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毛华  赵敏芳  孙涛  黄纯炽 《广东医学》2007,28(2):288-290
目的 观察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局部脾栓塞术(PSE)治疗后,对患者脾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观察PSE治疗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疗效.方法 对脾动脉栓塞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观察外周血常规变化.结果 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后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外周血液红细胞由(3.6±1.4)×1012/L升至(4.20±1.8)×1012/L,白细胞从(2.0±0.35)×109/L升至(4.5±1.4)×109/L,血小板从(40±1.6)×109/L升至(120.6±13.4)×109/L.PSE治疗后1,4周,患者脾动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PSE治疗后,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患者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以及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Seld inger技术对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用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所有病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PV)、脾静脉(SV)的血管内径、血流最大速度(Vm ax)和流量参数。术前、术后2周和1年均检查血常规。结果:28例术前、PSE术后2周、1年WBC分别为(4.78±1.34)×109/L、(4.34±1.23)×109/L、(2.78±0.87)×109/L,PLT分别为(105.5±31.4)×109/L、(130.5±42.2)×109/L、(32.1±10.2)×109/L,术后2周、1年WBC和PLT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PSE术后1个月、1年患者门静脉与脾静脉的内径及脾静脉血流明显减少,对门静脉血流无影响。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脾亢有明显疗效,且能明显降低门、脾静脉压力,长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蒋霆辉  陈越  钱刚  沈旭波  张微微 《河北医学》2007,13(12):1241-1244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介入化疗后血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对同一组12例患者进行前后两次对照,比较在介入化疗后不行PSE和行PSE后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导管插至脾动脉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或细条,术后2周内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改变。结果:两次介入化疗术前白细胞平均均为2.9×109/L,介入化疗后不行PSE者,2周内白细胞平均为2.8×109/L;行PSE者白细胞平均为4.3×109/L。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介入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降低,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党业天  布桂林 《微创医学》2010,5(2):138-139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 对25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利用Cobra导管,超选择至脾下极动脉处,以明胶海绵条为栓塞剂行PSE,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脾脏大小的改变.结果 25例患者中,19例脾栓塞面积在50%~60%,4例70%~80%,2例脾栓塞面积在30%~40%.15例术后1周血细胞计数升至正常,9例术后1个月升至正常.术后23例CT示脾脏体积缩小.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腹痛,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比脾栓术后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解热镇痛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后出现
脾栓术后综合征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组30例患者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静
脉注射,对照组患者口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脾栓术后7 d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肝功能、血白蛋白。同时还观察发热时间、腹
痛时间、住院天数及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脾脓肿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时间3.36±2.31 d,疼痛时间7.39±4.00 d,
住院天数11.48±3.29 d,对照组发热时间5.72±3.83 d,疼痛时间9.59±4.22 d,住院天数15.07±7.93 d,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脾栓术后7天,两组患者白细胞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由(4.23±5.09)×109/L升至(8.49±3.53)×109/L(P<0.05),对照组由
(3.21±1.33)×109/L升至(6.52±2.37)×109/L(P<0.05),但观察组术后白细胞较对照组术后白细胞升高更明显(P<0.05)。在肝功
能方面(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两组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脾脓肿的
并发症。结论脾栓术后综合征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优于口服解热镇痛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部分脾动脉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术后病人进行中期随访,比较术中不同栓塞体积百分比病人术后栓塞区及脾组织的CT变化、外周血细胞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PSE治疗的病人43例,根据脾脏栓塞体积百分比分为A组(≤50%)和B组(>50%)。比较2组病人术前和术后1周、4周、10周及6个月的上腹部CT表现、外周血细胞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在术后4周有1例有液化坏死,术后6个月均修复;B组在术后4周有5例有液化坏死,术后10周有7例有液化坏死,术后6个月有5例有液化坏死;2组术后4周、10周、6个月脾脏组织修复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SE术前后2组病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41.38%)低于B组(71.42%)(P < 0.05)。结论螺旋CT可显示病人PSE术后脾脏栓塞区域及脾脏体积大小变化,评估术后并发症风险,PSE术中栓塞体积百分比≤50%更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应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部分脾动脉分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象、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PSE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脾脏回缩、脾静脉内径缩小,临床症状改善;超选脾中下极动脉分支栓塞法较脾动脉低压流控法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并发症少且轻。结论 PSE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可控,是目前治疗脾功能亢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6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儿童ITP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运用超选择性脾叶以下动脉栓塞法用明胶海绵颗粒行PSE,并于栓塞术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栓塞术后1个月外周血小板计数(287.0±61.7)×109个/L,术后2年外周血小板计数(199.3±15.7)×109个/L。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病例血小板相关抗体下降,以PAIgG明显。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SE是治疗儿童难治性ITP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可替代外科脾切除,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小范围、分次、双介入栓塞治疗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探讨其栓塞面积与疗效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39例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肝动脉栓塞的同时,给予脾动脉小范围(30%~40%)的栓塞。4周可重复进行,观察外周血白细胞的改变。结果39例中有29例做2次栓塞,10例大脾者做3次栓塞。