后6h表达PD-L1的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表达PD-L1的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PD-L1可能参与了人脑挫裂伤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不同的炎症因子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对小胶质细胞系N9不同极化方向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小胶质细胞系N9细胞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基)、LPS组、LPS+INF-γ组、IL-4组。各组细胞在上述刺激条件下培养24 h,以及撤去上述刺激条件,继续培养24 h后,分别提取各组细胞总RNA,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各组N9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在mRNA水平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9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在LPS以及LPS+INF-γ刺激条件下培养24 h,M1型巨噬细胞特异性标记物iNOS和CD8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N9细胞中明显升高,并且LPS+INF-γ刺激组升高更为明显;而撤除LPS+INF-γ刺激因子后继续培养24 h,N9细胞表达的iNOS和CD86 mRNA的水平均有下调,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在IL-4刺激条件下培养24 h,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标记物Arg1和CD20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在N9细胞中明显上调;同样撤除IL-4刺激因子后,继续培养24 h,N9细胞表达的ArgI和CD206的mRNA水平均有明显下调,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此时ArgI的蛋白表达变化也与其mRNA水平的变化相符。结论:小胶质细胞的分型分化具有明显的细胞因子依赖性,LPS和LPS+INF-γ可使N9小胶质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方向极化;IL-4可促使N9小胶质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方向极化;LPS与IFN-γ二者在极化N9小胶质细胞中具有协同作用。极化后的N9细胞在去除刺激因子后,仍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其极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绒球下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采用绒球下入路MVD治疗的233例HFS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单一血管压迫166例(71.2%),其中小脑前下动脉142例;多支血管压迫67例(28.8%),其中椎动脉参与53例。术后1、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5.3%、94.8%、95.3%、94.8%。术后1年复发率为1.7%。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11.2%),其中无菌性脑膜炎10例,脑脊液鼻漏3例,迟发性面瘫6例,后组颅神经麻痹4例,听力损伤2例,小脑梗死1例。结论 绒球下入路MVD治疗HFS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手术方法,可充分显露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同时减少对小脑的牵拉,降低听力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致灶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表达特点。方法收集24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手术切除的致灶组织标本,其中癫非持续状态组(non status epileptic,NSE)11例,癫持续状态组(status epilepticus,SE)13例。同时收集经皮质造瘘行丘脑肿瘤切除的脑组织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病灶脑组织与神经元HMGB1表达情况,统计病灶脑组织与神经元HMGB1从细胞核向细胞质转移情况。结果 HMGB1在病灶组织的表达,对照组为(78.1±25.90),NSE组为(98.7±18.17),SE组为(134.1±16.56);与对照组比较,NSE组无明显差异(P=0.051),SE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病灶组织细胞质HMGB1阳性比例,对照组为(22.3±11.85)%,NSE组为(34.5±8.59)%,SE组为(41.3±4.60)%。HMGB1在神经元的表达,对照组为(13.9±2.75),NSE组为(25.0±3.54),SE组为(48.9±9.85)。神经元细胞质HMGB1阳性比例,对照组为(11.9±4.69)%,NSE组为(36.4±6.62)%,SE组为(51.1±7.47)%。与对照组比较,病灶组织细胞质HMGB1阳性比例、HMGB1在神经元的表达与神经元细胞质HMGB1阳性比例,NSE组均增加(均P0.01),SE组较NSE组均进一步升高(均P0.01)。结论在难治性颞叶癫病灶中,HMGB1表达增加,且HMGB1从细胞核转移至细胞质比例升高,可能与癫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资料男,50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0余天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视力0.25,左眼视力0.5;四肢肌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头颅CT示鞍区等密度占位性病变。鞍区MRI示蝶鞍内占位性病变,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欠均匀(图1)。术前内分泌检查:泌乳素67.2 mg/L,其余激素正常。MRA检查排除动脉瘤。诊断:鞍内占位性病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即刻清除出血对脊髓修复的影响,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挤压损伤组和挤压损伤加吸除伤处出血组。对照组仅行椎板去除术,挤压组造脊髓挤压伤模型,挤压加吸引组于脊髓挤压伤即刻行吸引术清除中心出血灶。各组于术后30min内、6h、3d和2w行运动功能评分及形态学观察;于6h、72h观察脊髓含水量的变化;用单宁酸-氯化铁方法观察损伤区血管的通畅情况。用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RECA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用HE染色观察脊髓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脊髓挤压伤后立即清除出血可使损伤旁区血流灌注得到明显改善并减轻继发性损伤;脊髓含水量测定结果表明出血灶清除可减轻脊髓水肿;BBB运动功能评分表证明清除出血灶可加快运动功能恢复。上述结果提示脊髓挤压伤即刻吸除出血灶可明显地促进脊髓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脑挫裂伤早期HMGB1表达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人脑挫裂伤后不同时间点挫裂伤组织的标本(正常组、6h、12h、24h、72h),4%多聚甲醛固定,冰冻切片,然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统计分析各时间点HMGB1的表达情况;同时将HMGB1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进行共标,观察人脑挫裂伤后早期神经元损伤过程中从核内向胞浆内转移的情况。结果正常人脑组织的HMGB1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与正常组相比较,人脑挫裂伤组在伤后HMGB1阳性细胞数于12h开始下降(P0.05),并持续至72h;而HMGB1从核内转移至胞浆内的数目从6h即开始增加(P0.05),随时间增加HMGB1也随之大量转移到胞浆中,在人脑挫裂伤后24h达到高峰(P0.05)。人脑挫裂伤后早期,HMGB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中(P0.05),脑挫裂伤后神经元的数目逐渐减少(P0.05),而HMGB1从神经元核内转移至胞浆的比例在6h明显增加(P0.05),于24~72h达到高峰(P0.05)。结论人脑挫裂伤后早期神经元死亡或凋亡数目明显增加,HMGB1阳性细胞数也在损伤后减少;而HMGB1神经元从核内转移至胞浆的比例升高;HMGB1可能参与了脑挫裂伤后神经元的死亡或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颅内多靶点联合射频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共病精神障碍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总结39例难治性癫痫共病精神障碍立体定向手术病例,采用CT/MRI图像融合技术,手术计划系统确定颅内靶点,射频热凝毁损双侧胼胝体、杏仁核、海马、Forel-H区、扣带回、内囊前肢、隔区、尾状核下神经束等靶点。术后长期随访,采用Engel及简明精神病症状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WISC)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39例全部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10年,平均3.9年,癫痫发作缓解按Engel标准评价Ⅰ级2例(5.1%),Ⅱ级15例(38.5%),Ⅲ级20例(51.3%),Ⅳ级2例(5.1%)。精神障碍、焦虑、抑郁症状均明显好转,智力无下降。术后出现一过性并发症34例,经对症治疗均在1~4周内恢复,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颅内多靶点联合毁损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共病精神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癫痫患者的共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