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PBC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具有完整资料的36例PBC的一般资料、从出现症状或肝功改变到确诊的时间、临床表现、血清化学指标、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改变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PBC患者中女性33例(91.7%)。从出现症状或肝功改变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8.95个月,最长8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80.6%)、皮肤瘙痒(69.4%);最主要的体征为黄疸(61.1%)和脾大(61.1%);AMA/AMA-M2阳性率达91.67%;r-谷胺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血清白蛋白(ALB)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前期组经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前后肝功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期组此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以中年女性多见,高滴度AMA及AMA-M2亚型是诊断PBC的主要指标。肝硬化期GGT、TBIL和DBIL的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前期,而ALB水平反而明显降低。该病病程较长,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需较长时间才发展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UDCA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早期患者的症状和血清胆汁淤积指标。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失代偿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PBC患者(包括代偿期113例,失代偿期91例)的人口统计学、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预后模型积分等,研究失代偿期PBC的临床特征,并且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乙肝组,5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丙肝组,20例)、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ALD组,5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结果 (1)PBC失代偿期患者往往高龄,血细胞计数、血脂水平、白蛋白、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ayo等模型积分均明显升高(P<0.05)。(2)与乙肝、丙肝及ALD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相比,PBC失代偿期患者女性比例较多,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较少,更常见瘙痒症状(与ALD、丙肝组相比,P<0.05),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与乙肝、丙肝组相比,P<0.05),更常合并干燥综合征、骨质疏松,但肝细胞癌发生率较低。结论 PBC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相比,失代偿期PBC有一些显著不同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47例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例PBC患者平均年龄(57.42±6.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60.0%)、乏力(42.9%)、纳差(41.4%)、黄疸(45.7%)。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38例患者(92.9%)胆红素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6例患者(62.9%)血清IgM升高,98.6%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47例患者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早期(Ⅰ、Ⅱ期)占46.8%,晚期(Ⅲ、Ⅳ期)占53.2%,所有患者均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各项患者ALP、AST、ALT、胆红素均显著下降。结论 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纳差和不同程度黄疸,血清ALP和GGT水平升高、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了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纳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PBC数据库的PBC患者共322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中合并SLE的临床特点;并与同期PBC数据库中未合并任何一种结缔组织病的PBC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PBC合并SLE者共12例,占全部PBC患者的3.7%,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0.1±9.4)岁。12例PBC合并SLE患者中,9例为先出现SLE,3例为先出现PBC。PBC合并SLE组与单纯PBC组比较,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IgM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合并SLE患者并不少见,SLE的存在可能使PBC的肝损害相对变轻。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病死率等特征。方法对1991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临床诊断PBC的1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60岁)和中青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死率等特征。结果确诊PBC时,2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青年患者相似,老年组男性比例高于中青年组(214%对63%,P<001),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376±265)μmol/L和(647±630)μmol/L(P<005),其他肝功能实验和免疫学指标等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间,老年组肝病相关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214%对25%,P<001)。结论和中青年患者比较,老年PBC患者肝病相关的死亡更为常见,提示年龄为影响PBC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合并胆结石和PBC未合并胆结石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两组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治疗后应答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 10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PBC患者872例。分析PBC合并胆结石组和PBC未合并胆结石组的基本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服用UDCA治疗后肝功变化及生化应答情况。结果 PBC患者合并胆结石比例为21.9%(191/872)。PBC合并胆结石组的首诊年龄、确诊时肝硬化比例较PBC未合并胆结石组高(P<0.001),且PBC合并胆结石组确诊时ALB、AST、ALT、GGT水平均较PBC未合并胆结石组低(P<0.05)。