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针对皮肤感受器活动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对皮肤感受器(R)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方法:以免股后皮神经所含感受单位为对象,在鉴别9类皮肤R基础上,参考感受器电针阈值(REAT)与R的压力阈值和传入神经纤维类别的关系,使之组合为有髓低阈机械R,有髓高阈机械R和无髓纤维R等3类R。以单位放电为指标,将作为有效电极的毫针作单极刺激,测定针刺于感受野(RF)内和针刺于RF外不同距离的REAT,从中探索电针对皮肤R活动影响的部分规律。此外,以触位单位为标本,对此分析电针与手针的感受性组织。结果与结论:(1)针刺于RF内,对诸类R均引起反应,REAT则随R类别而不同,表现为无髓纤维R>有髓高阈机械R>有髓低阈机械R。(2)针刺于RF外,REAT随针刺点至RF的距离(“针刺距离”)之增加而递增,在一定的测定范围内,针刺距离与REAT这两个变量呈直线回归关系。结果提示电针对皮肤R的作用呈三维空间的区域性影响,区域大小取决于电针强度及R类别。(3)R及其传入纤维对电针刺激敏感,手针与按摩刺激的感受性组织主要是R。  相似文献   

2.
针术与深部感受器放电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9只兔上观察到每类深部感受器均可对所用针术产生放电反应;针刺影响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点。说明针刺对感受器的有效刺激主要是针刺的压力、牵拉和振动等所产生的使感受器发生形变的应用作用。认为胀与胀痛,包括酸感为主的手针针感主要是兴奋了深痛感受装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主要以病理性和实验性感觉分离者为对象,分析电针镇痛与电针感和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电针镇痛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选择头、颈、上腹3个部位(穴位)用K+透入法致痛,以痛阈为指标,取单支裸端绝缘毫针和由电针仪输出的60Hz连续脉冲波,分别刺激感觉机能正常及分离穴区的深部和皮肤组织,观察痛阚变化,检测穴区浅、深感觉机能和针感反应,根据效应--针感--感觉机能关系,分析和识别电针镇痛的穴位物质基础.结果:在感觉机能正常部位,分别电针穴区的深部和皮肤组织,都产生明显镇痛作用.在感觉机能分离部位,电针深痛觉存在、深压觉缺失穴区的深部组织,或痛觉存在、触-压觉缺失穴区的皮肤组织,亦均出现明显镇痛效应;感觉机能反之者,电针则不能改变痛闲水平,即不能引起镇痛反应.结论:电针镇痛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  相似文献   

4.
从电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主要以病理性和实验性感觉分离者为对象,分析电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产生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在掌握电针感主要特性、分析与穴位组织层次的关系及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对感觉分离受试者感觉分离部位检测诸种浅、深感觉及电针感反应,鉴别电针感与哪些或哪种感觉机能关系密切,从而确定产生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即相关的感受装置。结果:电针感的主要特性是来自穴位深部组织的胀与深(胀)痛感和来自体表组织的麻感。前者和手针感一样依存于深痛觉,而与他种感觉无此内在联系。文中首次提出来自皮肤的电针性麻感是在叩击、痛感等感觉反应基础上,于高频电刺激条件下形成的继发性感觉反应,是一种皮肤感觉融合现象。各感觉分离组实验结果一致指出,以麻感为主的皮肤电针感与痛觉关系最为密切,而与触-压等感觉的关系尚未充分取得有内在联系的确切资料。结论:产生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和皮肤痛觉感受器,与触-压觉等组织结构的关系还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 HR SP)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第1、7、14、28天脑梗死灶皮层R ho-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行双肾双夹术复制R HR SP,再用线拴法制作MCAO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假手术组与高血压组。电针组选取百会、大椎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共28天。假针刺组将针灸针贴于大鼠"百会"和"大椎"穴处皮肤。用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数目,Western blot检测R ho-A表达。结果:MCAO术后第7、14、28天,电针组神经元数量高于模型组与假针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Rho-A表达低于模型组、假针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第7、14、28天,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R ho-A的表达高于高血压组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神经元数量低于高血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脑梗死中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中枢神经生长抑制因子Rho-A表达等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梳理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电针与手针比较的国内研究现状,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2019-04-30之前发表的中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电针与手针作比较的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在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15篇,其中临床试验45篇,基础研究70篇。临床上对于脑病、骨关节病及单纯性肥胖等疾病而言,电针的疗效略优于手针。基础研究中,电针与手针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机制方面存在差异:电针和手针既存在共同激活的脑区,又存在特异性激活的脑区;手针对穴位的刺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电针在此基础上还影响了皮肤痛觉感受器。结论电针与手针均是临床上常用的针刺疗法,电针可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较手针更好地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入途径是针刺镇痛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证明针刺镇痛效应是由深部感受器及其传人纤维受刺激引起的,针刺可以兴奋各类神经纤维,但哪类纤维是传入针刺镇痛信息的,主要有两种看法:(1)认为Ⅱ类纤维与针刺镇痛有关;(2)认为Ⅳ类纤维(C-纤维)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整理,总结分析相关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报道,从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神经生理机制、分子机制和效应机制等方面分析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应的研究现状,提出不同电针频率兴奋不同的中枢部位而产生不同的中枢性阿片肽,不同电针频率兴奋不同感受器经不同神经纤维传入,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神经电信息编码序列不同,为今后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针刺治疗癌症过程中,运动患部或作广泛的伸展运动可提高镇痛疗效;针刺镇痛使用电针时可见明显的肢体抽动或局部肌颤,这些临床资料都表明针刺镇痛与运动系统有关。一些实验资料表明:针感来自深部组织,主要为肌肉;针感感受器以肌梭为主;针刺得气与肌电活动有关;针形电极插入肌肉时或在运动终板区微小的移动时;,可见到有关的电发放。以上资料提示,针刺时运动系统被兴奋,它可能是参与中枢镇痛的组成部分。我们已在  相似文献   

10.
贾萍  陈刚  陈日新 《四川中医》2007,25(3):12-1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胃动力障碍的时效关系。方法:静脉注射红霉素复制家兔胃电节律亢进模型后,分别给予3Hz、20Hz、100Hz频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应用IEGG谱分析仪记录电针作用时及电针作用后10分钟的胃电总功率(PTP)。结果:100Hz频率电针作用时家兔胃电PTP显著降低(P<0.05),3Hz、20Hz电针作用时PTP无明显变化(P>0.05);三种频率电针作用后10分钟PTP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使亢进的胃肠运动降低,且电针后效应优于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5.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9.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