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索中医脾虚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60例脾虚证胃黏膜均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1ial neoplasia,L-IN)患者,脾虚证分为脾气虚证(spleen Qi deficiency,SQD)、脾阴虚证(spleen Yin deficiency,SyinD)和脾虚气滞证(spleen deficiency with Qi stagnation,SDQS)三型和22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仪器和技术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核和线粒体的微量元素、DNA与胃黏膜P_(53),Ki-67,C-erbB_2,P21~(ras)。结果:SDQS组与L-IN间在分子生物学上也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要定期随访检测以上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慢性胃炎的癌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胃黏膜、细胞核和线粒体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慢性胃炎脾虚证分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取188例脾虚证患者胃黏膜和42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的胃黏膜,在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胃黏膜超微结构、细胞核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同步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仪、图像分析系统、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生物活性物质.结果:胃黏膜cAMP、SOD、Zn、Cu和线粒体Zn、Cu的量随健康对照组、F脾气虚证组、F脾阳虚证组、有病无证组、G脾气虚证组、G脾阳虚证组、脾阴虚证组和脾虚气滞证组的顺序递减;随健康对照组、CSG组和CAG组的顺序递减;随健康对照组、IM Ⅰa、IMⅠb、IMⅡa和IMⅡb的顺序递减(P<0.05~0.01);细胞核DNA、Zn和Cu随上述顺序递增(P<0.05~0.01).结论:(1)胃黏膜cAMP、SOD、Zn、Cu,线粒体Zn、Cu和细胞核DNA、Zn、Cu的量变既是胃黏膜组织结构产生病变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脾虚证分型的物质基础;(2)G脾气虚证和G脾阳虚证多见于轻中度CSG与CAG,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多见于中重度CSG与CAG和IMⅡb.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康复冲剂对慢性胃炎脾虚证胃黏膜癌前病变病理生理学的影响.方法:115例脾虚证胃黏膜存在肠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ATP)的患者,应用胃康复冲剂随证加减作为治疗组61例,应用胃苏冲剂作为对照组54例.治疗前后取61例治疗组患者胃黏膜和15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健康对照组)的胃黏膜,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亚细胞超微结构分析,细胞核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同步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仪、图像分析系统、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的症状疗效和病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01.治疗组疗前的胃黏膜Zn、Cu、cAMP、SOD和3H-TdR LCT,均较健康对照组低;治疗后均有提高;血清LPO治疗后则随之降低.以上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结论:胃康复冲剂逆转脾虚证癌前病变IM和ATP是通过改善胃黏膜Zn、Cu、cAMP和SOD的水平,促进细胞分化,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氧自由基和LPO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中医"有证无病"、"有证有病"和"无证有病"的现代病理学基础。方法:取225例脾虚证患者胃黏膜和42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的胃黏膜,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组织化学染色和即用型非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切片P53、Ki67、CerbB2、P21ras表达,进行组织病理学、胃黏膜超微结构方法分析;结果: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胃黏膜既可有器质性病变存在(G型,发生在CSG、CAG基础上-有病有证);也可无器质性病变存在(F型,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病有证);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均发生在CSG、CAG和CA基础上,且CSG、CAG和CA的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层程度、固有膜腺体减少程度和IMⅡb发生率,P53,Ki67,CerbB2,Ras表达发生率和胃黏膜灶性萎缩性胃炎、灶性肠化生、微小溃疡与幽门螺杆菌("背景病变")也较G脾气虚证、G脾阳虚证的CSG、CAG为重,P<0.05~0.01。结论:有证无病、有病无证和有证有病发生在胃黏膜病理学量变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整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研究慢性胃炎脾虚证分型的病理学基础。方法:取188例脾虚证患者胃黏膜和42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的胃黏膜,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亚细胞超微结构(细胞核和线粒体)分析。结果: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胃黏膜既可有器质性病变存在[G型———发生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基础上];也可无器质性病变存在(F型———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均发生在CSG、CAG基础上,且CSG、CAG的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层程度、固有膜腺体减少程度和胃黏膜肠化生Ⅱb(IMⅡb)发生率也较G脾气虚证、G脾阳虚证的CSG、CAG为重,P<0.05~0.01。结论:对①有病有证(既有CSG或CAG,又有脾虚证)、有证无病(虽有脾虚证,但无CSG或CAG)及有病无证(虽有CSG或CAG,但无脾虚证的临床症状)都应足够重视。②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的CSG或CAG其病变程度和IMⅡb发生率较G脾气虚证、G脾阳虚证的CSG、CAG为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胃癌及胃癌前病变脾虚证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和血清LPO水平,探讨胃癌与胃癌前病变与胃黏膜病变的内在联系。方法:160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68例、胃癌(CA)组37例及正常组22例,胃镜下取病灶区、非病灶区胃窦及胃体3处黏膜,做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活性、血清LPO水平测定。结果:①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Zn和Cu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HC组胃黏膜SOD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HC组血LPO水平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与胃癌前痛变脾虚证与胃黏膜病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胃黏膜组织细胞Zn、Cu含量降低,细胞核DNA舍量异常增高是胃癌前痛变信号,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黏膜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93例中医不同证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NF-α、IL-8及IL-4水平.结果 伴有出血、糜烂、反流等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TNF-α、IL-8和IL-4均高于单纯型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TNF-α、IL-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IL-4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不同证型TNF-α、IL-8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中TNF-α、IL-8含量最高,而虚证(胃阴不足型或脾胃虚弱型)以及肝郁脾虚型TNF-α、IL-8含量较低;IL-4含量在肝胃不和型及肝郁脾虚型较高.结论 不同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IL-8、IL-4、TNF-α的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是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状况、掌握病情和观察预后的十分重要的检测指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临床观察慢性胃炎病情变化、判断疗效以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制等理论,通过对26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改变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的观察,比较不同证型之间各种胃黏膜病变的构成比和发生率。