术前血白细胞平均值2.7×109/L,血小板平均值55.7×109/L,术后血白细胞平均值9.8×109/L,血小板平均值110.0~150.0×109/L,均有显著提高,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范围(30%~40%)、分次脾动脉栓塞与既往部分(70%~80%)脾动脉栓塞同样有效,而且经济、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方法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76例分成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观察比较术后1周时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32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有18例血小板<10.0×109/L(占56.3%),而脾切除术组44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11.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1 mm×1 mm×1 mm)栓塞,栓塞程度50%~70%。结果: 术后1天白细胞即可回升,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3天和2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基本接近正常。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栓塞程度控制在50%~70%的PSE能有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栓塞量50%~70%。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术后1个月进行CT复查。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栓塞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栓塞前,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白细胞(5.32±1.48)×109/L,血小板(105.68±18.18)×109/L;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在术后1周显著升高,术后2周和1个月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所有患者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肝癌合并脾亢患者36例,对其施行PSE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外周血细胞计数(RBC、WBC、PLT)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以及体液免疫指标(IgM、IgG、IgA)的变化情况。结果:血细胞计数:术后WBC、PLT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BC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细胞免疫指标:术后CD3细胞比例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体液免疫指标:术后IgG、IgM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8d IgA与术前比较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肝癌合并脾亢患者实施PSE治疗,不仅血细胞数值有不同程度升高,达到了治疗脾亢的目的,而且保留了部分脾组织来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从而使脾亢患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有利于肝癌患者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胡建雁 《广西医学》1997,19(3):352-353
本文报道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9例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栓塞面积35%至70%,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分别于术后第1周和第2周显著上升(P〈0.01),而血红蛋白半年后始呈现明显增高现象(P〈0.01),术后半年脾亢完全缓解率87.5%,7例随访33至50个月,脾亢完全缓解率85.7%,并发症有发热,腹痛,黄疸,上消化道出血等,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5.
蒋锐  何乾文  顾明  柯振武  李建浩 《四川医学》2010,31(8):1180-1182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和部分性脾脏栓塞术,其中12例2次行PSE,3例3次行PSE,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共行部分性脾脏栓塞52例次。栓塞范围30%-60%,栓塞后有49例次出现发热,大部分持续3-30d,46例次出现腹痛,其中4例次需要强效止痛药,少量胸腔积液6例次,保守治疗后消失,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WBC和PLT显著升高(P〈0.05),并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RBC和Hb量无明显改变(P〉0.05),TBA下降(P〈0.05),TBIL、ALT和AS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部分性脾脏栓塞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它可以有效改善血象和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进一步化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广举  张国安  刘斌 《当代医学》2011,17(30):65-67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9例肝硬化脾功能亢患者进行PSE治疗,栓塞程度60%~70%,观察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细胞计数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术后WBC、PLT计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一直持续到术后6个月,BBC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进入脾动脉,行部分性脾栓塞共17例,术前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和/或红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结果部分脾栓塞后1~2周血小板、白细胞超过正常范围并达峰值,术后2~3月仍明显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术后均有左上腹疼痛和发热。结论部分脾栓塞术既能有效地缓解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又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对门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是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均予TACE联合超选择性PSE,观察术前、术后7和14 d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a-岩藻糖苷酶(a-FU)的变化,术前、术后4周肿瘤的平均直径的变化及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结果采用两种方式的联合治疗,术后第7天及14天WBC、Hb及PLT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AST术后第7天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lb术后第7天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TBil、ALT、Alb的变化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a-FU术后第7天及14天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4周肿瘤平均直径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Z=-10.807,P=0.000),且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92%、87%。结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安全、有效,术后2周内应给予积极的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手术前后给予优质护理。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安全可靠。优质护理能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程度及频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评价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超选择性肿瘤滋养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性脾栓塞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首先实施肝癌肿瘤滋养动脉超选择性化疗栓塞,联合以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超选择性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栓塞量60%~70%.术后2、7、14、30d复查血常规,4~6周进行CT复查,3、6、12个月进行CT或MRI复查.结果 30例术前肝癌直径3~12cm,平均8.5cm;30例全血细胞尤其是血小板及白细胞显著减低 .术后24h,WBC 30例明显升高(21例基本正常),血小板略微升高5例、无明显改变25例.术后7d,白细胞基本正常28例、略低于正常2例,血小板明显升高30例(25例基本正常).1个月左右 CT复查,肝癌平均直径5.5cm,肿瘤内碘油完全充填23例、充填≥80% 7例;脾实质梗死面积达70% 21例、50% 9例.所有患者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实施超选择性肿瘤滋养动脉化疗栓塞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安全性较高,在栓塞肝肿瘤同时可减少脾功能亢进及降低门静脉高压,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