服用UDCA治疗1年后,两组肝功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BC合并胆结石组AST、ALT、ALP、GGT下降程度低于PBC未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自身免疫性胆管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和病理学特点,探讨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0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自身免疫性胆管炎(AIC)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均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但AIC发病平均年龄较PBC年轻约10岁,而且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PBC轻;AIC患者血清γ-球蛋白及血清雌二醇水平均较PBC高,而IgM水平较低;免疫学指标AIC以ANA阳性为主(79.59%),PBC患者以AMA阳性为主(86.67%);病理学检查AIC可见胆管缺失或损伤伴有汇管区的炎症和坏死,还可见细小胆管增生,PBC可见间隔或桥接纤维化或再生结节。结论自身免疫性胆管炎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能是PBC的一个发展阶段或者是仅以胆管损伤为主的独立疾病,病情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cholangitis,PBC)患者40例为PBC组,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无肝病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boneminaral density,BMD)、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Ⅰ型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和总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 vitamin D,25(OH)VD]等指标以及PBC患者肝功能与BMD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PBC组患者合并骨密度异常34例(85.0%),其中骨量减少18例(45.0%),骨质疏松16例(40.0%);对照组患者合并骨密度异常11例(27.5%),其中骨量减少9例(22.5%),骨质疏松2例(5.0%),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7,P=0.001)。PBC患者腰椎(L1~L4)和髋关节不同部位B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PBC患者中5例发生脆性骨折,其中1例先后发生腰椎骨折和左侧股骨颈骨折,对照组患者无脆性骨折发生。Child-Pugh C级患者BMD、血清骨钙素和总25-羟维生素D水平较Child-Pugh A级和B级患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PBC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血清骨钙素和总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观察肝衰竭期合并腹水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PBC组)临床特征,及其与肝衰竭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组)合并腹水患者的异同点。分析48例PBC组和33例HBV组入院时(治疗前)临床症状及血常规、肝功能等化验指标的差异。两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为腹胀、乏力、纳差、皮肤瘙痒,PBC组患者皮肤瘙痒、肝脏肿大比例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P<0.05)。对Child-Pugh计数分级法为C级的PBC组28例患者与HBV组26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t检验,PBC组患者ALT、AST、GLO、Tcho、TG、CHE、Bil、TBA、PA、ALP、GGT、WBC、PLT等水平均高于HBV组(P<0.05)。PBC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均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有所不同,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13)C-MBT)在评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中的作用。方法取确诊PBC患者63例,同时设健康对照者22例,行~(13)C-MBT、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测,计算Child-Pugh评分,绘制丰度曲线、代谢速率曲线,并记录~(13)C-MBT的重要参数;分析~(13)C-MBT的主要参数与PBC患者各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以及肝硬化期PBC患者中~(13)C-MBT分级和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早期PBC患者病理分期和~(13)C-MBT参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肝硬化期PBC患者~(13)C-MBT各参数明显下降(P0.05);~(13)C-MBT量化值=0.63时可用于鉴别PBC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9.2%;肝硬化期PBC患者~(13)C-MBT分级和Child-Pugh分级呈明显正相关,一致率为82.3%(kappa=0.72,P0.01)。结论 ~(13)C-MBT对鉴别PBC的临床分期有一定价值,可用于识别PBC患者是否处于肝硬化期,且~(13)C-MBT分级与Child-Pugh分级有良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血清胆红素和血脂的综合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血脂的综合指数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将80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分为2组:CHD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正常).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出其综合指数:LDL-C/(HDL-C TBIL)和TC/(HDL-C TBIL),分析其与CHD之间的关系.结果CHD患者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CHD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HDL-C TBIL)比值,TC/(HDL-C TBIL)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C,LDL-C,LDL-C/(HDL-C TBIL),TC/(HDL-C TBIL)可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它们为CHD的危险因素.结论CHD的发生与TBIL的降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考虑血脂、血清胆红素与血脂的综合指数有助于CH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辛伐他汀不同剂量调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确诊为CHD的老年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40mg,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均为每晚服药1次.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第6、12、24周空腹采静脉血清,以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肌酶以及肝、肾功能等.结果 用药第6周两组患者的TC和LDL-C均比用药前明显下降,且一直保持到用药24周末(P<0.05).第6、12、24周的TC、LDL-C水平在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24周TC达标率(82.8%比64.9%,P<0.05)和LDL-C达标率(83.0%比64.9%,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肌酶升高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40mg辛伐他汀能够安全而且更有效地降低 TC和LDL-C水平,使更多的CHD患者的血清胆固醇达到理想标准水平,老年患者亦可耐受此剂量.  相似文献   

13.