结果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寒证占慢性胃炎的大部分(66.8%);肝胃气滞证和胃热炽盛证以浅表性胃炎为主(P<0.01),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亏虚证以萎缩性胃炎为主(P<0.01)。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多见于胃阴亏虚证(P<0.01),出现胆汁反流的胃炎中绝大部分见于肝胃气滞证(P<0.0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各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胃炎的不同证型与胃黏膜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参考辨证分型评估胃黏膜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属脾胃湿热证者53例(其中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者15例。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黏膜AQP3、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AQP3基因表达的水平高于健康人组(10名)和脾虚证组,但3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QP4基因表达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脾虚证组(P<0.05或P<0.01);脾虚证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脾胃湿热证各亚型之间比较呈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趋势;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湿重于热亚型AQP3、4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接近健康人组及脾虚证组水平。结论AQP3、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中药可能通过影响AQP3、4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脾失健运,聚湿生热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补充脾主运化的研究内容。方法:纳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例,脾虚证组及脾胃湿热证组各20例;健康受试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进行胃镜检查,检测胃黏膜组织中AQP3、AQP4的表达,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胃黏膜炎症病理分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AQP3、AQP4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AQP4表达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的腺苷酸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QP3、AQP4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的含量异常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形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脾气虚证与胃粘膜P53基因表达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与胃粘膜癌前病变联系的相关癌基因机制。方法胃粘膜癌前病变采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造模方法;脾气虚证对癌前病变的影响采用脾气虚证与CAG同时联合造模方法;胃粘膜病理观察及形态学计量;P53基因异常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结果脾气虚能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程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G组与脾气虚型CAG组,胃体粘膜固有层厚度明显减少(P<0.01);胃体腺腺底相对厚度减少(P<0.05);胃体粘膜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加(P<0.01)。与CAG组比较,脾气虚型CAG组幽门粘膜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加(P<0.01),贲门固有层淋巴滤泡频数增加(P<0.05),小凹上皮异型改变明显。胃粘膜癌前病变中脾气虚证有P53基因的较强表达。结论P5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胃癌前病变辨证中脾气虚证有一定的关系,有利于中医对胃粘膜癌前病变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分子生物学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证候分布将患者分为气阴两亏证(45例)、脾肾阳虚证(38例)、气虚血瘀证(40例),选择同时期45例正常健康人群胃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患者胃黏膜组织样本和血清中EGF含量及EGFRmRNA的表达量,探讨中医证候与分子生物学表达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与其他3组中医证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亏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样本血清中EGF含量和EGFRmRNA水平的表达下调,其下调指数与脾肾阳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因病机以气阴两亏为主,通过测定血清EGF含量及EGFRmRNA表达量可以判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不同证候,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可以进一步判定不同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辨证分型与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0例胃癌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sE-cad水平,SPSS16.0软件分析胃癌证型与血清sE-ca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瘀血内阻证sE-cad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性瘀血内阻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脾胃虚弱证与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E-cad水平与胃癌患者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姜成  林瑜  王晓宁  鄢春锦  刘芬 《中医杂志》2011,52(24):2102-2105,21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空泡毒素基因(vacA)亚型与胃上皮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抗原表达以及慢性胃痛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00例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57例)、肝气犯胃证(24例)和脾胃虚寒证(19例),采集各证型患者胃窦黏膜标本,采用特异引物PCR法检测vacA信号序列s和中间序列m亚型以及cagA基因;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胃上皮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结果 100例患者中Hp感染率为81%,其中cagA基因检出率为44.4%(36/81),sla基因检出率为90.1%(73/81),m2基因检出率为85.2%(69/81).3种证型在Hp密度等级、cagA基因型及vacA基因亚型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阴性组比较,sla+和m2+提高了HLA-DR抗原表达(P<0.01),cagA与HLA-DR抗原表达无关(P>0.05). 结论 Hp流行株以sla或m2亚型为主,该流行株可提高胃上皮HLA-DR抗原的表达,但是vacA亚型、cagA基因与中医证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曾于1984年提出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认为线粒体与中医的脾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后通过对16例脾胃气虚、16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及3例正常人胃黏膜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脾胃气虚胃脘痛患者壁细胞线粒体数目、主细胞单位面积内酶原颗粒计数较正常组、肝胃不和组明显减少;壁细胞及浆细胞均可见线粒体肿胀,膜缺损,嵴断裂、基质变淡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把线粒体作为"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较确切地解释中医脾主运化,而且能与中医的脾主肌肉、四肢,主统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论点相联系,并有助于解释脾与五脏相关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舌与胃粘膜象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保泰  孙学华 《中医杂志》1999,40(3):174-175
为了观察实验性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的舌与胃粘膜相关变化,以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造成胃粘膜癌前病变模型,对照观察了健康与造模组大鼠的舌,舌面PH值,粘膜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17.
就脾虚与胃黏膜防御机制的相关性从胃黏膜等组织中NO含量、胃黏膜免疫机制、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胃黏膜血流量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普遍认为脾虚与胃黏膜免疫机制下降、胃黏膜等组织中NO含量变化、胃泌素分泌异常、EGF的表达变化以及胃黏膜血流降低等因素相关,胃黏膜防御机制功能的降低贯穿在中医脾虚的病理过程和病理证候之中;同时,就脾虚与胃黏膜防御机制相关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粘膜象等,探求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候宏观和微观诊断指标。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设立气阴两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3组,观察各组病人腹胀脘痛、食欲、口渴、面色、体重、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内窥镜直视下,观察胃粘膜表现,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隐痛、灼热感,脘腹痞满不舒,嗳气呕恶,嘈杂,自汗,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形体消瘦,肢倦乏力,饥不欲食,口唇干燥,大便干燥或稀溏,舌淡红或红而胖嫩,边有齿痕,苔少或苔中剥,脉细等;胃粘膜红白相间,大片状苍白,粘膜变薄,粗糙干燥,分泌物少,呈龟裂样改变,粘膜颜色变淡,可透见粘膜下小血管网;气阴两虚证组肠化、异型增生所占的比例(46.67%)最高,明显高于脾气虚证组(20.00%,P<0.05)和胃阴虚证组(16.67%,P<0.05)。结论:提出了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的宏观与微观的诊断标准和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前病变(PLGC)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CDX2基因的表达,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CDX2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CDX2表达与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例健康人及120例PLGC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阴虚有热证组、胃络瘀阻证组,每例取新鲜胃黏膜6块,包括胃体、胃角和胃窦各2块,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X2基因的表达。结果 CDX2基因阳性表达在脾虚气滞证中为16.67%(6/36),阴虚有热证中为52.17%(24/46),胃络瘀阻证中为63.16%(24/38),健康对照组无表达;其在Ⅰ型肠化生表达为33.33%(18/54),Ⅱ型肠化生表达为25.93%(14/54),Ⅲ型肠化生表达为27.78%(15/54),异型增生表达为12.96%(7/54)。结论 CDX2基因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可为PLGC的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惠建萍  沈舒文  刘力  刘梅君 《河北中医》2012,34(9):1295-1296,1299
目的研究陕西省延安地区胃黏膜异型增生(Dys)中医证候特征及发病因素。方法将首诊病理诊断为Dys的患者,通过望、闻、问、切采集临床症状体征资料,录入Dys虚实关联数据库辨识系统进行辨识,属虚实关联证者,按证候结构类型进行归类,进行证候特征研究及发病原因分析,同时检测肿瘤相关物质(tumor supplied group of factors,TSGF),分析Dys虚实关联证候类型与TSGF的相关性。结果 Dys证情复杂,证候多为虚实共存,虚证主要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及胃阴不足,实证主要为肝胃气滞及瘀阻胃络,其发病主要与受寒、劳累、嗜食辛辣及烟酒等因素有关。TSGF水平的高值峰出现在寒热错杂证即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和胃络瘀阻并/兼胃阴不足、脾胃虚寒中。结论 Dys的证候特点为虚实关联证,单实证仅见疾病早期或加重期,单虚证多在其稳定阶段或恢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