醋柳黄酮对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醋柳黄酮对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8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醋柳黄酮片10mg tid po)和对照组(48例,常规药物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apoA)均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醋柳黄酮对TC、TG、HDL-C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56%、56%,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醋柳黄酮能有效地降低TC、TG、LDL-C,升高HDL-C。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与血清载脂蛋白含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与载脂蛋白的关系。方法 对杭州市 6 6 9名高脂血症患者和 2 6 2名健康人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HDL -C、LDL -C、ApoAⅠ、AⅡ、B、CⅡ、CⅢ、E。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1)高胆固醇血症组 ,HDL -C、LDL -C明显升高 (P <0 0 1) ,各类载脂蛋白均升高 ,尤以ApoAⅠ升高最明显。 (2 )高甘油三酯血症组 ,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LDL -C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poAⅠ降低 (P <0 0 1) ,ApoB、ApoCⅡ、ApoCⅢ、ApoE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1)。 (3)混合型高脂血症组 ,LDL -C升高 (P <0 0 1) ,ApoAⅡ、ApoB、ApoCⅡ、ApoCⅢ、ApoE升高最明显 (P <0 0 1)。结论 高脂血症ApoAⅡ、B、CⅡ、CⅢ、E水平均升高 ;高胆固醇血症ApoAⅠ、B和HDL -C、LDL -C可同时升高 ;ApoCⅢ是高甘油三酯的重要影响因素 ;混合型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伴LDL -C/HDL -C比值升高 ,可视为CHD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ratios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HDL-C), total cholesterol/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C/HDL-C) and thin-cap fibroatheroma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MethodsIt was a single center,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otal, we recruited 421 patients (82.4% men; mean age 65.73 ± 10.44 years) with one culprit vessel which determined by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The thinnest-capped fibroatheroma (TCFA) group was defined as lipid contents in > 2 quadrants, with the thinnest fibrous cap measuring less than 65 μm.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poprotein ratios, TCFA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plaque. To compare different ratios, the area under curve (AUC) of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was assessed.ResultsOCT was performed in 421 patients (TCFA group (n = 109), non-TCFA group (n = 312)). LDL-C/HDL-C in the TCF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non-TCFA group (2.95 ± 1.20 vs. 2.43 ± 0.92, P < 0.05), as was TC/LDL in TCFA and non-TCFA group (4.57 ± 1.58 vs. 4.04 ± 1.13, P < 0.05). Both LDL-C/HDL-C (OR: 1.002 (1.002-1.003), P < 0.05) and TC/HDL-C (OR: 1.001 (1.001-1.004), P < 0.05) were considered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the prediction of TCFA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Based on the AUC comparison, LDL-C/ HDL-C and TC/HDL-C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LDL-C/HDL-C AUC: 0.63; TC/HDL-C AUC: 0.61; P = 0.10) for the prediction of TCFA.ConclusionsLDL-C/HDL-C and TC/HDL-C could be the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predicting the presence of TCFA, indicating coronary plaque vulnerability in CAD patients. Moreover, TC/HDL-C also showed a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for the prediction of TCFA as LDL-C/HDL-C.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辛伐他汀在军队离退休老干部中的调脂疗效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作用。方法选择北京军区驻京部分离退休老干部综合干预中TC控制未达标者,且从2002年6月~2006年12月服用辛伐他汀10~20 mg/d的冠心病及其高危患者245例作为辛伐他汀组。同期未进行综合干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冠心病及高危患者221例作为对照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基线比较,研究结束时辛伐他汀组TC、LDL C、TG分别下降了21.24%、34.09%和18.44%(P<0.01),HDLC下降了3.10%(P>0.05);对照组TC、LDL-C分别下降了3.11%、4.34%(P<0.05),TG下降了10.50%(P>0.05),HDL-C下降了10.24%(P<0.01)。与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组TC、LDLC分别下降了18.13%、29.75%(P<0.01),TG下降了7.94%(P<0.05),HDL-C上升了7.14%(P<0.01);心血管事件危险性降低了43.21%(P<0.05),脑卒中危险性降低了35.58%(P>0.05)。结论小剂量辛伐他汀在老年血脂异常人群中的调脂效果显著,心血管事件危险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HD)患者中 ,辛伐他汀不同剂量调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确诊为CHD的 114例患者 ,随机 (计算机数字表 )、开放分为辛伐他汀 2 0mg组 (n =5 8)和 10mg组 (n =5 6 ) ,年龄 40~ 86岁 ,平均年龄(6 0 .7± 9.7)岁。均为每晚服药 1次。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第 6、12、2 4周空腹采静脉血清 ,以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甘油三酯 (TG)以及肝、肾功能等。结果  (1)用药第 6周始 ,两组TC和LDL C均比用药前明显下降 ,且一直保持到用药 2 4周末 (P均 <0 .0 5 )。 (2 )第 6、12、2 4周的TC、LDL C水平 ,在 2 0mg组比 10mg组明显低 (P <0 .0 5 )。 (3) 2 4周TC达标率 ,2 0mg组明显高于 10mg组(78.2 %比 5 2 .9% ,P <0 .0 5 )。 (4 )两组间谷丙转氨酶 (ALT)升高等副作用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2 0mg辛伐他汀能够安全而且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 C水平 ,使更多的CHD患者的血清胆固醇达到理想标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首次就诊的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AMA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次检测AMA和(或)M2型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的13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183例、免疫印迹法431例、ELISA法709例;分为未诊断PBC组(973例)和新诊断PBC组(350例,其中非肝硬化者268例,肝硬化者82例)。709例采用ELISA法的患者中,未诊断PBC组567例,新诊断PBC组142例(PBC非肝硬化组115例,PBC肝硬化组27例)。18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患者中,未诊断PBC组118例,新诊断PBC组65例;其中AMA滴度为低滴度(1∶40~1∶80)者69例(未诊断PBC组53例,新诊断PBC组16例)、中滴度(1∶160~1∶320)者95例(未诊断PBC组59例,新诊断PBC组36例)、高滴度(≥1∶640)者19例(未诊断PBC组6例,新诊断PBC组13例)。比较各组患者的AMA水平,分析其与PBC临床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M、血小板计数、ALT、AST、GGT、ALP、血清总蛋白、TBil、总胆固醇,以及肝硬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基于四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的709例患者的AMA-M2滴度中位值为53 RU/mL,新诊断PBC组的血清AMA和AMA-M2中位水平均高于未诊断PBC组(1∶320比1∶80和180 RU/mL比47 R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1,Z=-7.531,P均<0.01)。未诊断PBC组的AMA-M2值与年龄、IgG、IgM、AST、GGT、ALP、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ho值=0.114、0.108、0.337、0.089、0.197、0.086、0.121、0.073,P均<0.05);新诊断PBC组的AMA-M2值与年龄、IgM、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ho值=0.218、0.483、0.230、0.161、-0.183,P均<0.05);PBC非肝硬化组的血清AMA和AMA-M2中位水平均有低于PBC肝硬化组的趋势(1∶160比1∶320和174 RU/mL比495 RU/m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BC肝硬化组者组患者的AMA-M2值与IgM水平呈正相关(r=0.38,P=0.039),但与APRI、Fib-4均无明确相关性(P均>0.05)。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183例患者的AMA滴度中位值为1∶160;未诊断PBC组中AMA低滴度、中滴度和高滴度者的IgM中位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为1.2、1.7和1.8 g/L),新诊断PBC组中AMA低滴度、中滴度和高滴度者的IgM、GGT、ALP的水平均逐渐升高(中位水平分别为1.5、3.7和4.1 g/L,144、182和317 U/L,137、168和221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60、7.081、8.030、15.226,P均<0.05)。总体中未诊断PBC组男性的血清AMA-M2中位水平低于女性(41 RU/mL比50 R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5,P=0.003);新诊断PBC组男性的血清AMA-M2中位水平有低于女性的趋势(113 RU/mL比206 R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结论血清AMA水平与诸多临床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可能与PBC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